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2年湖北中南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2 年湖北中南财经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是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是消费者 对商品主观上的偏好和评价。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 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由于效用是消费者对商 品的主观评价,因此,同一商品会因人、因时、因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效用。对效用或者 对这种“满足程度”的度量,西方经济学家先后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并在 此基础上,形成了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两种方法,即基数效用论者的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序 数效用论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家普遍使用基数效用的概念。基数效用论者认 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 较是有意义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为效用单位。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序数效 用的概念为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使用。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一个有点类似于香、 臭、美、丑那样的概念,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 等级来表示,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偏好哪一种消费,即哪一种消费的效用是第一,哪一种消 费的效用是第二;同时,就分析消费者行为来说,以序数来度量效用的假定比以基数来度 量效用的假定所受到的限制要少,它可以减少一些被认为是值得怀疑的心理假设。在现代 微观经济学里,通常使用的是序数效用的概念,但在某些研究方面,如对风险情况下的消 费者行为的分析等,还继续使用基数效用的概念。 2.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 时把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以表示边际技术替代率,和分别表示资本投入的变化 量和劳动投入的变化量。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对于 任意一条给定的等产量曲线来说,当用劳动投入去替代资本投入时,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 的前提下,由增加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和由减少资本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 减少量必定是相等的。 由于劳动替代资本,两者总是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值, 即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斜率。如果将生产要素投入量看作是可以无限可分的,那么,某一 种生产要素的微量增加可以替代的另一生产要素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等于过等产量线 上某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即边际技术替代率具有递减趋势。即随着劳动投入量的继续增加, 每增加 1 单位劳动所能替代的资本量将越来越少。这是因为,随着劳动替代资本的过程继 续进行,劳动数量不断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必然呈现递减趋势;而资本投入量越来越少, 资本的边际产量(表现为每减少一单位资本投入量所减少的产量)就越来越增加。这样, 在劳动替代资本过程中,边际技术替代率就同劳动的边际产量成正比,同资本的边际产量 成反比。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是由技术因素所决定的普遍规律,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 递减规律的作用,所以,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原点凸出的曲线。
3.隐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 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隐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些 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佣 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 自由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 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成本那么明显, 故被称为隐成本。 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 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隐成本包 括:(1)作为成本项目记入账上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设备的折旧费;(2)厂商自己投 入的资金的利息、企业主为该厂提供的劳务应得的报酬。其中第二部分又被称为正常利润。 西方经济分析中,把正常利润作为成本项目记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之内。正常利润之所以作 为产品的一项成本,是因为从长期来看,这笔报酬是使得企业主继续留在该行业(从而该 产品得以被提供出来)的必要条件。否则,假如厂商产品的售价仅能补偿工资、原料和固 定资本的折旧费,企业主将会把它的资金转移到别的行业,该产品将不会再被提供给市场。 所以包括正常利润在内的成本,具有产品得以被提供出来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含义。总之, 所谓的隐成本,就是固定设备的折旧费和我们称之为正常利润的总和。 4.“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在 IS—LM 模型中,若 LM 曲线不变,向右移动 IS 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 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 LM 曲线)或利 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 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 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 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 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① 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 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 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 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 政府支出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 生产也不会增长。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5.功能财政:又称为“职能财政”或“机能财政”,是关于国家财政活动不能仅以预算 平衡为目的,而应以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职能,保持整个经济稳定发展为目的的理论。美 国经济学家勒纳于 20 世纪 40 年代明确提出“功能财政”的预算准则。他认为,功能财政 论的核心思想在于,政府的财政政策、政府的开支与税收、政府的债务收入与债务清偿、 政府的新货币发行与货币收缩等政策的运用,都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对经济所产生的结果, 而不应该着眼于这些举动是否遵循了既定的传统学说,顾虑这些传统学说是否好听。也就 是说,在勒纳看来,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不能够只是以实现年度预算收支 平衡作为财政的最终目标。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支出、税收、国家债务等财政分配工具来 调节经济。为消除失业和通货膨胀,需要经常调整总支出。当总支出太低时,增加政府支 出;当总支出太高时,增加税收。为获得导致最需要的投资水平的利息率,利用政府举债
或债务清偿,调整社会持有的货币和公债的相对份额。同时,在必要时,政府可以印刷钞 票、窖藏货币或毁掉货币。总之,“功能财政论”的意图是要政府不必局限于年度预算收支 平衡,而应当保持国民经济整体的均衡。功能财政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指导思想,而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是功能财政思想的实现和贯彻。它的提出,是对原有财政平衡预算思 想的否定。 但是,功能财政理论是一个宏观静态而非宏观动态的理论,它只对短期的周期波动问 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而完全忽视了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而且,由于在发展中国家,主 要经济问题是需逐渐提高投资率和储蓄率,而不仅是通过调整总支出来治愈衰退和通货膨 胀,因而它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试述产品差别对垄断竞争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1)产品差别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产 品差别既会产生垄断,又会引起竞争,从而形成一种垄断竞争的状态。有差别的产品往往 是由不同的厂商生产的。 (2)产品差别是垄断竞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产品差别的主观特性和客观特性是 同等重要的。由于存在着产品差别,消费者对不同厂商的产品产生不同的偏好。所以西方 经济学认为,产品差别是垄断竞争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垄断竞争市场的每一厂商 提供的产品都存在某种差别,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垄断程度取决于产品差别程度。 产品差别越大,垄断程度越高。另一方面,有差别的产品之间又存在替代性,因而存在着 竞争。产品差别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是厂商进行品质竞争的重要手段。 短期中厂商可以依其产品的差别在特定消费群体中取得垄断地位,因而可以获得垄断 利润,但产品差别形成之后,其他厂商也纷纷效仿,这是因为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并不存 在市场进入的壁垒,垄断利润无疑会吸引数目众多的相关厂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长期无法获得垄断利润,只能获取平均利润,而垄断利润只 能在短期中获得。为了实现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厂商最明智的作法就是将长期变成一 个短期,其主要作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以最新的周期进行产品创新。 2.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总成本函数为: 试求: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 P=55 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得利润。 3.什么是投资乘数?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会受到哪些限制? 答:(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 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 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小。即,或,式中,是增加的收入,是增加的投资,或是边际消费 倾向,是边际储蓄倾向。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
