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四川德阳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日薄(bó)西山
百鸟啾啾(jiū)
拮据
思绪
心会神疑
寻章摘句
衰草连天
缄默
吹毛求疵
磐(pán)石
狡黠(xiá)
绮丽(yǐ)
慰藉(jiè)
蜷(quán)曲
绯(fēi)红
镏(liú)金
骸(hái)骨
推崇
嗔视
箫索
萌发
潜(qián)心贯注
即物起兴(xìng)
本试卷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 I 卷(共 30 分)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笃(dǔ)定
B.譬(pìi)喻
C.毋(wú)宁
D.绰(chāo)刀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阻遏
B.筹划
C.颓唐
D.诘问
沉湎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已开始颠覆传统的教学、
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将因它而改头换面。
B.时下一个非常“潮”的名词--极客,它来源于英文中的“geek”,往往代表着某一领域
中技术超群、特立独行的那一部分人。
C.五花八门的众筹项目不断刷新人们的眼球:创业可众筹,旅游可众筹,学费可众筹,甚
至在学生当中出现了买电子产品也众筹的现象。
D.毕业旅游是去三亚享受碧海蓝天,还是去云南感受民族风情,抑或是去北京逛皇城,大
家七嘴八舌商量着,莫衷一是。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未来世界必将会出现人口过于稠密、自然资源所剩无几、环境污
染严重等恶劣局面。
B.中国互联网一直在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所呈现出来的中国元素
正是在无声地讲述“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C.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
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D.登月归来不久,1969 年 9 月 16 日,便让三位宇航员到美国国会大厦,在国会联席会议上
发表演说,畅谈登月的感受。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时,桑德尔已经脱掉了长裤,站起身时,又脱了绒线衫。
②桑德尔全身充满了活力,汤姆·金知道,这是从来没有失去过朝气的生命。
③于是一个赤膊裸臂的年轻人就展现在汤姆·金的眼前。
④这种锐不可当的朝气,会在长期的战斗中从每一个疼痛的毛孔里挥发掉,等到青春在一场
场角逐中付出代价之时,也就是他不再年轻之日。
⑤厚实的胸脯,再加上强筋壮骨,浑身上下的肌肉块就像活物似的,在缎子般的白皮肤下滑
来滑去。
A.①③②④⑤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②①④⑤③
C.①③⑤②④
D.②①③⑤④
A.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
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
出了豪迈的颂歌—《黄河颂》。
B.法国 18 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用清新的文字在小说《格
列佛游记》中讲述了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马国等地的经
历。
C.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
种感悟所用的形式。因为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的,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
形式而言的。
D.《关雎》《蒹葭》均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
时期的诗歌 305 篇)。两首诗歌都是诗中主人公为自己所倾心的“淑女”“伊人”唱出的缠
绵悱恻的情歌。
7.对下面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
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书还得自己来读
止庵
①我曾说,我这个人活到现在,差不多只做过读书这一件事,如果这能算件事的话。这话讲
了将近二十年了,之后这段时间仍然如此。回顾平生,我在文、史、哲方面的一点知识,从
学校教育中获益甚少,更多的还是自己东一本书西一本书读来的。说来未必一定是相关学科
的书,也包括各种闲书如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在内。以此为基础,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
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看法以及养成一应兴趣、爱好、品位等。假如当初我不读这些书,
也许会成为另外一个人;正因为读了这些书,我才是现在这样的人。这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教
育。
②村上春树在《无比芜杂的心情》中写道:“书这东西,根据年龄或阅读环境的不同,评价
一般会微妙地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推移中,我们或许可以读出自己精神的成长与变化来。
就是说,将精神定点置于外部,测算这定点与自己的距离变化,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确定自
己的所在之地。这也是坚持阅读文学作品的乐趣之一。”对我来说,有的书的好处当下就感
受到了,有的书的好处却要过很久才能领会,有的书的意义仅仅在于引导我去读相关的、比
它更为重要的书,也有的书昔曾视若珍宝,今却弃如敝展。此亦如与人来往,有的一度密切,
继而疏远,乃至陌如路人;有的则属交友不慎,后来幡然悔悟。不破不立,读书不违此理。
③某地曾举办一项名为“三十年三十本书”的活动,要求报出曾影响过自己的书单,我亦在
被征集者之列,在 0 附言中强调说,影响了“我们”的书,不一定影响了“我”。就我个人
而言,多少年来读书有个基本目的,就是想让“我”与“我们”在一定程度和方向上区分开
来。“我们”爱读的书,说来我读得很少。在思想方面,我不想受到“我们”所受到的影响,
或者说我不想受到“我们”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之为一种自我教育,正是对于规
范化和同质化的反动。人与人之间无非大同小异,但正是这点小异,决定了是“我”而不是
“他”,尤其不是“我们”。
④将读书作为一种自我教育,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实在是无奈之举。当年假如不进行这种
自我教育,恐怕就谈不上真正受到教育了。以后的人情况也许有所变化,但这一环节大概也
不能够完全欠缺。虽然具体内容是不可能照样复制的,前面说到,影响别人的书未必能影响
我,同样,影响我的书也未必能影响别人,所以书目还得自己来拟,书也还得自己来读。
(选自《书摘》2017 年 11 月)
8.下列观点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广泛地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
B.读书应遵循不破不立的原则。
C.读书是实现异质化的一种方式。
D.将读书作为自我教育不具有可行性。
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以自身成长为例从反面论证了阅读是一种自我教育。
B.第②段论证方法灵活多样,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C.第③段作者以自己开书单留附言的事为例,论述了在阅读中“我”的重要性。
D.第④段作者先举例,后阐述,论证严密,并在结尾处点题,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说到“假如当初我不读这些书,也许会成为另外一个人;正因为读了这些书,我才
是现在这样的人”,这一句说明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B.坚持阅读文学作品,在时间推移中体会阅读评价的微妙变化,我们或许还可以读出自己
精神的成长与变化。
C.作者以自身为例说明在阅读上一定要让“我”与“我们”完全区分开来,只有这样才能
实现“大同小异”中的“小异”,才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D.无论什么时代,读书作为一种自我教育的方式,都是不能欠缺的。同时,在阅读书目的
选择上应当保持自己的特色。
第Ⅱ卷(共 90 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 15 分)
竹 影
丰子恺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
黑。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
里去乘凉。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
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
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
