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辽宁省营口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辽宁省营口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 注意事项: 案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布洛是现代实验美学的代表,他继承了“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方法,把对传统美学中 审美客体的研究转向对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建立了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 对象的美学理论。他提出,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 也就是说,把眼前的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 面的联系,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保持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 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 利的“我”难以企及的审美之境。 为了形象地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布洛举了一个海上航行遇上大雾的例子。对于一 般人而言,这不能不是一件十分头疼的事。因为海雾不仅会耽误行程,还会令人呼吸不畅, 让人因置身无边的、未知的恐惧之中而感到惊慌无助。可是,那让人紧张焦虑的海雾也可能 会霎时成为趣味与欢乐的源泉。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聚精会神、心 无旁骛地去看周围的景观,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奇妙无比的美。 布洛所说的“心理距离”指的就是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本身的分离,与人的实际需要、 道德、目的、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 面就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震撼我们的心灵,从而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因此布洛认 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但同时布洛又指出,作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 又有其矛盾的二重性。在欣赏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脱离出来,抛弃事物的科学价
值、使用价值以及伦理价值;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 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只有将“距离的自我矛盾”安排妥当,才是艺术欣赏与创 作的成功。 “心理距离说”矛盾的二重性强调了“美感的人”“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的辩证 统一,认为处于美感经验中的主体也是“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法将其从整个有机 体中分离出来。作为“美感的人”,一方面须超脱实际生活,心中不能存有任何外在目的; 另一方面又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层次的审美体 验。这种理论的一大优点是其在像形式主义那样强调审美经验的纯粹性的同时,并没有忽视 有利于或不利于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而且“心理距离说”将美感经验之前、美 感经验之中、美感经验之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综合考察美感经验之前及之后的现实 生活、伦理道德、实用功利及各种相关的社会因素对美感经验的影响。 (摘编自彭志勇《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朱光港早期美学思想》) 材料二: 在审美欣赏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距离太 小,主体离客体太近,客体的局部相互遮挡会使主体领略不到审美对象的整体风貌造成主体 对客体感知的困难。距离太大,离审美对象太远,由于光线漫射、空气浮尘等因素,审美主 体会感到对象模糊不清,自然就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美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听音乐、看油画、看电影时,都会保持一个适中的空间距离。 听音乐时,太远了会听不清,太近了又会觉得震耳欲聋;看电影时,如果坐得太近,屏幕上 的画面就会扁平得像一张纸,立体感的消失会使欣赏索然无味。欣赏艺术,“距离”是非常 重要的,只有保持适中的距离才能领略作品的美的魅力。 空间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同样,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旧物、往事经过时间的沉淀, 往往具有某种美的力量,让人感到情意依依。如乡情是一种人情美,时间隔得愈久,其情愈 烈。 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 回想和体验过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最美妙的艺术家。他不仅洗干净, 并且还诗化了回忆。”的确,一件曾经让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也许就会 形成很美的意象。卓文君不守寡却和司马相如私奔,这在西汉时算是一件秽行丑迹,后世却 把这段情史当作佳话。在李贺的诗句“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画 一般的幽美。
