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广西普通高中会考生物真题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座位号、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D.淀粉
D.脂肪酸
D.多样性
C.葡萄糖
B.纤维素
C.糖原
B.核苷酸
B.氨基酸的羧基和氨基
D.蛋白质空间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
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
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1.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细胞内主要的供能物质是
A.葡萄糖
2.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细胞中含有多种多样的蛋白质。下列叙述与蛋白质多样
性无关的是
A.氨基酸种类
C.氨基酸排列顺序
3.科学家在人和动物脑组织中发现比吗啡更有镇痛作用的脑啡肽。组成脑啡肽的基本
单位是
A.氨基酸
4.研究发现狂犬病毒是一种 RNA 病毒。与 DNA 相比,RNA 中特有的碱基是
A.鸟嘌吟(G)
D.胸腺嘧啶(T)
5.用绿色荧光标记膜蛋白的鼠细胞与红色荧光标记膜蛋白的人细胞进行融合实验,经
过一定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在融合细胞膜上相互扩散。该现象表明细胞膜具有
A.流动性
6.科学家利用转基因奶牛的乳腺细胞生产药用蛋白。药用蛋白的合成场所是
A.核糖体
7.在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中,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
如图 1。①、④在细胞周期中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③→②→①
D.①→②→④→③
8.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制成临时装片,在不同的临时装
片上滴加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相同时间后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下列图像。
其中滴加蔗糖溶液浓度最高的图像是
B.腺嘌吟(A)
C.尿嘧啶(U)
B.选择性
C.特异性
B.细胞核
C.中心体
D.溶酶体
9.加酶洗衣粉能将衣物上的油渍清洗得更干净。发挥作用的酶属于
A.蔗糖酶
10.俗话说“病从口入”, 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减少癌症发生的可能性。下列不宜长期食用
的是
D.麦芽糖酶
B.脂肪酶
C.淀粉酶
B.新鲜水果
B.特异性
B.组织液
D.湿度和温度
→
← →
←
→
→
←
←
B.淋巴细胞
C.神经细胞
C.淋巴
D.汗液
C.全能性
D.多样性
C.腌熏食品
D.有机绿茶
B.光照强度和 CO2 浓度
A.新鲜蔬菜
11.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如《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正其行,通其
风”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正其行,通其风”主要是为光合作用提供适宜的
A.光照强度和 O2 浓度
C.湿度和 CO2 浓度
12.某科研团队将广西肉质优良的巴马香猪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普通猪的去核卵细胞,
再将重组细胞体外培养成早期胚胎,植入陆川母猪的子宫后成功孕育出巴马香猪。
这说明动物细胞核具有
A.一致性
1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不能构成内环境的是
A.血浆
14.人体的免疫细胞在抵御病原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属于免疫细胞的是
A.肌细胞
D.红细胞
15.兴奋通过突触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如图 2 所示。神经递质在突
触的正确传递途径是
A.③→②→①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①→②→③
16.糖尿病是一种血糖水平异常的代谢性疾病,许多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某种激素进
行治疗。这种激素是
A.胰高血糖素
17.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调控这些功能的最高级中枢是
A.小脑
18.在“草→鼠→蛇→鹰”食物链中,鹰的数量明显少于蛇的数量,其原因是
A.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19.生态学家对广西某保护区的白头叶猴种群进行监测统计,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如图 3 所示。该白头叶猴种群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是
A.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20.在篮球比赛中,对运动员完成投篮动作发挥主要作用的调节方
式是
A.体液调节
21.东晋诗人陶渊明在《种豆南山下》诗中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的种间
关系是
A.竞争
22.农业生产中,果农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 2,4-D 溶液,获得无子
果实。2,4-D 溶液与某种物质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该物质是
A.赤霉素
23.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经过机体相关兔疫细胞摄取、处理、传递,导致某些免疫细胞
产生相应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B.能量双向流动,逐级递减
D.能量双向流动,逐级递增
C.胰岛素
D. 甲状腺激素
C.脑干
D. 大脑皮层
B.免疫调节
C.神经调节
D.激素调节
B.脱落酸
C.生长素
D.乙烯
B.生长激素
B.捕食
C.寄生
D.互利共生
B.下丘脑
D.浆细胞
C.记忆细胞
B.效应 T 细胞
A.吞噬细胞
24.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下列选项
中,属于全球性态环境问题的是
A.围湖造田
25.在喃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产生不同的细胞。处
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是
A.精细胞
26.在 DNA 复制过程中,若用白色表示亲代 DNA 模板,黑色表示新合成的 DNA 链,则表示
子代 DNA 分子的示意图是
C.次级精母细胞 D.初级精母细胞
B.燃烧秸秆
B.精原细胞
D.毁林开荒
C.酸雨
B.1:1
C.4:1
D.3:1
D.DNA 片段
C.RNA 片段
B.糖链片段
B.细胞核
D.细胞壁
B.XbY、XBXB
D.XBY、XbXb
27.“基因敲除”是将细胞从因组中某从因去除或使某基因失去活性的技术,被去除的基因
属于
A.肽链片段
28.豌豆的黄色子叶和绿色子叶是一对相对性状,黄色子叶豌豆(YY)与绿色子叶豌
豆(yy)杂交得到 F1 都是黄色子叶豌豆(Yy),F1 自交产生的 F2 性状分离比是
A.2:1
