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广西防城港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 2 分,共 16 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朗润.(rùn)
祭祀.(sì)
心旷神怡.(yí)
B. 栅.栏(zhà)
妖娆.(ráo)
觥.筹交错(ɡōng)
C. 抖擞.(shù)
应和.(hé)
无人问津.(jīn)
D. 案牍.(dú)
差.使(chāi)
一碧万顷.(qǐ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妥帖
B. 贮蓄
C. 俨然
D. 鳞峋
隔漠
宽敞
烘托
鸿儒
自出心裁
世外桃源
因地治宜
温故知新
3.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坐落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蔚然深秀,气象万千。
B.《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嘉宾妙语连珠。
C. 面对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和课程,家长不应盲目跟风,而应理性判断,科学选择。
D. 毕业典礼那天,男女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意气风发,灵动的青春在校园里尽情飞扬。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少优秀的文化著作,可作为青少年人格教育的读本。
B.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次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
C. 近年来,我国重大科研项目捷报频传,增强了我们民族的科技自信和广阔前景。
D. 是否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保障。
5.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给住院的校工送来水果,他感动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的礼物我笑纳了。”
B. “小岩,你怎能给同桌抄你的作业?”“怪哉,君子成人之美,何罪之有?”小岩很不服气。
C. 西瓜滞销,小京替卖瓜的叔叔写了张促销广告:“西瓜性凉可消暑,多食无益须谨慎。”
D. 我对阿姨说:“对不起,我把借您的书弄破了。”她笑道:“没事儿,‘读书破万卷’嘛。”
6.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家书,通过古代文人的装点状绘,从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
专属中,逐步递升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态,成为瑰丽的文化遗产。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____,成为
垂范后人的政论经典;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____,成为自唐以来的散文名篇;怀素的《苦笋帖》,
____,成为万世学书的重要摹本。
①以信函形式,酣畅淋漓地倾诉对友人的信任和欣赏
②以书信文体,旗帜鲜明地表达政治主张和变法态度
③以信札体裁,彰显了书法作品行云流水的线条美感
A. ②③①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7.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
B.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小令,一般只有一个曲牌。
C. “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钟”“石”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D.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端午”是其中的一个节气。
8.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后,智真长老让他去投奔智清禅师,并赠他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
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话暗示了鲁达一生的起伏,为他的命运发展作了铺垫。
B. “只听得罗刹女跌脚捶胸骂道:‘那泼猴变作你的模样,赚了我的宝贝,现出原身走了!气煞我也!’”
罗刹女生气的原因,是孙悟空变作红孩儿,从她手上骗走了芭蕉扇。
C. 格列佛再次航海,登上了大人国的岛屿,他向国王夸耀自己国家政治清明、法律公正,却遭到国王的驳
斥。这其实是作者对腐败的、不合理的英国政治制度的批判。
D. 鲁迅善于通过眼睛来表现人物。写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蔑视”;写孔乙己,“他的眼
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寥寥数笔,异曲同工,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二、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人为什么不冬眠
徐 风
①我们知道,冬眠是某些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许多动物到了寒冷的冬天都要冬眠,为什
么我们人类不冬眠呢?
②动物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
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降低,但生殖腺却发育正常。
动物冬眠其实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冬眠使得它们的身体机能减慢,体温下降。正在进行冬眠的动物,体内
温度相当低,有时甚至与外界温度一样。随着它们体温的降低,它们的新陈代谢也会变慢。这也就降低了
它们对氧的需求,因此呼吸会变慢,有时每分钟仅呼吸 1~5 次,心跳速度也相应变慢。所有这些能让动物
保存更多的能量。
③科学家指出,动物冬眠可能是它们体内的某种物质调控的结果。他们在某些冬眠动物的血液里发现,有
一种叫作“冬眠激素”的物质对其冬眠起调控作用。
④人类为什么无法冬眠呢?首先,我们人类大脑似乎已经失去一些关键性的能力。科学家发现,能进行冬
眠的动物,大脑细胞中含有一种经过修饰的特殊蛋白质,看起来非常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中的蛋白分
子。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在冬眠期间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当春天来临时,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退化的
神经元会重新自我修复,看不出有任何的创伤。如果是人类的话,大脑中的神经元会有不可逆转的永久伤
害。其次,人类的心脏在太冷的情况下无法正常工作。它会对钙产生收缩反应,如果钙太多的话,最终结
果就是心脏骤停。在一定的温度下,人的心脏不能去除多余的钙,因此,当中心血液的温度在 28℃以下的
时候,就会停止工作。相比之下,冬眠动物的心脏即使在 1℃的环境下也能继续跳动,因为它们的心脏可以
自动去除多余的钙,这是人类所做不到的。
⑤那人类为什么没有成为可以冬眠的动物?其实,我们所处地区的天气和食物供应决定了我们不需要通过
冬眠来躲避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人类是顶级的捕食者,可以对付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
我们也没有通过冬眠来躲避天敌的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冬眠带来的并非全部都是益处。比如,动物
在冬眠时,其免疫系统是不工作的,因此会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此外,一项研究显示,冬眠也会影响动
物的记忆,经过迷宫训练的睡鼠在冬眠之后完全忘记了它们曾经学到过什么。
(选自《百科知识》2017.02A,有删改)
9 .下列关于“动物冬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动物冬眠是自然界中所有的动物抵御寒冷、维持生命的特有本领。
B. 动物冬眠是一个节能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动物的身体机能会减慢。
C. 动物冬眠可能是动物体内一种叫作“冬眠激素”的物质调控的结果。
D. 动物冬眠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是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二是记忆会受影响。
10. 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题目以设问的形式,既明确了说明对象,又激发了阅读兴趣,富有吸引力。
B. 文章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主要”,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有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D. 文章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了动物冬眠、人类不能冬眠以及不需要冬眠的原因。
1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受温度降低和食物缺乏的影响,一些动物需要通过冬眠来降低消耗,保护自己。
B. 冬眠时,体温下降,呼吸、新陈代谢和心跳也会变慢。这些都能让动物保存更多的能量。
C. 只要人类大脑神经元含有经过修饰的特殊蛋白质,且在退化后能自我修复,人就能够冬眠。
D. 人类生存的外在环境和自身具有的生存能力,决定了人类并不需要成为冬眠的动物。
三、古诗文阅读(12~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16~19 小题,共 10 分;本大题共 18 分)
(一)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
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
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 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
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 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
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二)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
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3.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隐天蔽日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 沿溯阻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良多趣味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D. 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14. 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于夏水襄陵 皆以美于徐公
