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4 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概念辨析(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答: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 来看的劳动,又称有用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性质上是 不同的,因而形成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以社会形 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是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 泉。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 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性质上没有 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 畴。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 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它们又是对立的,又区别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 动的区别在于:第一,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 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第二,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 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第三,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 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第四,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 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 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2.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 答:剩余价值率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用 公式表示就是 m′=m/v。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 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加 深。 年剩余价值率指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资本周转越快,意味着可变资 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从而产生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进 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要高于剩余价值率,因为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通常 要大于一次。只有当可变资本每年周转一次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3.产权与所有制
答:产权主要指财产权或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 和知识产权及其其他无形财产产权等。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 所有制指人们在物品或其他东西上形成的复杂经济关系。概括起来,它包含狭义的所 有和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等关系,而不单纯是物品的归属问题。 产权和所有制有密切关系又不完全相同。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等归个人、阶级、集团 或社会所有的制度。在所有制中,最重要的时财产关系或财产关系的法律形式——财产所 有权。因此可以说,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 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经济增长是一个明确的可度量标准,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 意味着更多的产出。中国的情况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 收入(NI)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 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变化。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增长还意味着随着 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 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人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的变化。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联系密切同时又存在本质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指一个 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增长。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 础,没有经济增长,很难想象会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除了包含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外, 还包括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 费结构、人口结构等等,广大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可见,经济增 长的内涵较狭,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括数量又 包括质量的概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经济发展不 包括也不应该包括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社会发展的内容,尽管政治结构、民主制度等对 经济发展也存在影响。 二、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 1.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的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 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 产率的普遍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这样,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 出售商品,就能够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首先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因为当其他企业 相继采用新技术后,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成为一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之 间的差额消失,从而他所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也随之消失。但这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 高,所有的资本家都普遍地得到相对剩余价值。可见,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 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所有企业都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 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可以说相 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国有企业建立硬预算约束的条件是什么? 答:预算约束指企业必须以自己的收入来补偿自己的支出,其支出要受收入的约束。 它不仅意味着事后反映在财务会计账目上的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以其预期收入 事先控制其支出。根据收入对支出的约束效力,可以将预算约束分为硬约束和软约束。 国有企业要硬预算约束,至少要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企业必须为自己占用的一切生产资源支付代价,不存在资金和物资的无偿供应。 第二,企业不能随意减少应向国家上缴的资产收益,不能影响税率和税则,无法随意 获得上缴利税的减免。 第三,企业发生亏损时,不能随意获得国家财政补贴。 第四,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各种信用契约,包括信贷契约和商业信用契约,必须按期偿 还债务,交付利息。 硬预算约束是自负盈亏原则在企业经营机制中的具体体现。它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起着 这样五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一,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成为企业生存攸关的头等大事;第 二,企业对市场价格和供求的变动反应灵敏,能够及时调整其生产要素组合和产品产量; 第三,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主要靠自我积累;第四,企业对生产资源的需求有所克制,完全 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和预期收入;第五,企业自己承受环境变化和自身行为的一切 后果,无法以任何形式转移经营风险。总之,只有在硬预算约束下,企业才能自我约束, 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展开合理和高效的经济活动。 如果硬预算约束的前述条件中有任何一个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预算约束 软化,产生一系列的消极效应,企业就不会关心成本和收入,对价格和市场供求的反应迟 钝,事事依赖国家,动辄要求财政照顾,对生产资源的需求无力克制,生产要素的利用效 率低下,企业不必承扫风险也不必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在传统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统收统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预算约束高度软化., 上述软预算约束造成的消极影响普遍存在。在改革过程中,自负盈亏原则还未得到严格贯 彻,预算约束还未充分硬化。因此硬化预算约束,仍然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 适应的企业经营机制。
