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面试真题.doc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资料共2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面试真题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面试真题 第一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物质的变化。 【学生回答】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 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物理变化 【教师演示】教师进行有关物质变化的小实验。实验一:水沸腾的实验,有大量水蒸气 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实验二:将蓝色块状胆矾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教师提问】实验 1、2 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并没 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师总结】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 叫做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 固体)的变化。比如弹簧的伸缩就是形状的变化,也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学生实验】在 2 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 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 2 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学生实验】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 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 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教师提问】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 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如何准确的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 作业:查阅资料寻找古诗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下节课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略 【答辩题目解析】 1.做实验就是探究吗?探究就是做实验吗? 【参考答案】
实验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实验的一种类型,所以做实验并不一定 就是探究。同样探究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文献法、讨论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实验法、反思法等。做实验探究是探究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 2.原子弹爆炸是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原子弹爆炸既不属于化学变化,也不属于物理变化,它是热核变化。在中学阶段,我们 说的化学变化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而原子弹的爆炸是一系列的核裂变链式反应,即 原子也再分了,故原子弹爆炸是热核变化。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平均温度逐年升高……全球变暖与大气中 哪种气体浓度的上升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大气中 CO2 来源与哪里,为什么会引起全球变暖,这对于我们的生态环境 有哪些影响?这节课共同学习《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环节二: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图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哪些产生二氧化碳的行为、有哪些消耗二氧化碳的行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二氧化碳的生成途径和消耗途径:人和动物的呼吸,煤、石油、 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吸收二氧化碳,放 出氧气。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对稳定的。 【多媒体播放】实验:“模拟生物圈的实验”。
【学生回答】地球在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的同时也会向外辐射热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会吸收地球向外辐射的部分热量,也会将部分吸收的热量辐射回地球,这样就不会造成地球 表面的温度过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稳定,地球表面的温度恒定或者变化不大。但是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之后,这种效应会加强,因此会引起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提出问题】温室效应加剧,对我们生态环境的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居住地会被淹没;2.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3.土地干旱, 沙漠化面积增大;4.动物们失去栖息地。 【提出问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小“温室效应”的危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2.使用清洁能源;3.植树造林; 环节三:练习巩固 1.导致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是( )。 A.制冷工业 B.森林遭破坏 C.大量使用矿物能源 D.新能源的使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的生成途径以及消耗途径; 温室效应的危害以及措施。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都有哪些。 【板书设计】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导入 【教师讲解】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04 年道 尔顿已系统地提出了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1897 年汤姆生发现了 电子。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汤姆森提出枣糕式原 子模型。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原子的结构 【展示视频】展示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让学生仔细观察α粒子的运动轨迹是怎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