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1. 默写。
(1)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元二使安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
(5)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
(6)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7)见余,大喜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心亭看雪))
(8)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
表》)
(9)____________________,望自大,人所服,_________________。(《弟子规》)
(10)宜______________,毋临渴而掘井。自奉________,宴客切勿流连。(《朱子家
训)
【答案】
(1). 客舍青青柳色新
(2). 晴空一鹤排云上
(3). 锦江春色来天地
(4). 衣带渐宽终不悔
(5).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 而形貌昳丽
(7). 湖中下
焉得更有此人
(8). 奉命于危难之间
(9). 才大者
(10). 非言大
(11). 未
雨而绸缪
(12). 必须俭约
【解析】试题分析: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
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
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
“柳”“鹤”“绸缪”等字词的书写。
2. 根据提示填空。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8 年 5 月 12 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十年间,满目疮痍的汶川在国家政策扶
持、人民团结互助下,湿槃重生,焕然一新,正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空)
【答案】
(1). (1)了却君王天下事,
(2). 赢得生前身后名
(3). (2)政
通人和
(4). 百废具兴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
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
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
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赢”“具”等字词的书写。
3. 下面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
“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B.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
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 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宗旨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为目的。一—这句话有
语病。
D. 这篇文章,语言艰湿难懂,内容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一加点成语运用准
确。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化常识。A 项说法有误。“花甲之年”应指六十岁。
4.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霍金 21 岁罹患根肌肉要缩性侧索硬化症,不久使被禁锢在轮椅上,有医生预言他顶多只
能活两年。霍金却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毅力,在他的轮椅上开启了人类认知宇宙
的大门。他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
的霍金宇宙模型。2018 年 3 月 14 日,巨星陨.落。霍金的一生,诠释了人类生存的终极意
义:即使身体受限,思想却不会。他曾经说过:“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只低头看脚下。
A 生活如何艰难, b 请保持一颗好奇心。”霍金的 mèi 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
色彩的物理人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陨.(__________)落
(2)在文段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mèi(______)力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
霍金却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毅力,在他的轮椅上开启了人类认知宇宙的大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yǔn
(2). 魅
(3). (2)无论(不管、不论)
(4).
都(表条件关系、语句通顺脚可)
(5). 霍金开启(了)(大)门
(2)填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填
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生活如何艰难”与“请保持一颗好奇心”两个分句明显是条件关
系,所以要填“无论、都”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3)句子的主干就是提取主语部分的中心语,谓语部分的中心语,宾语部分的中心语。
本句可提取“霍金开启门”作为答案。
5. 名著阅读。
选段一 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
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浑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
句,大太太仿佛要拚命似的喊:“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
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
选段二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
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1)选段一是祥子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拉包车的一个情节;选段二中
的“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祥子与老王都有着令人同情的命运,根据原著简要概括祥子在这家拉包车时的遭
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1). (1)杨家(杨先生、杨宅)
(2). 杨绛
(3). 被当做佣人,做
了许多额外的家务,还被辱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大
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除了
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
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祥子》有关的文
学常识。此题的考查很深入,如果没有对名著的认真阅读与总结,就无法正确全面地作
答。
文言文阅读
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存焉,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晋赂虞君以宝玉
骏马,虞君甚喜。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而去,荀息伐之,兵不血刃,抱宝牵
马而去。故守不待渠堑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拔,得贤之与失贤也。
(节选自《淮南子),略有增删)
【注】①宫之奇:春秋时虞国大臣。②虞君:虞国国君。③荀息:春秋时晋国相国。④
渠:濠沟。⑤攻不待冲降而拔:攻城取胜不只凭借冲车的高大。冲降,古时兵车。
6.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食.不甘味
B. 越疆而去.
C. 故守不待渠堑而固.
D. 得贤.之与失贤也
7. 下面各句中的“以”与“晋赂虞君以宝玉酸马”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食.之不能尽其材
去.国怀乡,优许畏讥
吾义固.不杀人
贤.于材人远矣
A. 扶苏以数谏故
B. 徐以杓酌油沥之
C.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 皆以美于徐公
8. 选文中划线句子会让你联想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
10. 文段中人物描写着墨不多,形象鲜明。请简要说说下面两个人物的特点。
(1)虞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宫之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 B
7. B
8.
