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2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国民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2 年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国民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 3 分,计 15 分) 1.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 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 的出现及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从根 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 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在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 由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社会化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 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意味着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 2.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指以存款、放款等业务形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的以货币形 式为主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银行通 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 们贷给需要货币的企业。银行信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银行信用的实质是货币资本所有 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而不是在职能资本之间的信用关系。银行能 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形成巨额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 量和周转的限制。第二,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银行提供信用的 过程与商品的买卖过程分开了。第三,银行信用关系的运动,在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上, 和产业资本运动的起伏不尽一致。生产繁荣阶段,银行信用不一定扩张或不一定同程度扩 张,生产萧条时期,银行信用则可能扩大。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 义。其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 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 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垄断资本家。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即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标志着资本社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不仅国有垄断资本是社会化程 度很高的资本形态,而且私人垄断资本也在与国有垄断资本密切结合并受国家调节的条件 下提高了它的社会化程度。这些都标志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新的阶段。 4.市场规则:指在市场中从事经济活动的各经济主体所必须共同遵循的那些基本行为准 则。市场规则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市场进入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仲裁 规则。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规则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被政府和社会所确认,并由 政府指定的专门管理机构加以贯彻和监督实行,市场规则采取了法制化的形式。只有建立 健全市场规则并严格执法,才能尽快形成公平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 5.资产重组: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资产重组的实质在于对企业边界进行调整。从理 论上说,企业存在着一个最优规模问题。当企业规模太大,导致效率不高、效益不佳,这 种情况下企业就应当剥离出部分亏损或成本、效益不匹配的业务;当企业规模太小、业务 较单一,导致风险较大,此时就应当通过收购、兼并适时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展多种经
营,以降低整体风险。从会计学的角度看,资产重组是指企业与其他主体在资产、负债或 所有者权益诸项目之间的调整,从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交易行为。 二、简答题(每题 7 分,计 42 分) 1.怎样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出发,理解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答: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应物,具有与自然经济不同的特征: (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的全部或 大部分都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得,商品生产者以追求价值为目的,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 协作,人与人之间、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 日益紧密,范围也日益扩大。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商品生产者为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并在优胜劣汰的 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必然竞相改进技术或采取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经济利 益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不断激发着商品生产者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商品生产者为获得更多的价值实现和在竞争中处 于有利地位,必然不断增加投入、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自然经济只限于自然分工,排斥劳动的社会分工和协作,限制和延缓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专业化和社 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自然经济中各经济单位分散生产、互不往来,具有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特性,束缚 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中各经济单位互相依赖、密切联系,具有开放性、竞争性 的特征。各个商品生产经营者在经济交往中发展自己,在互相竞争中改进技术,促进社会 生产力迅速发展。 2.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何联系与区别? 答:(1)两者的联系。 ①两者都是货币,都采用货币的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这就是 作为资本的货币,这种货币在形式上是合作为货币的货币一样的。 ②作为货币的货币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作为资本的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劳动者有 人身自由;其二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 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劳动力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当货币所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购 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并通过劳动力的使用为其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
(2)两者的区别。 ①含义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是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作为资本的 货币是指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 ②本质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本质不是 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③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不同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表现 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资本的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 增殖的货币。这两个公式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 币流通形式不同。其次,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为买而卖,目的是为获得使 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它的运动没有限度。再次,在商品流通中,货 币只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 价值,因此货币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3.简述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性质和作用。 答:(1)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有: ①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单个私人资本,通过股份公司形式实 现资本社会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私人垄断资本,在私人垄断资本发展基础上形成国家垄断 资本,产生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引致的 资本组织形式的变迁。 ②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为经济发展提供共同条件, 以加强国家调控能力的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某些公共生产与服务部门及经济发展的 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部门投资数量大、周期长、利润低,在市场调节下,私人垄断不愿或 无力兴办,但却是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不可缺少的。所以,往往采取国家所有制, 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 ③战后西方国有制经济的发展还与克服经济危机、稳定经济的需要有关。英国 1945— 1949 年第一次国有化浪潮以及 1974 年的第二次国有化浪潮都是与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的。 政府通过国有化,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既可以扩大就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又可 以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发展,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2)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国有制是历史上国家出现以后就存在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但在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 资本主义国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资产阶级国家作为资本家代表的"总资本家"所有制 形式,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集中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并分别采取国有独资、国有资本与 私人垄断资本合股经营等方式形成的国有垄断资本。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制经济从形 式上看似乎取得一种"公有制"外貌,资产阶级学者也宣扬他们的国有制是代表全社会利益
