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天津市河北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C.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
B、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带火种;
C、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燃放鞭炮;
D、图中标志的含义易燃液体;
答案:A。
2.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滴水成冰
锅
B. 汽油挥发
【答案】C
【解析】
B.
D.
C. 钻木取火
D. 铁水铸
【详解】A、滴水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钻木取火,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铁水铸锅,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答案:C。
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 O
B. Si
C. Al
D. Fe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为“O、Si、Al、Fe”,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是 Al,故选 C。
4. 森林灭火有效方法之一,是在大火蔓延路线的前方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
该灭火方法的原理是
A. 隔离空气
C.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B
【解析】
【分析】
B. 隔离可燃物
D. 隔离氧气
【详解】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在大火蔓延
路线的前方清理出一片隔离带,大火会逐渐熄灭,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防止可燃物与燃烧
物接触的方法,故选 B。
5.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读液体体积
C. 加热液体
D. 检查气密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
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
处保持水平,操作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
容积的
1
3
,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1
3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
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6. 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B. 硝酸钾
C. 汽油
D. 硫酸铜
A. 面粉
【答案】B
【解析】
【详解】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悬浊液,故选项 A 错误;
B、硝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无色溶液,故选项 B 正确;
C、汽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乳浊液,故选项 C 错误;
D、硫酸铜易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故选项 D 错误;
故选:B。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清理沼气池用火把照明
B. 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的现象
C. 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与它们组成中的碳含量不同有关
D.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沼气池中含有可燃性气体甲烷,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清理沼气池不能
用火把照明,故选项 A 说法错误;
B、化学反应过程中有的发生放热现象,有的发生吸热现象,例如一氧化碳与碳的反应就是
吸热反应,故选项 B 说法错误;
C、生铁中的含碳量为:2%~4.3%,钢中的含碳量为:0.03%~2%,因此生铁和钢的性能不
同与它们组成中的碳含量不同有关,故选项 C 说法正确;
D、人类利用的能量并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故选项 D
说法错误;
故选:C。
8. 下列对宏微观现象的观察、思考、推理正确的是
A.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说明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变小
B. 金刚石、石墨和 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相似
C. 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蒸发过程中水分子体积变大
D.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说明过氧化氢是由水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打开汽水瓶盖气压减小,二氧化碳溶解度
减小因此会喷出,选项正确;
B、金刚石、石墨和 C60 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是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
同,因此物理性质存在差异,而 C60 是由分子构成,因此与金刚石和石墨的化学性质不同,
选项错误;
C、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所占体积变大,是因为蒸发过程中水分子间隔变大,选项错误;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说明过氧化氢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选项错误;
故选:A
9. 现有 X、Y、Z 三种金属,如果把 X 和 Y 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 溶解并产生氢气,Y 不反应;
如果把 Y 和 Z 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 Y 表面有银析出,而 Z 没有变化。根据
以上事实,判断 X、Y、Z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B. Z>Y>X
C. X>Z>Y
D. Y>X>Z
A. X>Y>Z
【答案】A
【解析】
【详解】现有 X、Y、Z 三种金属,如果把 X 和 Y 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 溶解并产生氢气,Y
不反应,说明 X 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Y 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 X>H>Y;
如果把 Y 和 Z 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 Y 表面有银析出,而 Z 没有变化,说明
Y 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Z 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弱,即 Y>Ag>Z;
则 X、Y 和 Z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Z。
综上所述:选择 A。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 1—2
个符合题意,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多选不得分;有 2 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只选一个且符合
题意得 1 分,若选 2 个有一个不符合题意不得分。)
10. 在化学反应 A+2B=C+2D 中,已知 8gA 跟 32g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22 gC.又知 B 的
相对分子质量为 32,则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B. 16
C. 18
D. 36
A. 9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化学反应 A+2B=C+2D 中,已知 8gA 跟 32g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22 gC,依据
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 D 的质量=8g+32g-22g=18g,设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x
A
2B
2 32
32g
= C
2D
2
x
18g
18
32g
18g
64
2
x
x
D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8