(1).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9. 宫之奇(向虞君)进谏(虞君)不听,进言(虞君)不采用。
10.
(1). (1)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2). (2)贤能
【解析】
6. 试题分析:B 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都是“离开”之意。A 前者“吃”,后者通
“饲”。C 前者“牢固”,后者“坚决”。D 前者“人才”,后者“胜过、超过”。
点睛: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
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
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7. 试题分析:B 句中的“以”与“晋赂虞君以宝玉骏马”中的“以”字意义相同。都是
“用”之意。A 因为。C 把。D 认为。
8. 试题分析: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
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溪”“威”等字词的书
写。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0. 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
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
格特征。如写虞君“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说明他刚愎自用;“晋赂虞君以宝玉骏马,虞
君甚喜”说明他贪图小利,目光短浅。宫之奇勇于进谏,说明他是个贤能的忠臣。
译文:无。
现代文阅读
向匠人致敬
①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无
论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而正是
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
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竟是同一个方向。
②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他琢磨出了这样一个
“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纸也
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
又续练各种碑帖;直到 1930 年前后,才算是能稳准地运用悬腕。苦练了 20 年,沈尹默终
成一代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生
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
看,似乎太差劲了。如果他们能够走点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
早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
能保证其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
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
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就像作家刘震云说起外祖母,虽然身高只有一
米五六,但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头把镰”,速度特别快。她的诀窍,也是她的“笨
功夫”,就是割麦子的时候腰弯下去后,就不再直起来,一直埋头收割。因为如果直起一
次腰,就会直十次。你会割割停停,速度当然就慢了。原来“笨功夫”的背后蕴藏着能动
的大智慧。
④是啊,“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
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
的积累,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
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 1 万小时的锤炼,任何
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 10000 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
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否则,不
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
总想着投机取巧,那注定走投无路。
⑤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 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
好”的人,说到底,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
其实,在各个领域,像这般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前不久,
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选手。他说,“质量之
魂,存于匠心”,“我们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差不多就行’的心态
要不得,以工匠精神支撑企业家精神,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无
疑是与下“笨功夫”、具“匠心”格格不入的。我们要把做“笨人”、具“匠心”与“推
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联系起来。
这不仅是李总理对中国青年寄予的厚望,也折射出甘做“笨人”、善具“匠心”的真谛。
11. 文章开头从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写起,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下面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说说理由。
材料一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字字看来皆是
