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A卷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3 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A 卷考研真 题及答案 一、简释(每题 6 分,共 30 分) 1.效果、效率、效益 答:效果指一项活动的成效与结果,是人们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 出的合目的性结果。效果的合目的性是指合乎制造这种结果的主体的直接目的,超出这种 目的的范围,它可能是有益的或有害的,也可能是无意义的。例如,有的企业生产的产品 质量合格,这实现了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它却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而 积压在仓库里,最后甚至会变成废弃物资。这些产品就是无效益的。所以,只有那些为社 会所接受的效果,才是有效益的效率是指特定的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所取得的效果 之间的比率。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耗的物资、能量等因素越少,而产生的效果越大,则称 作效率高;反之,消耗的物资、能量等因素越多,而产生的效果越小,则称作效率低。在 现代管理中,效率也是一个经常用来衡量管理水平的标准。比如,在经济管理中,投入的 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等因素与所获得的利润之间的比率,在行政管理中人的劳动消耗 与产生的社会效果之间的比率,等等。 效益指一种有益的效果,具体地说,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 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尽管一切管理都在追求效益,但关于效益的概念有时是不清楚的,人 们往往把效益与效果、效率的概念相混淆。 在管理学中,其实,效益与效果和效率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效果、效率和 效益都是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的评价,效果的概念侧重于主观的方面,强调合乎目的的 程度;效率的概念侧重于客观的方面,判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而效益的概念则要求从主 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统一中来进行判断,当效益的评价发生在造成这种结果的系统之内, 它是指效果与效率的统一,当站在这一系统之外做出效益的评价时,所强调的则是该系统 造成的这一结果对它的环境的有益程度。 2.管理哲学及其内容构成 答:(1)管理哲学是关于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 管理哲学贯穿于整个管理学说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一般地说,任何管理理论和方法总是 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相联系的。 (2)管理哲学的内容有以下几方面:①管理辩证法。管理活动所涉及的诸多要素之间 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这些联系、作用形成管理活动的特定本质和管理活 动的运动,引发管理活动的变化,产生管理活动的功能。这就是管理活动的联系观、运动 观、变化观、发展观。用任何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僵化的观点去看待管理活动,都 是违背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其结果必然使管理效益受损。②管理认识论。管理思想和
理论来源与管理实践。只要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任何管理客体的内在的奥秘终究是可以 被认识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形成以后,反过来又能动的指导管理实践,并接受管理实践的 检验。实践是检验管理思想、理论的唯一标准。③管理文化。管理活动主要是对人的组织 和协调,而不仅仅是物化要素的组织和协调。管理文化是指将一个组织的全体人员结合在 一起地行为方式和标准。它代表该组织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计价值观,是管理精神世 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成分。④管理的科学价值观。现代化管理思想是以现代管理科学理 论发展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水平直接制约着现代化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成熟 程度。充分重视科学对管理的渗透,自觉的应用当代最新科技成果来提高管理水平,懂得 科学技术发展对管理现代化的价值,经常不断地从各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动态中 吸取营养,使管理的科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3.组织文化及其构成要素 答:(1)组织文化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 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它的任务就是 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共同的行为准则。组织文化的特征:①组织文化的核 心是组织价值观。②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③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软 性管理为主。④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2)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 ①组织精神。作为组织灵魂的组织精神,一般是指经过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组 织成员所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②组织价值观。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评判事物和指导行为的基本信念、总体观点和选 择方针。这里的基本特征包括:调节性;评判性;驱动性。 ③组织形象。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组织行为与组织各种活动成 果的总体评价,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承认程度。它包括人员素质、组织风格、人文 环境、发展战略、文化氛围、服务设施、工作场合和组织外貌等内容。 4.命令统一原则 答:指除了位于组织金字塔顶部的最高行政指挥外,组织中的所有其他成员在工作中 都会收到来自上级行政部门或负责人的命令,根据上级的指令开始或结束、进行或调整、 修正或停止自己的工作。 命令统一是组织工作中的一条重要原则。组织内部的分工越细、越深入,命令统一原 则对于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的作用越重要。只有实行这条原则,才能防止政出多门,遇事 相互扯皮、推诿,才能保证有效的统一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各单位的活动。 但是,命令统一原则在组织实践中常遇到来自多方面的破坏。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下图表明了组织中各个职务之间的等级关系。