答案:C。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 凡是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 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D. 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不是混合物,
不属于溶液,说法错误;
B、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硫酸铜溶液显蓝色,说法错误;
C、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说法正确;
D、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说法错误。
故选:C。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铝的抗腐蚀能力比铁强,因为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B. 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
C. 向盛有粉尘金属罐中快速鼓入空气,点火发生爆炸,该粉尘一定是煤粉
D. 某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它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铝的抗腐蚀能力比铁强,是因为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铝
和氧气继续反应,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铁锈具有疏松的结构,吸收空气中的水和氧
气,更易锈蚀,说法错误;
B、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混合物中的成分各自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
C、盛有粉尘金属罐中快速鼓入空气,点火发生爆炸,该粉尘不一定是煤粉,有可能是面粉,
说法错误;
D、某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比它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固体物质的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说法错误;
答案:B。
13.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B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除去 CO2 中含有的少量 CO
将气体点燃
C 实验室鉴别蒸馏水和氯化钠溶液
分别品尝液体的味道
D
鉴别 NH4NO3 和 NaCl 固体
将两种固体分别溶于水,测量温度变化
B. B
C. C
D. D
A. A
【答案】A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氮气不能与石灰水作用,现象不同,能够鉴别,
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一氧化碳无法点燃,无法除杂,选项错误;
C、实验室的药品不能品尝味道,选项错误;
D、硝酸铵溶于水会使水温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水温无明显变化,现象不同,能够鉴别,选
项正确;
故选:AD
14. 减少煤燃烧对大气的污染,可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石灰石的加入可大大减少燃烧产
物中 SO2 的含量,反应如下:
2CaCO +O +2SO
3
2
高温
2
2X+2CO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O2 过多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
B. X 的化学式为 CaSO3
C. CaCO3 中 C 元素的化合价为+4 价
D. 含等质量氧元素的 CO2 和 SO2 质量比为 16 : 11
【答案】BD
【解析】
【详解】A、CO2 过多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选项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反应前有钙原子、碳原子、氧原子、
硫原子的个数分别是 2、2、12、2,反应后有钙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硫原子的个数分别
是 0、2、4、0,还差 2 个钙原子、8 个氧原子和 2 个硫原子,因此 X 的化学式是
CaSO ,
4
选项错误;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 0,CaCO3 中设碳元素化合价为 x ,则
2
,选项正确;
2
x
3 0
,
x
4
CO
D、含等质量氧元素的 CO2 和 SO2 质量比为 2
44
~ 2O ~
SO
2
64
,即 44:64=11:16,选项错
误;
故选:BD。
15. 某碳酸钙和氧化钙组成的混合物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 60%,将 100g 该混合物煅烧至固
体质量不再改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煅烧后共得到 60g 氧化钙
B. 煅烧后共生成 16g 二氧化碳
C. 煅烧后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变
D. 煅烧后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
增加
【答案】BD
【解析】
【分析】混合物加热过程中只有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固体变成了氧
化钙。根据过程中钙元素守恒计算相关质量变化,也就是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而求算参加
反应的氧化钙的质量。
100g 该混合物中含有钙元素的质量为:100g×60%=60g。则含有 60g 钙元素的氧化钙的质量
为:60g÷(
40
40+16
100%
)=84g。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84g=16g。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煅烧后共得到 84g 氧化钙,故选项错误;
B、由分析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6g,故选项正确;
C、生成物中二氧化碳含有氧元素,而二氧化碳以气体的形式跑掉了,所以煅烧后固体中氧
元素的质量变小,故选项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钙元素不变,而固体总质量减少,所以固体中钙元素的质
量分数增加,故选项正确。
故选 BD。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 3 小题,共 20 分)
16. 现有:①铁 ②石墨 ③氮气 ④天然气 ⑤金刚石 ⑥干冰,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填序
号)
(1)可用作食品包装袋中保护气的是______;
(2)可用于裁切玻璃的物质是______;
(3)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______;
(4)可用作气体燃料的是______;
(5)可用于制作干电池电极的物质是______;
(6)可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是______。
【答案】(1)③
(2)⑤
(3)①
(4) ④
(5)②
(6)⑥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可用作食品包装袋中保护气,故填:③;
【小问 2 详解】
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以切割玻璃,故填:⑤;
【小问 3 详解】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故填:①;
【小问 4 详解】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故填:④;
【小问 5 详解】
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作干电池电极,故填:②;
【小问 6 详解】
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冷凝成水,形成雨水,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⑥。
17. 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请回答:
(1)为了区分软水和硬水,将等量的______分别滴加到盛有等量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
荡,观察试管中产生泡沫情况。生活中常用______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2)从宏观上观察:如图中,试管 a 和 b 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a 中产生的
气体是______(填化学式)。
(3)从微观上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4)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
①. 肥皂水
②. 煮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