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材料二 川航机长刘传健在机舱玻璃突然暴碎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克服高空失
压和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成动让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 119 位乘客和 9 名
机级人员的生命,这一壮举被民航业界专家称为“奇迹”。
材料三 当今娱乐圈出现了许多所谓的“网红”,他们靠精心设计和包装,网络海量传
播,一夜成名,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又都销声匿迹了。
13. 下面各项与本文表达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C.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答案】11. 用具体事例引发议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观点。
12. 材料一和材料三(2 分)因为两则材料分别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文章的观点。(大意
对即可)
13. D
【解析】
11. 试题分析:考查语段(事例)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
是文章的开头,所以就有引发议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观点的作用。注意,只要是
议论文中的事实或道理材料,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选取这些材料的目的就是用来证明
论点的。即使用在开头,也不例外。
12. 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
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
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材料一和材料三两则材料分别能从正反
两方面证明文章的观点。而材料二所叙述的事例与“匠人精神”不相关。
13. 试题分析:D 项与本文表达观点不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表面意思是:
没有经历大自然的风和雨,我们怎么能见到彩虹?现在多用来指:没有经历了人生的困难
和挫折,怎么能轻易就取得成功?与文章论述的“匠人精神”两码事。
现代文阅读
那些将小水珠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
①说起莲,古今中外赞美之辞怕不止万千,但最负盛名的大概就数周敦颐的千古名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了。这句话不仅极具文学价值,同时,也还提及了一种
科学现象,那就是荷叶所具有的自清洁效应——由于这一效应最早正是发现于荷叶表面,
因此也得名为“荷叶效应”。
②荷叶表面对水非常憎恶,在物理化学中,这一特性被称为“超疏水性”。正由于此,雨
打浮萍,水滴会被弹开,散落四周,即使是极小的水珠,未被弹开的,也都是些圆滚滚的
小球,不会趴下变扁,更不可能铺展开来化为水膜;也正由于此,荷叶表面既不染淤泥,
又不易沾惹灰尘——浮尘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这种神奇的性质,来源于荷叶表面的特殊结构——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
乳突。荷叶表面每一个上皮细胞都会长出一个乳突,这些乳突仅有几个微米大,比我们的
头发丝还细。不仅如此,再放大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这些多级
分形的微纳结构会吸附空气,当水珠滴在荷叶上面的时候,由于强大的表面张力,水会被
这层气膜托起来而无法接触其本身。同时,形成这些结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从我们生活
中的经验来看,苹果、葡萄表面有层白蒙蒙的生物蜡,在清洗水果的时候常会感觉到打
滑,这便是蜡质的“功劳”。蜡质本身就是疏水的,源自于其本身的组成——非极性有机
分子与极性的水分子极性相异,故难以亲和。
④荷塘里,就在莲的旁边,还生活着一群不怎么起眼的小虫子,它们叫水黾,也有人管它
们叫水蚊子、水蜘蛛等等。“黾”是象形文字,古人用来指代青蛙、蟾蜍等两栖类动物。
水黾这种六条腿的小虫子虽长得不像蛙类,但却也像蛙一样生活在水中,也像蛙一样一跳
一跳的,甚至,比蛙更厉害。它们能漂浮在水面,能在水面上跳跃,乃至生活,就算是狂
风暴雨也难奈它何,比起“水上漂”的轻功,这简直高出天际了。这么一种吃喝拉撒睡乃
至繁殖都在水面进行的小虫子,也是玩超疏水的行家里手。它们腿上密集排列着微米级刚
毛,刚毛表面是一道道周期排列的纳米沟壑,由此,它们便具有强大的超疏水腿,便能轻
易漂浮于水面。
⑸玫瑰花瓣表面也表现出了超疏水的特性,尽管玫瑰花表面对水也很厌恶,却又能粘上水
珠,有种若即若离,有种藕断丝连。这不同于荷叶表面的低粘附——水滴极易滑落,而是
另一种疏的状态,是一种高粘附的超疏水,也就像我们在情人节看到粘上露水的玫瑰花,
无论是倒扣着,或是直立着,抑或是平躺着,表面的水总会粘在上面。当然了,粘着的大
都是一个个小水球,倘若是荷叶的话,这些小球早就东奔西跑,不知所终了。这也和玫瑰
花瓣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微米级小乳突,却不见了四散枝叉的纳
米级纤毛,而是一个个小褶皱,这些由表面圆滑的褶皱堆叠起来的小乳突似乎在向水珠轻
声诉说着自己的友善。
⑹有正便有负,有疏也就有亲。与疏水、超疏水对应的,便有亲水和超亲水。顾名思义,
这两种能力意味着材料表面对水是亲和的。紫花琉璃草、泥炭藓、天鹅绒竹芋和紫叶芦莉
草这几种植物便具有超亲水的叶片,水滴落在其表面,会迅速铺展成一层薄薄的平整的水
膜,甚至被吸进叶片中,就像海绵汲取水分一样。它们的叶片表面大多具有微米级的孔道
或沟槽,海绵状的微纳结构造就了它们对水的强大亲和力,恨不得将水一分一毫都搓碎揉
进自己的骨髓里。
⑺类似这些将水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生物还有千千万万,历经漫漫岁月长河的洗礼,它们根
据各自生存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千万甚至上亿年间,进化出了这些有趣又神奇的本领,这
些本领早已溶入它们血脉,显得那么平凡,却又那么伟大。
14. 通读全文,文章主要说明了某些生物具有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原理。
15. 阅读第③段,概括荷叶具有“荷叶效应”的原因。
16. 有人说,将④⑤两段顺序调换,按先植物后动物的顺序说明,更有条理性。请说说你
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14.
