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河北省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N — 14
O — 16
Na — 23
Cl — 35.5
Ag — 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棉花
C.塑料
2、图 1 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B.羊毛
D.木材
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C.空气质量对于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4、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的是( )
点燃
MgO
点燃
2Fe2O3
B.4Fe + 3O2
D.CO2 + Ca(OH)2 = CaCO3↓+ H2O
B. 碘-127 原子核外有 74 个电子
D. 碘-131 和碘-127 核内中子数不同
A.Mg + O2
B.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5、碘-131(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具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而生活中的碘盐、碘酒所含
的碘-127 对人体无害。碘-131 和碘-127 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核电荷数均为 53。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碘是一种金属元素
C.碘-131 原子核内有 78 个质子
6、根据图 2 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 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 t1℃时
都会析出晶体
D. 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
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7、图 3 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
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答图 4 所示变化关系
的是( )
A.甲
C.丙
B.乙
D.丁
8、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C.燃放烟花
B.有一定熔点的固体都是晶体
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化合物
B.写粉笔字
D.粉碎废纸
A.拧干衣服
9、环境、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
B.大多数铁矿石中的铁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增强温室效应
D.太阳能、风能是人类正在利用的开发的新能源
10、下列做法符合科学常识的是( )
A.与灯泡串联的开关安装在火线上
B.稀释浓硫酸时,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
C.用金属容器盛装食物,放在微波炉中加热
D.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时,手不接触笔尾金属体
11、下列有关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非金属都是绝缘体
C.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12、同学们对的一些做法进行的下列分析,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雨天汽车低速行驶,是由于车轮与地面的摩擦较大
B.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是由于二者反应降低肥效
C.用力向后划桨,船向前运动,是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用食醋除水垢,是由于水垢中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能与酸反应
13、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C.闻到路边怡人的花香——分子不停地运动
D.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存在引力
14.从图 5 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实验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分解
B.乙实验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丙实验利用杠杆提起砝码的过程中省力但费距离,说明使用机械可能省功
D.丁实验下层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二、填空及简答题(每空 1 分,共 18 分)
15、2011 年 3 月 14 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冷却系统的故障,导致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1)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发生
(2)下面是核能发电中能量转化的过程,请将其补充完整。
(选填“裂变”或“聚变”)释放能量来发电的。
核能
机械能
电能
(3)“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请你对发展核电简述自己的观点。
。
16、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 12 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
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
(1)A 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
(2)B 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
。
。
。
。
17、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将面粉、食盐、食用油 3 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再分别加入洗洁精振荡,能出现乳化现象的是
(2)净水器中经常使用活性炭,主要是利用活性炭的
低水的硬度,又能杀菌消毒的是方法是
(3)金属钛(Ti)及钛的合金被认为是 21 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地壳中的钛主要以氧化物
的形式存在,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4 价,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4)防止铁制品锈蚀需要了解铁锈蚀的条件。铁锈蚀的条件是:
18、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推断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的一种方法。研究水的组成就是利用了
这种方法。电解水实验结果如图 13 所示。
( 1 ) 根 据 实 验 中 只 生 成 氢 气 和 氧 气 , 确 定 了 水 是 由
组成。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2)已知相同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通
过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2︰1,推求出水分子组成中
性。生活中既能降
。
,
。
。
。
科学确认,得出水的化学式为 H2O。
(3)写出此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1,经进一步
。
19、 A~G 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 14 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略去),
其中 A 为金属氧化物,E、F 为金属单质,且 F 为紫红色,化学反应②和③的基本反应类型
相同。
。
请按要求填空:
(1)物质 C 的化学式为
(2)写出反应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4)E、F 和氢由强到弱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三、实验探究题(7 分)
20、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此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
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
。
。
。
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③还可能是
。
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
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
(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若要做到精
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
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答出两点即可)
等。
四、计算应用题(5 分)
21、已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和硝酸钠。为测定某生理盐
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将生理盐水样品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
。
反应前
反应后
生理盐水样品的质量 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 过滤后剩余溶液物质量
实验数据
130g
(1)反应后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
(2)计算该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
40g
g。
167.13g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
号
答
案
1
C
2
B
3
A
4
D
5
D
6
C
7
D
8
C
9
B
10
11
12
13
14
A
B
A
B
C
二、填空及简答题
15、(1)裂变
(2)内能
(3)说明:只要从开发新能源、节约化石能源以及存在的安全隐患、核废料处理等一方
面说明即可。
16、(1)高于 100℃
(2)加热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3)移离蒸气能保证有充足的氧气
17、(1)食盐;食用油
(2)吸附;煮沸
(3)TiO2
(4)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18、(1)氢元素和氧元素;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或质量守恒定律)
(2)氢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
通电
2H2↑ + O2 ↑
(3)2H2O
19、(1)H2O
(2)Fe + CuSO4 = FeSO4 + Cu
(3)置换反应
(4)E 氢 F
三、实验探究题
20、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
【作出猜想】石块大小不同(或石块质量不同、盐酸质量不同)
【设计实验】(1)不同地点
【交流讨论】相同时间内收集的二氧化碳体积(或收集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所需的时间)
【拓展延伸】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压强
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2)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四、计算应用题
21、(1)2.87
(2)解:设 130g 生理盐水中含 NaCl 的质量为 x。
NaCl +
58.5
x
AgNO3 =
NaNO3
AgCl
+
143.5
2.87g
58.5
143.5
=
x
2.87g
x =
58.5×2.87g
143.5
== 1.17g
生理盐水中 NaCl 的质量分数为
1.17g
130g
×100% = 0.9%
答:该生理盐水中 NaCl 的质量分数为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