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供应链管理.pdf

第1页 / 共411页
第2页 / 共411页
第3页 / 共411页
第4页 / 共411页
第5页 / 共411页
第6页 / 共411页
第7页 / 共411页
第8页 / 共411页
资料共4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第一章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市场竞争特征
第一节 2 1 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一、2 1 世纪企业面临环境的主要特征
二、2 1 世纪企业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2 1 世纪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新的竞争环境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传统管理模式
二、企业管理模式变化的内在因素
三、管理模式的发展
四、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战略性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从操作层向战略层的转移
二、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主要内容
三、建立供应链管理战略系统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
第一节 现行企业运作模式与供应链 管理思想的冲突
第二节 供应链的概念、结构模型及其特征
一、供应链的概念
二、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三、供应链的特征
四、供应链的类型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二、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
三、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
四、供应链成长理论与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机制
五、供应链管理的效益
第四节 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
一、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实现
第五节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 的意义与要点
第三章 业务外包与扩展企业
第一节 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企业竞争特征的分析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四、核心竞争力的诊断分析
五、培养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竞争优势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业务外包
一、业务外包的原因
二、业务外包的问题
三、业务外包的主要方式
四、全球范围的业务外包
五、业务外包与信息技术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扩展企业
一、扩展企业的产生与定义
二、扩展企业的理论模型
三、扩展企业的目标与特征
四、扩展企业的采购关系
五、扩展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第四章 供应链的构建
第一节 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常见的几种供应链体系结构模型
第三节 供应链体系的设计策略
一、产品类型
二、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三、基于成本核算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四、基于多代理的集成供应链设计思想与方法
五、在产品开发的初期设计供应链
第四节 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第五节 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的步骤
第五章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
第一节 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一、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定义
二、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产生
三、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
四、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中的质量保证体系
五、战略伙伴关系企业模型中的技术扩散与服务协作 关系
六、供应链合作关系与传统供应商关系的区别
七、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委托代理机制:供应链企业间 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形成及其制约因素
一、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
二、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合作伙伴
一、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类型
二、选择合作伙伴考虑的主要因素
三、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概述
四、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的步骤
第六章 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供应链 管理中的应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 基于E D I 的供应链管理信息 技术支撑体系
第四节 基于I n t e r n e t / I n t r a n e t 的供应链管理 信息技术支撑体系
一、三层B / S (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思想
二、I n t e r n e t / I n t r a n e t 集成思想
三、W e b 数据库技术、动态数据库应用
五、基于I n t e r n e t / I n t r a n e t 的供应链企业信息组织与 集成模式
第五节 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
一、电子商务概述
二、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组织与集成模式
第七章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第一节 现行生产计划和控制与供应 链管理思想的差距
一、概述
二、现行生产计划和控制模式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差距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生产 计划与控制的特点
一、概述
二、同步化供应链企业计划的提出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计划的制定
五、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控制新特点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 与控制系统总体模型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集成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 总体构想
二、生产计划与控制总体模型及其特点
第四节 供应链环境下生产系统的协调机制
一、供应链的协调控制机制
二、供应链的协调控制模式
三、供应链的信息跟踪机制
附录
第八章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
第一节 库存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问题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问题
二、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与库存波动
三、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与库存
四、协调库存管理与零库存管理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策略
一、V M I 管理系统
二、联合库存管理
三、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
第四节 战略库存控制:工作流管理
一、关于库存管理问题的新理解
二、战略库存控制:工作流管理
第九章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与物流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物流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三、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四、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的特征
二、物流管理的战略
三、有效资源配置
四、全球后勤系统
五、第三方物流系统
六、延迟化策略
七、战略渠道设计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
一、传统的采购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的特点
第四节 准时采购策略
一、准时采购的基本思想
二、准时采购对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三、准时化采购的特点
四、准时采购的原理与方法
五、准时化采购实践分析
第五节 供应商管理
一、两种供应关系模式
二、双赢关系对实施准时化采购的意义
三、双赢供应关系管理
第十章 供应链企业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第一节 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原则
一、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