B. 春冬之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 飞漱其间 其如土石何
D. 故渔者歌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5.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写水,跌宕多变,夏水激荡奔放,
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枯瘦凄清。
B. 第③段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特点,由此引发
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 第④段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为证,情景交融,
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 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散句,收放有致,节
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90 分)
16.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一字之师
郑谷①在袁州,齐己②携诗诣之。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
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③以谷为“一字师”。
(选自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注释】①郑谷:唐代诗人。②齐己:唐僧人,善诗。③士林:读书人,文人。
1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每小题 1 分,共 2 分)
(1)齐己携诗诣之
(2)数枝,非早也
诣:
也:
18.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19.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齐己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
四、古诗文默写(共 10 分)
20. 按要求填空。(每空 1 分)
(1)蒹葭苍苍,_____。(《蒹葭》)
(2)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衣沾不足惜,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4)__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也在《过零丁洋》里用“_________,
_________”这两句诗,表达了他的生死观。
(6)完整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共 8 分)
21. 班上开展主题为“见贤思齐,崇尚英雄”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做以下的准备。
(1)【观点论述】英雄一直是根植于民心的榜样形象。可是,一段时间以来,花木兰被小品另类演绎,邱
少云、刘胡兰等英雄的事迹屡遭质疑。“如何正确对待我们的英雄”,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
题。英雄与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深入思考、鲜明表达。请围绕话题,写出
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 80 字以内。(4 分)
(2)【故事链接】右图与教材内容有关,请将该故事简要叙写出来。字数在 60 字以内。(3 分)
(3)【撰写对联】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雄。下面的对联拟描述其中的两位,只有上联,需
续写下联。(1 分)
上联:穆桂英挂帅出征立伟业
下联:
六、现代文阅读(二)(共 12 分)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那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
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②“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
他还没有说出是哪一张,就又十分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微卷的凡·高画册
送给了我。这本画册里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③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任何一个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④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热气
的,仅有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的土豆
递给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倒着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
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
对面是一家之主,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他凝望着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而
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节突着。
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有着一个家庭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有人曾鼓动凡·高将这幅画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凡·高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
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
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期望任何人都喜欢它或赞美它。”然而,我却喜欢它。渐渐的,我爱上吃土豆,煎、
炒、炖、煮。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感觉土豆里有着只可意会
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⑥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嬉戏打闹,
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夏,
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当它们从容不迫地拨开层层泥土时,就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日子。
⑦我曾听闻许多有关土豆的故事。有一回,我看到介绍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那个地广人稀、粮食永远
不够的国家,产量极大的土豆,曾经成为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饭蔬最为匮乏的冬
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拯救了我国整个北方……
⑧每一次看到、听到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亲自去种植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它们——那些
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和人们的菜篮中笨拙滚动
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⑨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
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的人,不知晓索取之于付出的真谛。这
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看得更清晰。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
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第 41 卷,有删改)
22. 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3 分)
偶得画册 A 爱吃土豆 B 听闻故事 C
23. 第③段中,作者回忆这幅名画的“任何一个细节”时,觉得“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请结
合第④段的具体描写,用原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2 分)
(1)我从“
”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悲伤刻骨”。
(2)我从“
”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坚忍不拔”。
24. 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 分)
25. 本文的标题“笨拙的土豆”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4 分)
七、作文(50 分)
26.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大千世界就是由“一粒沙”“半瓣花”这样的微小事物构成
的。生活中,触动你心灵,给你启迪,助你成长的,往往是那人、那物、那情……
请以“与相处的日子”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 600 字以上。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共 16 分)
1. (2 分)C
【解析】C 项中‚抖擞‛的‚擞‛应读作‚s ǒu ‛,‚应和‛的‚和‛应读作‚h è‛,ABD 三项正确,故答案选 C 。
2. (2 分)B
【解析】A 项中‚隔漠‛的‚漠‛应写作‚膜‛;B 项中没有错别字; C 项中‚因地治宜‛的‚治‛应写作‚制‛; D 项
中‚鳞峋‛的‚鳞‛应写作‚嶙‛。故答案选 B 。
3. (2 分)D
【解析】A 项中‚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用在句中形容森林公园的景色壮丽多
变,使用恰当;B 项中‚对答如流‛指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用在句中形容竞答选手
的反应和口才,使用恰当;C 项中‚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用在句中形容早教机构和课程花样
多,使用恰当;D 项中‚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用在句中形容男女同学的打扮,对象误用。故
答案选 D 。
4. (2 分)A
【解析】A 项没有语病;B 项成分残缺,‚是‛后面缺少宾语,可在‚成果‛后加上‚的高规格论坛‛;C 项搭配
不当,‚增强‛与后面的‚广阔前景‛搭配不恰当,可改为‚增强了我们民族的科技自信,开辟了我们民族科技
发展的广阔前景‛;D 项两面对一面,前面‚是否‛是两面,后面‚是……的保障‛是一面,应将‚是否‛删去。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