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1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A卷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1 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方经济学 A 卷考研真题及 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5 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1、资本 答: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殖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 种生产要素,而且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基本要素,它的运动对其他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起 着重要作用。 无论资本是在何种社会制度条件下运行,也无论其采取何种具体形态,资本都具有这样 一些基本的特点: (1)资本的增殖性。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 特征。一般商品和货币,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的。一旦资本停止了增 殖,资本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2)资本的运动性。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 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任何形态的资本,一旦停止运动,也就不会带来价值的增殖;而资本运动 的速度的快慢,也同时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3)资本的返还性。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预付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投资者在 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 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2、资本有机构成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 成。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 量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 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 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 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 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和在一起的概念。 3、土地价格 答:土地价格是指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劳 动产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
所以土地可以买卖并有了价格。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 的计算公式是: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也就是说,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有两个:与地租成正 比,与银行存款利息成反比。现实生活中影响地价的因素还有土地供求状况、国家政策等。 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因为:其一,由于人们对租种土地的需求的增大,地租不断上涨;其二, 利息率不断下降。 4、市场机制 答: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 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由于市场调节是在供求关系的变动、市场信号的变化,以及 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因此,人们往往约定俗成地把市场机制的内容分解为价格(包 括利率、工资)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 市场机制有两个特点:一是调节的自动性。市场机制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这是因为,价格、 供求和竞争这些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另外一个因素的 变动。市场机制依靠上述内部机理的启动,无须外部力量的帮助,就能自动地发挥其调节功 能。二是利益的制约性。在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参加市 场竞争的各个当事人的物质利益。市场机制则把商品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同商品消 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的动机结合起来,以此来调节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5、宏观经济调控 答: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对国民经济实施的总体管理,亦称政府干预,是政府的经济职 能。如果说市场调节是“看不见的手”,那么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就是“看得见的手”。把“看 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协调起来发挥作用,其目的在于求得市场经济的均衡发展,实现 资源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目 标。 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 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作为两种 不同的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都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的运 行主要应靠间接调控的方式来调节,直接调控的方式主要作为间接调控方式的必要补充。 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其调控的对象主要包括国民经济的总量、结构、增长速度和 发展格局等内容。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内容是总量管理,因此,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对 国民经济总量进行适时的调控。作为宏观调控对象的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主要包括商品供求 总量、货币供求总量、劳动力供求总量等。 二、鉴别题(判断有误,并说明理由。共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1)劳动不是商品 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能成为商品的是劳动 力,劳动根本不能成为商品。这是因为: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 有价值。而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就等于 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第二,如果说劳动是商品, 那么它就应该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雇佣工人的劳动不能独立存在, 劳动要取得存在的形式,就只有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这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实现。第三, 如果劳动是商品,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会导致违反价值规律,或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存在的基础。因为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资本家应该支付给工人全部劳动形成的价值。这样一 来,资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没有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就会停滞。 所以,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 (2)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制 度下,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劳 动力价值或价格采取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工资形成的基础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构成工资的基础。劳动 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 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此外,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决定,还包含 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价值构成工资的基础,它的变动是工资变动的基础。 该观点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掩盖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违背了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从 外表上看,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把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掩盖 起来,使之看不到有酬的必要劳动与无偿的剩余劳动的区别。所以该观点是不正确的。 2.经济发展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答:该观点是不科学、不正确的。理由如下: (1)经济增长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 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 总量的变化状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 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 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的增加来测度,GNP 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 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所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是经济增长,而不是经济发 展。 (2)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
演进过程。经济发展的一般定义,除经济增长外,还包括:物质福利的改善,对那些低收入地区 的人们来说,则强调消灭贫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盲、疾病和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构 成,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以生产性就业普及于劳动适龄人口的方式来组织经 济活动;相应地使有广泛基础的集团更多地参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决策,从而增进自己的福 利。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有区别的,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 生的变化。如果情况是,在经济领域本身中没有这样的变化发生,而我们所称的经济发展现象 在实际上只不过是建立在这一事实之上,即数据在变化而经济则继续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于这 种数据,那么我们应当说,并没有经济发展。我们这样说的意思应当是:经济发展不是可以从经 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的现象;而经济在其本身中没有发展,是被周围世界中的变化在拖着走。 ②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 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 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 度,GNP 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 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的问题。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 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 阶段。 ③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是发 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有国 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 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 该观点混淆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把经济发展简单地等同与经济增长,缩小了 经济发展的外延,所以是不正确的。 三、简述题(共 4 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答:(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即价值量的大小如何决定的问题, 既然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 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生 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长短不同的。商 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 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它是在同 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2)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可以概括为: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 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同 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是,如果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 率,从个别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 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个别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会使 个别商品的价值量越高。由于此时的商品的价值量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劳动生 产率没有提高,从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降低,所以,从整个社会来看,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变 化。 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的情况下,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 从而该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动,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 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 因此,马克思总结道:“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 产力成反比。”