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2年湖北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2 年湖北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1.从商品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答: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 现的。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 品内在的一对矛盾。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 出来。因此,商品交换中价值必然要求价值表现。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价 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 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用公式表示:1 只绵羊=2 把斧子 这种价值形式虽然简单,却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本质规定。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 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起主动的 作用。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商品绵羊具有同自身相等的价值, 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通过这种价值关系,商品斧子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 绵羊的价值形式,也就是成为商品绵羊价值的镜子。 由于商品交换是偶然的,等价物是个别的,这种简单价值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加了,商品交换的种类和 范围都得到了发展,简单价值形式便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 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取得了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 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这时,特殊等价物价值就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 劳动的凝结,它已经不是偶然地同某一种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相等,而是和各种具体劳 动所创造的商品相等。各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就自然地和它们各自的价值更为接近。这样, 商品的价值量能够更为正确地反映出来。 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存在许多缺 陷。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
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这 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因此,扩大的价值形式必然逐渐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 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 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的重要发展。这个变化不是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 反映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 介的间接交换。商品生产者只要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他的劳动就获得了社会承 认,就可以用它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实际上,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开始 起着货币的作用。 不过,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它因时因地而异。在历史上,贝壳、盐、兽皮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随着商品交换的 发展,等价物终于固定在最具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由金银来固定充当商品交换的媒 介,这就是货币价值形式,于是货币便产生了。 (4)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 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替代一般的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惟一的区别只是一般等价物固 定于金银商品上。金银之所以能够取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是由于它的自然属性,使它 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质地均匀,便于分割计算;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宜于长期 保存;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是商品内在 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企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答:垄断和集中的高度发展决不意味着垄断资本已经发展到对整个经济无所不包。 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非垄断地中小企业在数量上仍占绝对优势。垄断条件下 大量中小企业地存在和发展有着客观原因。 (1)现代国家的国民经济极其复杂和庞大,少数大垄断企业难以囊括一切经济部门和 一切经济领域,因而中小企业仍有广泛的生存余地。 (2)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社会分工的发展已经使行业和产品的专业化进一步走向零部件生产专业化和工艺过程的专 业化,这些高度专业化的生产职能便可能独立化为小企业的专有职能。而现代科技革命的 一些重要成果,如高强度易加工合成材料与构件的发展,简易而高效的能源设备的提供, 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应用等等,都为企业小规模但高效率的经营创造了技术 条件。许多中小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可能在技术进步、经济效率和盈利方面取得很好的成 果。 (3)社会需求的日趋多样化,为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提供了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和劳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需求的变化也日益迅速。 这不仅要求某些消费品生产部门的产品更加多品种、小批量、多样化,从而较适合于中小 企业生产;而且推动了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一般特点使规模小、 分布广、服务多样化,更接近消费者,因而特别适合于中小企业经营。 这样,广大中小企业便在两重意义上成为少数大垄断企业的必要补充。一方面,在垄 断资本未能达到或未起支配作用的经济领域和地区,中小企业可以补充垄断资本的不足, 满足社会不可缺少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在垄断资本统治的部门和行业,中小企业也部 分地成为垄断企业本身地补充,为它们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或为他们生产零部件或从事 部分操作,从而满足垄断资本本身的需要。这就是垄断条件下广大小企业必然存在的主要 依据。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角度看,小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扩大劳动就业方面有着重 要贡献,在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对外贸易方面也具有一定得优势。 3.怎么理解市场配置方式具有使供求关系不断趋于平衡的内在的自动机制? 答:在市场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地等原因,个别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社会总供给与总 需求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经常会发生不平衡的状况。市场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供求和价格的 变动的相互影响关系,调整供给和需求的数量,实现总量和结构在动态中的平衡目标。 (1)作为商品交换过程两个方面的供给和需求,供给表现为让渡使用价值取得价值的 过程,而需求则表现为让渡价值取得使用价值的过程。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包括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都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运动,都必须借助价格来进行。在价 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过程中,商品的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和趋于平衡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我们称之为供求规 律。 供求规律体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买者和卖者的关系。 它借以发生作用的基础是价值规律。当供给大于需求时,部分商品卖不出去,商品价格跌 落,使生产具有紧缩的趋势。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商品畅销,价格上涨,使生产具有扩张 的趋势;所以,供求规律发生作用也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过程中作为内在规律的一种外在 表现形式。 (2)在市场上,商品供求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商品供求不平衡则是普遍的绝对 的。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了一致,那也只是偶然发生的现象。但是, 从一个时期的整体来看,供求变动的实际趋势又总是趋于一致或均衡。从根本上说,这是 因为价值规律对供给具有作用和反作用。例如,需求减少,供过于求,因而市场价格就会
