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5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A卷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5 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 A 卷考研真题及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 4 分,共 20 分) 1.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 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 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 的人和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 关系体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诸方面的 经济关系的总和。 2.货币流通:指由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引起的,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运动。 货币流通的形式包括现金与非现金流通。现金流通是直接以现金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 货币的运动,主要是同消费资料零售市场的商品流通,居民个人的小额支付相联系的货币流 通; 非现金流通或存款转账结算主要是同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批发市场的商品流通,企 事业单位的大额支付以及与金融交易相联系的货币流通。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售商品的总量、 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总量和单位商品价格相乘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 3.劳动力:指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在这个意义 上,它与"人力"是同一个含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从社会经济关系角度考察,劳动力 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种特殊商品,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本质关 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虽然仍具有商品形式,但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本质 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一种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市场机制仍要发挥在劳 动由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劳动力的所有者—劳动者,已成为社会的主人。 4.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 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生产要素就是在物质生产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投入的资源,它包括土 地、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专利、信息等。按要素分配是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 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通过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取得工资收入,土地所有者取得 地租收入,资本所有者取得利息、红利收入,技术、专利、信息的所有者也得到相应的收入。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与按劳分配不同的一种分配方式。它基本要求是:按照投入的生产要 素的多少分配社会财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分 配领域的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通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现的一种通行的分配方 式。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内在结合,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时起作用的两种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就是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5.科学发展观:指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 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 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 理论升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国家要大力发展包括信息产业在 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从信息产业自身而言,要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量的扩张为主转向质的提高为主,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央作出 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部 署,以及信息产业部提出建设两个强国的方针,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与要求,是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和主要任务。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全球经济资本主义化。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1)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 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它具体表现为: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金融国际化 趋势增强、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世界各国在有关全人类 共同关心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合作与联系日益加强等。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本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这个过 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资本的全球化,形成全球商品市场;第二阶段是借贷资本 的全球化,形成全球借贷市场;第三阶段是二战以后,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产业资本全球化,形 成国际直接资本投资市场,并进一步带动了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国际化,而现代经济全球 化其实就是上述三种资本形态完备的全球化。因此,不论经济全球化的每一个阶段各有什么 特点,资本关系向全球扩张这个实质没有改变。 (3)经济全球化有别于经济国际化,它是后者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二者均是指整个世界经 济运行的一种客观状态和过程。80 年代末以来,一批非市场经济国家先后进行了以市场化为 取向的经济制度变革,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根据本国国情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市场经济,尽管各 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不同,但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完整而统一的微观基础;而全球市场 规则的建设,如 WTO 的建立,又为市场力量和市场经济制度的扩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经 济全球化才成为一种客观现实或必然趋势。 (4)有人只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强大的表现。不能否认,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经济 全球化的主导力量。然而,从更深一层来看,资本全球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全球扩 张的过程,是发达国家向国外输出金融泡沫和经济危机,摆脱困境的主要手段。因此发达国家 强大和繁荣的表象掩盖着资本主义的重重困境和矛盾。资本离开了外部世界就不能生存。 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规律性表现。 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全球经济资本主义化"是错误的。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 资本的全球化。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答:该观点错误,理由如下: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现代公司为主 要形式的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产权清晰 产权清晰就是以法律的形式界定企业的出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在现代企业制 度中,产权关系表现为:出资者享有的财产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拥有的法律财产权分离。即企业 出资者拥有企业资产的法律所有权。谁投资,谁拥有,投资多少,拥有多少。但这种终极所有权 仅表现为企业财产的所有权证书,作为终极财产所有权的凭证和对资产使用收益和剩余财产 索取权的凭证。出资人投入企业现实资本则独立化为法人财产权归企业法人所有。企业依 法享有排他的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 法人实体。 (2)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以法律形式确立出资人和企业法人对企业财产各自拥有的权利、承担的责 任和履行的义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照向企业的投资额享 有所有者权益,包括资产、收益权、股权转让权、剩余财产分配权和经营管理者的选择权等。 当企业破产时,出资者以其向企业的投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政企分开 政企职责分开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行政、社会管理职能要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职能分 开。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通过政策法规和经济手段来调控市场, 引导企业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作为 国家行政机关的一种职能,企业不是政府行政机关不承担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政府不能按 行政机构来管理企业。此外,企业不承担社会福利、教育职能、就业职能。这些是政府的社 会管理职能,通常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来承担。 (4)管理科学 产权制度的创新带来了企业内部科学的组织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 中,依法形成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权力机构、决策和执行机构,监督机构职责明确, 相互制约而又各司其职;企业内部一系列涉及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市场营销等科学管理制度 以及劳动用工制度、工资等收入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调节着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 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所以把两者看成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是错误的。 三、简述题(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劳动二重性理论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 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 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 进行考察。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矛盾统一的关系。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相统一的。 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有差别、有矛盾的。第一,具体劳动是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某种特 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来考察的,而抽象劳动是抽掉了劳动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单纯从劳 动是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支出来考察的。第二,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从具体劳动来看在性质上 是不相同的,从抽象劳动来看在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第三,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 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 的社会属性。 (2)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 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 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 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 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 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 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 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2.土地价格的确定。 答:(1)资本主义社会里,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不仅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地租,而 且还可以通过出卖土地获得高额的土地价格。原始土地本身是自然物,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是 没有价值的。但是,在商品关系普遍化的情况下,一切都商品化了,土地也可以买卖。由于凭借 土地所有权能够获得地租收入,因此当某个人把这个地租的获取权转让给另一个人时,自然
要索取相应的代价,这就是土地价格。马克思说:“土地的购买价格,是按年收益若干倍来计算 的,这不过是地租资本化的另一种表现。实际上,这个购买价格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上地 所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它是按普通利息率来计算的。”这就是说,土地价格并不是土地价 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资本化的表现。具体地说,土地价格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的价值, 如果把它存人银行,每年的利息收入相当于这块土地地租的收入。 (2)假定这一公顷土地,每年可收地租 100 元,而当时存款的普通利息率是 5%,那么,为了 取得相当于地租额(100 元)的利息,就需要 100 元÷5%=2000 元的资本存款。这里,一公顷土 地可得地租 100 元,相当于 2000 元资本存款所得利息 100 元。于是,一公顷土地的价格也就 应该等于 2000 元。可见,地价不外是转化为一定量货币资本的地租,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 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的多少;二是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而与利息 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土地价格=。地租越高,利息率越低,地价就会越高。 (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地价上涨的原因,首先是地租有增长的 趋势;其次,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引起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从而利息率也随之呈现 出下降的趋势。这两个因素都刺激了地价的上涨。 地价的上涨,就意味着资本家在购买土地上要耗费更多的资本,减慢了资本积累的速度, 不利于生产的发展。此外,由于地价上涨所带动的房租的上涨,使得劳动人民要把越来越多的 收人用于支付房租。可见,地价的上涨和地租的上涨一样,它表明土地所有者对工人和广大劳 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3.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 答: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经济制度的重要标志。经过 反复的探索,我们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 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具体来讲: (1)个体所有制 个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 使用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个体经济在经营上的分散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对于发展经济、活跃市场、方便生活、 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都起着拾遗补缺的独特作用。因此,个体经济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公有 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当然,个体经济毕竟是一种小私有经济,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 的私利性和盲目性。因此,个体所有制经济必须服从国家管理,遵纪守法、照章纳税、合法经 营。 (2)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条件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存在 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城乡个体劳动者因善于经
营而积累了较多的货币资金(生产资料),但因劳动力缺乏而无法扩大经营;而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难以容纳全部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一定程 度的发展,把社会上闲置的货币资金(生产资料)和待业、失业的劳动力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于私营经济是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它的基本特 点是:私人占有较多的生产资料,主人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和经营,从事生产经营的目的是 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某些私营业主为了个人获得高额利润,有可能违反国家某些政策 法令,从事投机性非法活动,破坏国民经济秩序,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国家对私营 经济应本着兴利除弊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制定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 益,充分利用它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 理,限制其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私营企业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 定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服从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3)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主要包括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这是我国在实行对 外开放过程中吸收外资而形成的经济形式。 合资企业,指分属于中国和外国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 人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共同投资举办的企业。其特点是:合营各方共同出资、联合经营、一般 按协议规定的投资比例分享经营、共担风险,属股权式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指分属于中国和外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公司或其他经济组织 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共同投资合作经营企业。其特点与中外合资企业有所不同,合作经营的企 业在其投资内容、管理权限、责任、风险和收益分配等权利和义务不是按合作双方的投资 比例确定,而是由双方协议的合同规定,故称为契约式合营企业。 独资企业则是完全由外商单独投资经营的企业。 (4)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中外合资经营或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非公有制的经济; 4.怎样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第四部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以三个自然段的篇幅对“全 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重大部署,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 工作的指导方针。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习领会党的 十六大精神实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时,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作为中心工 作抓好抓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要完成历史和时 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在广大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全面繁荣农
