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5 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8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 1.(3 分)(2015•武汉)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B. 超声波和次声波统称声音 C. 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只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 D. 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速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2)根据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分析; (3)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 (4)声具有能量,声能传递信息. 解答:解: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也跟温度有关,故 A 错误; B、超声波和次声波是指人耳听不到声音;不能说统称声音,故 B 错误; C、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 C 错误; D、声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声的产生、传播、声速影响因素、声的应用、声音的三个特征跟影响因素之间的 关系等.这些都属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 2.(3 分)(2015•武汉)关于内能及其利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 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D. 热机的做功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考点:内能的利用及其意义.. 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 分析:(1)内能是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的总和.其影响因素包括: ①材料(分子种类);②温度(分子动能);③状态、体积(分子势能);④质量(分子数量). (2)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温度的高低、质量的大小都没有 关系,只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 (4)热机的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答:解:A、在状态、质量不确定的情况下,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故 A 错误; B、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故 B 正确; C、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比热容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温度变化和物体吸收热量的 多少均无关;故 C 错误; D、热机的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压缩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该题考查了物体内能的改变、比热容的概念、热机中的能量转化等知识点,是一道综合题,
但总体难度不大. 3.(3 分)(2015•武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 10cm 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 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 20cm 的透镜乙继续进行 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 ) A. 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B. 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放大的实像 C. 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 D.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先用焦距为 10cm 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屛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确定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来确定调节光屏的方法.f <u<2f,在屛上得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解:由“先用焦距为 10cm 的透镜进行实验,在屛上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可知,此 时 u>2f.改用焦距为 20cm 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 当于减小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光屏将向右远离透镜移动,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故 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注意理解应用.此题比较有拓展性,有一定难度. 4.(3 分)(2015•武汉)下表是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数据.分析表中的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t/℃ ρ/(kg▪m﹣3) 999.84 0 1 2 3 4 5 6 7 8 999.90 999.94 999.97 1000.00 999.97 999.94 999.90 999.85 A. 水凝固成冰时体积会变大 B. 水在 4℃时密度最大 C. 温度高于 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 D. 温度低于 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越来越小 考点:密度与温度..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将 0~8℃分两个阶段分析:0~4℃,4℃~8℃,然后根据表格中温度对应的密度数值可得 出结论. 解答: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表格中记录的是在 0~8℃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没有涉及 到体积,因此不能得出水凝固成冰时体积会变大这一结论,故 A 符合题意; B、由表格数据可知,水在 4℃时密度为 1000.00kg/m3,在 0~3℃,5℃~8℃时的密度数值 都小于水在 4℃时密度,故可以得出水在 4℃时密度最大的结论,故 B 不符合题意; C、温度高于 4℃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密度数值由 999.97~999.94~999.90~999.85,由 此可得水的密度越来越小,故 C 不符合题意; D、温度低于 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999.97~999.94~999.90~999.84,由此可得水的 密度越来越小,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此题通过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数据,主要考查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难易程度适中. 