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试题及答案
一、书写(5 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积累(21 分)
1.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做一个专注的人,心无旁 wù(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牢
记 zhēn(
)言。学会宽 yòu(
)自己与别人,学会与这个世界和解。让生命勃
发,随风摇 yè(
),静待花开。
【答案】
①. 骛
②. 箴
③. 宥
④. 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易错字的书写。①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
致志。骛,追求。②箴言:形容规谏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③宽宥:原谅、饶恕的意
思。④摇曳: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然自得的样子。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1)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欧
阳修)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容如拭。(《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5)树绕村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倚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香子
(树绕村庄)》秦观)
(6)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尝遍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7)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辅佐刘备父子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这可用辛弃疾(《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答案】
①. 佳木秀而繁阴
②.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 为篱下黄花开遍
④.
秋草独寻人去后
⑤. 水满陂塘
⑥. 豪兴徜徉
⑦. 欲说还休
⑧. 却道天凉
好个秋
⑨. 了却君王天下事
⑩. 赢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
【详解】默写题的作答要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本题注意“繁”、“阴”、“勒”、“篱”、
“陂”、“徜徉”的写法。
(6)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写出作者的愁绪想说却说不出,只得转而言天气。这句
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要替君王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死后都
想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与诸葛亮忠心辅佐刘
备父子的忠君爱国之情类似。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________
①. 同“德”,感激
【答案】
【解析】
(2)天下缟素..________
(4)巴陵胜.状________
②. 穿白色丧服
③. 给予,赠送
④. 美好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要结合句意进行翻译。
(1)句意为: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
(2)句意为:天下的老百姓会穿白色的丧服。缟素,名词作动词,穿白色丧服。
(3)句意为: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遗,给予,赠送。
(4)句意为:巴陵郡的美好景色。胜,美好。
4. 古代文化知识。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
)
B.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又称《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
整理编撰的。
C. 《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的记录。
D.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发表作者见解,
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如我们学过的《小石潭
记》、《岳阳楼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B.《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而非编年体。故选 B。
三、阅读(56 分)
(一)名著阅读(8 分)
5. 下列关于《艾青诗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鱼化石》“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这一表述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高
)
度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革命热情。
B. “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句话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
叹以及奉献自己的伟大情怀。
C. 艾青在 20 世纪 30 年代所创作的诗歌是自由体诗的代表,表现出了简洁明快的特点。如
这一时期的《北方》、《光的赞歌》、《黎明的通知》。
D.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艾青诗选》,该诗是艾青的成名作,里面抒发了对抚养他的
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C.《黎明的通知》作于 1942 年初,并非 20 世纪 30 年代。故选 C。
6. “艾青”是土地的歌颂者,请你从《艾青诗选》里面列举三首以“土地”为意象的诗歌,
并以一首诗为例,谈谈这首诗歌里“土地”意象的作用。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②. 《复活的土地》 ③.
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土地”象征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的祖国,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对人民最深沉的爱。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意象作用的分析能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其《我爱这
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复活的土地》等作品都是以“土地”为意象的诗歌,具有凝
