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武汉理工大学数值分析试题.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武汉理工大学考试试题纸( A 卷) 课程名称 数值分析 专业班级 信息专业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题分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0 备注: 学生不得在试题纸上答题(含填空题、选择题等客观题) 1、已知 ( 1)   f 2, f (1) 1,  f (2) 1  ,求 ( ) f x 的 Lagrange 插值多项式。 2、已知列表函数 y  ( ) f x : x y 1 0 2 -5 3 -6 4 3 试求满足上述插值条件的 3 次 Newton 插值多项式 3( ) p x 3、已知函数 y  ( ) f x 的数值表 x y 0 1 1 2 2 17 3 64 x  和 2.5 x  时, ( ) f x 的近似值。 试分别求出 ( ) f x 的三次 Newton 向前和向后插值公式;并分别计算 0.5 1 1    3 3  ,计算 A 的各种范数。    4、设 A 5、计算矩阵 A     3 2 2 3.0001    的条件数 Cond( )A . 1 6、分别写出方程组 10 x x    2 1   10 x x  2 1   x x   2 1 2 x  3 2 x  3 5 x  3 7.2 8.3  4.2 的 Jacobi 迭代格式和 Gauss-Seidel 迭代格式。 7、用 Newton 迭代法求方程 )( xf  3 x  2 x  05 的根,要求 | x k  1 x  k |  10  6 . xfh )(  0 dx  fA 0 )0(  )( hfA 1  fA 2  )0( 使其具有尽可能高的代数精度。 ,利用复化梯形公式 nT 计算 I 的近似值,要使  nTI  1 10 2 3 , n 应取多少? 8、试确定求积公式 sin dx 9、设  1 x 并计算 nT . x I 0 10、确定 1 x x A A ,使下面公式成为 Gauss 型求积公式 , , , 2 1 2 1  0 ( ) d f x x ( x A f x 1  1 )  ( A f x 2 2 )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教 务 处 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用纸 课程名称 高等数学(下) ( A 卷) x 1、设 0   1, x 1  1, x 2  2, y 0  2, y 1  1, y 2  ,则 1 ( ) l x 0  ( ) l x 1  ( ) l x 2  ) ) ( )( x x x x   1 2 ( )( x x x x   0 0 1 2 ( )( ) x x x x   0 2 ( )( ) x x x x   1 1 0 2 ( )( ) x x x x   0 1 )( x x x x   2 2 0 1 ( )    1)( ( 2) x x   ( 1 1)( 1 2)     2) ( 1)( x x   (1 1)(1 2)   ( 1) x x   (2 1)(2 1)   1)(     1 6 1 2 ( 1 3 ( x 2  1). ( x 2  3 x  2), x 2   x 2), 故所求插值多项式为 ( ) p x 2  ( ) y l x 0 0  ( ) y l x 1 1  ( ) y l x 2 2  1 6 2 ( x  3 x  8) . 2、造差商表 0 x 1 1 x 2 0 y 0 y 1 5 2 x 3 y 2 6 3 x 4 3 y 3 [ 5 f x x   ] , 0 1 [ 1 f x x   ] , 1 2 [ ] 9 f x x  , 2 3 [ f x x x  ] 2 , , 0 1 2 [ ] 5 f x x x  , , 1 2 3 [ ] 1 f x x x x  , , , 0 3 1 2  ( ) p x 3 则所求 3 次 Newton 插值多项式为 ( [ , ) ]( f x x f x x   0 1 ]( , , [ , f x x x x x   2 3 0 1 1)( 1) 2( 0 5( x x      4 3 2 3 x x    3、造向前和向后差分表 0 , [ , ) ]( x f x x x x  0 1 0 2 )( )( ) x x x x x   0 1 2 2) 1 ( 1)( x x      x 0 )( x  x 1 ) x  2)( x  3) x  0 0 1 1 x  x  2 2 x  3 3 y  0 1 y  1 2 y  2 17 y  3 64 则所求三次 Newton 向前插值公式为  y 0 (    y 1 ) 5 y    1 ) 15 y ( 2  y 2 (   ) 47 y 3 2  y 0 2 (  y 1 ) 14  2  y 1 2 (  y 2 ) 32  3  y 0 3 (  y 3 ) 18  ( ) p x 3 ( t t 1)  2! 1)     0 0 y y  t 1! 1 1     t 1! 1 2 t   2  3 3 t ( t t  2! 2  y 14  1)( t 3! 2)   0 ( t t ( t t   1)( t 3!  2)  3 y 0  18 x  0.5  x 0  th h , 1    , 0.5 t f (0.5) p 3 (0.5) 0.875  . 所求三次 Newton 向后插值公式为
