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案例考试真题及答案下午卷
一、案例分析题 (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 某工程采用灌砂法测定表层土的干密度,注满试坑用标准砂质量 5625g,标准砂密度
1.55g/cm3。试坑采取的土试样质量 6898g,含水量 17.8%,该土层的干密度数值接近下列哪
个选项?( )
A. 1.60g/cm3
B. 1.65g/cm3
C. 1.70g/cm3
D. 1.75g/cm3
【答案】 A
【解析】
根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2019)第 6.2.3 条规定,计算过程如下:
①试坑体积为:V=5625/1.55=3629.03cm3。
②土的密度为:ρ=6898/3629.03=1.90g/cm3。
③干密度为:ρd=1.90/(1+0.178)=1.61g/cm3。
故选项 A 最接近。
2. 已知一砂土层中某点应力达到极限平衡时,过该点的最大剪应力平面上的法向应力和剪
应力分别为 264kPa 和 132kPa,问关于该点处的大主应力σ1、小主应力σ3 以及该砂土内摩
擦角φ的值,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 σ1=396kPa,σ3=132kPa,φ=28°
B. σ1=264kPa,σ3=132kPa,φ=30°
C. σ1=396kPa,σ3=132kPa,φ=30°
D. σ1=396kPa,σ3=264kPa,φ=28°
【答案】 C
【解析】
单元体中,任一截面上的法向应力σ和剪应力τ为:
σ=(σ1+σ3)/2+(σ1-σ3)cos2α/2
τ=(σ1-σ3)sin2α/2
当α=45°时,剪应力最大,此时有:
σ=(σ1+σ3)/2=264kPa,τ=(σ1-σ3)/2=132kPa
解得:σ1=396kPa,σ3=132kPa。
由于砂土的黏聚力 c=0,则由σ1=σ3tan2(45°+φ/2),可得:396=132×tan2(45°
+φ/2),解得:φ=30°。
3. 某工地需进行夯实填土。经试验得知,所用土料的天然含水量为 5%,最优含水量为 15%,
为使填土在最优含水量状态下夯实,1000kg 原土料中应加入下列哪个选项的水量?( )
A. 95kg
B. 100kg
C. 115kg
D. 145kg
【答案】 A
【解析】
该天然土体中的水量和固体土质量分别为 mw、ms,则可由题意列方程组:
天然含水率为:ωw=mw/ms=0.05,且 mw+ms=1000。
解得:ms=952.38kg,mw=47.62kg。
最优含水量为:ωop=mw′/ms=0.15,解得:mw′=142.857kg。
则加水量为:mw′-mw=142.857-47.62=95.237kg≈95kg。
4. 在某建筑地基中存在一细粒土层,该层土的天然含水量为 24.0%。经液、塑限联合测定
法试验求得:对应圆锥下沉深度 2mm、10mm、17mm 时的含水量分别为 16.0%、27.0%、34.0%。
请分析判断,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对本层土的定名
和状态描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粉土,湿
B. 粉质黏土、可塑
C. 粉质黏土、软塑
D. 黏土、可塑
【答案】 B
【解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第 3.3.5 条规定,塑性指数大
于 10 的土应定名为黏土。黏性土应根据塑性指数分为粉质黏土和黏土。塑性指数大于 10,
且小于或等于 17 的土,应定名为粉质黏土。塑性指数大于 17 的土应定名为黏土。注:塑性
指数应由相应于 76g 圆锥仪沉入土中深度为 10mm 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由题可知液限为:
ωL=27%。根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2019)条文说明第 9.2.4 条规定,建
议 76g 锥下沉深度 2mm 时的含水率定为塑限。由题可知塑限为:ωp=16%。
根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2019)第 9.2.5 条,塑性指数为:Ip=ωL-ωp
=27-16=11。可定名为粉质黏土。
根据第 9.2.5 条规定,液性指数为:IL=(ω0-ωp)/Ip=(24-16)/11=0.73。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 年版)第 3.3.11 条表 3.3.11 可知,
0.25<IL<0.75,土为可塑。
5. 某筏基底板梁板布置如图所示,筏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35(ft=1.57N/mm2),根据《建
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计算,该底板受冲切承载力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 )
题 5 图 筏基底板梁板