(1)在正常情况下,D 和 E 只接受 B 的领导,F 和 G 只服从 C 的命令,B 和 C 都不应 闯入对方的领地。但是,如果 B 也向 F 下达指令,要求他在某时某刻去完成某项工作,而 F 也因其具有与自己的直系上司 C 相同层次的职务而服从这个命令,则出现了双头领导的现 象。这种在理论上不应出现的现象,在实践中却常会遇到。 (2)在正常情况下,A 只能对 B 和 C 直接下命令,但如果出于“效率”和“速度”的 考虑,为了纠正某个错误,或及时停止某项作业,A 不通过 B 或 C,而直接向 D、E 或 F、G 下达命令,而这些下属的下属对自己上司的上司的命令,在通常情况下是会积极执行的。 这种行为经常反复,也会出现双头或多头领导。这种越级指挥的现象给组织带来的危害是 极大的,它不仅破坏了命令统一的原则,而且会引发越级请示的行为。长此下去,会造成 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犹豫不决、增强他们的依赖性,诱使他们逃避工作,逃避责任。 最后会导致中间管理层、乃至整个行政管理系统的瘫痪。 为了防止上述现象的出现,在组织设计中要根据一个下级只能服从一个上级领导的原 则,将管理的各个职务形成一条连续的等级链,明确规定链中每个职务之间的责任、权力 关系,禁止越级指挥或越权批示;在组织实践中,在管理的体制上,要实行各级行政首长 负责制,减少甚至不设各级行政主管的副职,以防止副职“篡权”、“越权”,从而干扰正职 的工作,以保证统一命令原则的贯彻。 5.正强化和负强化 答:(1)所谓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 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正强化的刺激物不仅包含奖金等物质奖励,还包含表扬、 提升、改善工作关系等精神奖励。为了使强化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注意实施不同的强 化方式。有的正强化是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譬如对每一次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给予 强化,或每隔一固定的时间给予一定数量的强化。尽管这种强化有及时刺激、立杆见影的 效果,但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对这种正强化有越来越高的期望,或者认为这种正强化是理 所当然的。管理者要么不断加强这种正强化,否则其作用会减弱甚至不再起到刺激行为的 作用。另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正强化,管理者根据组织的 需要和个人行为在工作中的反映,不定期、不定量地实施强化,使每次强化都能起到较大 的效果。实践证明,后一种正强化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所谓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 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实际上,不进行正强化也是一种负强化,譬如,过去 对某种行为进行正强化,现在组织不再需要这种行为,但基于这种行为并不妨碍组织目标 的实现,这时就可以取消正强化,使行为减少或者不再重复出现。同样,负强化也包含着 减少奖金或给予罚款、批评、降级等。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 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 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二、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每题 7 分,共 21 分) 1.发达西方社会是管理思想的发源地。 答:此观点错误。 西方现在管理思想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是现代管理思想的发源地。但是在此之前, 也出现了很多的管理思想。 比如,公元前 370 年,希腊学者瑟诺芬(Xenophon)曾对劳动分工作了如下论述:“在 制鞋工厂中,一个人只以缝鞋底为业,另一个人进行剪裁,还有一个人制造鞋帮,再由一 个人专门把各种部件组装起来。这里所遵循的原则是: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 能工作得最好。这与科学管理思想十分相似。 再比如,中国的孔子就曾经提出过“仁治”等管理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 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计十三篇,篇篇都闪耀着管理思想的光芒。 所以,并不能说发达西方国家是管理思想的发源地。 2.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就是以本企业职工的利益为中心。 答:此观点错误。 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就是进行人本管理,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创 造相应的环境、条件,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要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个性化发展准则。组织 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以组织成员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出发点。尽管人 的个性化发展仅仅是人的全面自在的发展的起步,但比起过去组织仅将员工看作是某一岗 位的“螺丝钉”或“操作工”,只培养完成这一岗位要求的技能,只按照完成岗位任务优劣 给予激励,要进了一大步。因为个性化发展至少已承认了组织应允许它的成员在发展组织 合理要求的技能时,可在组织中选择他自己愿意发展的方面进行发展。 ②引导性管理准则。由于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本质上可以说是组织中成员自我的 管理,因此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可以说是不需要权威和命令的管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协 作配合、资源的安排、投入与产出全过程等方面原来是由领导者的权威和命令来组织、协