并且,时间距离还能使往日伤痛、悲哀的情感,转变为感人肺腑的艺术创作。苏轼的《江 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在其妻王弗离世后的第十年写下的悼亡之作,时间的距离, 使深切的哀痛变成了情真意切的艺术之美,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纵观中国古代诗词史, 除了悼亡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咏史怀古诗同样如此,我想这也是时间距离具有美 化、诗化作用的原因吧。 (摘编自曹熠婕《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浅谈审美距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洛的美学理论承袭实证研究方法,以观赏的效应为研究对象,注重对审美主体的心理 功能和美感体验的研究。 B. 布洛认为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人只要与客体及其吸引力相分离,就会 发现一些平时忽视的侧面震撼心灵。 C.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要适中,距离太小或太大都无法欣赏到审美对象的 美。 D. 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中,悼亡诗、咏史怀古诗的审美内涵和时间距离有关,这体现了审美 欣赏中时间距离的美化、诗化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洛以海雾为例,证明审美主体想要体会到独特的审美之境,就要忍受审美客体所带来 的危险。 B. 与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美学理论相比,形式主义审美观存在明显不足,它可能忽视了 产生和维持审美经验的各种条件。 C. 适中的空间距离能够让人领略作品的魅力,而时间距离则不然,时间隔得越久,产生的 美感越强。 D. 西汉时被人诟病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的行为,后世却传为佳话,说明时间距离一定 会美化过往的事。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中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观点的一项是( ) A. 真诚的回忆,将是明月的照临,清风的吹拂,而没有迷雾和尘沙的干扰。 B. 在“忆之路”上,走得愈远,愈是有味,这是苦味渐已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 C. 一个人,只有跋涉过漫长的生活道路,才会有各种滋味的回忆。 D. 人们在重温旧事时,便会发现生命之书中最美的一页莫过于其中一些段落所勾起的回忆。 4. 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
5. 鲁迅说过:“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 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 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请结合材料,从“心理距 离”二重性的角度谈谈你对鲁迅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案】1. B 2. B 3. C 4. ①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一方面应该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将宝黛或者贾政与现 实的“我”分离开来,才能客观全面地鉴赏宝黛不同于世俗男女的心灵契合以及贾政作为一 家之长的内心世界; ②另一方面,无论读到宝黛的爱情故事还是贾政的利害打算,也不能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完 全分离出来,必须依靠自身生活经验才能理解作品中青年男女爱情的美好或封建家长利益打 算,从而形成感情共鸣。 5. ①(论证方法)采用引用论证,引用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继续对前文“时 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这一观点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论证语言)运用比喻,把“时间”比作“过滤器”“洗涤器”和“艺术家”,化抽象为具 体,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 ③(论证思路)点明观点,强调时间距离对美感的形成所发挥的净化、美化和诗化作用,与 后文中的论证相互印证。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人只要与客体及其吸引力相分离,就会发现一些平时忽视的侧面震撼心灵”理解错误, 材料一第 3 段说的是“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平时为人们所忽视的侧面就可能会引 起我们的注意”,原文用的是“可能会”,选项中“只要……就会……”表述绝对。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要忍受审美客体所带来的危险”错误,材料一第 2 段中说的是“一旦抛开海雾可能带 给我们的危险及不愉快,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去看周围的景观,我们就能够欣赏海上雾景 奇妙无比的美”,此处意在说明审美主体想要体会到独特的审美之境,要与审美客体保持一 定的心理距离。
C.“时间隔得越久,产生的美感越强”错误,材料二第 3 段中只是举例说乡情是“时间隔得 越久,其情愈烈”,并未说时间距离的远近与美感的强弱有确切的联系。 D.“说明时间距离一定会美化过往的事”错误,根据材料二第 4 段中的“一件曾经让人嫌恶 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也许就会形成很美的意象”,可推知时间距离具有美化的 作用,但并未说其“一定会美化过往的事”。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跋涉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强调的是漫长的生活历程可以提供丰富的回忆素材。根据材料 二第 4 段,可知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是时间距离具有净化、诗化和美化的作 用,故选项不能支持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点。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方法方面:采用了引用论证。“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时间 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并且还诗化了回忆。’”这是引用了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的话,论证了前文“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这一观点,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 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论证语言方面: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时间是一个最好的过滤器,是一个回想和体验过 的情感的最好的洗涤器,不仅如此,时间还是最美妙的艺术家”,这是把“时间”比作“过 滤器”“洗涤器”和“艺术家”,“他不仅洗干净,并且还诗化了回忆”论证了“时间距离也 能够产生美感”的观点。运用比喻手法,化抽象为具体,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论证思路方面:这段文字点明了“时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的观点,“时间是过滤器、洗 涤器、艺术家”强调了时间距离对美感的形成所发挥的净化、美化和诗化作用,后文又例举 了西汉时被人诟病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的行为,后世却传为佳话的例子,也强调了“时 间距离也能够产生美感”的观点,前文的引用论证与后文中的举例论证相互印证。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鲁迅的这句话揭示了有些读者不能区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差距,从而导致了可悲又可笑 的结果;我们阅读小说是为了欣赏作者的艺术手法,感受其中的思想内容,不能硬去充当小
