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2浙江杭州师范大学阅读与写作考研真题.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2 浙江杭州师范大学阅读与写作考研真题 一、阅读部分(共 60 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第 1—3 题。(共 10 分) (新闻背景)近年来,上海不少剧场在提升市民欣赏水平、培育公众艺术素养方面花了颇多 心思。上海大剧院开设了“艺术课堂”,以现场示范表演、观赏经典视频、讲解和互动交流 等方式做艺术普及教育。东方艺术中心的“东方市民音乐会”邀请国内外指挥家和乐团举办 公益专场演出。这两个品牌自 2006 年推出以来,已经吸引近 80 万听众。创立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上海音乐厅“星期广播音乐会”、“星期戏曲广播会”至今已累计举办近千期。此外, 天蟾逸夫舞台的“好戏大家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下午茶”以及文化广场剧场新 近推出的“剧艺堂”,也都在为上海的艺术普及教育出力,并且正形成系列品牌。 11 月 25 日晚 9:05,当长达近半小时的李斯特《b 小调奏鸣曲》落下最后一个音符,时间 仿佛凝固了一小会儿,全场观众心照不宣地保持了十几秒钟的静默,没人抢着鼓掌。直到法 国钢琴家皮埃尔•劳伦•艾玛尔的双手从黑白琴键上徐徐移开、垂落膝头,热烈的掌声才在上 海音乐厅响起。 艾玛尔的独奏音乐会比较“另类”,这位钢琴家擅长演奏现代派作品,选了多首听来深奥、 玄秘的曲子,而上海的听众似乎蛮“懂行”。 演出结束后,一位听众意犹未尽地写下一条微博:“虽然对现代音乐不太了解和喜爱,但艾 玛尔的演奏还是把我惊艳到了。他将解静娴女士在音乐会前总结的‘现代音乐三要素:张力、 色彩和空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乐句都处理得相当细腻而充满感情,让我开始愿意慢 慢地从那些毫无美感的音乐碎片中寻找美……”这段话,将上海听众的“懂行”透了底:在 这场音乐会前,许多人听了“知音 30 分”普及导赏讲座,听到了“解静娴女士的总结”。 (一)请行家“说音解乐” “什么是现代派音乐?大家对它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我发现很多人一听说‘现代派’, 感觉就是‘听不懂’、‘杂乱无章’、‘没有逻辑’。其实我在演奏现代派音乐之前,和大家的 想法完全一样,甚至对它颇有抵触……”那天晚上 6:30,旅德青年钢琴家解静娴以说家常 的语气开始了“知音 30 分”普及导赏讲座,给听众讲解跟 1 小时后艾玛尔钢琴独奏音乐会 有关的那些事儿。“课堂”设在上海音乐厅南厅,凡持有当晚音乐会门票的听众皆可“选修”。 记者在开讲前几分钟赶到,发现百余个座位已是座无虚席;讲座期间,不时有拎着公文包的 白领推门进来,悄悄在后排站定。 “说到利盖蒂,他其实想在曲子里表达对错位的一种感受。”“布列兹想用自由的画面以及时 间、空间,没有规律地制约自己的想法。”“用艾玛尔的话说,现代派音乐是尘世中的音乐, 我们需要带着对尘世的冥想去聆听。”……解静娴以自己弹奏现代派作品的经验,把即将在 音乐会上出现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一一道来,努力让这些深奥、玄秘的曲子变得可以感受,给 听众提示想象的方向。 (二) “知音 30 分”普及导赏讲座是上海音乐厅的一个首创,今后将常态化,每场由它主办的音 乐会前都会添这么一道“开胃菜”。被邀来“说音解乐”的,都是音乐行家,既介绍演奏家
或乐队的特色、作品及作曲家,也“由点及面”讲解音乐知识和理论,还为爱乐者听懂即将 入耳的音乐直接“支招”。 长期以来,上海音乐厅总面对着这样的尴尬:听众似乎总是固定的那么一小群;更多的人对 欣赏音乐会望而却步。确实,听懂高雅音乐,得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了解一些欣赏的“门 径”,否则很有可能昏昏欲睡或如坐针毡,美的享受变成烦闷的体验。而演奏者遇不到知音, 技艺再精湛也很难说取得了真正的成功。如何帮助那些望而却步的人跨出艰难的第一步,而 后一步步积累,渐渐能欣赏高雅音乐,感受高水平音乐会带来的独特愉悦?上海音乐厅设计 了“知音 30 分”普及导赏讲座——顾名思义,就为“培养知音”。 “我们从欧美国家常见的 pre-concerttalk(音乐会前讲座)得到启示,那里的许多听众早 已养成先听讲座‘预习’当晚音乐会的习惯,‘预习’,能让听众在欣赏音乐会的难得时间里 得到更多收获。”上海音乐厅副总经理方靓说,高层次的音乐欣赏是既放松又深刻的心灵体 验,“我们希望借此激发更多市民对高雅音乐的兴趣,拉近高雅音乐与大众的距离;也希望 走进音乐厅的人们不只瞧个新鲜,或者只是亲眼看一看名家大师的模样,还能听懂音乐,获 得知性的享受。”(作者:范昕;来源:《文汇报》;日期:2011-12-01) 1.根据上文内容,请为这则消息拟写标题。要求:用语活泼,不超过 15 字。(4 分) 2.请评析“请行家‘说音解乐’”这一小标题在表达上的优劣。(4 分) 3.