A. 5.60×103kN
B. 11.25×103kN
C. 16.08×103kN
D. 19.70×103kN
【答案】 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 8.4.12 条第 1 款规定,梁板式基底板
受冲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
FL≤0.7βhpftumh0
式中,βhp 为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由题 5 图可知:h0=800,βhp=1.0-(h
-800)/12000=0.996,则βhp 取为 0.996。
um 为距基础梁边 h0/2 处冲切临界截面的周长,经计算为:
um=(ln1-h0+ln2-h0)×2=(3200-800+4800-800)×2=12800mm
则:
FL≤0.7βhpftumh0=0.7×0.996×1.57×12800×800=11.21×103kN
故选项 B 最接近。
【说明】本题目缺少 h 的关键信息,只能依靠经验给出 h=h0+50=800+50=850mm。
6. 某老建筑物采用条形基础,宽度 2.0m,埋深 2.5m,拟增层改造,探明基底以下 2.0m
深处下卧淤泥质粉土,fak=90kPa,Es=3MPa,如图所示,已知上层土的重度为 18kN/m3,
基础及其上土的平均重度为 20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160kPa,无地下水,试问基
础顶面所允许的最大竖向力 Fk 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题 6 图 条形基础
A. 180kN/m
B. 300kN/m
C. 320kN/m
D. 340kN/m
【答案】 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 5.2.7 条规定,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
有软弱下卧层时,应按下式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pz+pcz≤faz。
式中,pz 为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对于条形基础为:
其中,θ为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可按表 5.2.7 采用;Es1/Es2=15/3=5,
z/b=2/2=1,查表可知:θ=25°。
pk 为基础底面平均压力,根据第 5.2.2 条第 1 款计算,结果为:
pk=(Fk+Gk)/A=(Fk+20×2×2.5)/(2×1)=0.5Fk+50
则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pcz 为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经计算为:pcz=18×4.5=81kPa。
faz 为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第 5.2.4 条计算,结果为:
faz=fak+ηbγ(b-3)+ηdγm(d-0.5)=90+1.0×18×(4.5-0.5)=162kPa
由于 pz+pcz≤faz,代入以上数据,可得:(Fk+10)/3.87+81≤162,解得:Fk≤303.5kN/m。
基础底面处地基承载力验算:
fa=fak+ηbγ(b-3)+ηdγm(d-0.5)=160+1.6×18×(2.5-0.5)=217.6kPa
无偏心荷载作用下应满足:(Fk+Gk)/A≤fa
Fk≤fa·A-Gk=217.6×2×1-2×2.5×1×20=335.2kN/m
取基层面验算与软弱下卧层验算二者结果的较小值,即 Fk≤303.5kN/m。故选项 B 最接近。
7. 条形基础宽度为 3.6m,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为 Gk=100kN/m,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
面的竖向力值 Fk=200kN/m。Fk+Gk 合力的偏心距为 0.4m,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至
少要达到下列哪个选项的数值时才能满足承载力验算要求?( )
A. 68kPa
B. 83kPa
C. 116kPa
D. 139kP
【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 5.2.2 条可知,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为:
pk=(Fk+Gk)/A=(200+100)×1/(3.6×1)=83.3kPa
偏心作用时,基底边缘的最大压力值为:
pkmax=(Fk+Gk)/A+Mk/W=(200+100)×1/(3.6×1)+(200+100)×1×0.4/
(1/6×1×3.62)=139kPa
根据第 5.5.1 条第 2 款,当偏心荷载作用时,不仅应满足式(5.2.1-1),即 pk≤fa,还应