5.(3 分)(2015•武汉)如图所示.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静止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跳板被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跳板被压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 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和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 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和运动员所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考点:平衡力的辨别;力的作用效果..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同物、等大、反向、共线,同时满足时,两个力彼此平衡. 解答:解: (1)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静止不动,跳板被压弯,是运动员对跳板的压力改变了跳板的 形状,故 A 错误,B 正确; (2)跳板对运动员的支持力与运动员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故 C 正确,D 错误. 故选 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性题目. 6.(3 分)(2015•武汉)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 G 的物体,若拉力的大小为 F, 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 f,A 点的拉力为 FA,则下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表达式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专题:功、功率、机械效率. 分析:①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则此时 A 处绳子的拉力与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是一 对平衡力, ②本题中使用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拉力 F 所做的功为总功,克服物体摩擦力所做的功为 有用功,从图可知,由 2 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则 S=2s 物,可利用公式η= 计算出滑 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解:从图可知,由 2 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则 S=2s 物,
η= = = = 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则此时 A 处绳子的拉力与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是一对 平衡力, 物体和地面之间摩擦力为 f,A 处的拉力大小为 FA=f. 则η= = . 故选 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以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弄 清哪些力是平衡力,不要被多余的条件所迷惑. 7.(3 分)(2015•武汉)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收音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都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B. 跟水波类似,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波长和波速 C. 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约为 30 万千米每秒 D. 微波炉内的微波是一种波长很长、频率很低的电磁波 考点:电磁波的传播.. 专题:信息的传递. 分析:电磁波是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磁场相互激发由近及远的传播,其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用 来传递信息. 解答:解:A、电视机、收音机和移动电话所接收的信号是无线电波,手机接收的信号是微波,也 是无线电波;故都属于电磁波,故 A 正确; B、跟水波类似,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波长和波速,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其频率绐终 保持不变,波长会随波速的改变而改变,故 B 正确; C、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才为 3×108m/s,故 C 正确; D、微波炉内的微波是一种高频率、波长短的电磁波,故 D 错误. 故选 D. 点评:知道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等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8.(3 分)(2015•武汉)如图是一种充电鞋的结构示意图.当人走动时,会驱动磁性转子旋转,使线圈中产 生电流,产生的电流进入鞋面上锂聚合物电池.这种充电鞋的工作原理是( ) A. 电磁感应现象 C.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考点:电磁感应.. 专题:电动机、磁生电. B. 电流的磁效应 D.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分析:充电鞋垫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磁性飞轮高速旋转,使线圈切割磁感线,从而产生 了感应电流,使小灯泡发光. 解答:解:A、充电鞋垫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磁性飞轮高速旋转,使线圈切割磁感线,从 而产生了感应电流,给鞋面上的充电电池充电.故 A 正确; B、任何通有电流的导线,都可以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与充电鞋 垫原理无关,故 B 错误; C、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与充电鞋垫原理无关,故 C 错误; D、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与充电鞋垫原理无关,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此题考查了电磁感应、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电磁继电器、电流的磁效应等知识点.首 先根据题意明确充电鞋垫的制成原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9.(3 分)(2015•武汉)如图中,小磁针静止后指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专题:磁现象、电生磁. 分析:首先根据电源的正负极判定电流方向,由电流方向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然后根据磁极 间的相互作用判定小磁针指向正确性. 解答: 解:A 图中根据安培定则,如图所示: ,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知, 小磁针右端应为 S 极,故 A 错误; B 图中中根据安培定则,如图所示: 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知,小磁针上端应为 S 极,故 B 错误; C 图中根据安培定则,如图所示: N 极,故 C 正确; 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知,小磁针右端应为