三、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四、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作用
第二节 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
二、反映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
第三节 建立绩效标杆:向最优秀的企业看齐
一、标杆法简介
二、标杆的实施过程
第四节 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
一、建立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二、供应链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
三、供应链协议
四、激励机制的内容
第十一章 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重构
第一节 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特征
第二节 B P R 的基本内涵
一、B P R 的提出
二、基于B P R 的企业组织结构
三、几点启示
第三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组织与业务流程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业务流程的主要特征
二、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组织形式的变化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几个问题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原则
第四节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业务流程 重构的仿真分析
一、基于传统管理模式的企业业务流程模型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企业业务流程模型
三、供应链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模型
四、两种不同业务流程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构建2 1 世纪企业运作管理的新模式
下载 第一章 CHAPTER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市场竞争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国界化企业经营 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整个市场竞争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 化。与此同时,用户需求愈加突出个性化,导致不确定性不断 增加。此外,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产 品更新换代周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企业管 理如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已成为企业家和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 点。本章讨论了 2 1世纪市场竞争环境的主要特征,指出传统管 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讨论,最后介绍了供应链管理 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主要趋势。
2 1 第一节 2 1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和挑战 下载 供应链管理 一、2 1世纪企业面临环境的主要特征 进入2 0世纪9 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 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及技术变革的加速, 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使得 产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所有这些都要求企业能对不断变化 的市场作出快速反应,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定制 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市场竞争也主要围绕 新产品的竞争而展开。毋庸置疑,这种状况将延续到 2 1世纪,使 企业面临的环境更为严峻。 综合而言,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信息爆炸的压力。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和通讯技术的发 展迫使企业把工作重心从如何迅速获得信息转到如何准确地过滤 和有效利用各种信息。 (2)技术进步越来越快。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一方面 使企业受到空前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每个企业员工受到巨 大的挑战,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学习新技术,否则他们将面临由 于掌握的技能过时而遭淘汰的压力。 (3)高新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全球高速信息网使所有 的信息都极易获得。而更敏捷的教育体系将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在 越来越少的时间内掌握最新技术。面对一个机遇可以参与竞争的 企业越来越多,从而大大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以计算机及 其他高技术为基础的新生产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是 2 0世纪的主要 特色之一。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柔性制造
下载 第一章供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市场竞争特征供 3 系统、自动存储和拣出系统、自动条码识别系统等,在世界各 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生产和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高 技术应用的初始投资很高,但它会带来许多竞争上的优势。高 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在于节省人力,降低劳动成本,更重要的是 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了废品和材料损耗,缩短了对用 户需求的响应时间。由于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就把新产品或服务 介绍给市场,企业赢得了时间上的优势。这种趋势在 2 1世纪还 会进一步加强。 (4)市场和劳务竞争全球化。企业在建立全球化市场的同时 也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更多的竞争者。尽管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 国家需要订单和产品,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坚持他们更需要最新技 术,希望也能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商。商品市场国际化的同时 也创造了一个国际化的劳动力市场。教育的发展使得原本相对专 门的工作技能成为大众化的普通技能,从而使得工人的工资不得 不从他们原有的水准上降下来,以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5)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 新产品开发对企业创造收益的重要性,因此许多企业不惜工本予 以投入,但是资金利用率和投入产出比却往往不尽人意。原因之 一是,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那些大型、结构复 杂、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在研制中一般都需要各种先进的设计技术、 制造技术、质量保证技术等,不仅涉及的学科多,而且大都是多 学科交叉的产物,因此如何能成功地解决产品开发问题是摆在企 业面前的头等大事。 (6)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维持生态平衡 和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臭氧层、热带雨林、全球变暖、酸 雨、核废料、能源储备、可耕地减少……,一个又一个的环境保 护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在全球制造和国际化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
4 下载 供应链管理 的今天,各国政府将环保问题纳入发展战略,相继制定出各种各 样的政策法规,以约束本国及外国企业的经营行为。人类在许多 资源方面的消耗都在迅速接近地球的极限。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 化程度的提高,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成为全人 类能否继续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一位销售经理曾说:“过 去生产经理常问我该生产什么,现在是我问他能生产什么”。原 材料、技术工人、能源、淡水资源、资金及其他资源越来越少, 各种资源的短缺对企业的生产形成很大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在 将来会越加严重。在市场需求变化莫测,制造资源日益短缺的情 况下,企业如何取得长久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制定战略时必须考 虑的问题。 (7)全球性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赢得用户信赖是企业保持 常盛不衰的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赢得用户不仅要靠具有吸引 力的产品质量,而且还要靠销售后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许多世界 著名企业在全球拥有健全而有效的服务网就是最好的印证。 (8)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知识水 平的提高和激烈竞争带给市场的产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用户 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消费者的价值观发生了显著变化,需求 结构普遍向高层次发展。一是对产品的品种规格、花色品种、需 求数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要求,而且这种多样化要求具有很高 的不确定性 ; 二是对产品的功能、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 而且这种要求提高的标准又是以不同用户的满意程度为尺度的, 产生了判别标准的不确定性 ; 三是要求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 时,产品的价格要向大批量生产的那样低廉。制造商将发现,最 好的产品不是他们为用户设计的,而是他们和用户一起设计的。 全球供应链使得制造商和供货商得以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完成一项 任务。这一机制也同样可以把用户结合进来,使得生产的产品真