降低到商品价值以下,此时生产者无利可图,生产要素就会被抽走,供给就会减少;反之, 如果需求增加,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就会高于商品价值,生产者有利可图,结果流入这个 部门的生产要素就会增多,供给就会增加另一方面供给对需求也具有作用和反作用。例如, 供给减少低于需求,市场价格就会上涨到价值以上,结果就会引起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供给;反之,供给增加,超过社会需求,市场价格就会降到商品价值以下,结果会引 起生产者缩小生产规模,供给减少。正是由于供给和需求之间这种作用和发作用的关系, 供求关系的变动一方面会造成市场价格同商品价值的偏离;另一方面又会抵消这种偏离的 趋势。由于供给和平衡具有互相对立的性质,并且这些不平衡彼此接连不断地发生,所以 它们会由相反方向地运动和矛盾而趋于平衡。 4.在利息不断下降的同时,我国个人储蓄不断增长,其原因是什么? 从储蓄来自居民的全部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现期消费支出的部分来看,储蓄行为是居 民对自身现期消费的节制或延期。但是,储蓄不仅具有延期消费的意义,还是一种谋取未 来收入的手段。事实上,居民的储蓄,不仅是对未用于现期消费的部分收入的“储”,即保 存,而且是对这部分收入的“蓄”,即使之增殖。因此,可以给储蓄这样一个定义:储蓄是 居民保存国节制或延缓现期消费而持有的可支配收入的余额并使之增殖的行为。 居民储蓄动机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为了获取利息、股息和红利等收入,简称 利息动机。第二类是为了购买住宅、家具和其他耐用消费品,以及为婚丧嫁娶等需要大笔 开支的未来消费预作准备,统称为特殊消费动机。第三种是为子女教育,为待业和退休后 提供生活保障的动机,一般称之为个人负担动机。这三种动机有可能同时支配同一个居民 的储蓄行为,如利息动机有时也是为了未来消费和作为将来的生活保障。当然,对于不同 的居民和同一个居民在不同时期的储蓄行为,这三种动机的作用强度是有差异的。 居民在上述动机支配下的储蓄行为,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可以将这些因素划分为 两类。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数量的因素如居民的收入水平、金融工具的收益率、物价总水 平的变动。另一类是影响居民储蓄形式选择的因素较重要的有这样三个因素: (1)不同金融工具(即银行存款、债券、股票)的收益率的差距。 (2)不同金融工具的风险程度的大小。 (3)金融工具的灵活性。 1998 年以来,我国经过连续七次降息,在利息不断下降的同时,个人储蓄不断增长, 其原因是: (1)改革后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是 储蓄存款增加的基础。三年来,国家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了些,职工 工资收入和农民收入增速有所减缓,但总体上仍是增加的。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 33 个大 中城市 2 万储户调查表明,有 28.4%的储户反映收入增加,有 53.8%认为基本不变。 (2)储蓄存款分流的影响减弱。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国家清理、整顿金融秩序,建立、
完善了有关金融法规,社会乱集资得到控制。而证券市场虽已有较大发展,但受各种条件 限制,许多地区的股民人数不足总人数的 1%,多数居民对炒股这一风险性较大的投资方式 持谨慎的态度。银行存款便成为居民储蓄的主要选择。 (3)历史习惯原因。中华民族素有勤俭节约的风尚,很重视积蓄,以防不测。随着我 国住房、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人们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也有较强 的防患意识。 (4)通货膨胀显著缓和,存款收益实质上升。据人民银行调查表明,有 66.8%以上的 储户认为,对目前物价水平可以承受。按现有的物价、存款利率,有 67.3%的储户还是选择 “继续存钱”和“购买有价证券”。 (5)非真实储蓄存款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据调查反映,目前储蓄存款额中,相当 一部分是经营性、集团消费基金,这部分资金不是用作未来消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储 蓄。此外,金融机构改进服务,拓展业务等主观能动作用也是促使储蓄存款上升的原因之 一。 二、论述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说生产力是推动社主义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社会生 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从 事生产活动,解决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问题。所以,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 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 的生产方式。 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1)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 志来选择生产关系,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 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 化,以及为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提出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要求并规定了发展、变革的方向 和程度。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能够从生产的各个方面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时,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不 断向前发展的。而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这是因为,
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提高劳动技能,发展科学知识, 革新生产工具,扩展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变化,人们的生产关系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向前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 产关系可能会在一定时期落后于或超越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它不能长期地落后于或超越于 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冲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它发生变化, 从而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规律。 (2)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使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①物质生产资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②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则,在社会 中,没有比人与自然相互作为更为根本的相互作用了。全部社会现象,包括意识形态的各 种相互作用不仅来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且只有通过这一相互作用才能正确说明。 生产力正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过程,正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因此生产力构成了 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终极原因。 ③生产力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们当前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她从根本上决 定人本身的状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不断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 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承认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有一定限度,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2.