“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 正比。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可见,劳动生产率的 变化所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对立运动的表现形式。 2.机器人为什么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答: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但是,资本的 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 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这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物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 起来了。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但是,生产资料等 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 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 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 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就必须先垫付资本,一部分用于购买生产资料(机器人属于生产资 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 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它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生产资料的 价值是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量。尽管 转移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有的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但 转移的总是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量。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 的价值量,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机器人不是劳动力,它属于不变资本,机器人的价值通过工人 的具体劳动(操作)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只是转移而没有创造新的价值,所以也不能创 造剩余价值。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 新产品中去,因为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在生产过程以外 消费掉了。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而劳动力在生 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 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 本(v)。 如果说机器人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则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把机器 人归为可变资本。只有劳动力这个可变资本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机器人只是作为 生产工具参与了价值的生产过程。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起基础性作用。国企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间接 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所要求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也是商 品经济,因而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连续不断的社 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其主要特征为: (1)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是经济动力。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动力是来自社会主义的经济 利益,即人们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参与经济活动,从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 动力。 (2)市场经济运行是价值形态的运行。价值形式是通过货币表现的,所以,市场经济的价值 运行也就必然表现为货币运行。商品的交换、收入的分配和购买,以及各经济主体间的经济 联系都要借助于货币,并通过市场来实现。 (3)市场经济运行是各个经济主体分散决策,政府间接调控。微观基础单位配置资源的决 策权分散化,带来市场经济某些自发性和不稳定性,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主要运用 经济手段,即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杠杆和有关政策来引导、调节微观主体的 经济活动,以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4)市场经济运行法律化。经济运行法律化,要求一切主要经济活动方式和主要经济关系 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成为经济主体行为的法律准则。 (5)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首要规律,是从社会总劳动,从生产、流通、分配 等总体上,来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是与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因而人们有可能在全社会规模上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 有意识地调节社会劳动的分配比例,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状态。
4.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对外贸易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 由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两部分组成。对外贸易是对外经济关系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 其他的对外经济关系形式都与对外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外贸易是一切对外经济关 系的基础。 对外贸易的基本职能是经营进出口业务。一方面,通过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上销售国内 生产的商品,实现商品的价值,促进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通过进口贸易在世界市 场上购买国内所需要的商品,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对外贸易是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内容,也是联结国际分工参与国的共同纽 带。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外向度高,对外贸易发达,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标 志着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上的参与性、竞争性强,从中可能得到的绝对利益和比 较利益也多。由于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占有突出和重要地位,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发 展对外贸易。 (2)对外贸易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是开放式的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 国发展贸易,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有利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社会主义国家的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外经济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对外贸 易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可以互通有无,调节余缺。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那怕是最发达的国家,因受资 金、资源、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都不可能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同时,任何一个国家,那怕是 最不发达的国家,也都会有某种资源或产品富余,可供出口。因此相互间互通有无、调节余缺, 任何时候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我国幅员广阔,总体上说资源比较丰富,但也不是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十分丰裕。相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还是相对贫 乏的。再加上我国目前科技水平还不高,有些资源还无法有效地开采,还缺乏先进技术和先进 设备。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水平。 第二,可以节省社会必要劳动,取得比较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贸易,是建立在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的。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给我国带来 比较经济利益。通过对外贸易,可以进口我国短缺的资源、原材料和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技 术水平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以及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或生产成本很高的产品。并出口我国富 裕的和具有优势的产品、原材料和资源,这就可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节约社会劳动,提高资源和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事实上,我们在选择进出口产品品种 的时候,一般总是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在价格上作比较,然后决定哪些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高 的商品要多生产多出口,哪些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低的商品要少生产多进口。这样,消耗同样 的劳动和费用,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经济收益。
第三,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挑战,促进国内生产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 产品国际化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始终给国内外商品生产者以压力与动力。前 面说过,在国际市场上,同类的各国商品的市场价值,不是由各国内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而是由国际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一个国家的由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出口商品的 国内价值若低于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就有较强的竞争力,倘高于国际 价值,就缺乏竞争力。商品价格的低廉化,历来是国际市场上竞争的重要段。资本主义国家过 去靠此摧毁落后民族的一切“万里长城”和顽强的仇外心理,今日仍然靠这个优势在国际市 场谋求霸权。社主义国家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唯一的办法是要不断地 更新生产技术,努力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和提高产品量。而只有参预国际贸易,把本国产品推 到世界市场上去,才真正了解本国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之间的差距,并在国际争的压 力下,增强提高本国经济技术水平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赶上世界先 进行列。 第四,可以弥补社会扩大再生产所必需而又欠缺的条件。社会义社会的物质资料再生产, 本质上是在技术不断进步基础上的扩再生产。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 要实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需的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在本书资本主义部分分析的关于社 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对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是适用的。但在理论上分析再生产所需要的 平衡条件时,为了不把问题复杂化,采用抽象法,把分析范围限于国内,暂把对外贸易撇开。但 实际上,在存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条件遇到缺口,或由于某些产品的过剩而难 以平衡时,都需要通过对外贸易来解决。 所以,开展对外贸易,对社会主义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当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对 外贸易有利于本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以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为条件进行 的。于我有利,以利他为条件,受益是双方的。 四、论述题(共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级差地租 I 和级差地租Ⅱ的区别和联系。 答:(1)级差地租 I 和级差地租Ⅱ的含义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 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它是并列地投入等级不同地块 的各个资本具有不同生产率的结果。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条件,一是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 二是土地位置的差别。 所谓土地的肥沃程度,并不全都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土地肥沃程度的 不仅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但是,无论土地的肥力怎样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 技术条件下,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都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必然使投入面积相等的不同地块 的等量资本,有着不同的生产率。 形成级差地租Ⅰ的条件,还有土地位置的差别。不同地块距离市场、车站、码头的远近 不同,交通条件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运输费用也不尽相同。距离远, 或者交通条件差,运输费用就较高;距离近,或者交通条件好,运输费用就比较低。当然,土地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