3.我国农村经济中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并存的原因何在? 答:我国农村经济中实行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并存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并 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国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经 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集体所有制经济存在着多种具体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我国农村改变了原来集体所有制的集中经营、集中劳动、集中分配的管理体制,实 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制,到目前,约有 98%的农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并存。 (2)两种经营方式各有优缺点,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农户分散经营可以大大提高农业 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的经营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分散经营也有其缺 点,如制订集体生产计划、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兴建和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安排国家和集 体用工、统筹协调共同重大生产措施等必须由集体才能做到。同样集体经营也有其缺点, 小范围的生产靠集体经营是不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所以必须把分散经营和集体经营有机结 合起来。 (3)两种经营方式并存适合我国农业的特点,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在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下,基本的生产资料,如土地、重要自然资源和农田水利设施,仍归集体所有, 但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分别交给农户。各个农户根据与集体订立的合同,按照集体的要求, 承包一定的生产任务。劳动成果除了交纳农业税和按合同上缴一部分给集体以外,全部归 自己所得。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保留了集体所有制的基本性质,但由于生产条件所制约,目 前农村中集体经营的比重还不大,它也有自己的新特点:第一,农户除了集体所有的生产 资料以外,还使用一部分私人所有的生产资料,如农具、农机和运输工具等,其数量在各 农户间互有差别。第二,农户自己承担数量各不相同的生产投资,自主进行生产决策和经 营管理。以上这些差别对农户收入的高低起着很大的影响,也因此而使农户经营在一定程 度上带有个体经济的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的统一领导和家庭的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 则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它适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特点、农民的觉悟水平和干部的管 理能力,是当前在集体所有制中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的较好形式,有利 于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的积极性。一方面,它坚持了基本生产资料公有,保留了 某些必要的集体经营,如制订集体生产计划、管理使用大型农机、兴建和管理农田水利设 施、安排国家和集体用工、统筹协调共同重大生产措施等,继承了集体经济的一些有效的 经验,使集体创建的生产设施得到较好利用,并且克服了以往集体经济管理过分集中和平 均主义的弊病,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它发挥了家庭经营在较低生 产力条件下在农业生产中的某些长处,扩大了农户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使土地、劳力和其 他生产资源得到比较合理的利用,同时又突破了家庭经营的局限性,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 消除了土地兼并和两极分化的危险。因此,它的实行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 (4)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 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并且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一定要长期加以坚持。今后,
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的集体所有制,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充实集体经营 的内容,做到集体财产有人管理,各种利益关系有人协调,生产服务、集体资源开发、农 业基本建设有人组织,增强集体凝聚力,为集体所有制建立更为强大的物质基础。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有何特点?其成因何在? 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的特点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和扩大再生产过程呈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固有特征。但 是危机和周期的具体表现并不是一成不便的。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特别是自从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垄断资本主义积累条件的变化,经济危 机和经济周期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特点: ①危机的强度有所减弱,但生产能力过剩和失业却成为周期中的经常现象。危机的本 质是生产过剩,生产的下降幅度因而成为衡量危机深度的主要指标。用这个标准来衡量,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历次经济危机中的生产下降程度一般都大大低于战前时期。而且 危机期间失业率的增长也比战前小得多。 ②危机阶段的货币信用危机有所缓和,但却出现了在周期各阶段物价持续上升的趋势。 战后由战前危机时期的商品销售困难和生产急剧下降所引起的货币信用危机的表现形式变 的比较缓和。 ③周期进程中往往没有明显的萧条和复苏阶段,但高涨阶段却又常常被局部性危机或 生产停滞所间断。整个周期的起伏变得比较平缓,各个周期阶段的独特特征不象过去那样 鲜明,唯有危机阶段相对来说比较清晰。 ④周期的长短变的不规则,危机的周期性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之所以表现为以上特点,其成因 为: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计划性有所加强。首先是垄断资本主义积累使垄断大公司日益成为 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其次是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强了社会生产的计划性,提出了一定时期 的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为私人企业组织生产提供指导,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推动计划的 实施。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它无法根本消除社会生产的无计划状态。 ②资本主义国家大大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反危机,熨平周期,保证资本积累和经济 的稳定增长。国家的这种宏观调节虽然不能彻底消除经济危机和熨平周期,但确实使周期 的起伏变得比较平滑。同时,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社会需求总量,以解决资本 积累和生产扩张中的市场不足问题。而国家所采取的主要干预手段,包括国家投资、政府 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等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保证或扩大了市场,缓解了积累过程中 生产和消费的尖锐矛盾及其派生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剧烈程度。但是因为危机的根源在于资