29.图 4 为中心法则的图解,过程③发生在真核细胞中的
A.细胞质
C.细胞膜
30.人类红绿色盲是一种伴性遗传病。某夫妇生了一对“龙凤
胎”,男孩色盲。女孩正常,课推测该夫妇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A.XbY、XBXb
C.XBY、XBXb
31.遗传病监测和预防,可以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及人口质量。下列不属于遗传监测和
预防的措施是
A.产前诊断
32.我国的“天宫二号”携带玉米等植物种子进入太空.利用太空高强度辐射诱变育种,
主要原因是辐射可以诱导
A.染色体数目增加
C.基因突变
33.秋水仙素能使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2n)幼苗的芽
尖,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
A.单倍体
34.19 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蛾(蠖)的体色儿乎都是浅色型的,随着环境的变化,黑色型的
桦尺蛾(蠖)逐渐成为常见的类型。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是
A.生殖隔离的结果
C.定向突变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D.用进废退的结果
B.染色体数目减少
D.染色体结构变异
D.禁止近亲结婚
B.晚婚晚育
C.遗传咨询
B.二倍体
C.三倍体
D.四倍体
35.根据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原理,用高茎紫花豌豆(AaBb)与矮茎紫花豌豆
(aaBb)杂交,对子代性状的统计结果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除特别标注外,每空 1 分,共 30 分。温馨提示:请在答
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36.(5 分)生物膜在细胞的生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图表示真核细胞的两种
生物膜结构及相关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问题:
反应阶段能产生 02、ATP 及
(1)图 5-1 显示,光合作用的
反应提供还原剂。
(2)图 5-2 表示有氧呼吸的第
(3)从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分析,图 5-1 和图 5-2 中生物膜的功能不同,其主要原因
是
37.(5 分)小海同学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刺激,迅速缩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
图以及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阶段,这一阶段能释放
。
,后者为暗
能量。
,产生兴奋。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
(1)足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其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如图 6-2 所示),由外正内
负转变为
(2)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
中字母→传出神经→效应器;该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
肉”或“腺体”)组成。
(3)小海缩腿后惊叫:“哎哟,好疼!",这说明伤害性刺激可传导到
生痛觉。
38.(5 分)某班级开展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体验科学家构建模型的过程。
。
(填写图 6-1
(填“肌
,产
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模型的流程图,请分析回答:
(1)图 7-4 中①所示配件的名称是
(2)脱氧核甘酸链按
(3)各小组制作的模型彼此不同,体现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其主要原因是
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4)该小组制作的模型(图 7-4)中有一处错误。请写出正确的配对方式并说明原因
平行方式盘旋成双链 DNA 分子。
的
(2 分)。
39.(5 分)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某家族出现了属于单基因遗传的白化病(相关基因为 A、a),
遗传系谱如图 8 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病是由常染色体上
(填“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Ⅱ2 的基因型是
个孩子,患白化病的概率为
(3)为了优生优育,建议Ⅲ1,不宜和表型正常的
女性携带者结婚,其原因是
(2
分)。
,Ⅱ2 和Ⅱ3 若再生一
。
,
40.(5 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 9-1,其中表示食物网中的“能量金字塔”如图 9-2。请
据图回答:
(1)A 属于生态系统成分的
大气中的 CO2 主要通过
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2)假如 B 包括的生物有昆虫、食虫鸟、蛙、
蛇。在图 9-2 所示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Ⅲ
的生物有
(3)人为控制
的序号)途径,可有效减缓“温室效应”。
41. (5 分)日常生活中,酵母菌常用被用于发面制作馒头,这是因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
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馒头的蓬松度与二氧化碳的气体量有关。某研究小
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气体量的影响,设计了如图 10-1 所示的实验装置,
并进行实验探究。
(2 分)
(填写图 9-1 中
【实验假设】温度对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气体量有影响。
【实验原理】温度影响酵母菌无氧呼吸的强度,导致二氧化碳释放量发生变化,引起装
置中试管内压强变化,从而导致毛细管液滴移动。
【实验过程】使用两组相同的装置,分别放置在 15℃和 25℃条件下,记录液滴的初始刻度
值为 0;每隔一段时间,分别记录两个实验装置中液滴的刻度值。
【实验结果】(说明:周围环境中温度、压强等因素对液滴移动的影响忽略不计。)
记录时间(min)
0
15℃条件下记录液滴的刻度值(mm) 0
25℃条件下记录液滴的刻度值(mm) 0
5
3
5
10
5
11
15
8
16
20
12
21
25
16
27
30
20
32
35
23
37
40
27
41
请分析回答:
(1)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观察到毛细管中液滴向
(2)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时间内,与 15℃相比 25℃时释放的气体量
菌无氧呼吸强度
【深入探究】
(3)若上述实验假设成立,再通过使用多组相同的装置,在 25~45℃范围内进行实验。
20min 时测得的实验结果绘出图 10-2,可以确定
℃为酵母菌发酵的最适宜温
度。其根本原因是
(填“→”或“←”)移动。
。
。
,酵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