的。实际上,国有制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阶级性质。就国有制及各种实现形式而言,反映 了高度社会化大生产及国家调控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家不同的阶级性质又决定国有制的 不同性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垄断资本家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有经济的存在 并不会改变这一性质,相反会使这一性质得到加强。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本质上是垄断资 本加强统治而在经济上采取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结合的经济式,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 表现。 (3)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作用 从西方国有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国有制经济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有利 于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 润,成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是以巨大的财 政支出为前提的,对国家财政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国有制企业是在政 府行政机构的支配下运营的,造成一系列决策失误、损失浪费。而财政补贴的存在也使国 有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效率低下,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4.战后资本国际化表现出哪些新特点? 答:资本国际化是资本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过程,从而,是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点是:对外直接投资超过间接投资, 产业资本大规模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三种形态的资 本输出组成的。战后由于生产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它成为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基础,从而, 大大改变了产业资本形态在资本输出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日益发展成为资本输出的主要 形式,在私人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很大比重,而国家垄断及其国际调节因素在这一对外扩 张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战后借贷资本也还是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并已经达到了世界规模。同时,在借贷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资本也是个重 要的方面,国家作为债权人出现于国际借贷市场,推动了借贷资本国际化的发展和深化的 进程。 5.我国为什么必须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我国社会主义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额: (1)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过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 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 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社会阶 段。 (2)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就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 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 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 广泛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现状,完善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3)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们提出并开始工业化 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 进步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还会继续有所发展。因而,我们现在所要实现的工 业化和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随着整个国际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日益提高。即使要达到中 等国家的水平,也需要一个长期额历史过程。 从 50 年代中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 始,到下一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期间都属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从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所做出的正确抉择,因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 的: 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当“文化大 革命”结束后,我党将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首先遇到的就是已经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 制的束缚,而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因为: ①在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时期,面对众多的经济门类和企业,变化多端的社会需求, 以及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联系,只能由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②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产业结构变动最大、最频繁的 时期,这在客观上又要求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对资源配置的状况,进行宏观的计划 调控。 ③改革以来逐步形成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的计划经济 体制束缚的经济活力得到释放,但因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并未发挥基础性作用, 因而,一方面使资源仍未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和职工的经济行 为得不到有效的经济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向前进,使市场机 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才能真正解决上述问题。 ④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特别是在经济特区,由于实行了市场经济 体制,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这一实践 证明了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不仅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而且从加快对外开放的步 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出发,必须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中市场作用的日益扩大和发挥,为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准备了条件。
三、论述题(43 分) 1.试述社会再生产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3 分) 答: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 问题,它包括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 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取得剩 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后, 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 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实现了价值补偿,才使再生产具备了基本条件;而只有 实现物质补偿,才使再生产成为现实。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经济增长 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且也必然带来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变化。经济 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 最为基本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1)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影响和促进经济增长。 ①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发展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②社会再生产的类型可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来说,以外延的社会扩大再生产为 基础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以内涵的社会扩大再生产为基 础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内涵的经济增长方式。 ③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实现条件,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无法满足,那么经济增长无法实现。 (2)经济增长是社会再生产发展的基础。 ①经济增长使农业发展和产量提高,引起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从而促进国民 经济发展; ②经济增长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工业结构的变化,工业结构的改善会促进经济 结构的逐步完善,从而推动社会再生产的发展。 ③经济增长引起服务行业发展和比重增加,为社会再生产提供了条件。 ④经济增长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为社会再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2.试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 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 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 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 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 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 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 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将当前经济发展与长远经济发展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需 要和利益,又要重视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 关系,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 循环,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内容: (1)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才能不断地增强综合国力,尽快地消除贫困,改善人民的 物质和文化生活。因此,经济发展应放在中心位置。 (2)生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 调。因此,必须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 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持续地使用可再生性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 之内。 (3)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全面 进步相适应。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与不发达是造成资源与环境破坏的根本原因,只 有消除贫困,才能产生保护和建设环境的能力。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具体目 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内涵均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并创造一 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自然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 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就可能出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高速经 济发展的背后,潜伏着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后人不但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来拯救人类赖以 生存的环境,而且也会严重地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如果孤立地追求生态环境的保 护而停止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取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经济发展能富民强国,并且 可以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提供支持。因此,放弃经济发展,单纯强调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是 不利的。只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稳步高速发展时期,面对人口、 资源、生态和环境越来越大的压力,只有着眼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走一 条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才是正 确的选择。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