原因在于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 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2)投资乘数作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下面的前提条件。①在消费 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 作用可以相当顺利的发挥出来。②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被利用。没有充足的劳动力, 投资增加并不会使产量和收入增加。③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利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和存货利用, 此时投资的增加并不会导致收入成比例增加,而会因为需求增加造成物价上涨。 4.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答:公开市场操作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 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 济形势的变化决定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时就购入 债券,增加流通中的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增加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反之则卖出 债券,以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 作为中央银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主要 体现在:(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直接调控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使其符合政策目标 的需要;(2)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主动出击”,避免“被动等待”;(3)公开 市场业务操作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也可以进行连续性、经常性、试探性甚至逆向 性操作,以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 但是,公开市场操作受到诸如商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意愿等 因素的影响,同时必须具备一个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 三、论述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画出只有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图。根据这三条曲线之间的关系,划分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并论述短期生产为什么只能 在其中第Ⅱ阶段进行。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具有一定的联系。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 得边际产量曲线先是上升的,并在点达到最高点,然后再下降。 在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过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的值,所以途中曲线和 曲线之间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在劳动投入量小于区域,均为正值,则相应的曲线是上升 的,在劳动投入量大于区域,均为负值,则相应的曲线的斜率为负,即曲线是下降的,在 劳动投入量为时,为零值,曲线达到极大值点。 在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之间,连接曲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 的值,所以在图中那个当曲线在点达到最大值时,曲线必然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
线,切点为点。 在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两条曲线存在这样的关系:两条曲线相交于曲线的最高 点,在点之间,曲线高于曲线,曲线将曲线拉上,在点以后,曲线低于曲线,曲线将曲线 拉上,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曲线的变动都快于曲线的变动。 (2)生产三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 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 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形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第一阶段,平均产量递 增阶段,即平均产量从 0 增加到平均产量最高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曲线的交点, 即劳动投入量由 0 到的区间。第二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 0,所以 总的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的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两曲线的交点到曲线 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到的区间。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的产量也是递减 的,这一阶段是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以后的区间。 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三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 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一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 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 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可以 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 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 2.试论西方学者关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你认为其中有哪些可供我们 注意和借鉴? 答: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正确地认识 和估计这些因素增长的贡献,对于理解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就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研究部分,很 多西方学者都投入到这一研究中来。下面介绍两位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和库兹涅茨对经济 增长因素的分析。 (一)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1)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经济增长因素的分类。丹尼森把经济增 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丹尼森把 经济增长看成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土地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其他两个则 是可变的。关于要素生产率,丹尼森把它看成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 量。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 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六个:①劳动;②资本存量的规模;③资源配置状况;④规模经 济;⑤知识进展;⑥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2)丹尼森进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量的测定,把产量增长率按照各 个增长因素所作的贡献,分配到各个增长因素上去分配的结果用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 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
(3)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丹尼森所说 的知识进展包括的范围很广。它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 生的结构和设备的更有效的设计在内,还包括从国内的和国外的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 人员和发明家,或者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丹尼森所谓的技术知识是,关于物 品的具体性质和如何具体地制造、组合以及使用它们的知识。他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是明显的,但是只把生产率的增长看成大部分是采用新的技术知识的结果则是错 误的。他强调管理知识的重要性。管理知识就是,广义的管理技术和企业组织方面的知识。 在丹尼森看来,管理和组织知识方面的进步更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国民收入,因此它 对国民收入的贡献比对改善产品物理特性的影响更大。总之,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 理知识进步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运用的是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国民产值及其组成部 分的长期估量、分析与研究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影响经济 增长的因素。他认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 面的变化。 (1)知识存量的增长。库兹涅茨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迅速增加了 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当这种存量被利用的时候,它就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 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要经过科学发现、发明、革新、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系 列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是: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 能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要对技术是否适宜运用作出准确的判断等。 在这些中介因素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最终会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库兹涅茨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是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 为了弄清什么是导致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的主要因素,库兹涅茨对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长期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以人均产值高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经 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结构变化。库兹涅茨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它们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中, 经济结构转变迅速。从部门来看,先是从农业活动转向于非农业活动,后又从工业活动转 移到服务性行业。从生产单位的平均规模来看,是从家庭企业或独资企业发展到全国性, 甚至跨国性的大公司。从劳动力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分配来看,以前要把农业劳动 力降低 50 个百分点,需要经过许多世纪的时间,现在在一个世纪中,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 动的百分比减少了 30 个到 40 个百分点则是由于迅速的结构变化。库兹涅茨强调,发达国 家经济增长时期的总体增长率和生产结构的转变速度都比它们在现代化以前高得多。库兹 涅茨把知识力量因素和生产因素与结构因素相联系起来,以强调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 响。制造业结构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增长对它提出的要求、需求结构变化缓慢、消费水平低, 不能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刺激。 (三)西方学者关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借鉴之处
通过丹尼森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和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描 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因而为我们研究西方经济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它对社 会经济问题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特别是它强调了知识进步在经 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认识现代化生产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制定正确 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