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山西普通高中会考地理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共4页,为选择题;第Ⅱ卷共4页,为非选
择题。考试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分。
第 Ⅰ 卷 (选择题,共 50 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
考点名称、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规定位置涂黑自己的试卷类型、
准考证号和考试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涂黑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本卷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北京时间 2011 年 6 月 4 日 21 时,在法国举行的国际网球公开赛决赛中,我国选手李娜
勇夺女单冠军,成为亚洲网球四大满贯第一人。决赛开始时,下列城市时间正确的是
12
12
12
12
9
3
9
3
9
3
9
3
莫斯科
6
A
伦敦
6
B
东京
6
C
纽约
6
D
读全球气温变化资料(图 2),回答 2~3 题。
2.图 2 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A.臭氧层被破坏
B.温室气体增加
C.酸雨
D.水旱灾害
3.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下列辐射明显减弱的是
A.太阳辐射
B.宇宙辐射
C.大气逆辐射减弱
D.大气辐射
读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图 5),回答 4~5 题。
4.图示①②③④四洋流中,属于暖流的是
A. ①和②
C. ②和④
B.③和④
D. ①和③
5.有关中低纬度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大陆西岸为寒流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大洋东岸为暖流
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
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回答 6~7 题。
6.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能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北坡太阳辐射强于南坡,植被生长茂密
C.云贵高原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出现石漠化
D.沙漠地区生长着大量的芦苇
7.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显著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
读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图 6),回答 8~9 题。
8.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9.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会导致
A.地表起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
B.河流含沙量增大
D.植被覆盖变差
要指标之一。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回答 10~11 题。
10.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
A.与科技发展水平负相关
C.与资源负相关
B. 与地区开放程度负相关
D. 与人口消费水平负相关
11.某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可承载人口为 40 万,耕地的可承载人口为 67 万,森林的可承载人
口为 42 万,矿产资源的可承载人口为 115 万。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40 万
B.42 万
C.67 万
D.115 万
12.图 8 是某发达国家与某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和人口密度示意图。下列工业中,最可能由
甲国转移至乙国的是
A.飞机制造
B.电子装配
C.精密仪表
D.计算机工业
近年由于全球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加上担心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越南、缅甸、泰国等
世界多个主要大米出口国,纷纷出台限制大米出口的措施,以首先保证满足国内需求。读
图 7,回答 13~14 题。
13.图 7 所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中,最适合种植水稻的是
C.乙和丁
A.甲和乙
B.乙和丙
D.甲和丙
14.应对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粮食供应危机,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B.限制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耕地面积
C.取消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
D.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读图 9,回答 15~16 题。
15.从图中岩层形态看,M 处的地质构造为
A.背斜
B.地垒
C.向斜
D.断层
16.通过水循环运动,①处的岩石可转化为②处的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侵入岩
德国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其成为世界最著名的工业区,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
基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回答 17~18 题。
17. 山西省与鲁尔区相比,较匮乏的自然资源是
A. 煤炭资源
B. 铁矿石
C. 水资源
D. 土地资源
18. 为尽快使山西省由煤炭大省转变为经济大省,应加快其经济结构战略的调整,下列整
治措施不合理的是
A. 增设道路网,改善交通条件
C. 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B. 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
D. 增加原煤生产数量,提高经济效益
19.从地转偏向力考虑,理想状态下,图 1 中(实线箭头表示水流初始运动方向,虚线箭头
表示水流实际运动方向)能表示北半球水流流向的是
A
B
C
D
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图 10 为 120 急救指挥中心出救示意图,读
图,回答 20~21 题。
20.120 急救指挥中心接到出事地点的急救电话,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救护车到达事故地
点,所利用的技术是
A.RS
B.GPS 和 RS
C.GPS 和 GIS
D.GIS 和 RS
21.救护车司机要想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计算机技术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图 11)。对比分析回答 22~23
B.GPS 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技术
