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研究
肖文静 何鑫 吴斌 卓放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摘要:本文分析了户用型光伏并网系统的关键控制点,比较了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电流寻优方式与电压寻优方式,建立了电流
输出型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其控制方式。设计并制作了一台单相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验装置,在此实验装
置上进行了控制实验,完成了上述控制关键点。
关键词:光伏并网逆变器,最大功率点跟踪,前馈控制
Abstract:This paper illustrates control issues of household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inverter system. Current tracking
method and voltage tracking method of PV cell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 are compared. Mathematical model
of single-phase single-stage grid-connected PV inverter is established, and control method is analyzed. A single-phase
single-stage inverter has been built, and proposed control methods are verified.
Key words: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inverter,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feed forward control
1 引言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
一。作为极具潜力的可持续能源,在各国政府的大力
扶持下,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最近 10 年太
阳能电池及其组件的年均增长率达 33%,最近 5 年的
年均增长率达 43%[1]。目前,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的
应用比例快速增长,已成为光伏技术的主流应用。其
中,户用并网型光伏系统以其投资成本低,适用范围
广,灵活性高的优点,得到了大力推广。
本文根据户用并网型光伏系统的特点,对单相单
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及并网控制方
法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一台实验装置以验证其控制
方法。
2 基本结构
图 1 为单相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主电路结构
拓扑。为了提高装置效率,本系统采用单级式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金项目:微型电网电力电子设备装备拓扑和控制技
术研究(2008AA05Z215)
作者简介:肖文静(1987-),女(汉),西安,硕士研究
生
通讯联系人:卓放,教授,
Email: zffz@mail.xjtu.edu.cn
ipv
id
ic
Cdc
光
伏
阵
列
VT1
VT3
iL1
L1
iL2
L2
icf
Cf
VT2
VT4
图 1 主电路结构拓扑
升压变压器
grid
由光伏阵列、全桥逆变电路、滤波器和隔离变压器组
成[2]。为了降低电感体积,逆变器输出采用 LCL 三阶
滤波器。为了使逆变器适应光伏阵列输出宽电压范围,
并降低 IGBT 耐压值,隔离变压器选择升压变压器。
3 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跟踪
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可等效为恒压源和恒流源的
综合,具有独特的受光照和环境温度影响的功率曲线。
如图 2(a)和图 2(b)所示。
常用的光伏系统功率控制有两种方式,恒压跟踪
(Constant Voltage Tracking, CVT)和最大功率点跟踪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MPPT)。由于恒压
跟踪无法实时跟踪到光伏系统的最大功率点,导致系
统效率降低,因此,一般采用 MPPT 来进行功率调节。
MPPT 本质上是通过调节系统输出阻抗,使之与光伏
阵列内部阻抗匹配,以获得最大功率。常用的光伏系
统 MPPT 算法包括爬山法(Hill climbing method, H&C)
和增量电导法(Incremental conductance method, Inc)
[3]。爬山法与增量电导法本质上类似[4],两者的原理是
根据光伏阵列功率特性,步进式寻找最大功率。两者
