logo资料库

2006年广东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6 年广东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7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2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7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岭南地区归属中央王朝版图始于 A.西周 B.秦汉 C.西晋 D.隋唐 2.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 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3.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 B.摊丁入亩 C.一条鞭法 D.两税法 4.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C.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 D.引进玉米和甘薯 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 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 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 军机处的设立 ④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6.“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曾在安徽芜糊 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的史实是 A.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 B.鄂豫皖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C.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D.北伐战争时期安徽的农民斗争 7.鸦片战争前后,有识之士为了扭转学问与现实脱节、空谈义理的风气,积极提倡 A.经世致用 B.求富求强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工商皆本 8.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 1867 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 入的 4 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9.“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 299 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 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这一条约是 拆除山海关炮台 10000 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 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 元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1914-1920 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 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抑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11.1918 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 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确立了“联俄”政策 12.有学者认为,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农村合作社迅速增多的原因,是南京国民政 府对合作社的扶植政策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这一看法忽略了 A.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B.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 C.解放的土地改革 D.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13.1943 年 1 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1 月,蒋介 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上述史实说明 ①抗日战争为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②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③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平起平坐的大国
④中华民族的抗战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 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 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15.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 1949-1952 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 1952 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祖国 1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符合这 一主题的是 A.1957 年的整风运动 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C.“反右倾”斗争 D.“文化大革命” 17.1975 年的全面整顿和 1978 年关于真正标准问题的讨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破除“两个凡是” B.“批林批孔” C.批判“四人帮” D.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8.16 世纪,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文艺复兴 19.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首要目标是 A.维护联邦统一 B.统一全国市场 C.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D.夺取南方原料产地 20.下列选项中,与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并称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A.血液循环学说 B.分子生物学 C.生物进化论 D.微生物学 2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 1921 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22.巴黎和会召开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它说 的是 明了 A.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B.这些代表热衷于参加社交活动 C.会议讨论的议题与这些国家关系不大 D.法国政府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23.1943 年北非战场结束后,美英联军下一步的重大行动是 A.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B.在西西里岛登陆 C.在易北河与苏军会师 D.进行柏林战役
24.按 1970 年国民生产总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美、英、日、德 B.美、德、日、英 C.美、日、英、德 D.美、日、德、英 25.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 B.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提供了同等的发展机会 C. 经济全球化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D.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 75 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 3 小题,第 26 题 13 分,第 27 题 14 分,第 28 题 12 分,共 39 分) 26.(13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 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 的食品)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 ----摘自《礼记》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摘自《周礼》 ----摘自《礼记》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 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 分) 27、(14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雇户 贫户 中户 富户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 年 1953 年 83 3 197 74 116 355 18 0 0 4 27 0 2 7 [材料二] 1952 年 2 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 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
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 已明确规定在农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 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2 分)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1953 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 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6 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他为 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4 分)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 分) 28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02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上的第一个条例,他规定,车间的墙壁 和天花板应该每年用石灰刷白两次;每个学徒都应该得到两套整齐的衣服;工厂必须为 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 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视察员发现工厂有传染病的话,他们有向保 安审判官所属郡法院提出报告的任务…… 这项法令创立了一个在英国 19 世纪期间起了很大作用的制度,而且各文明国家都 采用了这个制度,即对工厂的监督。必须承认,这项法令的实施效果几乎等于零,即使 认真实行,也只 不过提供一些微乎其微的补救而已。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