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DLT634.5104-2009实施细则(试行)》.pdf

第1页 / 共68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5页 / 共68页
第6页 / 共68页
第7页 / 共68页
第8页 / 共68页
资料共6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 DL/T634.5104-2009 实施细则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5 总则
6 一般规则
6.1 一般体系结构
6.2 规约结构
6.3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定义
6.3.1 基本报文格式
6.3.1.1 APDU 的组成
6.3.1.2 ACPI 定义
6.3.2 三种类型报文格式的控制域定义
6.3.2.1 I 格式(Information Transmit Format)
6.3.2.2 S 格式(Numbered Supervisory Function)
6.3.2.3 U 格式(Unnumbered Control Function)
6.3.3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
6.3.3.1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基本格式
6.3.3.2 类型标识
6.3.3.3 可变结构限定词
6.3.3.4 传送原因
6.3.3.5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公共地址
6.3.3.6 信息对象地址
6.3.3.7 信息元素
7 应用报文与数据结构
7.1 主站系统命令
7.1.1 总召唤
7.1.2 时钟读取命令
7.1.3 复位进程命令
7.1.4 初始化结束命令
7.2 遥信报文
7.2.1 传送原因COT
7.2.2 标识类型TI
7.3 遥测报文
7.3.1 传送原因COT
7.3.2 标识类型 TI
7.4 遥控命令报文
7.4.1 传送原因COT
7.4.2 标识类型TI
7.4.3 单命令 SCO/双命令 DCO
7.5 故障事件信息
7.5.1 传送原因COT
7.5.2 标识类型TI
7.6 文件服务
7.6.1 传送原因
7.6.2 标识类型TI
7.6.3 信息对象定义
7.6.3.1 召唤文目录服务报文
7.6.3.2 读文件服务报文
7.6.3.3 写文件服务报文
7.7 电能量召唤命令
7.7.1 传送原因COT
7.7.2 标识类型TI
7.7.3 计量信息命令限定词QCC
7.8 电能量数据报文
7.8.1 电能量数据报文
7.8.1.1 传送原因 COT
7.8.1.2 标识类型 TI
7.8.2 带时标的电能量报文
7.8.2.1 传送原因 COT
7.8.2.2 标识类型 TI
7.9 远程参数读写
7.9.1 切换定值区
7.9.1.1 传送原因 COT
7.9.1.2 标识类型 TI
7.9.2 读当前定值区号
7.9.2.1 传送原因 COT
7.9.2.2 标识类型 TI
7.9.3 读多个/全部参数和定值
7.9.3.1 传送原因 COT
7.9.3.2 标识类型 TI
7.9.4 写多个参数和定值
7.9.4.1 传送原因 COT
7.9.4.2 标识类型 TI
7.9.5 参数特征标识PI
7.10 故障录波
7.11 历史数据文件
7.12 软件升级
7.12.1 传送原因 COT
7.12.2 类型标志 TI
7.12.3 命令类型 CTYPE
8 应用传输传输过程
8.1 正常传输过程
8.1.1 初始化过程
8.1.2 总召唤过程
8.1.3 时钟同步过程
8.1.4 遥控过程
8.1.5 遥信变位过程(带时标遥信数据)
8.1.6 故障事件过程
8.1.7 遥测上送过程
8.1.8 复位进程过程
8.1.9 文件传输过程
8.1.9.1 召唤文件目录过程
8.1.9.2 读文件传输过程
8.1.9.3 写文件传输过程
8.1.10 远程参数读写过程
8.1.10.1 读定值区号过程
8.1.10.2 读取多个/全部参数过程
8.1.10.3 切换定值区过程
8.1.10.4 参数修改过程
8.1.11 电能量召唤过程
8.1.12 软件升级
8.2 异常处理机制
8.2.1 防止报文丢失和报文重复传送控制
8.2.2 链路测试过程
8.2.3 端口号
8.2.4 I格式报文的发送方保存和接收方确认机制
8.2.5 超时的定义
8.2.6 传输过程补充定义
8.2.7 遥信报文异常处理机制
8.2.7.1 遥信报文异常场景 1
8.2.7.2 遥信报文异常场景 2
8.2.7.3 遥信报文异常场景 3
9 信息对象
9.1 用户数据定义
9.2 信息对象地址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故障录波数据文件格式定义(Comtrade格式)
A.1 故障录波数据内容要求
A.2 故障录波数据存储格式
A.3 故障录波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A.4 故障录波数据文件传输存储目录及命名规范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历史数据文件传输规范
B.1历史数据内容说明
B.2 历史数据文件类型及命名规范
B.3 历史数据文件格式
B.3.1 MSG(报文记录)格式
B.3.1.1 SOE 记录文件内容及格式
B.3.1.2 遥控操作记录文件内容及格式