(1). 超疏水性
(2). 超亲水性
15. 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腊质乳突,每个乳突表面还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
16. 不能调换。 因为第④段水黾与前面的荷花都属于低粘附的超疏水性,而玫瑰与它们
不同,属于高粘附的超疏水性。调换后条理反而不清楚了,( 大意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考查说明的内容。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
要求找出说明的中心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2—5 段说明的是超疏水性;6 段说明
的是超亲水性。
15.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第③段,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
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荷叶表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无数蜡质乳突”“再放大
看,每个乳突表面还都充满着纳米级的小纤毛”作为答案。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
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
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
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
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16. 试题分析:考查说明顺序。首先要读懂两段的说明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顺序的要求判
断是否能够调换。第④段水黾与前面的荷花都属于低粘附的超疏水性,而玫瑰与它们不
同,属于高粘附的超疏水性。说明顺序是由低粘附的超疏水性到高粘附的超疏水性。这样
既符合说明逻辑,又符合事理顺序。所以不能调换。
现代文阅读
坑
余 凯
①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那个坑,底部残留着碎石子和前夜下的
雨水,坑像被一口撕咬下来似的,他的心隐隐作痛,不觉皱缩着眉头,直到对面的村口传
来“突突”的马达声,他才跨上摩托车,逃一般的飞驰而去。
②“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指望你把花生种下,天天都这样。”妻扛着锄头从暮色里走了出
来,一脸不高兴地问。
③他把摩托车上的电钻、工具包拿下,脸偏到一边去躲开妻的目光,自顾往家里走,丢下
一句道:“不都到现在回,你以为打工想几点就几点?”
④“咦!你长脾气了!”妻在身后盯着他说,他的后背冷飕飕的。
⑤“酒也不喝了,变了你!”吃晚饭的时候,妻把一口饭塞到嘴里,怀疑地盯着桌上的一
瓶啤酒,还是忍不住说。头顶上是一只晕黄的白炽灯,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
___17___a___18___ 道:“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
⑥“肯定有问题!”妻断言道,像一个义正言辞的法官。
⑦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___19___b___20___
道:“烦不烦?吃个饭也不安神,你到底想怎样?”
⑧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可是妻没有,客厅里传来碗筷碰触的拾掇声,
他把自己隐匿在了卧室的黑影里,一动不动,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⑨昨晚,他帮一个住户安装好最后的一盏电灯后,天已经黑了。住户热情地邀他喝一杯,
他也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往回赶。他的家在农村,距离城里有十多公里路,每天他都这样
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城里和农村。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有坑的那条路时,他心里清楚,刻
意避让着,但还是碾了进去,车轮一偏,自己就被摔了出去,也带倒了路旁的一个黑影,
黑影倒在地上“哎哟!哎哟!”呻吟着,他魂都散了,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扶起车子,就
一路急驶而去。
⑩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他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地眨
动,秘密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
⑪第二天清早,他红肿着眼骑车出门了,在小店门口买了营养品,骑到了那个坑的路口,
他没有再笔直往城里的方向骑,拐向了村口的路。一家小超市坐落在村路上,一个老太太
正端着一碗稀饭坐在门前喝着,他径直走了进去,掏钱买了一包烟,问:“老板,前天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