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天津市河东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资料共2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天津市河东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 答案 题中可能用到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Fe-56 Al-27 Cu-64 S-32 Zn-65 Cl-35.5 K-39 Ca-40 第Ⅰ卷(选择题共 3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最符合题意) 1. 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瓷碗破碎 B. 石蜡熔化 C. 纸张燃烧 D. 湿衣晾 干 【答案】C 【解析】 【详解】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瓷碗破碎是物质形状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石 蜡熔化是物质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纸张燃料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 于化学变化,湿衣服晾干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2.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加热液体 C. 称量固体 D. 倾倒液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绝对不能用一盏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这样容易将酒精倒出,发生火灾, 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错误; C、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错误; D、倾倒液体时,标签要向着手心握,防止腐蚀标签,瓶盖要倒放在桌面上,防止污染药品, 正确。 故选 D。 3.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纯净的矿泉水 B. 四氧化三铁 C. 洁净的空气 D. 澄清的 石灰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矿泉水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 A 不符合题意; B、四氧化三铁是纯净物,故 B 符合题意; C、空气是混合物,故 C 不符合题意; D、石灰水是溶液,是氢氧化钙和水的混合物,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4.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 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 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分子运动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子的能量增大, 分子的间隔变大,但分子的大小不变,故 A 错误; 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香味分子运动到空气中,被人嗅到,故 B 正确;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的快,故 C 正确; 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分子
间的间隔变小,故 D 正确。故选 A。 5.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废旧报纸应投入的垃圾箱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其他垃圾”标志的垃圾桶用来装不属于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的垃 圾,报纸属于可回收垃圾,选项 A 不正确; B、“可回收物”垃圾桶应投入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包括纸类、塑料、玻璃、织物和瓶罐等, 废旧报纸应投入其中,选项 B 正确; C、“有害垃圾”标志的垃圾桶用来装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垃圾,包括电池、灯 管和日用化学品等,报纸不属于此类,选项 C 不正确; D、“厨余垃圾”标志的垃圾桶用来装米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动植物油、肉骨等厨房 垃圾,报纸不属于此类,选项 D 不正确。故选 B。 6.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B. 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 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 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 【答案】C 【解析】 【分析】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燃烧条件:要有可燃物,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要与氧气接触。 【详解】A、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在有限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 A 正确;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剧烈、更充分,故 B 正确; 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时可用湿布盖灭,能使酒精与氧气隔绝,故 C 不正确; D、森林起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建立隔离带灭火,故 D 正确。故选 C。 【点睛】灭火原理:隔绝氧气、隔离可燃物、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7. 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2N ②SO2 ③H2S ④ +2 Mg O ⑤Ca2+ ⑥2OH- A. 表示离子个数的是⑤⑥ B.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④⑤ C. 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是②③ D.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①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⑤中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 1 个离子所带电荷的数目,不表示离子个数, 选项错误; B、④中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选项错误; C、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 1 个分子中某原子的数目,选项正确; D、①中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数目,⑥中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数目, 不表示分子个数,选项错误; 故选 C。 8.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 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C. 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D. 水加入蔗糖后形成溶液,导电性明显增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A、溶液一定是均一、透明的,不一定是无色液体,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 错误;
B、若固体的溶解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则降温不一定有溶质结晶析出,故错误; C、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故正确; D、蔗糖分子是不带电的粒子,导电性没有显著变化,故错误。 故选 C。 9. CO 中混有少量的 CO2,除去 CO2 可将混合气体 A. 通过灼热的 CuO C. 通过灼热的 Fe2O3 【答案】D 【解析】 B. 与氧气混合后点燃 D.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详解】A、通过灼热的 CuO,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想要的物质反应了, 错误; B、一氧化碳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C、一氧化碳和灼热的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错误; D、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可以除去二氧化碳,正确。 故选 D。 10. ClO2 是新一代自来水消毒剂。下图为制取 ClO2 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2+Cl2=2NaCl+ClO2 B. X 是化合物,Y 单质 C. Z、W 都是氧化物 D.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制取 ClO2 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是 NaClO2 和 Cl2,生 成物是 NaCl 和 ClO2,反应的方程式是 2NaClO2+Cl2═2NaCl+2ClO2。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化学方程式未配平,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 X 是 NaClO2,由三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Y 是 Cl2,属于单质;正确; C、Z 是氯化钠,不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反应物是两种物质,不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故选 B。 【点睛】根据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微观模型图,可判断分子的构成,由分子的构成可确定物质 的组成及物质的化学式,再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由方程式即可进行有关的分析和判断。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 1-2 个符合题意。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多选不得分;有 2 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只选一个且符合 题意得 1 分,若选 2 个有一个不符合题意则不得分) 11.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 A 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 B 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故 D 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 D 错误。故选 C。 【点睛】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 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出现 物质的名称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 12. 下列有关做法正确的是 A. 区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可以各取少量分别放入试管中,再加入等量的 MnO2,并在瓶口 放一个带火星的木条看是否复燃 B. 除去铁粉中混入的镁粉,将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 C. 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可以通过取样加入水来进行鉴别
D. 向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该物质一定是较活泼金属 【答案】AC 【解析】 【详解】A、二氧化锰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生成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和二氧 化锰不能生成氧气,可以鉴别,正确; B、镁粉、铁粉均能与稀硫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 则,错误; C、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不能和水反应,可以鉴别, 正确; D、向某物质中加入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该物质可能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钙、 碳酸钠等物质,错误。 故选 AC。 13. 某纯净物 X 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X+2O 点燃 2 2CO+CO +3H O 2 2 , 则 X 的化学式为 A. C3H6 【答案】B 【解析】 B. HCHO C. CH3OH D. HCOOH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推断反应物 X 的化学式。 【详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 3X+2O 2 2CO+CO +3H O 2 2 ,已知能知道反应物中氧 原子个数为 4,反应后生成物中的碳、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 3、7、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 种类、数目不变,则 3X 中含有 3 个碳原子、3 个氧原子和 6 个氢原子,则每个 X 分子是由 1 个碳原子、1 个氧原子和 2 个氢原子构成的,物质 X 的化学式为 HCHO。 故选 B。 14. 中国古代诗句中蕴含有很多化学原理,下列诗句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诗句 解释 A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 “宝锷”的成分为合金
B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金的密度比沙大 D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煅烧生石灰得到熟石灰 B. B C. C D. D A. A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三金合冶成宝锷,是几种金属熔合成的,则“宝锷”的成分为合金,故 A 正确;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 B 正确; C、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金的密度比沙大,故 C 正确;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得到生石灰,故 D 不正确。故选 D。 15. 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反应后质量/g X 4 0 Y 10 12 Z 1 15 Q 21 待测 已知 X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n,Q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反应后 Q 的质量为 9g B.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 反应中 Y 和 Q 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 1:1 D.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中 X 与 Q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3 【答案】AD 【解析】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和表中的数据可知,4+10+1+21=0+12+15+待测,则待测=9,反应中 X、Q 的质量减少了,是反应物;Y、Z 质量增加了,是生成物。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应后 Q 的质量为 9g,正确; B、该反应物为 X、Q 两种,不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点,错误; C、反应中 Y 与 Q 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12-10):(21-9)=1:6,错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