D 图中根据安培定则,如图所示: 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知,小磁针 应逆时针转动,转到水平方向,且左端应为 S 极,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小磁针北极的指向、螺线管的磁极、电流的方向,知道其中的一者,其他的两者都能进行 判断. 10.(3 分)(2015•武汉)某同学观察他家里的电动自行车后发现:不管捏紧左边还是右边的车闸,车尾的 一盏刹车指示灯均会亮起,而拨动扶手旁向左或向右的转向开关时,车尾只有对应一侧的转向指示灯会亮 起,下列指示灯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 B. C. D. 考点:电路图设计.. 专题:电流和电路. 分析:不管捏紧左边还是右边的车闸,车尾的一盏刹车指示灯均会亮起,可知车尾的一盏刹车指 示灯由两个开关控制; 而拨动扶手旁向左或向右的转向开关时,车尾只有对应一侧的转向指示灯会亮起,说明车 尾转向指示灯由两个开关分别控制; 然后根据并联电路电流有多条通路,各支路互不影响分析即可. 解答:解:不管捏紧左边还是右边的车闸,车尾的一盏刹车指示灯均会亮起,说明这两个开关都 能控制指示灯,而且两开关互不影响,即两开关并联; 汽车的前后转向灯可以单独工作,所以它们是并联的.拨动扶手旁向左或向右的转向开关 时,车尾只有对应一侧的转向指示灯会亮起,说明由两个开关而且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 综上分析,只有 B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的区别,首先要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关键是看用电器能否 单独工作. 11.(3 分)(2015•武汉)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两个透 明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 形管中液面的高度的变化反应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装置是为了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B. 将左边容器中的电阻丝换成 10Ω的电阻丝后,就可以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C. 通电一段时间后,左侧 U 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比右侧的大 D. 该实验装置是利用 U 形管中液体的热胀冷缩来反应电阻丝放出热量的多少的 考点:焦耳定律..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通电时间有关. (1)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电阻关系时,控制通电时间和电流不变; (2)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通电时间关系时,控制电流和电阻不变; (3)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和电阻大小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4)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不能直接观察,但液体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液面高度差 的变化来反映,体现的是转换思想. 解答:解:(1)装置中一个 5Ω的电阻与两个 5Ω的电阻并联后再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可知,右端两个电阻的总电流和左端的电阻电流相等,即 I 右=I 左,两个 5Ω的电阻并联, 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知 I 右=I1+I2,两电阻阻值相等,则支路中电流相等,I1=I2,所以 右边容器中的通过电阻的电流是左侧通过电流的一半,即是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 关系,由 Q=I2Rt 可知,左边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得较快;因此通电一段时 间后,玻璃管左侧液面高度差更大,故 A 错误,C 正确. (2)将左边容器中的电阻丝换成 10Ω的电阻丝后,左右两端的电阻和电流都不同,没有控 制好变量,所以不能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故 B 错误; (3)由 Q=I2Rt 可知,该实验装置是利用 U 形管中液体的热胀冷缩来反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产 生的热量的多少,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的理解和掌 握,注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运用,同时考查了学生对焦耳定律变形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难度较大. 12.(3 分)(2015•武汉)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只闭合开关 S1 时,将滑动变阻器 的滑片移至最左端,电流表 A1 的示数为 1.2A,再将滑片移至最右端,电压表 V2 的示数变化了 4V,电流表 A1 的示数变化了 0.8A;只闭合开关 S1、S2 时,电路消耗的功率为 P,只闭合开关 S1、S3 时,电路消耗的功率 为 P′.已知 P:P′=1:2.若将开关 S1、S2 和 S3 都闭合,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R1、R3 的阻值分别为 2.5Ω、5Ω C. 电流表 A2 最小示数为 0.6A B. 电压表 V1 的示数始终为 18V D. 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为 108W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 专题:欧姆定律;电与热、生活用电. 分析:分析开关在不同状态下电路的连接方式,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相应的关系式,联立得出结论. 解答:解:只闭合开关 S1 时,R1、R2、R3 串联,滑片移至最左端,R2 的阻值为零,由题意知: =1.2A ①; 将滑片移至最右端时,变阻器的阻值最大,电路中的电流减小,由题意知: =1.2A﹣0.8A ②; 电压表 V2 测量 R3 两端的电压,由题意知:R3= = =5Ω; 只闭合开关 S1、S2 时,电路中只有 R1,则 P= ; 只闭合开关 S1、S3 时,电路中只有 R3,则 P′= ; 由题意知, : =1:2,解得:R1=2R3=2×5Ω=10Ω; 将 R1=10Ω,R3=5Ω代入①②并联立解得:U=18V,R2=30Ω; A、由以上分析知,R1=10Ω,R3=5Ω,A 错误; B、开关 S1、S2 和 S3 都闭合,电压表 V1 被短路,示数为零,B 错误; C、电流表 A2 测量 R1、R2 的总电流,当 R2 阻值最大时,其电流值最小,可知最小示数为 I 小 = + + =2.4A,C 错误; D、当变阻器的阻值最大时,电路中的电功率最小,则 P 小 = + + = + + =108W,D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是有关电学计算的综合题目,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对电路进行分析,搞清电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