满足 pkmax≤1.2fa。式中,fa 为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则 pk=83.3kPa≤fa①
pkmax≤1.2fa②
由②得,fa≥139/1.2≈116kPa。两者取大值,地基承载力至少 116kPa。
8. 作用于高层建筑基础底面的总的竖向力 Fk+Gk=120MN,基础底面积 30m×10m,荷载重
心与基础底面形心在短边方向的偏心距为 1.0m,试问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 至少应
不小于下列何项数值才能符合地基承载力验算的要求?( )
A. 250kPa
B. 350kPa
C. 460kPa
D. 540kPa
【答案】 D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 5.2.2 条,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为:
pk=(Fk+Gk)/A=120/(30×10)=0.4MPa=400kPa
又 e=1.0<b/6=10/6,所以为小偏心,则基底边缘的最大压力值为:
pkmax=(Fk+Gk)/A+Mk/W=120/(30×10)+120×1/(1/6×30×102)=0.64MPa=640kPa
根据第 5.5.1 条第 2 款,当偏心荷载作用时,不仅应满足式(5.2.1-1),即 pk≤fa,还应
满足 pkmax≤1.2fa。式中,fa 为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故有:
fa≥pk=400kPa①
pkmax≤1.2fa②
由②得:fa≥640/1.2=533.3kPa。两者取大值,地基承载力至少为 533.3kPa。故选项 D 最
接近。
9. 有一工业塔,刚性连结设置在宽度 b=6m,长度 l=10m,埋置深度 d=3m 的矩形基础板
上,包括基础自重在内的总重为 Nk=20MN,作用于塔身上部的水平合力 Hk=1.5MN,基础侧
面抗力不计。为保证基底不出现零压力区,试问水平合力作用点与基底距离 h 最大值应与下
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题 9 图 矩形基础板
A. 15.2m
B. 19.3m
C. 21.5m
D. 24.0m
【答案】 B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 5.2.2 条,偏心荷载作用时,基础底
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为:
不出现零应力区的临界状态,即 pkmin=0,则有:
pkmin=(Fk+Gk)/A-Mk/W
pkmin=(Fk+Gk)/A-Mk/W=20/(6×10)-[1.5×(h+3)]/(1/6×6×102)=0
解得:h≈19.3m。
10. 建筑物埋深 10m,基底附加压力为 300kPa,基底以下压缩层范围内各土层的压缩模量、
回 弹 模 量 及 建 筑 物 中 心 点 附 加 压 力 系 数 α 分 布 见 下 图 , 地 面 以 下 所 有 土 的 重 度 均 为
20kN/m3,无地下水,沉降修正系数为ψs=0.8,回弹沉降修正系数ψc=1.0,回弹变形的
计算深度为 11m。试问该建筑物中心点的总沉降量最接近下列何项数值?( )
题 10 图
A. 142mm
B. 161mm
C. 327mm
D. 373mm
【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第 5.3.5 条,地基变形有两部分组成:
压缩变形和回弹变形。
两层土的平均附加压力系数 分别为:
压缩量:
根据第 5.3.10 条,地基土的回弹形变量为:
建筑物中心点的总沉降量为:s=s1+sc=234.848+92.449=327.297mm≈327mm。
11. 柱下桩基承台,承台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t=1.71MPa,试按《建筑桩基技术
规范》(JGJ 94—2008),计算承台柱边 A1—A1 斜截面的受剪承载力,其值与下列何项数值
最为接近?(图中尺寸单位为 mm)( )
题 11 图 柱下桩基承台
A. 1.00MN
B. 1.21MN
C. 1.53MN
D. 2.04MN
【答案】 A
【解析】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第 5.9.10 条,柱下独立桩基承台斜截面受剪承
载力应按式(5.9.10-1)计算,即:V≤βhsαftb0h0。
式中,h0 为 A1—A1 截面处有效高度,经计算为:h0=h10+h20=300+300=600mm。
b0 为 A1—A1 截面计算宽度,经计算为:
b0=(by1h10+by2h20)/(h10+h20)=(2000×300+1000×300)/600=1500mm
βhs 为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 h0<800mm,取 h0=800mm,则:
λ为剪跨比,经计算为:λ=a/h0=1000/600=1.67。
α为承台剪切系数,按式(5.9.10-2)计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