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陕西榆林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A 卷
Ma-23
S-32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 18 分)
一、选择题(共 9 小题,每小题 2 分,计 1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分辨物质是学习化学的基本要求。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B. 冰
C. 土
D. 银
A. 醋
【答案】B
【解析】
【分析】氧化物是指物质中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属于有机化合物;冰是固态的水,属于氧化物;土是由多种物质组成
的混合物;银是金属单质;
故选择 B。
2. 下列图示实验中能明显观察到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B.
D.
A.
C.
【答案】C
【解析】
【详解】A、磁铁能吸引铁,不能吸引锌,可将铁粉和锌粉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
意;
B、干冰升华,只是状态的变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可观察到生成黑色物质,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3. 化学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合理使用加碘食盐,能有效预防甲状腺肿大
B. 图书档案失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有利于保护图书资料
C. 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D. 加大化石燃料的开发,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和呆小症,合理使用加碘食盐,能有效
预防甲状腺肿大,故 A 说法正确;
B、图书档案失火,为降低对图书资料的危害,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故 B 说法正确;
C、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故 C 说法正确;
D、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加大化石燃料的开发,不利于能源的保护,且会加重环境污染,故 D 说法不
正确。
故选 D。
4.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B. 红磷
C. 铁丝
D. 镁带
A. 木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无色气体(二氧化碳),此选项不正确;
B、磷燃烧生成的是白烟(五氧化二磷),此选项不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此选项正确;
D、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是白色固体(氧化镁),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 C。
5. 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溶解粗盐
B. 称烧碱质量
C. 滴加盐酸
D. 加热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A、溶解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加速溶解,操作正确;
B、用天平称量物质时,应左物右码,故操作错误;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不能深入到试管中,故操作错误;
D、用试管加热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操作错误;
故选择 A。
6.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 夏天汽车轮胎爆炸——轮胎内气体分子变大
C.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改变
D.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使得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故该说
法正确;
B、夏天汽车轮胎爆炸,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增大,故该说法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总质量不变,微观解释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
量均不改变,说法正确;
D、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说法正确;
故选择 B;
7. 下列关于 H2、H2O、H2O2 三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均含有 1 个氢分子
C. 均含有氢元素
【答案】C
【解析】
B. 均含有 2 个氢原子
D. 均含有 2 个氢离子
【详解】A、物质由元素组成,故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错误;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故应说 1 个 H2 、H2O、H2O2 分子中均含有 2 个氢原子,错误;
C、均含有氢元素,正确;
D、H 三者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不含氢离子,错误。
故选 C。
8. 如图,室温下,盛水的烧杯内放置两支分别盛有等质量 KNO3 溶液和饱和石灰水的试管甲和乙,向烧杯内
的水中加入 NH4NO3 固体后,甲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乙中溶液一定变浑浊
B. 甲中溶液一定变成饱和溶液
C. 乙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D. 甲、乙中溶液质量一定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加入硝酸铵,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溶
液不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加入硝酸铵,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甲中无明显现象,硝酸钾可能恰
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加入硝酸铵,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乙中溶液溶
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D、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中溶液均无溶质析出,溶液质量不变,故溶液质量一定相等,符合题意。
故选 D。
9. 小明利用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整理出如下的反应“
”图,图中“一”
两端的物质相互能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与稀硫酸反应可能得到黄色溶液
B. 甲与碳反应后,固体总质量减小
C. 乙与碳反应的生成物难溶于水
D. 图中反应只涉及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若是氧化铁,则与稀硫酸反应得到黄色硫酸铁溶液,正确;
B、甲能和碳、硫酸反应,则甲为金属氧化物;与碳反应后,氧化物中氧与碳生成气体,剩余固体总质量减
小,正确;
C、乙与碳、氢氧化钙能反应,乙可以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高温反应的生成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正确。
D、图中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为复分解反应;碳和甲氧化铁反应为置换反应;二氧化碳和碳高温反应为化合
反应,涉及 3 种基本反应类型,错误。
故选 D。
二、填空及简答题(共 6 小题,计 24 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 42 分)
10. 温室效应加剧引起的气候异常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