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分析“土地”意象的作用时,任选一篇即可。例如:《雪落在中
国的土地上》中“土地”象征着苍老、衰弱、正遭受苦难的祖国,诗人通过吟唱土地这个意
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16 分)
阅读
睡在芬芳的稻草床上
周志国
睡在稻草上。小憩的庄稼人。贪玩的孩子。阳光洒在温软金黄的草堆上。花儿一样的梦。
我睡在稻草上,是睡在用稻草铺垫的木床上。
从农村出来后的每年春节,我是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的。回到乡下,回到父母的身边。
有一年冬天,大雪齐了膝盖,我就是连滚带爬....回去的。人回去,心也回去。
父母家里就两位老人,至今没有舍得添一件时尚的家什,没有音乐,没有电视。除了吃
饭,我们就从早到晚围着嗞嗞燃烧的木柴火塘,嗑母亲炒的南瓜籽说话,常常要说到夜深了
才想起该去睡觉。
这么多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今年春节回家的第一个晚上,我们说到家
里的公鸡都叫了头遍。临睡了,母亲说被子床单什么的,都是新洗了的,还用米汤水浆了。
父亲抢过话头,特别补充说,垫絮下面的稻草全部换了新的,是他从草垛里选那壮实金黄的
稻草,把袍叶撸干净了,再用菜刀切齐整,一把一把,一层一层铺在床板上,平实,厚实,
松软,睡在上面,不比席梦思差。
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父亲做这一切时的情景:视线在草把里探寻,双手在草垛里翻
找,拉出来,一只手捏着草尖处,另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张成梳子样顺着草身一次次往下撸,
袍叶撸干净了,手上就剩下了金黄的草梗。看看撸得差不多了,就顿齐了用刀切,然后抱到
床边细细地铺好。稻草铺好了,再铺上棉絮,铺上床单。看看自己精心忙活打理一新的床铺,
只等自己的儿子回来。老人家的幸福像蜜汁样从心底里往周身流淌。
脱去臃肿的外衣,钻到被窝里躺下去,一股熟悉的稻草的气息顿时向我袭来。稻草的味
道,稻谷的味道,泥土的味道,甚至父亲的味道整个包裹了我。我没有说话,我调动自己所
有的感觉器官、嗅觉器官一起感受,一起回味,一起品尝,重温自己生在稻草铺上,睡在稻
草铺上的那些过去了的岁月和生活。
我也种过水稻。收获金黄的稻谷,也收获金黄的稻草。季节熟了,把多数的稻谷卖给粮
站,把够吃的稻子留给自己。想象着金黄的稻谷加工成雪白的大米去养育天下的生命。也有
骄傲,也有自豪。稻谷都安排好了,成堆的稻草则留下来陪着我们过一年里剩余的日子。它
的用处很多,切碎了洒上清淡的盐水用它做牛的饲料,晒干了用它来生火做饭,理净了用它
来垫床铺,过去它还是庄户人家盖屋面的唯一材料。
自打搬进城里,我们的生活就彻底告别了稻草。垫床的是席梦思,烧饭的是煤电气。我
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甚至好多的日子,
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曾记得,第一次睡上席梦思,那一份当了神仙的感觉是何等
的美妙。孩子们在床上玩起了弹跳的游戏,我们则在历数稻草铺的简陋与粗糙。谁也不知道,
第二天起来,我们都喊腰疼。如今想来,那是不习惯的缘故,并不是席梦思的错。我们尽管
对稻草铺还存有一丝留恋,但终究是不会再到乡下去拖车草来垫床铺了的。这么多年过去了,
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
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这个静谧温馨的晚上,我睡
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我做了一个梦:田野里翠绿的禾苗翻
起金黄的稻浪,从金黄的稻堆里淌出了白米的河流……在阳光照耀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
稻草上,幸福地睡着了……(本文有删节)
7. 文章围绕“稻草床”展开情节,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_____________→父亲铺稻草床,幸福像蜜汁样流淌→____________→告别淡忘了稻草床,
习惯席梦思→______________。
8. 选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9. 结合具体语境,简析第三、五段中加点词语的情感内涵。
(1)连滚带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抵足而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自选角度,给第九段划线句子作简要点评。
11. 结尾处,为什么“我”睡在“稻草上”和“父亲身边”,会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
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①. 睡在稻草床上,做着花儿一样的梦;
②. 回味品尝稻草床的味道
和温馨;
③. 睡在稻草床上,做着一个幸福的梦。
8. 运用想象(虚写),描写了梦中睡在稻草上的景象,强调了梦境的祥和优美,抒发了对传
统生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引出下文对这种生活的具体回忆,并与文章结尾的梦境构成
呼应。
9.
①. (1)状写归途艰难,自嘲的背后深含归乡情切。
②. (2)形象地表现了
父子间关系亲密,骨肉情深。
10. 运用象征手法,用稻草象征乡村生活。 与上文跟稻草相关的乡村生活和相关回忆形成
对比,突出了现代都市人对传统生活、乡村生活的淡忘,抒发了“我”的失落之情。 引出
下文 “我”的反思。
11. ①故土情真,父子情深,游子思乡的渴念得到满足。②“稻草”“父亲”别有意蕴,寄
托了传统乡村的文化理想。③迷茫的现代人,借归乡之途完成了精神的寻根之旅,从而获得
心灵的慰藉。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首先通读全文,根据题目中的提示,划分结构层次,梳理
情节。第 1 段,写“我”睡在稻草床上,做着花儿一样的梦;第 7 段,写“我”回味品尝稻
草床的味道和温馨;第 10 段,写“我”睡在稻草床上,做着一个幸福的梦。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睡在稻草上。小憩的庄稼人。
贪玩的孩子。阳光洒在温软金黄的草堆上”“花儿一样的梦” 运用想象(虚写),描写了梦
中睡在稻草上的景象,强调了梦境的祥和优美,抒发了对传统生活、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结构上,为下文回忆父亲铺稻草床、“我”睡稻草床的情节做了铺垫。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
(1)“连滚带爬”本义形容走路的狼狈,结合“雷打不动要回老家去”“有一年冬天,大
雪齐了膝盖”可知,写出了归途的艰难,表现了自己归乡心情之迫切。
(2)“抵足而眠” 本义指脚对着脚,同榻而睡。形容关系亲密,情意深厚。结合“这么多
年,我只要回去,都和父亲抵足而眠”以及后文父亲为自己铺稻草的情节可知,表现了父子
间关系亲密,骨肉情深。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写作手法一般有对比、象征、设置悬念、欲扬先抑、虚实结合、铺垫、
托物寓意、借物喻人、借古喻今等。“我们把稻草扔在了乡下,把与稻草有关的一切都扔在
了逐渐淡去的记忆里。甚至好多的日子,我们在梦里都不见了它的踪影”,此句运用象征手
法,用稻草象征乡村生活。与上文跟稻草相关的乡村生活和相关回忆形成对比,结合上下文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席梦思的软和,忘记了那些与稻草滚在一起的日子”
突出了现代都市人对传统生活、乡村生活的淡忘,写出了“我”的失落。结构上,引出下文
“我”的反思。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查记叙文结尾的作用。记叙文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
