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1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国民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1 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国民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7 分,计 35 分) 1.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 答:劳动对象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是构成劳动过程 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 生产活动。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开采中的矿藏,采伐中 的原始森林,捕捞中的天然鱼类等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如磨面粉用的小麦,纺纱 用的棉花,炼铁用的矿石等等。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 质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 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 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 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 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答:(1)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 式。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作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的经济体制形式,与之相区别的是计划 经济体制。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①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和进 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作为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 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而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 用,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部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料配置方 式。 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商 品经济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及市场简单地相等同,因为市场经济 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作用,这要以商品经济发展为普遍的占统 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为前提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 经济。 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效率,也就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 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可以由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由生产单位产 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 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 理)形式,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生产部门、企业和不同时期,对 生产劳动的作用程度是不一样的。 (2)价值量即商品价值的大小。它是商品质与量的统一体。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 劳动是它的质,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它的量。因为它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只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对于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来说,或者同一商品生产者在其个别劳 动生产率变化前后来说,价值量只能有一个。价值量通常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3)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 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是,如果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 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 4.剩余价值与利润 答: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根据剩 余价值生产方法的不同,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两种。 利润指当把剩余价值不是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 价值便取得了另一个形态,即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 式。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在资 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即全部预付资本都在 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时全 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形式。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是对 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 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5.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得 以扩大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实现价值增殖是资 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外在的竞争压力是资本积累的动力。从量的 方面看,一定时期内利润量的大小和积累率的高低影响着积累的量。由于资本积累的惟一源
泉是利润,所以任何影响利润量的因素都能影响积累量。其中基本的影响因素有:利润率、 预付资本的大小、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概括地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 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 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 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 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 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 对的、一般的规律。象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 所变化。”这段话包括三层意思:(1)资本越大,资本积累越快和发挥的能力越大,无产阶级的 绝对数量也越大,劳动生产力会越高,从而产业后备军也越大;(2)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的失业 人口也越多。(3)工人阶级中的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连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承认的需 要救济的贫民就相应越多。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以下 几点: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包括资本积累规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绝对的规律,这就是说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必然存在这 个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现实中,其表现形式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 而会有所变化。 二、简答题(每题 8 分,计 48 分)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价值形式 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反映了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偶然地出现剩余产品 的交换,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就是:1 只羊=2 把斧子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左边的商品处于主动 地位,要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因此叫做相对价值形式;而右边的商品 则处于被动地位,它是等价物,起着表现左边商品价值的作用,因此叫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谁也离 不开谁,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了。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
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或处于等价形式;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 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2)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公社之间以至公社 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 许多商品经常交换。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 从扩大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来看,它的价值表现在无数的其他商品体上, 每一种其他商品体都成为反映它的价值镜子。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的凝结。同时,商品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商品表明,商品价值是同它借以表现的使 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没有关系。 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扩大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了,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这当然是一个质变,是一种进步。但是,也反映出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就商品 全体来说,它们的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 品都愿意和它相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一来,扩大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 形式。 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这是又一次质变。因为在一般价值形式上,一切商 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和它们分离出来的商品来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 类劳动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完全地、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但是,由于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 统一,给商品交换带来新的困难。 (4)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固定地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所不同的只是黄金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 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它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 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货币产生以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 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 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于是,原来商品内部使用 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现在则变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归根到 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扩大的必然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货币之所以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并具有价值;但它又和其 他商品不同,它是唯一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 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 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 币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只是表现价值,不是实现价值,因此,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可以 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价格标准是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 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它 们的区别是:(1)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后者则是代表一定 的金属重量,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量。(2)前者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它不依存于国家 的权力;后者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3)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 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 现实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中存在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推动了商品 经济的发展.同时,商品交换中出现的时间和空间的买卖脱节加深了商品的内在矛盾,隐含了 商品流通中断、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铸币在流通中会不断磨损,从而使它代表的一定金属重量额面价值名称与实际包含的金 属重量逐渐脱离,成为不足值的货币。但是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可以和足值的铸币一样, 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就逐渐出现了用贱金属铸造的辅币。既然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作为 流通手段,也就有可能用没有价值的铸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就出现 了纸币。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它自身没有价值, 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 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 币。
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 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 到流通过程。 (4)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支 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第一,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 职能;第二,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可见,支付手段职能的产生,要以价值尺度、流通手 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 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 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会形成一系 列连锁反应,从而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 发展起来的。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时,必须脱去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域性外衣,以足值的金和银充当。 2.资本周转速度是怎样影响到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 答:(1)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资本 周转速度越快,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越少;反之就越多.流动资本的节约,意味着在资本总额一 定的情况下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2)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是一年 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用 M 来表示。加速资本的周转,其中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就随 之加快,一定数量预付可变资本发挥的实际作用越大,越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速度成正比变化。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都与可变 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有: (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以及固定资本和流 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以生产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价值 周转方式不同为依据的。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具有本质的差别,但是为了计算预付总资本的平均 周转速度,就要把二者的差别抽象掉,而只计算它们各自的价值周转额。 由此可以看出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①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②当固定资本与流动 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由于流动资本周转速度大大快于固定资本,所以固定资本比重 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周转越快。 (2)影响预付总资本周转速度的第二个因素,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 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它分为四部分:①劳动时间,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 合,生产新产品和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它由产品的性质、技术水平高低等因素决定,这是生产 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②停工时间,即由于工人休息或机器检修而造成劳动过程暂时中断的 时间。③自然力作用时间,即自然力独立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也就是劳动对象在生产 过程中独立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理的变化的时间,如木材干燥、酿酒、植物生长等。④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即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被使用的时间。 为了加快资本周转,必须尽量缩短生产时间。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 间;另一方面,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如减少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 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 的销售时间两部分。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距 离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改进运输 工具。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品的销售时间一般是影响流通时间的最重要的部分。 3.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该理论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1)主要内容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资本每年发挥职能作用所提供的社会总商品资本。社会总产品的 构成: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其中, 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生 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一部类;另一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 的部类,又称为第二部类。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方面。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 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取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 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各个 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 价值的部分,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和资本家用于个 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和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经过多次交换,其交换过程马克思在 研究过程中以如下图式为出发点: I4000C+1000V+1000m=6000 II2000C+500V 十 500m=3000 ①第 II 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第 II 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500V+500m,必 须用于消费资料。它们将在第 II 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中实现。这样,就有 II(500V+500m)=1000, 以消费资料形式从总产品中消失。 ②第 I 部类和第 II 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第 1 部类的 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 资料,即用于第 II 部类的产品。因此,它们必须同第 II 部类与它们价值相等的不变资本部分即 2000C 进行交换。这样,第 I 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消费资料;第 II 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生产资 料。因此,就有 I(1000V+1000m)和 II2000C 从计算中消失。 ③第 1 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还剩下 I4000C,它们由生产资料构成,只能用于第 I 部类, 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因此,要通过第 I 部内部的相互交换来解决。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可以用三个公式来表示: 第一公式 I(V+m)=IIC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 1 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 II 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 在这个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才能正常进行。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表明,要使简单再生产 能够正常进行,第 l 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 II 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 II 部类消 费资料的生产和第 1 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第二公式 II(C+V 斗 m)=I(V+m)+II(V+m)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 II 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 价值的总和。或者说,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当年新创造的总价值。这一公式表明 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 第 II 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 相等,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 第三公式 I(C+V+M)=IC+IIC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 I 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 价值的总和。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简 单再生产条件下,第 I 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 (2)意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