村经济是前提。只有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才能增加;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先进生 产力,“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党的十三后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 设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如今已深入人心;江泽民同志“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的思想,更加深化和拓展了“发展是硬道理”的论述。我国 20 多年农村改革的实践也 充分证明,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有效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优化农业和 农村经济结构;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有加快发展,才能闯出农业和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党的十六大为农村经济发展确立的目标和任务,就需要我 们从观念上、思路上进行一系列转变,在工作中进行一系列创新,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开 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村城镇化 步伐,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增强 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 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把上述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抓好抓实了,就能实现农村一二三产 业的协调发展,农村全面实现小康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还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站在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发 展大计,跳出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新世纪 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十六大在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又一次强调加强农业基 础地位,提出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充分体 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特征,具有全新的内涵。我们 要设法打破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尽快改变我国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的状况。农村公用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主要供 给者,承担着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责任,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对农村公用基础 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具备扩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的条件,各级政府应 该把支持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民分享财政增收效益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向农村转移 支付的主要内容。农村公用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了,无论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市场 需求,还是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农业的基础地位巩固了、加强了,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才有坚实的基础,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才有根本的保障。 (3)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归根到底还要发挥亿万农民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 广大农民放开手脚发展经济,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这是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们党指导农村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今后领导亿万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坚持的重要方针。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保持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性 和连续性,特别是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在此前提下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深 化农村各项改革,逐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进一步从政治 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从经济上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本世纪头 20 年,是中华民族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世纪的新机遇,我 们一定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来思考农村经济繁荣大计,做到
农业发展有新思路,农村改革有新突破,农业对外开放有新局面,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工作有 新举措。我们坚信,只要把党的十六大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去,着眼于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四、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60 分) 1.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答: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 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的统一。要实 现三个循环的统一,必须具备以下两个互相联系的必要条件: (1)它的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并存。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 的,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也不例外。要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不断,必须使其在循环中 所采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职能。当货币资本 购置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资本时,与其并存的生产资本也同时生产出了内含有 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商品资本,而与上两者并存的商品资本也同时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 余价值,再转化为货币资本。只有这样,产业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运动中职能的空位才能及时 填补,才能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为了实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就必须 把产业资本分割为三个部分,而且要在三个部分之间以及每个部分内部资本价值与物质要素 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在分割的货币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要保持 应有的比例;而在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这些比例关系都不是随意 的,而是由社会的、技术的或其他因素决定的。只有当产业资本不仅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而且使每一个部分内部也都保持应有的比例,才能使这三种职 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同时发挥作用。 (2)它经历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是顺次继起的。运动的存在是时间。产业资本循环是顺 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运动。只有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一个阶段跟着一 个阶段地顺利通过,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才能周而复始地连续进行。产业资本不能在任何一 个阶段停留,如果停留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不能顺利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阶段就要 停工待料,就不能进行生产;如果停留在生产阶段,就不能生产出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如果 停留在销售阶段,商品销售不出去,不能实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不能进行再生产,重新开 始下一个循环运动,整个循环运动就会中断。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和三个阶段的顺次继起,是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只有把产业资本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它 们在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才能顺次继起。当货币资本经过购买阶段,购买了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生产阶段时,同时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也经过生产阶段生产了含 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进入销售阶段;而同时存在的另一部分商品资本也经过销售阶段出卖了, 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又由已转化的货币资本形态进入购买阶段。但是,从另一方面讲, 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又只能是三个阶段顺次继起的结果。只是因为循环的三个阶段都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