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7年河南郑州中原区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B卷.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7 年河南郑州中原区初中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B 卷 (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 刻间,他们全逃散了。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2 分) 一、 1、 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 分) (1)“不好,炸弹来啦!”顷. (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是而荒谬. (3)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 zuò (4)公输盘之功械尽,子墨子之守 yù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睿智 绽放 拮据 C、酝酿 震憾 暇想 3、修改下列病句。(4 分) (1)看到老师们认真负责地工作,忘我地劳动 ,使我很受教育。 天伦之乐 B、崛起 真挚 别出心裁 D、真谛 琐屑 惋惜 津津乐道 。 有余。 )(2 分) 困惑 并列不悖 的画面。 (2)本届武术节既是郑州也是河南承办的规模最大,对内对外影响范围最广、规格最高的 国际赛事。 )(2 分)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B、全兴队这场比赛,虽未取胜,但队员在场上表现还差强人意....。 C、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D、电影中有几处看似闲笔,实际上都是匠心独运....,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5、阅读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4 分) (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老师,说这些学生被他 鉴定为是最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队名单中的学生特别厚爱。 8 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 师感情特别深厚。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2)一个偏远小村,调来一个能“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为数 学家,某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多年之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 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这个小村因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6、(1)诗言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充满了对友人真挚情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 ”表现了诗人心系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 , ”表达了舍身取义的决心。 (6 分) (2)月常常入诗。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 , ” ”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想象奇特,赋予月亮浓浓的感情色彩。(4 分) , 7、看下面漫画,完成后面两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不超过 30 个字)(2 分) (2)看上面漫画,你一定有很多感想,请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2 分)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涉及 到《三国演义》中的两个人物: 二、阅读理解(52 分) (一)读下面短文,回答 9—15 题。(14 分) 心灯如月 。(2 分) 、 ⑴晚饭后散步回来,我、儿子和妻子一如既往地达成默契:我写作、儿看书、妻弹琴。 我们各自关严了门,沉浸在各自所钟情的天地里。电就是这个时候停的,房间里顿时漆黑如 罩,琴声嘎然而止。也不过片刻,妻摸索出了那只陈旧的蜡烛,“擦”的一声响,客厅里先 亮起一束毛笔尖似的烛光。 ⑵蜡烛燃烧的静极了,火苗儿文思不动,柔柔的光款款的投向四壁,屋里多起隐隐约约 的黑影来。妻和独生子不习惯这样的暗淡,轻掩房门到院中纳凉去了。我无奈地搁下笔,借 此点了枝烟,静坐桌前目光落在烛焰上。屋里是少有的静,烛光下青翠文竹和墙上的字画条 幅被罩上了一层朦胧;烛光的芳香淡淡弥漫。烛,营造出满屋的馨香和温情。 ⑶我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静如处子的烛焰。凝望它,它就幻成了一盏油灯,蓦地点燃 凝固于我心头已有数十个年头的思绪。油灯对于我老说记忆尤为深刻。抑或,我所有智慧的 开启,无不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⑷大约是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因为要升初中,我们晚上开始自习课。那时,故乡偏僻尚 未通电,30 多位同学端着油灯汇集到教室里来,一起点燃亮光如柱,立即四壁生辉。第一 次处在几十盏灯同时点燃的辉泽里,我们原本就十分活泼的童心越发地激动不安,素来宁静 的教室搬桌挪椅,呼应嬉笑,难得安宁。有调皮者趁人不备,扑地吹灭同桌亮着的灯,那正 在看书的同学先是一愣,继而就要动手揪人,揪不着便扑地也将对方的灯吹灭…… ⑸这个晚上正值隆冬,有米粒大的雪花飘然摇落。间或就有一股北风透过窗棂缺了玻璃 的豁口吹进教室来,齐刷刷一片的火苗儿先是被吹得卷缩了身子倾向一边,陡然变暗,未待 挺直恢复先前的亮,便纷纷地熄灭,大家就又一阵惊呼。惟角落里剩下一二盏孤灯,成了“火 源”。众人一窝蜂拥去,争着要先点亮自己这盏,接着就听到油灯坠地的脆响。整个冬季, 每晚自习总会有十几、二十分钟这样的嬉戏,简陋窄小的教室里温馨平添,多了份浪漫,少
了份凝重,我们负重的童心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 (6)初中大家都考上了,或许是年长了,或许是课程骤然增多,或许是有了两年之后要 考高中的压力,我们从入学这天起便开始上晚自习。灯还是过去的灯,人还是过去的人,而 教室里却再也看不到先前众人笑闹的情景了,个个面孔紧绷,神无旁及,火苗儿袅袅而燃。 肃穆的教室里更加沉寂,心里泯灭已久的那种压抑和负重感又悄悄地萌发…… ⑺上高中是在十几里地外的公社,没有想到晚上会是在电灯下看书的。虽然吊在屋梁上 的只是普通的白炽灯,但与过去的油灯相比,那就是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了。电是校办工厂发 的,尽管一到夜晚柴油发电机的响声会打破校园的宁静,却丝毫不会使人觉得吵杂,仿佛那 突突的响声是夜的伴奏曲,夜因为有这样节奏分明的轰响而变得富有活力,充满生机。 ⑻不过,油灯是未敢抛弃的,那时柴油供不应求,学校常因缺油而停电,所以,从初 中带来的油灯始终在抽屉里占有它的位置。而 1978 年的夏天,晚上的自习我们几乎无一不 是在油灯下熬过的。 ⑼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初夏,数以百计的补习生、插班生涌入校园,同我们应届 生一起迎接高考。