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用虚拟夹具技术实现与鼻内镜手术辅助机器人的交互.docx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一、背景介绍
二、研究现状
三、辅助机器儿的结构设计
3.1RCM结构
3.2整体模型
四、基于“虚拟夹具辅助操作技术”的运动规划
4.1虚拟夹具概况
4.2不同阶段具体约束
五、受限空间下的安全控制
5.1 信息控制流
5.2安全控制体系
六、革命性改变与总结
6.1 优劣势分析
6.2 总结
用虚拟夹具技术实现与鼻内镜手 术辅助机器人的交互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学 院: 日 期:
目录 一、背景介绍 ------------------------------------------------------------------------------ 1 二、研究现状 ------------------------------------------------------------------------------ 2 三、辅助机器儿的结构设计 ------------------------------------------------------------ 4 3.1RCM 结构 ------------------------------------------------------------------------- 4 3.2 整体模型 --------------------------------------------------------------------------5 四、 基于“虚拟夹具辅助操作技术”的运动规划 ------------------------------- 6 4.1 虚拟夹具概况 --------------------------------------------------------------------6 4.2 不同阶段具体约束 --------------------------------------------------------------6 五、受限空间下的安全控制 ------------------------------------------------------------ 8 5.1 信息控制流 ---------------------------------------------------------------------- 8 5.2 安全控制体系 --------------------------------------------------------------------9 六、革命性改变与总结 ------------------------------------------------------------------ 9 6.1 优劣势分析 ---------------------------------------------------------------------- 9 6.2 总结 ------------------------------------------------------------------------------10
用虚拟夹具技术实现与鼻内镜手术辅助机器人的交互 一、背景介绍 据国际癌症研究所调查:全球 40%左右的鼻咽癌发生在我国,我国的鼻炎 患者有 3 亿人左右,且每年以 3%的速度递增,每年因鼻咽癌变而致死的人数 在 20 万人以上。而生态环境破坏、空气污染加剧和社会快节奏的压力,使我国 鼻炎的发病率高达 30%以上,鼻炎以其发病率高、并发症多、难治愈等特点引 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图 1.1 人体鼻腔鼻窦解剖结构 鼻窦组成:额窦、蝶窦、筛窦、上颌窦,其作用包括参与湿润和温暖吸入的 空气,还对人的脸部造型、支撑头颅内部、减轻头颅重量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腔鼻窦炎症、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灶(如肿瘤、息肉等)、 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的有效方法。由于人体鼻腔鼻窦和眼眶及颅脑 毗邻,因此鼻内镜手术也是某些鼻眼外科和颅底手术的便捷途径。因鼻腔鼻窦解 剖结构复杂、手术区域狭小和位置的特殊性,使得鼻内镜手术具有较高风险,易 伤及周围的大血管、视神经及颅底的筛板等,造成严重的并发症。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左手持鼻内镜、右手操作手术器械(吸引器、探针、咬 切钳、双极电凝器等),深入鼻腔内部进行照明、探查、夹持、切割、钻孔等手 术操作。操作过程中通过鼻内镜实时拍摄手术视野并显示在屏幕上,医生根据屏 幕上显示的鼻腔解剖结构对手术位置、病灶状况进行判断,实施手术。这种传统 手术模式,存在多方面的问题:(1)由于手术通道狭窄细长,鼻内镜到达受术区, 严重依赖医生经验,学习曲线长;(2)医生长时间徒手持镜易疲劳、抖动,产生 1 / 10
误操作;(3)对于一些复杂手术场景(比如位于鼻窦深处的囊肿,需要医生一手 用吸引器吸住,另一手拿咬钳咬除),需要助手医生辅助持镜、主刀医生双手操 作手术器械,两者操作易干涉,医生间协调配合难。 a)多臂式机器人 ZEUS b)多臂式机器人 Da Vinci 图 1.2 主从遥操作的多臂式手术机器人系统 近年来,随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成功应用,鼻内镜手术辅助机器人的 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辅助手术作 为一种全新的手术模式被人们逐渐接受,开始在医院应用推广。机器人操作精度 高,运动灵活,动作精细等特点解决了鼻内镜手术中的痛点。因此,引入机器人 来辅助医生把持鼻内镜,充当医生的第三只手,成为了鼻内镜手术发展的自然选 择。机器人辅助鼻内镜手术,可以将机器人的突出优点和医生经验结合起来,使 得鼻内镜自动跟随医生手中器械,以最佳的配合距离和角度,辅助医生完成手术, 从而使得主刀医生变单手操作为双手操作,增强操作稳定性、减少并发症、提高 手术质量和安全性。 二、研究现状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微创手术机器人开始走向临床。鼻 内镜手术作为微创外科手术的一个分支,也受到世界各国机器人研究机构、医疗 器械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的广泛关注,已有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推出了适用于鼻内 2 / 10