D.遥感技术
题。
22.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C.过度围垦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D.过度养殖
23.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表,回答 24~25 题。
年份(年)
1920
1950
1980
2010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亿) 城市化水平(%)
1.10
4.47
7.98
10.11
16.4
53.8
70.2
76.0
1.50
2.87
9.66
26.12
12.3
17.0
29.2
46.2
24.根据表中数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时间分别是
A.1920 年~1950 年,1950 年~1980 年
C.1920 年~1950 年,1980 年~2010 年
25.由此可推测,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B.1950 年~1980 年,1980 年~2010 年
D.1980 年~2010 年,1920 年~1950 年
A.起步早,水平高
C.起步晚,水平高
B.起步早,水平低
D.起步晚,水平低
二、非选择题
26.图 1 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 2 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②
①
③
④
图 2
图 1
⑤
月 日,
(填节气)。
(1)图 1 中的甲、乙、丙、丁表示二分二至日的地球位置,甲位置的日期是
此时是
(2)当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图 2 中太阳直射点位于
(3)图 1 所示的地理位置中,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4)图 1 中甲→乙时段,山西省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特点是
昼长变化特点是
(5)形成图 2 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卷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是
(填“南”或“北”)半球,移动方向是
。
(填序号)。
。
,
的存在。当我们现在答
。
27.(10 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常见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图 3)
甲
乙
丙
高
丁
材料二 2010 年 9 月 18 日,强台风“凡亚比”开始对中国东部沿海造成影响,受
其影响,台湾以东洋面出现 10 米的狂涛区,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有大雨或暴雨,
局部地区有大暴雨。
(1)甲、乙天气系统中,属于暖锋的是
是
。丙、丁天气系统中,属于高压系统的
。(2 分)
(2)丙、丁两图中的圆圈示意
线,虚线箭头表示
力。(2 分)
(3)材料二所示的天气系统中,与“凡亚比 ”形成有关的是
冬季寒潮天气的是
(4)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对材料二所示的四种天气系统探究后,得出如下结论,请你判断这
些结论是否正确,在括号中划“√”或“×”。(4 分)
,造成我国北方
。(2 分)
①甲天气系统过境时,常伴随多云和连续性降水。( )
②乙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
③丙天气系统,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则相反。( )
④丁天气系统的气流向外流出后,高层的空气就自上而下来补充,形成下沉气流。( )
28.读某地区规划示意图,回答问题。
煤炭、铁矿、城市、棉花
公路方案
河流
海洋
村镇
山地
(1)A 城的主导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工业,判断理由是
。
(2)图中字母所示的城市中,可能是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是
和
。
(3)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计划修建从 D 城到 B 城的公路,有①、②两个线路方案,请比
较两个方案的优缺点。
(4)B、D 两城市中,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是哪个?请阐释理由。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材料一 汽车与空气污染示意图(图 17)
材料二 车辆行速与氮氧化物排放的关系图
(1) 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有害气体主要有
和
。(2 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酸雨严重与交通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3 分)
(3)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从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角度,提出解决上述环境问题的措施。
(至少说出两个措施,4 分)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图
18 所示,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Ⅰ
确定研
究区域
材料 阶
我 国
阶段Ⅱ
收集资料,分
析区域特征
段Ⅱ成果
某区域地貌
阶段Ⅲ
研究区域优势与不足,扬
长避短,确定发展策略
结构格局呈半环状,中间是广阔的平原,大部分地区气候以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为
主,热量分布南北差异大。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该区域的基本特征。
该区域某平原曾是一片荒地。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对该平原进行大规模开垦,使其成
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在国家已经决定停止开发该平原的荒地,并建立自然保护区。
地区。(1 分)
(1)依据阶段Ⅱ研究成果,推断该区域是我国的
(2)比较该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地理特征的差异性,完成下表。(5 分)
比较要素
气候类型
典型土壤
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发展最有利的自然条件
工业特征
(3)随着退耕还草和荒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该区域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
将受到限制。请你为该区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4 分)
长江三角洲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土
水热充足
该区域
商品谷物农业
重工业为主
30.(1)东北
(2)
比较要素
气候类型
典型土壤
农业地域类型
农 业 发 展 最 有 利 的 自
然条件
工业特征
该区域
商品谷物农业
重工业为主
长江三角洲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稻土
水热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