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年河北张家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年河北张家口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 立的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依靠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成业 缘化的生人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 动的迁徙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 3.76 亿, 较 2010 年增长了 69.73%。其中,省内流动人口为 2.51 亿,较 2010 年增加 1.16 亿人,增 长了 85.70%;跨省流动人口为 1.25 亿,较 2010 年增加 3896 万人,增长了 45.37%。人口流 动参与度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出,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 业已形成。 常态化的迁移流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空间位置,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 交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在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转变的过程中,以下三个 方面的改变是确定无疑的。 迁徙转变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异质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部分追求经济 动机的农村人口离开熟悉的亲属网络、职业网络以及乡土网络流动到城市中,农民之间不再 具有共同的身份、进行共同的生活或劳动,农民内部之间出现了分化。外出的农民与村庄之 间的联系削弱,村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衰退。接受城市文明的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交 往方式逐渐向城市人口靠近,且随着流动人口的代际传递,传统的农耕文明、“乡愁本色” 逐渐褪去,而留守农村的人口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乡土交往习俗。其次,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 也同样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社区人口的户籍化转变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混 居,同一社区内部人群的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转向以市 场交换为主。与此同时,在社区居民的逐渐陌生人化过程中,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行为方 式等也存在差别,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几千年来,农民被土地束缚,世代定居于乡村,形成了天然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的静 文化。“安土重迁”的习俗不仅支配着个体的生活与社会交往,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 思维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在吸引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同时,也使 得中国传统的静文化发生转型。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伴随 着静文化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农民冲破土地的限制,告别了过 密化的农业,血缘、亲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不断松散,由此瓦解了传统意义上乡土中国的 乡村社会共同体与文化基础,导致根植于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的静文化逐渐退场;另一 方面,随着人口流动规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较多到巨大,流动原因趋于多元化,社会
主体、社会空间、社会网络以及社会 关系不再受限,自由流动的文化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静文化观念。 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具有浓厚的乡土伦理,以乡村为基,历代相习、积久而成。首 先,乡土伦理具有内生性,乡村秩序在村落中自然形成并依靠礼俗规则加以维持和延续;其 次,乡土伦理具有习得性,无须专门学习,村民便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学习并遵守。乡土中国 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习惯、礼仪等变化缓慢,世代积累的经验足以维持和保障社会秩序, 因此乡土中国是一种礼治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松绑,人口的空间位 置变化导致社会交往的异质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文化观念的动态化,这种转变打破了熟 人社会的秩序。传统礼治的约束力日趋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为迁徙中国的秩序主导。契 约关系代替伦理关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理性化、法治化、公共性是迁徙中国化解社会矛 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文明的支撑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 治理共同体要以法治为基础。 (摘编自段成荣《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转型日益凸显,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从乡土性 进入后乡土性。这意味着在乡土结构依然留存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经济与文化观念都已经受 到现代化的渗透,中国的乡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性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村落依然还是相对于城市而存在的,但是聚居在村落的人们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乡 土性本质特征的变化,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加快步伐。 费孝通先生在对农村社会乡土特征的分析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农村发展模 式的理论,这充分体现了“志在富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只有以农民需求为导向进行新 农村建设才为真正的建设。后乡土社会里,大量农民涌入城市,频繁地四处流动,更换职业,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正是因为主体需求的问题。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其次要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结构性问题;最后要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事业的 投入,尤其特别重视教育的投资。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建设新农村仍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后乡土社会农村的建设问 题,并不是单纯的国家问题也非单纯的农民问题,更不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问题, 所以只依靠任何一方单纯的努力都是不够的,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建设新结构、新主体和新 功能的新农村这一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摘编自朱珠《浅析中国的新农村建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社会已变为迁居型社会,2020 年中国农民省内流动人口数量比跨省流动人口数量多。 B.一部分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外出的农民与村庄断绝了联系,村庄的向心力在不断减弱。 C.工业化、城镇化吸引农民从农村不断流向城市,这使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不断松散。 D.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从乡土性进入后乡土性,乡土社会的结构已经消 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现如今中国社会呈现出高流动、主动流动的特点,人口流动参与度大幅度提高,流动人 口规模在不断扩大。 B 随着社会的发展,同一社区内部人群的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 转向以市场交换为主。 C.