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真题及答案 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 】
A.神话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生物起源说
2.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 】
A.公元前 1000 年左右
B.公元前 1500 年左右
C.公元前 2000 年左右
D.公元前 2500 年左右
3.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 】
A.夸美纽斯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4.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 】
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D.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5.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双轨学制最早产生于 【 】
A.西欧
B.东亚
C.北美
D.南美
7.教师形象的核心是 【 】
A.文化形象
B.道德形象
C.蜡烛形象
D.人格形象
B.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规律,做到 【 】
A.循序渐进
B.抓关键期
C.因材施教
D.面对学生整体身心
9.我国古代的“六艺”属于 【 】
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科课程
D.核心课程
10.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 】
A.心理性隐性课程
B.制度性隐性课程
C.物质性隐性课程
D.观念性隐性课程
1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的是 【 】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亚里士多德
12.为反对学校主导目标、价值观而产生的失范行为属于 【 】
A.情感型失范行为
B.目的型失范行为
C.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
D.传统型失范行为
13.贝尔和兰卡斯特所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 【 】
A.导生制
B.道尔顿制
C.活动课时制
D.特朗普制
14.最经常使用的认知学习评价的方法是 【 】
A.行动观察
B.实验
C.测验
D.评定
15.在教育研究中,非结构性观察也可视为 【 】
A.定量观察
B.定性观察
C.变换式观察
D.参与式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
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 或未选
均无分。
16.我国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包括 【 】
A.学习目的的单一化
B.自我意识减弱
C.生理成熟期提前
D.价值观念多样化
E.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多
17.教学设计的特征包括 【 】
A.指导性
B.操作性
C.预演性
D.隐含性
E.难控性
18.对技能学习的评价一般采用的方法包括 【 】
A.观察法
B.作品表现法
C.问卷法
D.整体印象法
E.表演评价法
19.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包括 【 】
A.目的在于揭示普遍规律而促进理论的发展
B.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C.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
D.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E.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的方案
20.21 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包括 【 】
A.全民教育
B.教育民主化
C.教育信息化
D.教育全球化
E.教育个性化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21.德育
22.教育制度
23.课程标准
24.教学策略
25.相对评价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
26.简述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27.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28.简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9.简述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30.简述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社会原因。
31.简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
32.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33.试述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A】[解析]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神话起源说。
2.【D】[解析]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 2500 年前的埃及。
3.【A】[解析]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夸美纽斯。
4.【C】[解析]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5.【B】[解析] 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6.【A】[解析] 双轨学制最早产生于西欧。
7.【A】[解析] 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8.【B】[解析]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师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教
育措施,使其获得最佳发展。
9.【C】[解析] 我国古代的“六艺”属于学科课程。
10.【B】[解析] 制度性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
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11.【B】[解析] 苏格拉底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儿童成长过程的年龄分期的人。
12.【C】[解析] 见“价值取向行为失范”定义。
13.【A】[解析] 贝尔和兰卡斯特所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被称为导生制。
14.【C】[解析] 最经常使用的认知学习评价的方法是测验。
15.【B】[解析] 非结构观察由于不追求量的确定,同样也可视为定性观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6.【C、D、E】 17.【A、B、C】 18.【A、B、E】 19.【B、C、D】 20.【A、B、C、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21.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
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
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
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
动。
22.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
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
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2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
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的、连贯的、目标一致地开展工作。
24.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
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25.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的某一个或
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
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
26.(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27.(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8.(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
的综合化。
(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
(6)在课程评价上,要朝着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29.(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流派,其基本主张是:
①知识一道德本位的目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