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小升初语文真题及答案
1. 看拼音,写词语。
(1)大自然向人类 kāng kǎi(
)地贡献一切,人类却 luàn kǎn làn fá(
),
导致 pù bù(
)干涸,洪水 páo xiào(
),土地沙漠化,大自然在 shēn yín
(
)。长此下去,人类怎么不 yōu lǜ(
)呢?
(2)四岁的弟弟可真逗,爬山时,他一手拿着玩具 jiàng yóu(
)瓶,一手紧紧地
抓着栏杆,一步一步向上 pān dēng(
)。爬到山顶,他举起瓶子,学着狼牙山五壮士
的样子,zhǎn dīng jié tiě(
)地说:“走!”说完,要把瓶子当成 shǒu liú dàn
(
)扔下去。
【答案】 ①. 慷慨
②. 乱砍乱伐
③. 瀑布
④. 咆哮
⑤. 呻吟
⑥.
忧虑
⑦. 酱油
⑧. 攀登
⑨. 斩钉截铁
⑩. 手榴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拼音拼写能力。
先读拼音再书写,注意拼读准确,拼读时注意以下三点:1、翘舌、平舌音字母;2、有无
鼻音字母;3、最后是音调。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慷、瀑、酱、
攀、截”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2. 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 迷蒙、花包、苔藓、斑点
B. 肃静、起源、斗蓬、毁坏
C. 草坪、摇篮、资源、颓然
D. 沮丧、暴炸、澎湃、糟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经常也是易错字。
A.花包——花苞;释义:花未开放时包着花朵的变态叶片。
B.斗蓬——斗篷;释义:(名)①一种没有袖子披着穿的大衣。② (方)斗笠。
C.字形全对。
D.暴炸——爆炸;释义:物体体积急剧膨大炸裂,使周围气压发生强烈变化并产生巨大声
响的现象。
3. 下列成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A. 余音绕梁、日夜不绝、顾影自怜
B. 心驰神往、画龙点睛、精兵减政
C. 天簌之音、身临其境、黄钟大吕
D. 养尊处优、嘎然而止、风雨同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
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经常也是易错字。
A.书写完全正确。
B.精兵减政——精兵简政;释义:缩减机构,精简人员。
C.天簌之音——天籁之音;释义:形容声音十分动听悦耳,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D.嘎然而止——戛然而止;释义:戛然:拟声词,形容突然停止的样子。形容声音突然停
止。
4. 下列句子正确的是(
)
A. 这些是唐朝出土的文物。
B. 早稻熟透了,田野里像铺了绿色的地毯。
C. 下课了,校园里顿时一下子沸腾了。
D. 北京博物馆展出了新出土的二百万年前的黄河象化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首先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其中
要注意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A.有误,本句语序不当,这些出土的文物是唐朝的。或者: 这些是出土的唐朝文物。
B.有误,本句前后矛盾,“早稻熟透了”不可能是绿色的,改为:早稻熟透了,田野里像
铺了金黄的地毯。
C.有误,本句词语重复,删除“顿时”或者“一下子”。
D.正确。
5. 语境填空。
(1)锺子期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________________。
(2)宋代宰相范仲淹忧国忧民,同情劳动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表达了他对渔民的同情。
(3)“秋景”也是古诗词常有的意象,王维笔下夜晚山间的秋景:明月松间照,
________________;落榜的张继眼中夜晚苏州的秋景:月落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伯牙破琴绝弦
②. 终身不复鼓琴
③.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④.
