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云南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l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
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
得分。
1.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
A.手段
B.表册
C.工具
D.过程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
A.能力
B.结果
C.成绩
D.反映
3.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环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
A.部分人
B.潜在的
C.突发性
D.占优势
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A.人们喜爱
B.带来利润
C.新奇独特
D.从所未有
9.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条件、预达目的和()
A.要求要点
B.条件联系
C.限制或障碍
D.矛盾和结果
10.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A.倾向性
B.平衡性
C.多样性
D.可感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l2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1.布卢姆等的教学目标三大领域有()
A.认知目标
B.品德目标
C.情感目标
D.动作技能目标
E.行为目标
12.自编测验客观题的类型有选择题,还有()
A.是非题
B.案例分析题
C.匹配题
D.填空题
E.论述题
13.学习动机有三个功能()
A.放大功能
B.激活功能
C.牵引功能
D.指向功能
E.强化功能
14.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符号学习和()
A.系统学习
B.结构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E.意义学习
15.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有操作定向和()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反馈
D.操作矫正
E.操作熟练
16.以下哪几种不属于测验评价技术()
A.问题解决题
B.案卷分析
C.观察
D.计算题
E.情感评价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8 小题,20 空,每空 1 分,共 2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17.学校开展心里健康的途径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等。(任举三个)
18.与动物不同,人的学习是在实践中,在与_______的交往中,通过_______的中介
而进行的。
19.建构主义者一般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
_______,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________。
20.知识学习有三个阶段∶知识获取、_______和________。
21.教学中,知识直观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种。
22.心智技能的特点是∶①对象具有______,②执行具有______,③结构具有_______。
2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______、安全需要、_______、自尊需要和_______。
24.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和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25.什么是发散思维,它有哪些特点?
26.品德的心理实质是什么,其心理结构包括哪几种成分?
27.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你了解的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有哪些?
28.什么是自我意识,它包括哪几种成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3 分,共 26 分)
29.结合实际谈谈德育中应怎么用好奖励和惩罚。
30.什么是创造性?怎样创设适宜创造性发展的环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C2.B3.D4.C5.B6.A7.A8.B9.C10.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11.ACD12.ACD13.BDE14.CD15.ABE16.BCE
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7.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各科教学中渗透
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结合班队活动开展个别咨询和辅导小组辅导心理热线电话心理健
康墙报等等(考生任答三项即可)18.其他人(他人)语言 19.假设答案 20.知识保持知识的提
取(或知识运用)21.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2.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23.生理需要归
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4.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25.【答题要点】
①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2 分)
②发散思维的特征∶流畅性;(2 分)变通性;(2 分)独创性;(2 分)
26.【答题要点】
①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
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 分)
②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 分)道德情感,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2 分)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
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2 分)
27.【答题要点】
①例如∶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2 分)
②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2 分)
③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2 分)
④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2 分)
(注∶此题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说得较全面,则可得高分;集中而有一
定特色,可得满分。)
28.【答题要点】
①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2 分)
②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
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2 分)
⑧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2 分)
④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
追求等。(2 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题 13 分,共 26 分)
29.【答题要点】
①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1
分)
②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具体道德行为,而不是奖励一些概括性
的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再次,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的物质奖励只
是权宜之计,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出道德行为后
的愉快感、自豪感、欣慰感,以此转化为产生道德行为的持久的内部动力。(4 分)
③关于惩罚,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
度与品德形成。但是,应该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给予惩罚时,
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惩罚与错误的行为的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能接受,口服心服,同时
还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或提供正确的、可替代的行为。(4 分)
④结合实际论述。(4 分)
注∶如果理论要点有遗漏而结合实际有内容、有特色也可超出 4 分。
30.【答题要点】
①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4 分)
②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3 分)
③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 分)
④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3 分)
注∶不要求分点与本答案都对应,只要意思说到了即可给相应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