本主义剥削制度及其固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决定了它不能消除危机和周期。 ③固定资本更新作为经济周期物质基础的作用有所减弱。 这主要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一系列的经济条件的变化,再生产过程中的大 规模投资变得不如战前那样集中,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战后以来大规模的资本投 资在时间上趋于分散化。 ④服务业对周期波动的缓冲作用加强了。 危机和周期波动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它的影响知识逐渐波及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其影 响程度也比较弱。劳务部门的特点使劳务部门对经济波动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比较强,对危 机的反映较为迟缓,从而能够在周期性震荡中起缓冲作用。劳务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越大,这种缓冲作用越强。但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存在与发展是不能最终脱离工业和其 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它的扩大也不能彻底消除危机与周期。 从以上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积累条件的变化固然会影响危机和周期的表现形式,使之 具有某些新特点,但不会消除危机和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周期性质。垄断资产阶级国家企 图用人为的干预手段来消除危机,熨平周期,改变资本积累过程的固有规律,历史证明这 不过是一种幻想。 三、论述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 1、试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及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特点。 答:(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又称独占,一般是指少数大资本家为了控制生产和销售以获得垄断利润而达成的 协定、同盟或联合。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的概括成:垄断产生于竞争,但它没有消 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因为它没有消灭竞争的基础,即商品经济,它没有消灭资本主义 私有制。 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垄断 产生于竞争。 ①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生产集中。 ②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垄断。 ③当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就发展为垄断的资 本主义。 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垄断不能消灭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剧烈,更加深刻, 更带有破坏性。这是因为:
①垄断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②垄断尽管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中 小企业,它们之间必然要展开竞争。 ③大一统的垄断组织是不存在的。垄断形成后,不仅各个部门之间同时并存着两个以 上的垄断组织,就是一个部门内部也有两个以上的垄断组织,这样,它们之间也要展开竞 争。总之,只要资本主义不改变,竞争就不可避免。 垄断时期的竞争主要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 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竞争的特点 垄断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但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 与之并存。但是,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居主导地位的竞争形式不是自由竞争,而是垄断竞 争。垄断竞争是指以垄断资本为主体或主要方面而展开的竞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 不同于自由竞争,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及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在自由竞 争资本主义时期,企业之间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取超额利润,为此各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劳 动生产率,但结果是形成平均利润率,得到的是平均利润。在垄断时期,垄断企业之间的 竞争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且这种垄断利润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 下去。为实现这一目的,采取的方式就不仅仅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包括其他一切有利 于这一目的实现的手段。 ②竞争的规模比过去空前扩大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自由竞争时期,由于各企业 的数量众多并且规模也较小,因而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但是,垄断竞争 是以少数大企业在某部门中的垄断为基础的,在垄断大企业与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进行 的竞争,已不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竞争关系,而是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排挤、掠夺和控制 关系。 ③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在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 率和运用价格手段。在垄断时期,垄断竞争更加多样化,除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采取 的手段还包括垄断技术、垄断原料来源等,甚至运用政治的和暴力等手段,以达到打垮对 手的目的。另外,非价格竞争,如品种、服务方面的竞争,新产品、新技术、广告宣传和 促销手段上的竞争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④竞争的范围扩大。自由竞争的主要场所在国内,在经济领域;垄断竞争则已由国内 扩展到国外,而且除了经济领域的竞争之外,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也展开了激烈的竞 争。 ⑤竞争程度更加激烈,时间更加持久,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垄断竞争时期的竞争更
加激烈、持久,竞争造成的破坏作用更大。 2、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要求。 答:(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消费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生产的增长速度,还取 决于人口规模、就业面、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消费品价格等因素。人口规模、就业面和职 工收入增长速度等因素通过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消费品价格则影响一定 消费支出的实际消费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角度来看: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还直接成为社会再 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真正成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劳动者的 消费需要可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消费水平也将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 提高。 消费的增长有两方面表现。一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价值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城乡 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其实物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每人 每年基本消费品的数量、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等等。 二是消费结构的优化。其衡量指标有:吃穿住用等各类消费的比重,生存性消费、发展性 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的比重,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的比重,等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 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将 必然会使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和精神消费水平同时得到提高,而且小康社会倡导科学的消 费观念,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在总消费重的比重将会增 大,而生存性消费比重见效。这样会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使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 协调。 一般说来,消费作为生产的目标和动力,一定程度的适当超前消费,对生产的发展特 别是对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带动作用,刺激消费也就是刺激生产。我国前一个时 期出现的消费需求疲软,使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刺激而处于停滞状态,从反面说明了消费对 生产的促进作用。但是,消费毕竟要受制于生产,消费的过于超前,以及由此带动的消费 需求膨胀又会牵动经济增长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在生产处于低水平的条件下,生产的发 展、结构的调整要受资金、技术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跟上过于超前的消费突变性进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刺激消费带动生 产的过程。它一方面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 平的提高将伴随着人们对高档次物质消费品和精神消费品的需求的扩大,而需求的扩大将 拉动生产这些产品部门的生产的扩大,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协调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