47    y 3   y 3 64 ( ) p x  3 t 1! t   1! 64 69 t   1 0.5     , 3 , 1 3} 4;  t   2      1) 1) ( t t y 3 32  2! ( t t  2! 3 25 t t  (2.5) p f max{1 1, A    2 3 3 ( t t  ( t t  1)( t 3! 1)( t 3!  2)  3 y 3  2)  18 (2.5) 35.375  . 3 3} 6    ; x  4、 th h 3 x  2.5 ,  1 max{1  A   EA  T A A  2 [1 1   1  2 2 1 2 2 3 ] 1 3     1 1 3      3 3 3        2 5; 20   10 8    8 10   T A A  I   10   8  8  10    (   2 10)  2 8  2   20   36 (    18)(   2) 得 TA A 的两个特征值 1  3 2 A  m 18   2 .  18,  2 2  . m  max{ ,   1 2 } max{18, 2} 18   , 故 5、 A     3 2 2 3.0001    , A  1 max{ 2  2 , 3  3.0001} 6.0001  ;  1 A  1 A    3.0001  2 3  2     1 0.0001 3.0001  2    3  2     30001 20000     30000  20000    , A Cond( ) A 1 1 1 max{30001  A A   1 1 1   20000 ,  30000  20000} 50001  ; 6.0001 50001 300011.0001   . 6、 从方程组(4.5)中分离出 1 x x x : , , 2 3 0.72 0.83 0.84       0.2 0.2 0.2 x 3 x 3 x 2 0.72  0.83  0.84  0.72 0.83  1) 0.84    ) k ) ) k      ( k 0.1 x  2 ( 0.1 x  1 ( 0.2 x  1 ( k 0.1 x 2 ( 0.1 x 1 ( 0.2 x 1  3)( x  k k k )    f ) ) ) ) k k k    0.1 x 2 0.1 x 1 0.2 x 1 x 1 x 2 x 3 ( 0.2 x  3 ( 0.2 x  3 ( 0.2 x  2 ( k 0.2 x 3 ( 0.2 x  3 ( 0.2 x  2 2 ) ) 3  x ( f x k  ( f x  ) k k  1)  1)  1)  1)  1)  k k k k (  x 1  ( x  2  ( x  3 (  x 1  ( x  2  ( x  3 05  k k 1)  1)  1)  据此建立 Jacobi 迭代公式 及 Gauss-Seidel 迭代公式 7、 )( xf  3 x  2 x x k 1   x k  ,据此建立 Newton 迭代公式 x k  x 3 2  k 2 3 x k x k   2 5 , k  0,1, 
取 0 x 5.1 迭代结果列于下表中。 k 0 1 2 3 4 kx 1.5 1.34285714 1.32838414 1.32826886 1.32826886 x k x  1 k 0.157143 0.014473 0.000115 8 7.261620 10  由表结果知 4 x .1 32826886 是 *x 的满足条件的近似值 8、这里有三个待定常数 AAA 0 2 , , 1 ,将 ,1)( xf  x , 2 x 代入,得 Ah 0   A 1 , 2 h 2  AhA 2 1  , 3 h 3  2 hA 1 , . 于是 dx   )(2 hf  fh  )]0( . 0 xfh  )( 1 h 4 4 h )0(4[ f 6 1 h 3 4  时,(2.6)的左边 ,右边 . 故求积公式的最高代数精度 2d . A 2  2 h 6 解得 A 0  2 3 h , A 1  直接验证,当 )( xf 9、因为 )( xf  3 , h 3 x sin x x 1  0 cos( xt ) dt ,所以 f ( k ) )( x  故 f ( k ) )( x  1 0  k d dx k (cos( xt )) dt  1 0  k t cos( xt  k  ) 2 dt , 1 0  k t cos( xt  k  ) 2 dt  1  0 k t dt  1  . 1 k (1) 0a , 1b ,要使 nT 满足误差要求,由式(4.2),只需 , ( TfR n )  f  T n  3 )01(  2 12 n  )( f  1 12 n 2  1 12   1 36 n 2  1 2  3 10 , 即 2 n .55 55556 ,亦即 .7n 45356 ,故应取 8n . 则步长 h  1 8 ,相应地取 9 个节点,见表 x 0 1/8 2/8 3/8 4/8 用复化梯形公式得 )(xf 1.0000000 0.9973978 0.9896158 0.9767267 0.9588510 x 5/8 6/8 7/8 1 ab  n )(xf 0.9361556 0.9088516 0.8771925 0.8414709
T 8 1 82   .01[ .0 .0 8414709 9767267 9088516      .0(2 .0 9588510 8771925 .0 9973978 .0   )] 9361556 .0 9456909 .  .0 9896158 10、因为两点 Gauss 型求积公式具有 2 n      次代数精度,所以 1 2 2 1 3 当 ( ) 1, f x  , x x 2 , 3 x 时,上述两点 Gauss 型求积公式应准确成立,由此得: x 1 0 3 2 x 5 2 x 7 2 x             2 2 3 2 5 2 7   2 A A 1 2  , 1 0 1 0 1 0    2 3 2 5 2 7  A x 1 1  A x 2 2 ,  2 A x 1 1  2 A x 2 2 ,  3 A x 1 1  3 A x 2 2 , 解得             x 1 x 2     3 7 3 7 A 1 1   A 2 1   2 6 , 7 5 2 6 , 7 5 1 5 3 6 1 5 3 6 , 解法二 因为上述两点 Gauss 型求积公式的 Gauss 点 1 ,x x 是[0, 1] 上以 ( ) 1   x 2 x 为权函数的某 2 次正交多项式 2( ) p x 的零点,不妨设 2 ( ) p x  ( x  x 1 )( x  x 2 ) . 于是 1  0 1  0      1 x 1 x 1 (   x  x 1 )( x  x 2 ) d x   0 x   ( x  x 1 )( x  x 2 ) d x   0 ( 1 3 1 5 x 1  x 2 )  x x 1 2  1 5 , ( x 1  x 2 )  1 3 x x 1 2  1 7 x 解得 1   3 7 2 6 7 5 , x 2   3 7 再令 ( ) 1, f x  x ,则 1  0 2 6 7 5 ( ) d f x x . ( x A f x 1  1 )  ( A f x 2 2 ) 准确成立,即 x 1 0 3 2 x       2 2 3   2 A A 1 2  , 1 0  2 3  A x 1 1  A x 2 2  A 1     3 7  2 6 7 5      A 2     3 7  2 6 7 5     A 解得 1 1   1 5 3 6 , A 2 1   1 5 3 6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