镜手术的机器人,并开展了相应的临床实验研究,部分公司的机器人系统已经通 过了 FDA 认证,实现了商业化。下面分别介绍国内外研究机构在鼻内镜手术机 器人研究上的主要工作。目前适用于鼻内镜手术的机器人可分为两类:被动式手 术机器人和主动式手术机器人。 如图所示为目前传统鼻内镜手术的典型场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左手持鼻 内镜、右手操作手术器械(吸引器、探针、咬切钳、双极电凝器等),深入鼻腔 内部进行照明、探查、夹持、切割、钻孔等手术操作。操作过程中通过人手调整 鼻内镜的位姿获取手术视野,实施手术。如图 所示为引入机器人辅助医生在手 术中持镜后,医生可以双手操作器械开展手术,机器人在术中的主要任务是辅助 持镜,充当医生的第三只手。 a)传统鼻内镜手术 b)机器人参与下鼻内镜手术 图 2.1 传统鼻内镜手术与机器人参与下鼻内镜手术 1)术前准备:主要包括病人影像分析、手术术式确定和手术规划。医生通 过术前 CT 扫描图像,获取病人鼻腔鼻窦的三维图像信息,通过鼻腔鼻窦三维 重建及可视化,进行手术诊断和规划——即设计鼻腔入口点、标识手术区以及确 定手术入路等。在准备好图像导航可视化信息及手术规划信息后,进行机器人和 患者的摆位、消毒等术前准备步骤,并将机器人、病人以及导航系统注册到统一 坐标系下。 2)术中阶段:机器人的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种:自由拖动模式、约束拖动模 式以及自动跟随模式。医生根据不同手术阶段,选择合适的机器人工作模式,完 成手术操作。在自由拖动模式下,医生可以自由拖动机器人末端鼻内镜到达病人 鼻腔上方附近,完成术中的机器人快速定位。在约束拖动模式下,医生可以拖动 3 / 10
机器人末端鼻内镜沿着术前规划的路径达到鼻腔内部受术区附近;在自动跟随模 式下,鼻内镜可以主动跟随医生手中器械运动,自动把手术视野清晰平稳地显示 在医生前面的显示屏上。医生双手操作手术器械,完成各种手术操作,不用手工 调节鼻内镜位姿。 3)术后阶段:完成所有手术操作后,进行机器人复位、手术现场清理等。 三、辅助机器儿的结构设计 3.1RCM 结构 鼻内镜手术中,内窥镜的操作空间具有狭窄细长的特点,这使得一般的持镜 手术机器人难以直接应用于鼻内镜手术辅助持镜。对于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考 虑到人体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特点以及“倒漏斗”形状的鼻内镜工作空间,采用 基于远端中心运动(RCM)机构的构型方案。(如果一个机构上存在二个点,绕 一个共同虚拟中心运动,则可以称这个机构绕此点作 RCM 运动,此机构称作 RCM 机构。) 如图 所示为其结构示意图,自由度 1 为移动关节,用于实现整个机器人沿 垂直于手术床方向运动,自由度 2 和 3 为转动关节,用于实现机器人在手术床 平面内位置调整。如图 所示为基于 RCM 机构的四自由度 RRPR 型末端执行 机构示意图,自由度 4 和 5 为转动关节,用于构建 RCM 机构,手术中调整 鼻内镜的姿态,自由度 6 为移动关节,用于控制鼻内镜深度进给运动,自由度 7 为转动关节,用于控制鼻内镜角度。 a)定型臂构型示意图 b)末端执行机构构型示意图 图 3.1 鼻内镜手术辅助机器人构型示意图 4 / 10
3.2 整体模型 图 3.2 设计完成的鼻内镜手术辅助机器人的整体模型 整个机器人样机由于驱动器分布式布置在各个关节电机的旁边,从而大大减 少了系统的走线数量,使得整个机器人系统的走线基本上实现了内置,这有助于 机器人的术后清洁、消毒等处理。 如图所示,鼻内镜在横断面和矢状面内的转动,可以通过二自由度的 RCM 机构来实现但考虑到鼻内镜前端角度镜的角度不同( o 70,30,0 o o 等),故需要一个 绕鼻内镜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来控制内窥镜的角度;最后再加上鼻内镜进出鼻腔 的深度进给运动,从而确定机器人末端执行机构共需要四个自由度。 a)术中鼻内镜位姿 b)不同角度的鼻内镜 图 3.3 术中鼻内镜位姿及鼻内镜种类 5 / 10
四、基于“虚拟夹具辅助操作技术”的运动规划 4.1 虚拟夹具概况 虚拟夹具技术的概念是斯坦福大学的 Rosenberg 教授提出的,其表现形式可 以是阻尼平面、摩擦平面、引力或斥力平面曲面等。总之它是一种在软件中实现 的通用引导方式,主要包括限制机器人的运动区域(禁止型虚拟夹具)或使机器 人沿着预定轨迹运动(引导型虚拟夹具)。 构建了如下几种基本虚拟夹具几何体:直线、空间曲线、空间平面、单叶双 曲面和鼻腔鼻窦边界点云模型: 4.2 不同阶段具体约束 图 4.1 基本虚拟夹具几何体 针对机器人手术中的不同运动控制阶段,结合不同虚拟夹具的特性,匹配不 同的虚拟夹具种类加以约束,具体方案如下: (1)在鼻内镜进入鼻腔前,机器人的末端进给自由度保持不动,鼻内镜从 初始位置,运动到病人鼻腔入口点上方附近;该阶段中,鼻内镜远离病人,其运 动精度要求不高,但要求运动响应快,方便医生与机器人交互。因此,该阶段只 需构建平面及单叶双曲面禁止型虚拟夹具对其运动范围加以约束即可。 (2)机器人的末端进给自由度保持不动,鼻内镜从鼻腔入口点上方附近, 运动到鼻腔入口点 RCM 处;该阶段中,鼻内镜需要运动到鼻腔入口点,接近 病人鼻腔,其运动精度要求高,运动响应要求低,同样要求方便医生与机器人交 互。因此,该阶段除了构建平面及单叶双曲面禁止型虚拟夹具对其运动范围加以 约束外,还需要构建基于空间曲线的引导型虚拟夹具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引导。 (3)在鼻内镜进入鼻腔后,机器人定位臂保持不动,机器人末端在 RCM 机 6 / 10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