调与监控的管理方式,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路下就应该改变为引导性管理,即以引导来 代替权威和命令,由引导来协调自我管理的组织成员的行为,最终有效地完成组织既定的 目标。引导性管理与过去的权威命令式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所要求的组织领导者是 一个顾问式的人物,而不是一个铁腕式的人物,他仅提供参考的意见,提醒当局者不要执 迷,能够自我管理和协作。 ③环境创设准则。组织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本质上是自我管理,它引导组织成员走上 自我管理之路,使组织成为个性化发展的场所,所以作为整体的组织就只能创设与上述要 求相符的环境,使组织成员在此环境中能够个性化发展,能够自我管理。因而从某种意义 上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是创设一个能让人全面发展的场所,间接地引导他们自由地发 展自己的潜能。这样的环境对组织内部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物质环境,包括工作条 件、设施、设备、文化娱乐条件、生活空间安排等;二为文化环境,即组织拥有特别的文 化氛围。因此,创设环境的准则就是说组织要努力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利 于组织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会自我管理。 ④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在希望组织的成员在组织中可以个性化发展和能够自我管 理的同时,也希望组织能够与组织成员一起发展成长。所谓组织要与个性化全面发展的个 人一起成长,就是说组织本身的发展应与以人为本管理方式相适应,即组织体系、架构以 及运作功能都要逐步凸显人本主义理念,改变金字塔科层制结构,建立学习机制,从而极 大地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之成为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 3.经济管理问题只能用经济的方法来解决。 答:此观点错误。经济管理问题不是学术问题,除了一定的科学性,管理也具有艺术 性。所谓艺术性,在这里指的是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的艺术性,指一切管理活动都 应当具有创造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是人能够积极地思维,能够自主地做出行为决定。 管理工作者只有充分利用这种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使 他们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去努力地工作。此外,人还富有感情,感情是最难数量化、 模式化的东西。它的变化确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又带有相当的戏剧性。一个人感情的变化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不同的个人对同一种管理方式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映,会有完全 不同的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管理者处理问题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够收到相同 的效果,达到管理的目的。所以,管理的原理与基本的原则必须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灵 活地加以运用。管理者只有根据具体的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目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管理才可能是成功的。 管理的艺术性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学习管理理论知识是有必要的, 但仅仅只有这一点还是很不够的。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学会熟练地运用科学的原理与原则, 深入地把握实际、总结经验、因势利导,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管理的艺术性还与 管理者的性格有关。实践研究发现,一部分人有成为管理者的欲望,愿意做与人有关的工 作;而另一些人则与此相反,他们不愿意与人打交道,更情愿做业务性的工作。显然,具 有不同的性格的人在不同的活动中创造性的发挥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一个人的基本的 性格是较难改变的。 三、简述(每题 10 分,共 30 分)
1.X 理论和 Y 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理论,即 X 理论和 Y 理论。 X 理论,又称经济人假设,这种观点认为人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的,人的行为是由经济因素推动和激发的,个人在组织中处于被动的、受控制的地位。这 是对人性的一种早期的、传统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管理者激励下属的主要手段 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即运用奖励和惩罚“两手”,来激发和诱导人们以组织或管理者所 期望的方式行事,或做出组织或管理者所要求的行为。 Y 理论,又称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观点认为,人们是自我激励、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的,人们要求提高和发展自己,期望获取个人的成功。从这一观点出发,企业就应该把人 当作宝贵的资源来看待,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使人的个性不断成熟并体验到工作的 内在激励。它认为,只要把工作变得有意义、富有吸引力,足以引起人们的成就感,就不 需要其他外来的激励,人可以自我激励,自动地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Y 理论认为,人们 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他们把工作看成像休息和娱乐一样快乐、自然。 两者的区别是: (1)X 理论认为,一般人天性都好逸恶劳;Y 理论认为,人们并不是天生就厌恶工作, 他们把工作看成像休息和娱乐一样快乐、自然。 (2)X 理论认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采取消极的、甚至是抵制的态度; Y 理论认为,人们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或抵制的态度,而经常是采取合作的态 度,接受组织的任务,并主动完成。 (3)X 理论认为,人们缺乏进取心,反对变革,不愿意承担责任;Y 理论认为,人们 在适当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承担责任。 (4)X 理论认为,人们易于受骗和接受煽动;Y 理论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相当高的 智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正确做出决策的能力,而且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系统概念以及系统的基本特征。 答:系统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企业系统既是一个人工的系统,又是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而且是由物质和概念复 合而成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因素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系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 局部要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2)动态性。运动是系统的生命,企业系统必须不断地完善和改变自己的功能,组织