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此题要从散文主旨上考虑答案,并
要分点去答。“户外有风,屋后的竹林在沙沙摇响。远处有几声狗吠起落。这个静谧温馨的
晚上,我睡在稻草上,睡在父亲身边,我感到异常的踏实与香甜”写故土情真,父子情深,
游子思乡的渴念得到满足;“稻草”“父亲”是传统乡村、乡村生活的象征。“在阳光照耀
的田野里,我躺在芬芳的稻草上,幸福地睡着了……”,这里的“我”是迷茫的现代人的代
表,借归乡、“睡在稻草床上”完成了精神的寻根之旅。
(三)议论类文本阅读(11 分)
最可悲的教育,是寒门养贵子
①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
看中“富养”孩子,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倾其所有地供养孩子。
②但普通家庭再怎么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无法凭空假装富裕。结果是,父母在身后负
重前行,子女在人前过得光鲜亮丽,还嫌父母没见识,不懂生活。
③真正的富养,富在见识和眼界。可是,在焦虑的现代社会,“富养”早己被人误读,
许多父母简单地将“富养”理解为“砸钱”,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④之前去四川支教时,见到一个现象:支教的那个班级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
工,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回来见孩子一面。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他们给孩子买最新的 iPad,
每个月给他们高于当地生活水平的生活费。结果呢,这些孩子却花大量时间用 iPad 看小说、
玩游戏,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最新的科技产品。他们在物质上贫乏吗?比起周围
的孩子,他们的物质条件算是好的,但有了基本的物质,却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他们仍然
缺乏眼界和知识。
⑤真正优质的教育从来不是砸钱就能获得的。家长们不应该为经济不够优渥而焦虑,而
应该反省有没有在精神上富养孩子。
⑥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16 岁的武亦姝在舞台上表现的自信与从容
令人折服。她至少有 2000 首诗词的储备量,用她的话讲就是:“先抢下来再说,反正我都
会的。”但她并不是一个诗词的复读机。她的诗词沉淀,是出于热爱,更是从小到大的耳濡
目染——她父母喜欢阅读,家中藏书很多。
⑦电视剧《请回答 1988》里面,双门洞的孩子都是“富养”长大的,他们富在精神世
界,富在父母给了他们很多很多的爱……孩子们也从父母身上继承了贱兮兮的乐观、穷兮兮
的精致,以及好强。虽然生活很清苦,但大家在一起比什么都开心。
⑧给孩子很多爱,他才会明白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也许贫困的家庭会让他们过早地感
受到成人世界的不易,但也让他们更加懂得感恩父母,进而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父母的一
片苦心。
⑨富养不是为了满足孩子对富人生活的想象,而是教会孩子在生活的苦难面前竖强、坚
韧;体贴父母的不易,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付出改变不如意的现状。让他们明白:唯有精神
的成长、意志的坚强,以及勇气的磨炼,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⑩西方精英教育坚持一个育人准则:终身学习和全面成长。这是保证财富代际传承的必
要条件。所以,“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
养。
1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3. 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摘自《意林》2017 年 12 月 24 期,有改动)
14. 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5. 为了避免“寒门养贵子”的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想
怎么做。
【答案】12. 示例:富养要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或“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
有物质要求,而是富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
13. 示例:从生活现象说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
14. 示例: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家长应该在精神上富养孩子的观点,进
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5. 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篇阅读,整体把握,理解内容后再从文章中找寻
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文章结尾一段的“富养并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物质要求,而是富
在养精神、见识和自我修养”一句作为答案。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开头,
所以就有引出本文论题的作用。同时从生活现象说起,也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在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
16 岁的武亦姝在舞台上表现的自信与从容令人折服……”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在
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
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
方法来看学生理解“寒门养贵子”的危害,并能联系实际写出杜绝“寒门养贵子”现象的具
体做法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16 分)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
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馑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
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
正乃自条③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蚜,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
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
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注】①殍馑(piǎo jǐ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
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的样子。
(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