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门口一个黑影
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来的是弟弟的同学华明。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
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
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
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
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
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
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
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
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
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
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
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
“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
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一面谈着:“这一枝很像校长先生房间里的横幅呢!”“这一丛很像我家堂前的立轴
呢!”“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这是吴昌硕的!”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
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
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
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
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弟弟连忙拣木炭给他。爸爸
也蹲在地上描竹叶了,这时候华明方才放心,我们也更加高兴,一边描,一边拿许多话问爸
爸:
“管夫人是谁?”“她是一位善于画竹的女画家。她的丈夫名叫赵子昂,是一位善于画马的
男画家。他们是元朝人,是中国很有名的两大夫妻画家。”
“马的确难画,竹有什么难画呢?照我们现在这种描法,岂不很容易又很好看吗?”“容易
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
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然后成为竹的名
画。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容易。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
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
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平生专门研究画竹的画家也
有。”
“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用绿颜料撇竹叶,不更像吗?”“中国画
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
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要用墨笔
就够了。原来墨是很好的一种颜料,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的。故墨画中看似只有
一色,其实包罗三原色,即包罗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故墨画在中国画中是很高贵的一种画法。
故用墨来画竹,是最正当的。倘然用了绿颜料,就因为太像实物,反而失却神气。所以中国
画家不喜欢用绿颜料画竹;反之,却喜欢用与绿相反的红色来画竹。这叫做‘朱竹’,是用
笔蘸了朱砂来撇的。你想,世界上哪有红色的竹?但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
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所以不妨用红色来描。”爸爸说到这里,丢了手中
的木炭,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我们对中国画应该都取这样的看法。”
月亮渐渐升高了,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
版的印刷。夜渐深了,华明就告辞。“明天白天来看这地上描着的影子,一定更好看。但希
望大不要落雨,洗去了我们的‘墨竹’,大家明天会!”他说着就出去了。我们送他出门。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
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链接
游戏说
(有删改)
11.用一句话概括出《竹影》的主要内容。(2 分)
12.《竹影》中多次写到月亮及其变化,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 分)
13.《竹影》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都用感叹号?(4 分)
14.(1)《竹影》与链接文段涉及的共同话题是什么?(2)链接文段的语言严谨、平实,
请你从词语选用、修辞方法两个角度各举一例具体评析《竹影》的语言特点。(6 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 15 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五泄①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
其高古濆薄②之势,为缺典耳。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
插地而生,不容寸土。飞瀑从岩巅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
奇观也。因忆《会稽赋》有所谓“五泄争奇于雁荡③”者,果尔,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
暮归,各得一诗。余诗先成,石篑次之,静虚、公望、子公又次之。所目既奇,诗亦变幻恍
惚,牛鬼蛇神,不知是何等语。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须眉毛
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袁宏道《袁中郎随笔·五泄二》
[注]①五泄: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北世。泄,瀑布。②濆(pēn)薄;濆薄,冲激,激荡。③
雁荡:山名。
1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 分)
(1)泠()泠作响
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6 分)
(1)猛浪若奔 ___________
(3)横柯上蔽 ___________
(5)为缺典耳 ___________
17.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_____
(4)但恨无青莲之诗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石色如水浣净
(2)高百余仞()
(2)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
18.两篇文章同为山水小品文,它们在主旨上有何异同?(3 分)
五、文化知识积累与运用(共 10 分)
19.背诵默写(共 5 分,每空 1 分)
(1)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刘禹锡《秋词》)
(温庭筠《望江南》)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 。
(3)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 。
(4)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 。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
记》)
20.新华中学将举行“诵读经典”诗歌朗诵会,请你为朗诵会续写一段串词。串词内容应肯
定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有文采,50 字以内。(2 分)
开场白:千年岁月沧桑,经典无须唤醒。那些蕴藉风流的句子,道尽民族的情愫,早已沉淀
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让我们诵读经典,拥抱最美的诗和远方吧!