目标,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______。
(2)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煤、______和天然气的过度使用。
(3)植树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的______作用,以减少大气中的
温室气体。
(4)生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完成目标。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源
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
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
【答案】
(1). 二氧化碳或 CO2
(2). 石油
(3). 光合
(4). C
【解析】
【详解】(1)“碳达峰”与“碳中和”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2)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3)植树造林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
放氧气,减少温室气体;
(4)A、不用电器时及时关闭电源,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不符合题意;
B、外出时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C、产生纸质垃圾时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故选 C。
11.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于 2021 年 9 月 15 日在陕西西安盛大开幕。
(1)“石榴花”形的西安奥体中心主会场,建造时使用了大量钢铁。钢的硬度比纯铁______(填“大”或
“小”)。
(2)以“秦龄四宝”为创意原型的全运会古样物灵动可爱、充满活力。吉祥物的制作原料之一是聚酯纤维,
聚酯纤维属于______(填“合成”或“天然”)纤维。
(3)热情好客的陕西人民将会为运动员提供丰富的陕西美食。肉夹馍是美食之一,馍提供的有机营养素主
要是______。
(4)全运村的绿植养护需要用到营养液,下列营养液的成分中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NH4)2SO4 ②KNO3 ③Ca(H2PO4)2
【答案】
(1). 大
(2). 合成
(3). 糖类
(4). ②
【解析】
【详解】(1)钢是铁的合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故钢的硬度比纯铁大;
(2)聚酯纤维属于合成纤维;
(3)馍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提供的有机营养素主要是:糖类;
(4)①硫酸铵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②硝酸钾含 K、N 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③磷酸二氢钙含磷一种营养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②。
12.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成功将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带回地球。
(1)发射探测器使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嫦娥五号的登月着陆器使用的是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 x 为
______。
(3)月球岩石中富含钛铁矿,其主要成分是 FeTiO3,其中钛(Ti)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铁元素的化合价
为______。
【答案】
(1).
2H +O
2
2
点燃
2H O
2
(2). 18
(3). +2 价
【解析】
【分析】
【详解】(1)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反应方程式为:
2H +O
2
2
点燃
2H O
2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 x=33-2-8-5=18;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x+(+4)+(-2×3)=0,x=-2,故
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13. 金属的发现与使用历史体现了人们对其性质的认识和科技发展的水平。
(1)2021 年 3 月,三星堆遗址再次出土的文物中,黄金面具残片最为引人瞩目,其历经三千年依旧金光灿
灿,这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非常______。
(2)唐宋时期流行的“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将铜、锡以不同比例熔合制成功能各异的青铜器的记载。将铜片和锡片分
别伸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生成而铜片没有,说明金属活动性锡______(填“>”或“<”)铜。
【答案】
(1). 稳定
(2).
【解析】
Fe+CuSO FeSO +Cu
=
4
4
(3). >
【详解】(1)金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历经三千年依旧金光灿灿,故填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方程式为:
CuSO Fe FeSO Cu
4
4
(3)铜片和锡片分别伸入稀盐酸中,锡片表面有气泡生成而铜片没有,说明锡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填>;
14. 根据下面 NaNO3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回答问题。(忽略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80.8
87.6
94.9
103
113
124
136
149
(1)20℃时,将 90 gNaNO3 固体加入盛有 1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给烧
杯加热,使溶液温度升至 40℃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
(2)80℃时,将 249gNaNO3 饱和溶液降温至______时,溶液质量变为 224g。
(3)50℃时,将 2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0%的 NaNO3 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至少应向溶液中再加入
______NaNO3 固体。
【答案】
(1). 187.6g
(2). 9:10 或 90:100
(3). 60℃
(4). 13g
【解析】
【详解】(1)根据硝酸钠溶解度表可知,2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87.6g;将 90g 硝酸钠加入到 100g 水中,
只能溶解 87.6g,故得到的溶液质量为 187.6g;4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103g,升温后溶解度增大,未溶
解的固体完全溶解,此时溶液的质量为 10g,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90:100=9:10;
(2)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149g,将 249gNaNO3 饱和溶液降温后,溶液质量变为 224g,析出固体 25g,
此时溶液中溶解的硝酸钠质量为 124g,故降温至 60℃;
(3)5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113g,2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0%的硝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都
为 100g,故要转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应至少再加入 13g 硝酸钠固体;
15. 学习小组同学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 NaOH 浓溶液加入锥形瓶 A 中,关闭活塞,
打开弹簧夹,观察到 A 中产生白色沉淀,烧杯 B 中液面降低。
(1)写出 CO2 与 NaOH 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