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年广西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II考研真题.doc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料共3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7 年广西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 II 考研真题 一 、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化学键中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是 。 (A)共价键 (B)离子键 (C)金属键 2.密排六方晶体的致密度为 (A)100% (B)68% (C)74% 3.在纯铜基体中添加微细氧化铝颗粒不属于一下哪种强化方式 (A)复合强化 (B)弥散强化 (C)固溶强化 4.与过渡金属最容易形成间隙化合物的元素是 (A)氮 (B)碳 (C)硼 5.能进行攀移的位错必然是 (A)刃型位错 (B)螺型位错 (C)混合位错 6.以下材料中既存在晶界、又存在相界的是 (A)孪晶铜 (B)中碳钢 (C)亚共晶铝硅合金 7.菲克第一定律描述了稳态扩散的特征,即浓度不随 变化 (A)距离 (B)时间 (C)温度 8.在置换型固溶体中,原子扩散的方式一般为 (A)原子互换机制 (B)间隙机制 (C)空位机制 9.A 和 A-B 合金焊合后发生柯肯达尔效应,测得界面向 A 试样方向移动,则 (A)A 组元的扩散速率大于 B 组元 (B)B 组元的扩散速率大于 A 组元 (C)A、B 两组元的扩散速率相同 10.塑性变形产生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A)晶体中原子密度最大的面和原子间距最短方向 (B)晶体中原子密度最大的面和原子间距最长方向 (C)晶体中原子密度最小的面和原子间距最短方向 11.Cottrell 气团理论对应变时效现象的解释是 (A)溶质原子再扩散到位错周围 (B)位错增殖的结果 (C) 位错密度降低的结果 12.再结晶晶粒长大的过程中,晶粒界面的不同曲率是造成晶界迁移的直接原因,晶 界总是向着______________方向移动 (A)曲率中心 (B)曲率中心相反 (C)曲率中心垂直 13.形变后的材料再升温时发生回复与再结晶现象,则点缺陷浓度下降明显发生在 (A)回复阶段 (B)再结晶阶段 (C)晶粒长大阶段 14.凝固时在形核阶段,只有核胚半径等于或大于临界尺寸时才能成为结晶的核心, 当形成的核胚半径等于临界半径时,体系的自由能变化 (A)大于零 (B)等于零 (C)小于零 15.形成临界晶核时体积自由能的减少只能补偿表面能的 (A)1/3 (B)2/3 (C)3/4 16.铸锭凝固时如大部分结晶潜热可通过液相散失时,则固态显微组织主要为 (A)树枝晶 (B)柱状晶 (C)胞状晶 17.在二元系合金相图中,计算两相相对量的杠杆法则用于 (A)单相区中 (B)两相区中 (C)三相平衡水平线上 18.对离异共晶和伪共晶的形成原因,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离异共晶只能经非平衡凝固获得 (B)伪共晶只能经非平衡凝固获得 (C)形成离异共晶的原始液相成分接近共晶成分 19.由于晶核产生于高畸变能区域,再结晶在___________部位不易形核 (A)大角度晶界和孪晶界 (B)相界面 (C)外表面
20.以下不具有多晶型性的金属是 (A)铜 (B)锰 (C)铁 二、简答与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 1. 试从晶体结构的角度,说明间隙固溶体、间隙相及间隙化合物之间的区别 2. 何谓过冷,过冷度,动态过冷度,它们对结晶过程有何影响? 3. 分析氢,氮,碳,硼在-Fe 和-Fe 中形成固溶体的类型,进入点阵中的位置和固溶度 大小。已知元素的原子半径如下:氢:0.046nm,氮:0.071nm,碳:0.077nm,硼:0.091nm, -Fe:0.124nm,-Fe :0.126nm。 4. 简述金属材料经过塑性变形后,可能会发生哪些方面性能的变化 5 与平衡凝固相比较,固溶体的非平衡凝固有何特点? 三、计算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 金刚石为碳的一种晶体,为复杂面心立方结构,晶胞中含有 8 个原子,其晶格常数 a=0.357nm,当它转换成石墨 (2 =2.25g/cm3)结构时,求其体积改变百分数? 2 一块含 0.1%C 的碳钢在 930℃、1%碳浓度的气氛中进行渗碳处理,经过 11 个小时后在 0.05cm 的地方碳的浓度达到 0.45%,若要在 0.08cm 的深度达到同样的渗碳浓度,则需多长 时间? 3 根据铁碳合金相图,分别计算(c)=2.11%,(c)=4.3%时的二次渗碳体的析出量,并 画出(c)=4.3%的冷却曲线。 4 已知条件:v=0.3, GCu=48300MPa,Ga-Fe=81600MPa,   NP exp(  2 G 1 v  2 w  b )  2 G 1 v  exp[  2 a  ) 1( bv  ] 指出 Cu 与 a-Fe 两晶体易滑移的晶面和晶向,并分别求出它们的滑移面间距、滑移方向上 的原子间距以及点阵阻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