请张明同学朗诵《诗经》名篇《蒹葭》。
串词:从春秋战国到盛世唐朝,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千年,
请周佳同学朗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行路难》。
21.请将下面这段话用正楷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中。(顶格写,不抄标点,抄错一个字扣 1
分,扣完为止,3 分)
唐代楷书名家是颜真卿和柳公权。颜真卿的《颜勤礼碑》,端庄厚实,气势恢宏;柳公权的
《玄秘塔碑》,行笔劲健雄浑,遒劲有力,平正多姿。
六、作文(共 50 分)
22.片段作文(10 分)
观察这幅画,抓住主要内容,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要求:顺序合理,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150 字左右。
注:①画中文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画幅大小:6cm×7cm。
23.大作文(40 分)
曹操征途中登碣石遇见沧海,宗璞失意时遇见紫藤萝,张岱湖心亭遇见赏雪人,杨绛人生路
遇见老王……
请以“遇见”为题目写一篇 600 字以上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出现真实的人名、
地名、校名。
4.D
5.C
参考答案
6.B
7.D
2.B
3.A
1.C
9.A
11.文章叙述了“我”和小伙伴月下游戏和听爸爸讲中国画的事情。
12.①起到线索的作用;②营造出特定的环境氛围;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与文题“竹影”
相照应。
10.C
8.D
13.①孩子们对所画主营的肯定、满意、骄傲;②孩子们相互争论,气氛活泼而热烈;③孩
子们由眼前的画联想到名家的画,心情激动;④孩子们体会到绘画风格的惊喜之情;⑤孩子
们觉得月下画竹影说竹画一事很好玩,很有趣。
14.(1)游戏与艺术的关系;(2)示例:
15.(1)líng (2)rèn
16.(1)飞奔的马 (2)同“啭”,鸟叫声 (3)树木的枝干 (4)遗憾 (5)罢了 (6)
洗
17.(1)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
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2)(那么)雁荡山
的奇美,又当如何呢?
18.同:都赞美了山水(自然景物)的美好(奇妙、神奇、美丽)。异:【甲】文还表现了对于
热衷功名利禄之人的鄙视;【乙】文还体现了与好友同赏山水归来后的种种趣味。
附【乙】文参考译文
五泄水石都堪称奇绝,离开它三天后,在梦中仿佛还听到那波涛奔涌的声音。只遗憾没有李
白的诗、苏轼的文,因而自己描写五泄高古喷薄之势缺少范文。石壁黛青瘦削,好像是绿芙
蕖,有一百多仞高,像城墙一样环绕,石头的颜色好像是被水洗干净了一样,从地里突兀出
来,上面没有一点泥土。飞瀑从岩石的顶部挂下来,声若奔雷势如海涌,声音传到几里外,
那飞瀑巨大得好象有十围之粗的玉石,真是宇宙间的一大奇观啊!我于是想起“会稽赋”上
有这样的话“五泄争奇于雁荡”,果真如此,那么雁荡山的奇美,又当怎么样呢。
晚上回来,我们各自写了一首诗。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已经很奇特了,我们的诗歌也就变幻恍
惚,无比怪诞,不知道写的是些什么话。这时已是午夜,猛虎怪兽的叫声似乎就在床边,彼
此看看对方,须眉毛发全都竖起来,一个个都像是见到了鬼一样。
19.(1)朔气传金柝 (2)归雁洛阳边(3)便引诗情到碧霄 (4)斜晖脉脉水悠悠 (5)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0.【示例】中国的诗歌登上了又一个高峰,李白、杜甫、王维,一颗一颗闪亮的诗歌之星
不仅照亮了唐朝的天空,今天,更照亮着华夏大地。
21.略
22.【示例】静静的夜空,一轮圆月如玉盘一般悬挂半空,皎洁的月辉照亮了整个夜空,更
照亮了大地。栅栏旁两个人相互依偎凭栏而望,似乎在交谈着什么。在他们的右边,一株芭
蕉树正长得茂盛,而在他们的左边赫然写着几个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原来他
们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睹月思人,正在思念自己远在他乡的亲人啊!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