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2年湖北武汉大学现代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2 年湖北武汉大学现代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机会成本:指选择生产要素的某种用途,而必须放弃的其他用途所带来的收益。机 会成本是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提出的。一个社会在任何一个时期内,它的资源的供给量 总是相当固定的,或者说总是一个有限的量,而决不可能同时生产它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因此,社会生产某种产品的真正成本就是它不能生产另一些产品的代价。 机会成本说明,要把有限的(稀缺的)资源用于最有利的地方,或者说在使用某种资源时 应该是各种用途中最优的或者至少是同样有利的。机会成本不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且 还被广泛用于分析消费和政府开支等活动的得失。 2.帕累托改进:指通过某种方式改变一个社会的某种既定状态,可以使一些人的境况 变好,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的情况。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定义最优 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都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下, 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资源配 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3.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 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 1861—1957 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 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 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 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 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4.欧拉定理: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 各生产要素。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如下: 设为生产函数,式中为产量,和分别为两种不同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则 有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表示资本的边际产品。欧拉定理表明,在所给条件下,全部产品 Q 恰好足够分配给劳动要素 L 和资本要素 K。 5.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 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根据经济周期长短不同, 可以将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有乘数-加数效应、 消费不足论、投资过度论、心理理论、政治周期理论等等。 6.价格—消费曲线:指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 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当消费者在选择, 两种商品时,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商品(例如商品)价格不变,另一种商品(例 如商品)价格变化,而使预算线向外或向内旋转,自然会使消费者均衡点发生相应变化, 连接各个不同的消费者均衡点的曲线便是价格一消费曲线。
二、简答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1.简述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主要因素。 答:不同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市场可以根据竞争程度不同划分为 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四种类型,而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因 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市场上厂商数目越多,单个厂商对市场的影响力就越弱,市 场的竞争程度就越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上有无数的厂商,单个厂商对整个市场的 产品价格几乎没有影响,市场竞争程度也最强;而在垄断市场上,整个行业只有一个厂商, 垄断厂商对产品价格的制定具有绝对的决定权,因此厂商可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市场竞 争程度最弱。 (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产品的差别程度越小,产品之间的替代效应越强, 市场竞争程度越大。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各个厂商的产品没有差别,因此单个厂商之间的 产品的替代作用较大,单个厂商的改变价格行为会被其他厂商的产品所替代;而在产品差 别程度较大时,厂商可以根据产品不同制定不同的价格水平。 (3)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越强,单个厂 商对市场的影响力越强,厂商可以根据本单位的情况调整产品的价格,以达到厂商目标, 这样市场竞争程度较弱。 (4)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越难,竞争程度 越弱。当一个行业产生超额利润时,这种超额利润能否持续取决于进入行业的壁垒,如果 壁垒很高,行业之外的厂商不能自由进入该行业,行业内的厂商可以持续获得高额的垄断 利润,市场竞争程度也弱。 2.运用弹性理论简要评论“薄利多销”这一传统的经商理念。 答:“薄利多销”经商理念的含义是:价格下降会导致产品销售增加,从而导致总收益 的增加。 从弹性理论方面看,价格下降能否导致总收益增加,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弹性,当产品 的价格弹性大于 1 时,价格下降可以导致总收益增加;当价格弹性小于 1 时,价格下降导 致总收益减少,当价格弹性等于 1 时,价格下降对总收益没有影响。 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率之比,它用来测 度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性程度。①需求弧弹性表示需求曲线 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其计算公式为:,②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其计算 公式为: 当|Ed|>1,即需求富于弹性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反向变动,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减
少,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当|Ed|<1 时,即需求缺乏弹性时,销售收入与价格同向变动, 即它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随价格的降低而减少。当|Ed|=1 时,销售收入和价格没有关 系。例如,农产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入,应该采取提价的 办法;相反,对录像机这类高档消费品,由于其需求富于弹性,为了提高售卖者的销售收 入,则应采取降价的办法。 3.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 答: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凯恩斯货币需求 理论的基石是流动性偏好理论,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对于流动性偏 好的抉择,他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不以其未消费的那部分收入全部用于购买有价证券以得利 息,而要手持一部分不生息的货币,从而归纳了货币需求即流动性偏好的三个动机:交易 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指个人生活上或厂商业务上为应付日常支出而对货币的需求。因为企 业的收支活动并不完全一致,企业在收到销售货款后,为了支付日常成本开支,需要在手 边保持一定数量可随时支用的货币,以弥补业务收支的差额,可谓营业动机;从个人来说, 收入一般是定期取得的,但对收入的花费则是经常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日常支付的需要, 也必须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可谓所得动机。 (2)预防动机。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紧急支出而须持有货币的需求,就是说,出于交 易动机而在手边保存一定量货币以备日常交易之用,这些货币以后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 途等是大致确定的。而且,为了预防一些未曾遇到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人们也 必须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边。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都注重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两者主要取决于收入的 大小,为收入的递增函数。 (3)投机动机。所谓投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在货币与生利金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 而保留一定量货币的需求。 