说中的某个人物,将艺术形象和现实世界混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表现形 式,要注意区分与现实的区别。 根据“在审美观照中,主体在心理上必须和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把眼前的 对象同实践的、现实的自我联系割裂开来,切断同事物的实用、功利方面的联系,以一种漠 不关心的旁观者的态度来看待它”,可知布洛强调“心理距离”会使司空见惯的东西发出奇 光异彩,使身处焦虑、烦躁、恐慌之境的心灵体会到一种奇异的镇定与寂静,领略到一种功 利的“我”难以全及的审美之境。所以我们在阅读《红楼梦》时,应该保持合适的“心理距 离”,将小说中的人物与“我”分离开来,才能客观全面地鉴赏艺术形象不同于现实中的人 的精神世界。 根据“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 情的共鸣”“‘心理距离说’矛盾的二重性强调了‘美感的人’‘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 的辩证统一,认为处于美感经验中的主体也是‘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法将其从整 个有机体中分离出来……必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以获求更高 层次的审美体验”,可知“心理距离说”强调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生活,要拿自身的经验来印 证、诠释作品,从而激起感情的共鸣。所以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将自己从现实生活 中完全分离出来,必须依靠自身生活经验才能理解作品中宝黛爱情和贾政的利害算计,从而 形成感情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旅馆里只住有两个美国人。他们的房间在二楼,面朝大海,也正对着公园和战争纪念碑。 公园里有高大的棕桐树和绿色长椅。雨在下着。雨水从棕桐树上滴落下来。石子路上积 了一汪汪的水。在雨中,海水呈一条长长的线,猛冲上来,又顺着海滩退回去,一会儿又在 雨中滚滚而来,形成一条长长的线。停在纪念碑旁边广场上的汽车都开走了。广场对面,一 个侍者站在餐馆门口望着空荡荡的广场。 那位美国太太站在窗口往外看。就在他们的窗子底下,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 子下面。猫极力缩起身子,好不让雨淋着。 “我要下去把那只猫捉来。”美国太太说。 “我来吧。”丈夫在床上自告奋勇地说。
“不,还是我去吧。外面那只可怜的小猫想躲在桌子下面避雨呢。” 丈夫于是继续看书,身子靠在床脚的两个枕头上。 “别淋湿了。”他说。 太太下了楼,她经过办公室的时候,旅馆老板站起来向她鞠了个躬。他是个老头儿,个 子很高。 “下雨啦。”太太说。她对这个旅馆老板颇有好感。 “是啊,是啊,太太,真是坏天气。天气真糟糕。” 他站在昏暗的房间那头的写字台后面。这位太太很喜欢他。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抱怨的时 候所表现出的那种郑重其事的态度。她喜欢他那种尊贵的气度。她喜欢他乐意为她效劳的姿 态。她喜欢他作为旅馆老板的自我感觉。她也喜欢他那上了年纪、沉沉下垂的脸和一双大手。 她打开门,向外张望。雨下得更大了。那只猫大概在右边。也许她可以顺着屋檐底下走 过去。她正站在门口时,身后张开了一把伞。那是给他们收拾房间的女侍。 “您可不能淋湿了。”她面带微笑,用意大利语说。当然,这是旅馆老板吩咐她来的。 女侍撑着伞为她遮雨,她沿着石子路一直走到他们房间的窗子下面。那张桌子就在那儿, 被雨水冲刷成鲜亮的绿色,可猫却不见了。她一下子感到大失所望。女侍抬头看着她。 “您丢了什么东西吗,太太?” “刚才这儿有只猫。”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的,有只猫。” “猫?”女侍扑哧一笑,“雨里有只猫?” “是呀,”她说,“在桌子底下。”她接着又说:“噢,我真想要那只猫。我想要只小猫。” 她用英语说这几句话时,女侍者紧绷着脸。 “走吧,太太,”她说,“我们得回到里面去了。你会淋湿的。” “我看也是。”年轻的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石子路往回走,进了门。女侍留在外面把伞收拢起来。美国太太经过办公室的 时候,老板在写字台后面朝她欠欠身子。太太心里感到有些闷闷不乐。这个老板让她感觉自 己非常渺小,同时又很重要。她一时觉得自己是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她上了楼梯,打开房门, 丈夫正在床上看书。 “捉到那只猫了吗?”他放下书,问道。 “它跑了。”
“天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他把眼睛从书本上移开,说道。 她在床上坐了下来。 “我太想要那只猫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想要它。我真想要那只可怜的小 猫。做一只可怜的小猫待在雨里,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儿。” 丈夫又看起书来。 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拿起手镜来照照自己。她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侧影,先 看看这边,又看看那边。接着又仔细打量自己的头颈后面。 “要是我把头发留长,你觉得好吗?”她问道,又瞧了瞧自己的侧影。 丈夫抬眼看了看她的后脖子,头发剪得短短的,像个男孩。 “我喜欢你这样子。” “我已经厌烦了,”她说,“看上去像个男孩子,我厌烦极了。” “你看起来漂亮极了。”他说。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渐渐黑了。 她说。“我想把头发往后梳得又紧又光滑,在后面挽个大髻,可以让自己感觉得到。” “是吗?”丈夫在床上说。 “我还想用自己的银器坐在桌边吃饭,我还想点上蜡烛。我希望现在是春天,我想对着 镜子梳头。我想有只小猫,还想有几件新衣服。” “哦,别说了,找点儿东西看吧。”丈夫说着,又开始看书了。 太太朝窗外张望着。此时天已经很黑了,雨还在敲打着棕榈树。 “不管怎么说,我都想要只猫。”她说,“我想要只猫。现在就想要。要是我不能留长发, 不能有什么开心的事儿,总可以有只猫吧。” 丈夫没听她说话。他在读自己那本书。太太朝窗外望去,广场上已亮灯了。 有人敲门。 “请进。”丈夫说着,从书上抬起眼睛。 门口站着的是那个女侍,她紧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那猫顺着她的身子纵身一跃而下。 “打搅了,”她说,“老板让我把这只猫给太太送来。” 【注】这篇小说写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当时的美国女性正重新定位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 地位,她们要求和男性平起平坐,不再扮演受男性庇护并服从于男性的角色。小说反映了海 (有 删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