请概括正文“(二)”这部分的内容,在画横线处填写这部分文字的小标题(字数不超过 10 字)。(2 分)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第 4—8 题。(共 30 分) (1)朋友来电话说,来看看我吧,想你了。 (2)我说既然是你想我了,那为什么不亲自来看我呢?你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了,有的是大把空闲时间。他呵呵地笑,说忙着照顾老父亲呢,他那病,须臾离不开人的。 (3)朋友才四十多岁,却已经“退休”五年了,当年他放弃了大公司部门经理的职位和七八 万元的年薪,他红着眼圈说:“父亲这一病,才把我彻底从梦中惊醒过来,自己这些年来一 直忙工作,没时间顾家里,实在欠父母太多了。一想起来就有种深深的危机感,生怕子欲养 而亲不在了。” (4)从一名白领回归到一名农民,需要的只是想得开的豁达和退一步的决心,他和老婆离了 婚,孩子归老婆抚养。 (5)从城市来到乡村,我的耳目为之一新,这里毕竟山清水秀,没有一丝城市的浮躁和纷杂, 即使喘口气都格外新鲜,他笑吟吟地站在村头的大柳树下迎接我的到来,草帽布衫,已经一 副纯粹的农民形象了,拉着我的手呵呵地笑,说已经“故人具鸡黍”,只待“把酒话桑麻” 了。从他从容淡定的神态中,我对他回归农村不能适应的担心,已经去掉了大半了。 (6)他已经二婚,嫂子是一个略显富态的中年妇女。我说这才是真正的“农妇,山泉,有点 甜”呢!他大笑,说是啊,地道的小农生活。
(7)饭菜很简单,地里刚割来的韭菜炒自家鸡下的蛋,大块的猪肉烧的粉条,在盘子里堆成 一座小山,唯有一瓶刚启封的西凤酒,还彰显着主人曾经不错的经济品位,他热情地招呼我 落座,我环顾了半晌:“老人呢?” (8)嫂子微笑着端上一碟子腌香椿:“你们先吃,他还没忙完自己的活呢。” (9)正说话间,老人踢踢踏踏地走进了院子,我赶紧起身打招呼,老人没理我,神色微微显 出了一丝慌乱,绕了个弯走到墙根,背过身去脱下两只超大的鞋子,从里面倒出来一捧小麦, 倒在一个坛子里,还时不时转过头来,眼神警惕地端详着我。 (10)我欲言又止。朋友呵呵地笑,说想说什么你就说什么,反正他已经听不懂了,他得的是 老年痴呆症。 (11)我问他,这是在干什么呢? (12)朋友长长地叹口气:“父亲当年就是这样养活我们全家的。那时候家里孩子多,生活困 难,父亲就让母亲给他做了双大鞋子,每天借给生产队晾晒粮食的机会,灌一鞋子粮食带回 家来,让我们能多喝上一碗稀饭。你可能觉得这总归是偷摸行为,但那是对别人来说的,对 于我们兄弟姐妹,那可是活命的粮食啊。” (13)我依旧纳闷:“现在早就实行承包制了,生产队早没了,他还从哪里去弄来粮食放鞋子 里?” (14)朋友呵呵地笑:“所以我就不得闲啊,没时间去城里找你们话旧。我每天要推一袋子粮 食到场院里摊开,然后让他一遍遍地用鞋子往家里倒腾。你看他,神色警觉,动作麻利,现 在哪里还有半点老年痴呆的症状?想想时光真是轮回了啊,当年父亲经常倒了满桌的豆子, 教我一颗一颗地数数,现在也轮到我为他摊一场院麦子了。” (15)我还是不解:“你这样做,不是总是提醒大家他当年的不光彩吗?” (16)朋友摇摇头:“当年他为了孩子小偷小摸,其实一点都不丢人,即使算做不光彩也是源 自一个父亲对儿女的爱,一个男人对家庭的责任,没人敢因此而小看他。现在他能每天随心 所欲地表现自己这份爱、这份责任,也许该是幸福的了吧?” (17)吃饭的时候,老人慈爱地拿着馒头往儿子手里塞:“你多吃点,多吃点啊。”朋友应了一 声,给父亲夹了一筷子菜,说您也多吃点。 (18)体内的酒精突然就涌了上来,让我心潮难抑。我端起杯来说我敬你们父子一杯。老人嘻 嘻地笑着不理我,朋友端起酒杯来,一饮而尽。 (19)朋友是睿智的,他以他的孝心为父亲营造了一个虚假的氛围,让他充分享受到了施爱的 幸福。其实,他又何尝没从对父亲的爱中,得到自己的幸福? 4.“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句俗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的那位朋友是个孝子,除此之外,他还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呢?(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朋友父亲当年的“偷摸行为”,在“我”眼里是“不光彩”的,可是朋友却认为父亲“其 实一点都不丢人”,这是为什么?(8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文章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 分) A.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为读者塑造了感人的父亲和儿子的 形象,颂扬了人间的挚爱亲情,读后令人感动,发人深思。 B.文章描述了一个患老年痴呆的老人,却以麻利的动作用鞋子将粮食带回家里,传神地刻 画出在子女心目中将家庭、子女亲情置于至高无上地位的父亲的高尚人格。 C.小说中所描写的这位朋友,为了报答父亲,不惜放弃曾经拥有的职位与高薪,“从一名白 领回归到农民”,作者意在警示人们,世俗的名利与高尚的心灵是难以共存的。 D.