下载 第一章供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市场竞争特征供 5 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二、2 1世纪企业面临的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1 9 9 9年11月1 5日至1 7日在北京召开了中 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对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进行了精辟分析, 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 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完全有可能争取一 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继续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会议还指出,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 度重视: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 二是科技进步 突飞猛进;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全面分析国际形势,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 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 几乎就在同一个时间, 1 9 9 9年11月1 5日下午,中美两国就中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 TO)达成双边协议,由此,中国向正 式加入 W TO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加入 W TO后,我国的整体关税 将从2 2 . 1%降至1 7%。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指出,关税对整个 民族工业的保护作用和职能不断在削弱,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趋 势所决定的。过去生产汽车、计算机、飞机基本上是在一个国家 (地区),甚至是在一个工厂里面进行的。“一汽” 生产的汽车, 从第一个零部件到最后一个零部件,再到组装都是在长春生产的。 这些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关税的降低以及技术,特别是电 信与计算机技术发展,使全球化生产越来越普及,特别是高新技 术产业,基本上是全球化生产。目前,我国处在技术水平相对较 低的层次上,我们一定要参与世界大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成 为其中的一个链条、一个生产环节。 W TO的加入,对于我国企
6 下载 供应链管理 业实现这种战略发展思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整个的世界日益成为 一个紧密联系的经济体,既所谓的地球村。在这里,一国的经济 会受到其他许多国家经济的影响。表 1 - 1列举了采用全球战略的 突出企业的例子。从中不难看出,这些世界上大牌公司的销售额 主要都来自所在国之外。这种状况说明了全球性活动对企业决策 的影响。 表1-1 采用全球战略的世界级企业 公司名称 所在国 本国以外的 销售额(%) 本国以外的 资产(%) 雅芳 拜尔 花旗银行 高露洁 戴姆勒-奔驰 道氏化学 吉列 赫希特斯 本田 IBM ICI 雀巢 飞利浦 宝洁 西门子 索尼 联合利华 美国 德国 美国 美国 德国 美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美国 英国 瑞士 荷兰 美国 德国 日本 英国/荷兰 61 65 66 65 61 54 68 77 63 59 78 98 94 52 51 66 75 48 — 51 47 — 45 66 — 36 55 50 95 85 41 — — 70 经济全球化的事实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看出。联合国有关部门 估计跨国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贸易额的 7 5%,占全球技术贸易的 8 0%。到1 9 9 2年,约有 37 000个跨国公司、 9 0%的公司总部在发 达国家。少数大的跨国公司占有世界上外资投资的比重很大,估
下载 第一章供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市场竞争特征供 7 计全球3 0 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占有世界外贸生产的 9 0%。 香港强森公司的总经理帕特里克·王在决定新的中心选址时 曾说,旧的时空局限已不复存在,客户可以在他们觉得最舒服的 地方与我们说话,而产品却在最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生产。这种观 点体现出竞争无国界的基本内涵。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不仅已经很明显,而且进程正在加快。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各种必要的手段和物质保 证,而其中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更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大动 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为 国家、企业间的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条件。运用网 络通讯、数据库、标准化等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信息网络化、 全球化,使得各种信息能够很快超越国家和个人的界限,在世界 范围内有效地传递和共享,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从网上得到自己 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正是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世界 上的每个企业都被各种经济纽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互相依 存,又互相补充。而同时,每个企业也都有机会占领更大的市场, 但也有可能因竞争失利而被市场所淘汰,企业面对的将是日益激 烈、甚至是残酷的市场竞争。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 挑战。一方面,随着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呈现多元 化的格局,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发展机会, 开展跨国经营活动,把我国企业的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的市场, 到世界各地去办厂,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 而且在全球性竞争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竞争力 较差而在整体上往往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正如有些企业家说的, 现在不是你想不想参加国际竞争的问题,而是别人已逼到家门口
8 下载 供应链管理 了。企业不用走出国门就加入了国际商战的行列,因为国外的商 品早已大量涌入国内。随着中国加入 W TO的日子日益临近,这 种压力已越来越明显。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机遇和挑战, 我国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加快改革步伐,彻底改变 原有的旧管理模式,尽快与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接轨,使世界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2 第二节 2 1世纪全球市场竞争的主要特点 与严峻的市场环境相呼应的是市场竞争的特点也在不断变 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因 素也发生着变化。认清主要竞争因素的影响力,对于企业管理者 充分利用、获取最大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 2 0世纪的 市场竞争特点相比, 2 1世纪的竞争又有了新的特点。 1 . 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也在不 断提高。目前,国外新产品的研制周期大大缩短。例如, AT & T 公司新电话的开发时间从过去 2年缩短为1年;惠普公司新打印机 的开发时间从过去的 4 . 5年缩短为 2 2个月,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 断加强,如图 1 - 1所示。与此相应的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革 新换代速度加快。由于产品在市场上存留时间大大缩短了,企业 在产品开发和上市时间的活动余地也越来越小,给企业造成巨大 压力。例如当今的计算机,几乎是一上市就已经过时了,就连消 费者都有些应接不暇。虽然在企业中流行着“销售一代、生产一 代、研究一代、构思一代”的说法,然而这毕竟需要企业投入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