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认为,人们拥有货币除去 为了交易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为了贮藏价值或财富。凯恩斯把用于贮藏财富的资产分为 两类:货币和债券。货币是不能生利即不能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债券是生利即能产生利 息收入的资产。人们持有货币,货币未给他带来收益,即收益为零。人们持有债券,则有 两种可能:如果利率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就要上升。在后一种 情况发生时,当然持有者有收益。而在前一种情况发生时,假如债券价格下跌幅度很大, 使人们在债券价格方面的损失超出了他们从债券获得的利息收入,则收益为负。如果持有 者的收益为负,持有非生利资产就优于持有生利资产,人们就会增大对货币的需求。在相 反的情况出现时,人们的货币需求自然会减少,而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这里的关键是 微观主体对利率水平的估计。假如人们确信现仍利率水平高于正常值,则意味着他们预期 利率水平将会下降,从而债券价格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 如有相反的预期,则会倾向于多持有货币,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出于投机动机对货币的需求直接取决于利率水平的高低,而与收入水平无关。 概括起来,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需求,二是资 产需求。交易需求主要由收入决定,资产需求主要由利率所决定。现以代表货币需求总量, 则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可用下列函数关系表示:或写成更一般的形式:。 4.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扩大财政支出会引起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所谓“挤出效应”。 这一效应的程度大小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1)挤出效应指在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提高,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 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 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 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 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 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 IS-LM 模型中,若 LM 曲线不变,向 右移动 IS 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 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 LM 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 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 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 策仍是有效的。 (2)“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 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 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最大,接近 于 1;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 应一般在 0~1 之间。一般来说,从 LM、IS 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 三、论述题(共 2 小题,第 1 小题 20 分,第 2 小题 18 分,共 38 分) 1.论述外部不经济及纠正外部不经济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的政策建议。 答:(1)外部性有时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等,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 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些能够 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 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 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 大福利。 (2)为矫正因外部不经济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主要的政策建议包括以下几种。 ①课税。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 成
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在生产污染情况 下,政府向污染者征税,其税额等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 ②合并企业 合并企业的目的就在于使外在性问题内在化。如果生产 Y 商品的厂商对生产 X 商品的 厂商施加了外在性,那么这一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原因是第二家厂商不考虑其行为对 第一家厂商所产生的成本或者收益。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将这两家企业合并在一 起。合并后的企业会继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将导致社会的资源的有效配置。 ③赋予财产权 对能排他的公共财富或无主物赋予财产权,这样就能对享用者收取费用,对破坏者要 求赔偿,使外部不经济削减,同时提高经济效率。例如,河流上游污染者使下游用水者受 到损害,如果给予下游用水者一定质量水源的财产权,则上游污染者便会同下游用水者协 商。将这种权利买过来,然后再让河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④政府直接管制 主要是指政府对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况加以管制。例如,对污染的管制。 2.试论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答: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 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 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一般来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 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 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 畴为 4%。 (2)物价稳定,即把通胀率维持在低而稳定的水平上。物价稳定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即 总物价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并不是指通货膨胀率为零的状态,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 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一般指通货膨胀率为百分之十以下。 (3)经济增长,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 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 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 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 货币政策四大目标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矛盾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充分
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 消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 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的增长会导致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国民收支赤字;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平衡,货币当局稳定物价的努力常常会导致资本流入和需 求减少,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一般来说,要实现既定的经济政策目标,政府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相互配合, 协调一致。如果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的政策手段和目标发生冲突,就达不到理想的经济效 果,甚至可能偏离政策目标更远。其次,政府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该 综合考虑,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因为经济政策目标相互之间不但会存在 互补性,也存在一定的冲击,如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间就存在两难选择。此外,还要考虑 政策本身的协调和对时机的把握程度。这些都会影响政策有效性,即关系到政府经济目标 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的程度。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时应该作整体性的宏观 战略考虑和安排。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