中国的乡土社会的乡土伦理具有内生性和习得性,村落的人们不需要学习这些乡土伦理, 就可以自觉遵守。 D.费孝通先生以民为本,志在富民,他对农村社会乡土特征进行分析概括,提出了关于农 村发展模式的理论。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中国社会从乡土性进入后乡土性”的一项是(3 分)( ) A.农村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B.农民依靠土地、以农业为主的生计模式已转换为农业+副业的兼业模式。 C.村民的生活方式从单一的村落生活迈向乡—城的两栖生活。 D.在农村人与人交往讲求礼尚往来,由此农村社会产生了“礼物流动”的习俗。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 分) 5.在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材料一简要 说明。(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 刘庆邦 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我还是一个刚满 15 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 期我记不清了,大约是在公历 1967 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 我的家乡在中原腹地,先去湖南看了坐落在韶山冲的毛泽东故居,之后在湘潭过的新年, 吃了一碗很香、很难忘的肥猪肉炖胡萝卜,接着扒火车去了南昌。下一站,我就来到了被称 为人间天堂的杭州。 到杭州看什么?在没到杭州之前我就听说过,杭州有西湖、断桥,有钱塘江、六和塔, 还有灵隐寺、岳飞庙,等等,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但这些都不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或者说都 不是我的首选。那么,我首选的地方是哪里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 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 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去百草园看看呢?这也是课本的作用,文章的力量。在我们中学的语 文课文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 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 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 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 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讲得声情并茂,对百草园十分神往。他说他很想 去
百草园看看,这辈子恐怕是没有机会了,哪个同学若有机会,他希望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 园。基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我既然来到了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看一看,如果 不去看百草园,来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 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一百二十多华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卖票的公共 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 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 我没有别的同伴,我的长征队伍到武汉就走散了,从武汉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 我身上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挎包里装着折叠起来 的长征队的旗帜,还有一本包了红塑料皮的袖珍毛主席语录本,语录本里夹着学校给我们开 的介绍信。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 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热了,我觉 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步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 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 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撵兔子,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 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到了,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 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 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把水。水里有行 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 戴一顶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 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 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当时,住接待站 非常容易,而且吃住全部免费。 到绍兴的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 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 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 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不仅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比 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 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 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 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 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 在 1972 年,我 21 岁那年,当矿工之余,竟然写起小说来。50 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 《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 9 月 22 日,在鲁迅先生诞生 120 周年之际, 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 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 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 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 15 岁的少年吗?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我”只记得第一次去百草园的大致时间,这说明第一次去百草园的经历没有给“我” 留下深刻的印象。 B.杭州名胜数不胜数,但“我”最想去的地方是百草园,这与我小时候学习《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有关。 C.“我”和鲁迅一样,小时候都不喜欢读书,向往自由的生活,因此与三味书屋相比,“我” 更喜欢百草园。 D.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因此“我”重访百草园的感受要比第 一次更加从容淡定。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我”回忆的方式写“我”两次前往百草园的经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B.“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暗示时间的变化,与前文“我”披着星光出发形成时间上的照 应。 C.“我”第一次看到的百草园与“我”所想的百草园形成鲜明对比,“我”感到十分遗憾。 D.作者对自己两次百草园之行的叙写进行了详略安排,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 出。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4 分) 9.文章为什么着重描写“我”第一次前往百草园时在路途上的经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 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唐僖宗乾符五年,振武节度使李国昌之子克用为沙陀副兵马使,戍蔚州。会大同防御使 段文楚兼水陆发运使,代北荐饥,漕运不继,文楚颇减军士衣、米,又用法稍峻,军士怨怒。 李尽忠遣康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于是尽忠夜帅牙兵攻牙城①,执文楚 及判官柳汉璋等系狱,自知军州事,遣召克用。克用帅其众趣云州,行收兵。癸酉..,尽忠械 文楚等五人送斗鸡台下,以骑践其骸。甲戌,克用入府舍视事。李国昌欲父子并据两镇②, 得大同制书..,毁之,杀监军,不受代,与李克用合兵陷遮虏军,进击宁武及岢岚军。