君看一叶舟
⑤. 出没风波里
⑥. 清泉石上流
⑦. 乌啼霜满天
⑧. 江枫渔
火对愁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默写及理解。
(1)“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自《伯牙鼓
琴》,意思是:锺子期患病死了,伯牙摔破了瑶琴,剪断了琴弦,终身再也不弹琴了。他认
为世界上值得为之弹琴的人再也没有了。
(2)结合语境填“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江上渔者》 江上往
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意思是:江上行人来来往往,只是喜爱
味道鲜美的鲈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为: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
可留。意思是: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
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
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出自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为:月落乌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思是:月亮已落下乌鸦
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
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6. 排序。
(
(
)他吃得非常痛快,一点儿也没有怪我们请他太迟的意思。
)他是一个朴实而又热心的人,随便什么时候去请他,总是不会推卸的。在下午
六点钟的时候,他果然来了。
(
)他不仅会种桃子,而且,还会品尝桃子的滋味。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
(
)他把桃子放在袖口上擦了两下,就坐在院子中央的一条凳子上吃起来。
)当说明了我们的意思以后,他就欣然走到桃树下,轻轻地把手伸向桃子,桃子
于是便自动地落到他的巴掌心里,好像专门等他来摘似的。
(
)相反,从他品尝桃子滋味的表情来看,倒似乎是在夸奖我们的种植技术呢——
他丝毫没有想到这种技术完全是他传授给我们的。
【答案】
①. 5
②. 1
③. 4
④. 3
⑤. 2
⑥. 6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排序。
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这个题主要意思是请一个人去指导,先介
绍他的情况,再写他的表现,最后写表情。仔细阅读句子,不难发现规律。
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六点的时候,他果然来了——说明我们的意思——他开始吃桃子
——他很会品尝桃子——他品尝地很痛快——他品尝的表情似乎是在夸奖我们。
7. 成语“闻鸡起舞”是出自古代将领( )的故事。
B. 赵括
C. 祖逖
D. 李广
A. 勾践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故事的理解。
闻鸡起舞:晋代有一位爱国志士名叫祖逖,他从小就勤练武术,钻研兵法,祖逖还有一个
好朋友叫刘琨,两人都是有抱负的年轻人,希望国家可以越来越强大。有天半夜,祖逖忽
然被鸡鸣声吵醒,他把刘琨叫醒说:“这鸡鸣声虽然很吵,但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早些起床练
习武艺。”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闻:听到;舞:指舞剑习武),后来比喻志士奋发
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8. 读诗句猜人物: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但使龙城飞将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
【答案】
①. 诸葛亮
②. 孟浩然
③. 李白
④. 李广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自杜甫的《八阵图》,意思是: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
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友
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
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这句写的是孟浩然。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出自唐代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意思是:看到他落
笔,风雨为之感叹; 看到他的诗,鬼神都为之感动哭泣。这句写的是李白。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全诗为:秦时明月汉
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的
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
南下牧马度过阴山。根据以上可知写的是李广。
古诗阅读。
旅次朔方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旅次:旅行途中临时在某地住宿。朔方:泛指北方。并州:城市名,太原旧称。
咸阳:地名,位于陕西省。
9.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中“忆”的意思是________,诗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10. 诗人的故乡在________,他离开故乡已有________(时间),你是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中体会到的。
11. 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你还积累过类似的诗句吗?
请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
①. 思念
②.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
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10.
①. 咸阳
②. 十年
③. 客舍并州已十霜
④. 归心日夜忆咸阳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11.
①. 思念家乡
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字词及诗句意思。
结合注释完成。
舍:居住。
并州:即今太原一带。
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
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意思是: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
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忆”的意思思念。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这首诗意思是: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
着故乡咸阳。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
第二家乡。
结合诗句“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可知诗人的故乡在咸阳,他离开故乡已有
十年。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默写。
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
根据诗句的内衣可知本句本句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示例: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古文阅读。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
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
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12.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夫 菱 生 于 水 而 曰 土 产,此 坐 强 不 知 以 为 知 也。
13. 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清.热也
清(
)
14. 翻译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3.
①. 吃
②. 清除
14.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15. 示例: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
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句子的停顿划分能力。
结合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是: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
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根据句意应划为: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
强不知/以为知也。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
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在酒席上吃菱角。啖:吃。
②句意为:是想要清热解毒。清:清除。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
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句中重点词有:夫:句首发语词;土:土地;坐:因为;强:勉强。句意为:菱角生长在
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根据文章内容,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却说自己知道菱角,结果闹出了笑话。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道理: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
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
(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现代文阅读。
一碗牛肉面
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父亲是盲人:一张布满
着重重皱纹的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前方。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
扶着他。那男孩看上去才二十来岁,衣着朴素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求
学的学生。男孩把老人搀扶到一张离我的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爸您先坐着,我去交钱。”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两碗牛肉面。”他大
声地说着。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我诧异地看他,他歉意地笑了笑,然后用
手指着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要一碗,另一碗要葱油面。我先是怔了一怔,接着就
恍然大悟。我会意地冲他笑了,开出了票。他脸上露出了感激之情。
厨房很快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
“爸,面来了,小心烫着。”
老人却并不急着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了一片牛
肉就连忙地把牛肉往儿子的碗里夹。“快吃,你多吃点。”老人慈祥地说,一双眼睛虽然无
神,但脸上的皱纹却布满温和的笑意。
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做儿子的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
)地接受了
父亲夹的肉片,然后再(
)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的碗中。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