所处的外界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组织作为环境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 (3)开放性原理。企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对系统影响较大 时,原来的内部结构所体现的功能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这时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自行调整结构,产生新的功能,使企业向前发展。 (4)环境适应性。系统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都是被动的,也有能动的,那就是改善环境。 (5)综合性。所谓综合性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 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3.过分集权决策的弊端。 答:(1)集权指职权的集中化,也就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 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绝对的集权意味着组织中的全部权力集中在一个主管手 里,组织活动的所有决策均由主管做出,主管直接面对所有的实施执行者,没有任何中间 管理人员,没有任何中层管理机构。一个组织在它规模还是比较小的时候,高度集权可能 是必需的,而且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 (2)随着组织规模的发展,如果将许多决策权过于高度集中,则会表现出各种弊端, 其中最主要的有: ①降低决策的质量。大规模组织的主管远离了基层,等到基层发生的问题经过层层请 示汇报之后再做出决策,则不仅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且会影响决策的及时性。高层主 管了解的信息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被扭曲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是很难保证质 量的。即使是决策正确,由于信息多环节的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而可能导致决策迟缓, 延误时机。 ②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作为社会细胞的组织,其整体和各个部门与社会环境有着多 方联系。随着组织的发展,这种联系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复杂。而与组织有联系的外界环 境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这种挑战能够既可能是全局性的,也可能是局部性的。 过于集权的组织,可能使各个部门失去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削弱了组织整体 的应变的能力。 ③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权力的高度集中,组织中的大部分决策均由最高主管或 高层管理人员做出,基层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主要任务、甚至惟一任务在于被动地、机 械地执行命令。长此以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会逐渐磨灭,工作热情消失, 劳动效率下降,从而使组织的发展出现问题。 上述主要弊端在任何一项的发展,都会对组织造成致使性的危害,同时,由于集权是 普遍化的现象,因此,我们就应着重研究其对应面:非集权化或权力的分散。 四、论述题(19 分)
试析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及其所要求的企业管理创新。 答:(1)信息技术正以无比伟大的力量把人类带进一个辉煌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 IT 的出现预示着社会生产领域的一场革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将对人类社会、生 活、经济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贯穿于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的管理也将面临新的 挑战。信息时代企业管理应具有的特征如下: ①科学性:信息时代企业管理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充分吸取人类社会先进的管理 原理、原则和方法。同时,对未来环境的变化必须要有科学的预测,对不可预测的环境变 化要有快速反应和调整能力。 ②系统性:信息时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应从全面、系统角度出发,既要包容外界环 境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又要兼顾企业内部的稳定和谐;既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 不同,将其管理核心突显,又要考虑到管理的配合条件。 ③文化性:信息时代管理的文化性可体现在以下几点:A、其管理模式是一种文化;B、 现代管理的健全要以现代社会先进的文化理念为基础。 ④开放性: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必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与外界相互吸 收、相互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正常运行。 (2)信息时代呼唤管理创新 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管理伴随着社会的形成而形成,社会的发展而发 展。管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表明,当代 经济发展取决于竞争优势,决定竞争优势的主导因素是人才和科技的管理优势,而决定人 才、科技管理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在信息时代,管理创新无论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来创造新财富、逐步代替工业经 济的命脉和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还是致力于员工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统一的企业 文化创新,都要遵循如下原则才能是科学、有效的创新。 ①系统原则:信息的特点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是人类知识能力的综合。在信息时代,人 的综合能力已走向系统综合智能型,系统综合能力的凝聚已成为信息社会人的能力具有较 高逻辑起点的鲜明标志。因而,信息下的管理创新必然遵循系统原则。 ②价值原则:价值原则又称需要性原则或科学性原则。指在创新科研选题中必须着眼 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科技自身逻辑发展的需要。信息在资源配置上无论以智力、无形 资产、软产品等资源为第一要素,还是对自然资源等经济要素通过科学、合理、优化和集 约的配置,都是以实现知识价值为目的。信息下的管理创新就是以实现知识的价值为任务。 ③理性原则:它是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科学发展中的基本原理评估、选 择科学假说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普遍的哲学原理。二是科学基本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