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资料共1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二批
第三批
第四批
2017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考题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 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 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 王纳谏》。
(二)初读课文 1.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教师补充相关文言知 识。 (1)“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 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 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3)“今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 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 116500 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 平方公里)的五分 之四。“地方”为古今异义词。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2.二读: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研读课文 1.文章开始由一件家庭琐事写起,这件家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 所含的感情色彩。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热情地赞扬)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谨,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应酬)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态度如何?得出什么结论?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之的结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5.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 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 设喻手法。) 6.讽谏结果如何? ――最后齐王纳谏。文中写到齐王纳谏决心之大,行“三赏”朝廷内外出现了“三变”,使 得“四国朝齐”。 (四)拓展延伸 1.写法借鉴:通过对话表现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问三答。 2.思想内容借鉴:文中的“纳谏除蔽”这种见解在当时有积极意义,虽然邹忌讽谏与齐王纳 谏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进步。今天,我们也应虚心听 取他人意见,培养多谋善断能力。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在劝谏齐王之前,写了妻、妾和客那一部分?【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也就是妻、妾和 大臣那一部分。“伴君如伴虎”这是一个从来都没有变过的真理,如果开门见山地进谏,邹
忌很可能不会达成自己进谏的目的反而招来灾祸。他是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 矣”。 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 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 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 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最后用“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 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2.请你结合《战国策》品析这篇文章的特色。【专业知识类】 【参考答案】 文章生动地刻画了邹忌与徐公的比美,很有风趣地描写了邹忌与妻、妾、客不同的三问三答, 揭示了一个人容易受蒙蔽的原因,找到了向齐威王进行讽谏的理由和依据,塑造了邹忌这个 头脑冷静、善于分析事物的鲜明形象,也反映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 《战国策》的文章,每每语言简炼,笔锋犀利,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生动,还善于借用各种 故事,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本文也具有这些写作特点。本文的艺术技巧, 更突出的是在三百多字的短文中运用了六次排比,每次排比都是三层照应,每层照应又运用 灵活多变的句法,“文似看山不喜平”,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印象,如:叙述邹忌分析各人称 赞他美的不同原因,一是妻的偏私,二是妾的畏惧,三是客人的有求于他。邹忌分析齐威王 受蒙蔽的原因,一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二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三是“四境之内 莫不有求于王”。 第二批 《湖心亭看雪》 一、考题
二、考题解析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 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有着怎样一番动 人的韵味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2.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是个“痴人”。)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讨论并明确:“痴行,痴景,痴情”。) 4.“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
外的闲情雅致。) (三)深入研读,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A.《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B.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 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四)比较阅读,体会感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 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 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五)小结作业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都掌握了什么知识? 2.作业: (1)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2)利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物片段。 (3)背诵和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 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