当代资本主义建立国有经济成份的作用。 答: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成份是国有垄断资本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拥有的生产资料 自然是国家所有的。国家在形式上以全社会的代表出现,因此,资产阶级国有经济成分也 在形式上取得公有制的外貌,但是它的资本主义本质并没有改变。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的性质以及它在金融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的 地位,决定了它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运用的经济力量,可以在宏观经济中起到重要作 用。 (1)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成份是国家调控经济的物质力量。资本主义国家对私营企 业历来无权直接决定其活动,而对国有经济成分可以直接控制,并且可以通过国有经济成 分,特别是国家银行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与私营企业的密切联系来影响非国有制企业,以 刺激或抑制其经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成份的存在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国家 通过对技术陈旧的部门和企业如煤炭、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的企业实行国有化,不但客 观上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而且推动这些企业加速技术改造和采用先进技 术设备。同时,国家投资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科研机构和体现高新科学技术装备。同时,国
家投资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科研机构和体现高新科学技术成就的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 (3)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成份的存在有利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通过国有 化和国家建立新部门、新企业,国家可以利用财政资金,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需要优先发 展地产业部门增加投资,支持落后地区地经济发展,使国民经济地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得 到改善。 (4)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成份的存在可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获得垄断高额利润。国 有经济成分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的煤炭、钢铁、电力、运费、原材料和劳务,一般使低价 的,有时会低于成本。这事实上使帮助了私人垄断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即使国有 经济成分以偏低价格向消费者供应商品和劳务,也有助于缓解工资压力,从而使私人资本 获益。 国有经济成分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1)国有经济成分作为国家垄断调节体系的物质基础,是以巨大的财政开支为前提的。 国有化需要高价补偿,国有化企业技术改造需要大量追加投资;技术改造、劳动生产率提 高后还只是微利甚至是亏损的企业,需要国家补贴。因此国有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对 国家财政是个巨大的负担。 (2)国有经济成分是在政府行政机构的支配下经营的,这种经营管理体制难免有决策 不及时、经营管理不灵活以及资源浪费等弊端。同时,国有经济成分亏损由政府补贴,没 有破产压力,企业盈利或亏损对管理人员没有多少厉害关系,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缺乏足够 的利润刺激力。 综上所述,国有经济成分对资本主义经济既有促进作用的一面,又有消极作用的一面。 这种矛盾状况,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的范围和限度,以及它的发展和变动趋势。 3.什么是部门内竞争、部门间竞争?其竞争的主要内容、手段和作用是什么? 答:(1)部门内竞争和部门间竞争的含义 部门内部竞争,是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 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 部门间的竞争是不同部门的企业为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的竞争,它 表现为利润率低的部门的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2)部门内竞争的主要内容、手段和作用 主要内容:由于部门内部商品的强替代性,部门内部竞争主要是部门内各企业之间争 夺共同市场的竞争,即争夺同类商品购买者的竞争。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商品的差异程度 不同,其竞争的内容和激烈程度也有所不同。在共同市场上,商品的差异程度越小,竞争 越激烈,越直接,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和服务上;商品的差异程度较大,竞争则主要侧重
于商品本身,各贸易主体都力图增大本企业商品与其他企业商品的差异。 手段:产品差别化,及价格和服务竞争手段。 作用:部门内的竞争,使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 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市场价格,它是商品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同种商品在同一市 场上是按照同一个市场价格买卖的。这样,生产规模大,技术装备好,有机构成高的企业 处于有利地位。因为这些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在市 场上却按照由市场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出卖,这些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便竭力用最新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由此可见,部门内竞争刺激了 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3)部门间竞争的主要内容、手段和作用 主要内容:部门之间竞争包括的范围很广,根据部门之间产品的相关程度不同,部门 间的竞争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满足同类需要的不同商品之间的竞争,比如自行车,摩托车, 小轿车之间。这些商品具有相同的效用和一定的替代性,竞争主要是围绕争夺具有相同或 相似愿望的买者而进行的。商品效用越接近,替代性越强,竞争越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具 有部门内竞争的效应。第二类,满足同一层次不同种需要的商品之间的竞争,比如电视机, 电冰箱,录相机之间。这类竞争主要是争夺购买者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支出投向。虽然这类 竞争相对而言比较间接,但由于一定时期购买者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是一定的,而支出具有 很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因而竞争也很激烈。第三类,为争夺以有利的贸易投资项目为基 础的较高收益水平(利润率水平)而展开的部门间竞争。这种竞争不是围绕商品销售市场的争 夺,而是围绕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争夺而进行的。 手段:资本转移。 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各部门的资本家不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都要 求大体上比例于他们的预付资本量而获得相应的利润,否则就必然引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 间的流动,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自由转移。这种转移,是通过资本在 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作用: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各个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和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 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4.怎么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怎么加快中国农业的发展? 答:(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是国民经济 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要保证我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粮食是人类最 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在我国,解 决 12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头等重要的大事,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副食品,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