夏四月 丁酉,以李琢为蔚朔节度使,仍充都统。琢将兵万人屯代州,与卢龙节度使李可举、吐谷浑 都督赫连铎共讨李克用。李克用遣大将高文集守朔州,自将其众拒可举于雄武军。铎遣人说 文集归国,开门迎官军。秋七月,李克用自雄武军引兵还击高文集于朔州,李可举遣行军司 马韩玄绍邀之于药儿岭,大破之,杀七千余人。又败之于雄武军之境,杀万人。李琢、赫连 铎进攻蔚州,李国昌战败,部众皆溃,独与克用及宗族北入达靼..。李克用虽累表.请降,而据 忻、代州,数侵掠并、汾。义武节度使丢处存与克用世为婚姻冬十月诏处存谕克用若诚心款 附宜且归朔州俟朝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共讨之行营都监杨复光说王重荣,使以朝旨谕 郑从谠召克用使平黄巢。王锋以墨敕召李克用。十一月,克用将沙陀万七千自岚、石路趣河 中。十二月,以忻、代等州留后李克用为雁门节度使。李克用将兵四万至河中,讨黄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李克用归唐》,有删改) [注]①牙城:这里指云州的牙城。②两镇:这里指大同、振武两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世为婚姻/冬十月/诏处存谕/克用若诚心款附/宜且归朔州俟朝 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共讨之/ B.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世为婚姻/冬十月/诏处存谕克用/若诚心款附/宜且归朔州/俟朝 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共讨之/ C.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世为婚姻/冬十月/诏处存谕克用/若诚心款附/宜且归朔州俟朝 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共讨之/ D.义武节度使王处存与克用世为婚姻/冬十月/诏处存谕/克用若诚心款附/宜且归朔州/俟朝 命若暴横如故/当与河东/大同共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癸西,干支之一,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搭配来纪年、纪月、纪日。 B.制书,古时一般用于颁布国家重大制度的命令,或用于官僚的褒奖嘉勉。 C.达靼,即鞑靼,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为突厥统治下的一个部落。 D.表,古代臣子向皇帝提出批评性意见的一种奏章,一般分条陈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代北地区连年饥荒,朝廷的济粮不能够及时到达,大同防御使段文楚还减扣士兵的衣粮, 用法严苛,士兵们对他不满。 B.李国昌野心膨胀,他想与儿子李克用同时据有大同、振武两个军镇,朝廷没有满足他的 要求,他们父子二人发动了叛乱。 C.李琢屯兵代州,联合李可举、赫连铎共同讨伐李克用。在讨伐李克用时,赫连铎派人游 说高文集,高文集打开城门归降。 D.李国昌战败,率领宗族逃入鞑靼,他一方面让李克用向朝廷表示归附的诚心,另一方面 却盘踞忻、代二州,侵扰并、汾地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李尽忠遣康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4 分) (2)李克用遣大将高文集守朔州,自将其众拒可举于雄武军。(4 分) 14.请简要概括促使李克用归降唐朝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夜泊牛口(节选)[注]苏 轼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 富贵耀吾前,贫贱独难守。 谁知深山子,甘与麋鹿友。 置身落蛮荒,生意不自陋。 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注]牛口:地名,在河南省荥阳市西北。公元 1059 年冬天,苏轼一家顺江而下,牛 口有官方设的驿站,苏轼一家在此投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开篇直接发表议论,他认为“人生本无事”,人的困苦在于世间的诱惑力太大。 B.诗的三,四句承接一、二句之意,“耀”“独”相对,表达了富贵面前人们难守贫贱之 意。 C.诗的第六句中的“与麋鹿友”暗含乐隐乡间之意,与“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内涵相近。 D.诗的七、八句暗含对牛口一地的赞美,意思是自己投宿此地,早已忘却了自己的浅陋。 16.苏辙在同名诗作中写道:“日莫江上归,潜鱼远难捕。稻饭不满盂,饥卧冷彻曙。”请 简要分析苏轼和苏辙看待牛口百姓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魂魄惊动,猛然惊醒, 由梦境回到了现实。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劣马之所以能够拉车走十天,就是因 为它的坚持。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文物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文 化遗产保护,其旨归不仅是重视保存历史遗迹,也是要使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 融合、______,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______精神血脉。 泉州刺桐港曾与世界近百个国家______着海上贸易,外国商人从泉州带走了中国的丝 绸、茶叶、瓷器,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货和丰富多元的文化。泉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 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文化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______。这些文化遗迹体现了古泉 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从不同角度勾勒出 10 至 14 世纪泉州作为海 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的繁盛图景。 如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如同一艘远航归来的海船,静静停靠在泉州东湖边。馆内, 数百方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年代的外销陶瓷器,以及数量繁多 的反映海外民俗文化的器物……这无一在诉闻着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每年 2 场以 上的外展,更多的观众领略了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海洋文明。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相得益彰 B.交相辉映 C.交相辉映 D.相得益彰 赓续 继续 继续 赓续 维持 维持 保持 保持 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无一不在诉说着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每年 2 场以上的外展,让更多的观众 领略了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海洋文明。 B.这无一不在诉说着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每年 2 场以上的外展,更多的观众领 略了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海洋文明。 C.这无一在诉说着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每年 2 场以上的外展,让更多的观众领 略了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海洋文明。 D.这无一不在诉闻着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每年 2 场以上的外展,更多的观众领 略了我国悠久而灿烂的海洋文明。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 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 ① 。在英美,家 庭包括他和他的委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 ② ,而是会说“我 和我的妻子”。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 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 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 ③ ,小的时候可以指几个人,大的时候多 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 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 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 不一定相同的。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 推出去的波纹 B.我们的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不是一捆一 捆扎清楚的柴 C.与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不同,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是我们的格局 D.我们的格局不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是一捆一 捆扎清楚的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