教室里异常闷热,静下心来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每到夜晚,所有的课桌都 被我们各自搬到教师旁一溜儿排开的几个篮球场上,或三五合并,或独处一隅,然后点亮油 灯。这是 一个庞大的灯阵,数百盏油灯,灿然的火焰,在夜的空间跳动,星点相连,忽闪 摇曳,若星河般绚烂,星火降临般壮丽…… ⑽晶亮的月升起来,能够看到月光下油灯淡蓝色的烟雾随夜的气息飘逸缭绕,翻动书 页的声响窸窸窣窣,笔尖与纸的摩擦声寒寒牢牢,隐伏着繁忙与竞争。桌左前方那盏油灯是 在我的目光里跳动数次之后熄灭的,接着听到灯下传出无奈的叹息声。我注视着那片暗淡, 久久地,那盏灯却是再也没有亮起来。我忍不住走过去。 ⑾“没油了,买不起油,我用的是爹娘吃的棉籽油,他们一个多月没吃油了。”那是个 补习生,他说。 ⑿我知道他是初中毕业后因父母双双患病而辍学的,恢复高考,他被浇灭的继续求学 的希望得以复苏。他曾是全公社所有初中生中的尖子,所以他想创造初中考大学的奇迹。我 把我的油灯连同桌子移过去,我知道他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缺少点燃智慧的光亮。他瞪着 惊奇的眼睛盯着我,嘴唇翕动不语。感激是不需要语言的。月升到了中天的位置,清辉如许, 月光下油灯的火焰更妩媚、洒脱,灵光鼓荡。 ⒀这年秋天,他创造了想要的奇迹,而我却落榜了。他在大学里给我来信说:“我永远 不会忘记那个月放清辉的晚上,你是我心中的灯。”我回信说:“你也是我心中的灯。你创造 的奇迹,使我们这些以黄土为生的人看到了希望。” 9、文章开头先写停电,对此,妻和儿子有怎样的感觉?这样写的目的何在?(2 分)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 10、文章第⑶段中写到:“我所有的智慧的开启,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全文, 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 分) 11、第⑷段作者写道了正值隆冬的某个晚上,自己和同学们上晚自习的情景,如果是你,在 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请联系实际谈一谈。(2 分)
12、在文中找出描写恢复高考第一年,莘莘学子们秉烛夜读的壮观场面的语句,并谈谈你对 此的感受。(2 分) 语句: 感受: 13、文中第⑾段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知道他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点燃智慧的光亮。”联 系上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 分) 14、文章结尾,他俩在信中都说“你是我心中的灯”,请分别谈谈他们为什么这样说。(2 分) 15、文中的“我”和“他”都有着极为可贵的品质,你认为“我”或“他”身上最值得学习 的一点是什么?说明理由。(2 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16—21 题 (13 分) 人的潜力 ①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②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恩格 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③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的时 代,人们崇尚的是物;在信息革命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 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 饱和。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潜力。 ④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 95%没有被开发。前 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如果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 力,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 40 种语言,把前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 学的课程。”这时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⑤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⑥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神经元。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 1000 亿 个。他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 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⑦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低等动物突触比较少。刺猬每个神经 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几十个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 500 个左右的神经元相联系, 形成 500 个左右的神经突触。对列宁的大脑解剖表明,它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机显示, 大脑中神经元中间有 1015 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⑧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
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大脑中长出了 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⑨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添增了信 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作出伟大的贡献。成就决 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6、模仿第②段画线语句的特点,在省略号处再续写一个意思相关的句子。(2 分) 答: 17、第 ③段说“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如果让你 参加一场以“人脑和电脑哪个更重要”为主题的辩论赛,你将如何陈述你的观点?请写出来。 (2 分) 答: 18、作者认为人脑拥有巨大的潜力的三个依据是什么?(2 分) 答: 19、第⑥段中的“一般认为”能否删去?为什么?(2 分) 答: 20、 第⑤—⑧段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3 分) 答: 21、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你打算怎样开发自己的大脑?(2 分) 答: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 22—26 题(10 分) 语文诗话 ①语文的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语文的实质是工具性。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 忽视了语文功能的多样性。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能很熟练地进行语言交流,甚 至有明显语法错误的表达也不影响双方的交流,我认为,语文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语文的浅 层次表达是生活实践,具有工具性;高层次表达则是精神万象,具有精神性。 ②我想,语文应该是热爱。没有一颗对生活炽热的心,怎会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江陵一日还”的热烈浪漫?没有对祖国山水、人文风物的痴迷神往,怎会有“日出江花红似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拳拳诗情?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 然陶醉?…… ③热爱生活,热爱山川风物,更应该热爱我们人自己,爱亲,爱友,爱人,便会有诗情, 便会有语文。 ④“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关爱亲人反使诗情更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友情因诗句而彼此拉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寂寞因诗句而得以慰籍;“桃 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诗情因友情而发,友情因诗情而更酣畅;“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多少萍水相逢的人因此而更具人文关怀…… ⑤语文不仅表达着热爱,悠悠千古,浩瀚的文学海洋,更浮涌着多少忧愁、郁闷甚或是 猛呼抗争。 ⑥屈原忧愁悲思而抒《离骚》,愤懑情极乃发《天问》;东坡遭贬、壮志未酬而唱“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稼轩胡虏未灭而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陈涉 苦难深重怒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⑦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学长卷都缀满一个个“情”字,但也不乏冷静理性。 ⑧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毛泽东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⑨“我以我的歌感动上帝/正如山以瀑布/感动遥远的大海。”泰戈尔沉沉的喉音唱出的 诗,感动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用语文抒写你的心灵,便是你自己的呢喃情话,同时也感动 了——你、我、他。 22、第①自然段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2 分) 23、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2 分) 24、第②自然段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第 3 段中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均出自陶渊明的《饮酒》诗,从全文看,作者引用这两句诗的作用是什么?(2 分) 25、第⑤段是个过渡段,从内容上看,它在上文第 段和下文第 段之间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 分) 26、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实例加以分析。(2 分) (四)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27——28 题。 秋 词 刘禹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下,断肠人在天涯。 27.你认为这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2 分) 28.有人说“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与该诗的整体感情基调不协调,你同意吗?说说你的观点
和理由。(3 分) (五)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 29—32 题。(10 分) (甲)秦王使人谓安陵群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 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乙)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 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 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 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 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④,辞令如故⑤。桓公怒,欲倍⑥其约。管仲曰: “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 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好力:爱好勇武、力气。②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③鲁城坏即 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者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 到齐国的边境了。④颜色:脸色。⑤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⑥倍:通“背”。背 弃、违背。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 分) 以头抢.地 弗敢易. 长跪而谢.之 鲁庄公惧. 3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每句 2 分,共 4 分)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2)大王闻尝闻布衣之怒乎? 31.甲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言外之意是什么?(2 分)
32.文中唐雎、曹沫有什么相同之处?(2 分) 三、中文专业知识的测评。(6 分) 33.《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二)教育学 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填在题后的括号里。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课程就是指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每门学科。 2.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在其他动物界也存在着教育活动。 【 】 【 】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但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4.陶冶教育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 5.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 】 简答题:(5 分) 怎样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三)心理学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