都存在输出功率在最大功率点附近振荡的问题。爬山
动时,检测光伏阵列开路电压,计算出理论最大功率
I/A
光照强度由强变弱
5
4
3
2
1
0
光照强度由强变弱
P/W
0
0
2
0
5
1
0
0
1
0
5
20
10
40
(a) 光伏电池I-V曲线 (b) 光伏电池P-V曲线
30
40
0
U/V
10
20
30
U/V
图 3 电压矢量图
P/W
0
0
2
0
5
1
0
0
1
0
5
P3
P2
P1
P3'
P2'
P1'
P/W
0
0
2
0
5
1
0
0
1
0
5
P3
P2
P1
P6
P5
P4
0
10
20
30
40
U/V
0
10
20
30
40
U/V
(c) MPPT电流寻优过程 (d) MPPT电压寻优过程
图 2 光伏电池特性曲线
法的计算量较小,而增量电导法的稳态振荡较小。单
级式光伏系统 MPPT 的控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电流
寻优,根据 MPPT 的计算结果实时调整光伏阵列输出
电流,如图 2(c)所示;另一种是电压寻优,根据 MPPT
的计算结果实时调整光伏阵列输出电压,如图 2(d)所
示。图 2(c)电流寻优过程中,由于直流母线支撑电容
的作用,光伏阵列输出电压不会瞬变,因此寻优过程
为 P1->P2->P3,或者 P1’ ->P2’ ->P3’,
而不会从 P1 直接跳到 P1’。 图 2(d)电压寻优过程为
P1->P2->P3,或者 P4->P5->P6。从寻优方式
上比较,两种方法基本没有区别。
但是,单级式光伏系统的电流寻优 MPPT 存在直
流母线电压崩溃的问题[5]。在电压寻优过程中,可通
过后级逆变的 PWM 控制直接对母线电容进行稳压,
也就是直接控制光伏阵列输出电压。而电流寻优时,
由于光伏阵列输出电流无法直接控制,只能通过调节
逆变器的输出功率来间接控制光伏阵列输出电流。由
于逆变器输出电压为电网电压,当改变输出功率时,
等同于改变输出电流,即可相应地改变光伏阵列输出
电流。电流寻优 MPPT 直流母线电压崩溃过程如下:
当光伏阵列输出电流小于最大功率点电流时,可增大
输出功率来跟踪。此时,如果太阳光照强度发生变化,
或电流寻优的步长选择得不合适,逆变器输出功率可
能已经高于光伏阵列输出功率了,这就会导致直流母
线电压下降。直流母线电压下降,导致工作功率点左
移,光伏阵列输出功率远离最大功率点,从而令逆变
器输入功率进一步小于逆变器输出功率,直流母线电
压进一步下跌,最终无法支撑逆变器的正常工作。
因此,本装置采用电压寻优方式来跟踪光伏阵列
最大功率点。
此外,本文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来提高 MPPT
效率。一方面,将 CVT 与 MPPT 相结合,即在系统启
点电压,在此电压处开始 MPPT。另一方面,为了减
少 MPPT 误动作,提高 MPPT 稳态特性,本系统设置
了一个 MPPT 功率调节死区 dP。当两次检测之间功率
变化小于 dP 时,系统不再调节。
4 逆变器并网控制
4.1 直流母线电压范围
系统直流母线电压调节上限 Udc_max 由 IGBT 和电
容耐压值决定,而直流母线电压调解下限 Udc_min 由逆
变器输出电压和电流决定。图 3 是逆变器电压矢量图
[6],其中 Udc 为直流母线电压,Ugrid 为单相电网电压,
Rs 为线路阻抗,ω 为电网角频率,i 为输出电流。
LCL 滤波器是低通滤波器,滤波电容 Cf 上只有高
频分量。因此对于输出电流的工频分量 i 而言,电感
L1 电感 L2 上的电流 i 是一致的。由此可得到保证输出
电流波形不畸变的直流母线电压最低值 Udc_min。
U
dc
_ min
=
u
(
grid
_ max
+
iR
s
2
)
+
Liω
(
max
2
)
(1)
4.2 系统模型
逆变器输出可控制成电压源或电流源。若将并网
装置控制为电压源,则很难抑制电压源并联产生的环
流。因此,本文将逆变器控制成与电网电压同频同相
的电流源。
图 4 为并网逆变器的控制原理图,MPPT 的输出
作为直流侧电压给定,后级采用直流侧电压外环、电
cG s 分
感电流 iL1 内环的调节方式。其中, 1( )
别为电压外环调节器和电流内环调节器传递函数,通
常采用 PI 调节器,即
cG s 和 2( )
G s
( )
C
1
G s
( )
C
2
=
k
(1
+
p
1
1
T s
i
1
)
(2)
=
k
p
2
(1
+
1
T s
i
2
)
(3)
忽略开关管的非线性特性及死区时间的影响,
PWM 环节可等效成一个比例惯性环节,其中时间常数
Ts 为开关周期。
IL_ref
SIN
+
-
PLL
+
+
MPPT
Udc_ref
+
-
-
+
Udc
+
-
Idc
图 4 系统控制图
G
PWM
s
( )
=
V
dc
V
tri
1
T s
+
s
1
(4)
i uG s 为电感电流对 PWM 输出电压的传递函
/ 1( )
使用 MATLAB 的 Simulink 工具进行系统仿真。
仿真模型及结果分别如图 6 至图 9 所示。
数,
G
i u
/ 1
s
( )
=
1
+
s L
(
1
+
L
2
)
2
sCR s L C
+
2
s L
(
1
+
+
)
2
L CR s L L C
2
1 2
+
3
(5)
i ugG
/
s 为电感电流对电网电压的传递函数,
( )
图 6 太阳能电池 Simulink 模型
i ugG
/
s
( )
=
s L
(
1
+
L
2
)
+
1
−
+
2
s L
(
1
L CR s L L C
2
1 2
+
)
3
(6)
在电流内环中,电网电压对于电感电流而言是扰