文章末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人慈爱地拿着馒头往儿子手里塞”及儿子“给父亲夹 了一筷子菜”的温馨画面,这样的情景“让我心潮难抑”,也一样令读者深受感染。 8.请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6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9-10 题。(8 分) 贺新郎兵后寓吴典[宋]蒋捷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 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 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①。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 囊毛椎②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9.这首词写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状态?(4 分)
10.上阕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试作简要赏析。(4 分) (四)阅读下面这篇古文,完成 11-12 题。(12 分) 日喻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 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樾亦 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 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樾,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 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 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 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 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 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 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8 分) (1)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4 分) (2)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4 分) 12.第三段作者提出了“道可致而不可求”的主张,请根据原文内容,结合你自己的认识, 谈谈“致”与“求”两者有何不同。(4分) 二、作文部分(共 90 分) 13.根据下面语境及要求作文(20 分) 为提高活动效率,提升文学素养,扩大影响力,某校园文学社在新学期初准备聘请当地著名 的作家张老师担任“文学社社刊指导师”,现请你以编辑部名义向张老师写一封聘请书。 要求:1.内容正确 2.语言简明、得体。3.符合聘请书格式。4.字数不超过 300 字。 14.阅读下面一则故事,根据要求作文(70 分) 一位大师有两位爱徒,谁能做他的衣钵传人,一时难以决定。这一天,大师吩咐他们外出捡 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这样的任务看似随意轻松,却最能考验人的心神境界。一个徒弟在外 边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他伸出空空如也的双手解释说,他见到了无数树叶,但是怎么
也挑不出一片完美的叶子,不是不够完整,就是不够滋润,不是太肥厚,就是太单薄……一 叶知大千世界,原来世界如此不完美,令他深感烦恼悲观。 另一个徒弟也回来了,神情宁静喜悦。他交给师傅的一片树叶,看上去跟所有树叶都差不多, 它的色泽、筋脉、品相、重量都不出众,更谈不上完美。难道这是一片具有法力的树叶,隐 藏了完美的形象?两手空空的徒弟在心里念叨:“这样的树叶,我能揽一满怀回来,师兄莫 不是在敷衍师傅?”只听师兄说道:“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却是我能找到的最完整的 叶子。”最后,大师将衣钵传给了找回完整树叶的徒弟。 你同意大师的选择吗?理由是什么?或者从大师的选择里你感悟到什么?请以“完美”为话 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寓意范围之内,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 少于 800 字。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