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吉林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并在题后括号内打“√”或“×”。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有拒绝任何组织和
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非法干涉的权利。
【答案】√
【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2.学校对于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可以给予开除。
【答案】×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相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
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3.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
【答案】√
【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
4.《论语》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答案】×
【解析】《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
大约在战国末期。
5.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特点,教学活动应当循序渐进地进行。(易错)
【答案】×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活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6.熟练地骑车、织毛衣等活动中的注意是随意后注意。
【答案】√
【解析】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
7.学校课程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答案】×
【解析】新课程倡导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题干所述为传统的课程观。
8.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
【答案】×
【解析】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人。
9.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概念。
【答案】√
【解析】略。
10.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称为个性倾向性。
【答案】×
【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个性心理倾向
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二、单项选择题(下到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1.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所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的转移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广度
【答案】B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生活中大量的“一心二用”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都属于注意的分配。
12.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回忆的抑制作用是()(常考)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
D.抑制
【答案】B
【解析】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13.小明是一位活泼好动、灵活、喜欢结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乏毅力、见
异思迁的学生,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多血质的人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为特征。
故 B 顼正确。
1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理论属于()的学习理论。
A.行为主义
B.人本主义
C.建构主义
D.机能主义
【答案】A
【解析】略。
15.下列不属于学习策略中的资源管理策略的是()
A.环境管理策略
B.学业求助策略
C.时间管理策略
D.精加工策略
【答案】D
【解析】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
助策略。精加工策略属于认知策略。
16.生活中所谓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装“反映的是()(易混)
A.晕轮效应
B.刻板印象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答案】A
【解析】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
特征做相似判断。根据题干的描述,故 A 项正确。
1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学龄期的冲突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答案】C
【解析】学龄期是指 6~7 岁进入小学起至 12~ 14 岁进入青春期为止的一个年龄段,埃
里克森认为 6~ 11 岁这一阶段的危机或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故 C 项正确。
18. 下列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的一项是( )(常
考)
A.使用图书权利
B.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权利
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获得学位证书权
【答案】C
【解析】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19.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B
【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教育上要求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体现
了量力性教学原则。
20.提出“不愤不启,不愤不发”思想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答案】A
【解析】略。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题 4 分,共 8 分)
2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析】(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2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常考)
【答案】
【解析】(1)学习材料的特点;(2)原有的认知结构;(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
理准各状态(心向);(5)学习策略的水平;(6)智力与能力;(7)教师的指导。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6 分)
23.试述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答案】
【解析】(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
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
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
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
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
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
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疆调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
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
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