动量,电网电压的谐波及波动直接影响了电感电流波
形质量。由图 4 中可得出,电网电压扰动对输出 iL1 的
作用误差为:
E s
( )
g
= −
G
s
( )
i ug
/
G s
1
( )
+
u
grid
s
( )
(7)
为了提高系统动态性能,电流环采用电网电压前
馈进行补偿,如图 5 所示。补偿后的电网电压扰动对
输出 iL1 的作用误差为:
'
E s
( )
g
=
G
−
i ug
/
+
s G s G
( )
( )
PWM
fdf
'
G s
( )
1
+
s G
( )
i u
/ 1
s
( )
u
grid
s
( )
(8)
若前馈补偿调节器满足:
图 7 并网逆变器 Simulink 模型
G
i ug
/
s G s G
( )
( )
=
fdf
PWM
s G
( )
i u
/ 1
s
( )
(9)
图 8 MPPT 光伏电池输出功率和电压
则可实现对电网扰动的完全补偿。
图 4 中,锁相环(PLL)为硬件锁相,即电网电
压过零检测电路。此电路在电网谐波畸变率较大时,
仍然能够较好地跟踪电网电压过零点。
IL
+
-
+
+
-
+
图 5 带前馈补偿的电流环控制框图
5 系统仿真
图 9 稳态时逆变器仿真结果
其中,图 8 为 MPPT 过程中光伏电池输出功率和
电压,可见,一段时间后,光伏电池输出功率逐渐稳
定在最大功率点 6.3kW,输出电压也逐渐稳定。图 9
分别为稳态时直流母线电压,逆变器输出电流以及电
网电压。图中可见,直流侧电压纹波为 10V,满足系
统要求;输出电流波形能很好地跟随电网电压。
6 实验结果
设计了一台 6kW 单相单级式光伏逆变器实验装
置,主电路主要器件如下:IGBT,PM75B6LA060;
母线电容,CD294 1000μF/400V 2 串 10 并;L1,
1.36mH/50A;变压器,150:220/6kVA;Cf,CBB65-SH
5μF/450Vac。数字控制部分采用 DSP2812 与 MAX II
CPLD 相结合,其中 DSP 用来实现启动、故障时序,
并网控制算法,MPPT;CPLD 实现逻辑综合。显示部
分采用一块 LCD,通过 RS232 接口与 DSP 及上位机
进行通信,并显示系统当前状态。光伏逆变器输入端
与太阳能电池连接,太阳能电池峰瓦为 6.6kW。
实验结果如图 10 所示,在太阳能电池最大输出功
率达到 6.6kW 时(通过在相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不断
改变后级负载来测量最大功率点),逆变器输出功率为
6.2kW。经测量,满载时光伏逆变器损耗约为 300W 左
右,因此,系统的 MPPT 效率在 98%以上。满载时,
输出电流谐波为 3.9%,满足系统设计指标。
图 10(a) 电网电压与输出电流波形
图 10(b) 输出电流各次谐波
图 11 为 6kW 单相单级式光伏逆变器实验装置照
片。
图 11 单相单级式光伏逆变器实验装置
7 结论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一种单相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
器的主电路结构,比较了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电流寻优
方式与电压寻优方式,建立了电流输出型并网逆变器
的数学模型,并对系统进行了 simulink 仿真,以验证
其可行性。
设计了一台 6kW 单相单级式光伏并网逆变器,通
过实验证明,本装置可以在提出的控制方法下完成设
计功能,实现稳定输出。
参考文献:
[1] 王长贵,王斯成. 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用技. 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 2009.
[2] M Ciobotaru,. R. Teodorescu, F. Blaabjerg, “Control of
single-stage single-phase PV inverter”, in Power Elec.
and App., 2005 Euro. Conf. on, 10pp.- pp.10
[3] S. Jain, V. Agarwal,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 schemes applied to
single-stage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s”. Elec.
Power App., Sept. 2007, pp 753 - 762
[4] 汪海宁, 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5
[5] L.b. Wu, Z.m.Zhao, J.z. Liu, et al. “Modified MPPT
Strategy Applied
in Single-Stage Grid-Connected
Photovoltaic System”, Elec. Machines and Systems,
2005. ICEMS 2005. pp 1027 - 1030 Vol. 2
[6] 黄俊, 王兆安. 电力电子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Page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