B.3.1.3 极值记录文件内容及格式
B.3.1.4 定点记录文件内容及格式
B.3.1.5 日冻结电能量记录文件内容及格式
B.3.1.6 功率反向电能量冻结值
B.3.2 XML(可扩展语言)格式
B.3.2.1 SOE 记录文件内容及格式
B.3.2.2 遥控操作记录文件内容及格式
B.3.2.3 极值记录文件内容及格式
B.3.2.4 定点记录文件内容及格式
B.3.2.5 冻结电能量记录文件内容及格式
B.3.2.6 潮流反向电能量冻结值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日志记录文件格式定义
C.1 终端日志功能及类型定义
C.2 终端日志信息存储及文件格式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TLV数据类型表定义
附 录 E (参考性附录) 终端参数配置信息体地址分配表
E.1 参数远程设置总体要求
E.2 参数及其信息体地址定义
E.2.1 终端固有参数信息体地址
E.2.2 终端运行参数信息体地址
E.2.3 终端动作定值信息体地址
附 录 F (参考性附录) 电能量信息体地址分配表
附件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 DL/T634.5104-2009 实施细则(试行)
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 DL/T634.5104-2009 实施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DL/T634.5104-2009标准时(简称104规约)的通信报 文格式、数据编码及传输规则,扩展了故障录波文件、历史数据文件、参数整定及软件升级 业务应用104规约的通信服务传输过程。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采用101规约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L/T634.5101-2002(IDT. IEC 60870-5-101:200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 部分:传输规 约第 101 篇:基本远动任务的配套标准 DL/T 719-2000(IDT. IEC60870-5-102:1996)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 部分:传输规约 第 102 篇:电力系统电能累计量传输配套标准 DL/T 667-1999(IDT. IEC60870-5-103:1997) 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 部分:传输规约 第 103 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DL/T 634.5104(IDT. IEC 60870-5-104:2009)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5-104 部分:传输规 约 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 IEC 60870-5-101 网络访问 GB/T 18657.1-2002(IDT IEC 60870-5-1:1990)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 部分:传输规约第 1 篇:传输帧格式 GB/T 18657.2-2002(IDT IEC 60870-5-2:199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 部分:传输规约第 2 篇:链路传输规约 GB/T 18657.3-2002(IDT IEC 60870-5-3:1992)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 部分:传输规约第 3 篇:应用数据的一般结构 GB/T 18657.4-2002(IDT IEC 60870-5-4:1993)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 部分:传输规约第 4 篇:应用信息元素的定义和编码 GB/T 18657.5-2002(IDT IEC 60870-5-5:1995)远动设备及系统第 5 部分:传输规约第 5 篇:基本应用功能 IEEE 802.3 信息技术电讯与系统间信息交换局域网与城域网特殊要求第 3 部分:载波 侦听多址访问冲突检测(CSMA/CD)访问方法与物理层规范 RFC791 互联网协议请求注释 791 RFC793 传输控制协议请求注释 793 RFC894 以太网上的互联网协议 RFC1661 点对点协议(PPP) RFC1662 HDLC 帧上的 PPP RFC1700 赋值,请求注释 1700 RFC2200 互联网正式协议标准集,请求注释 2200
3 术语和定义 DL/T634.5104-2009定义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本标准采用如下术语定义: 3.1 信息体 Information object 定义的一组信息、定义或规范。需要一个名字标识它在通信中的应用(GB/T 16262-1996 的3.31)。 3.2 信息元素information element 定义的不可分割的变量,例如测量值或双点信息。 3.3 数据单元data unit 具有共同传送原因的信息实体。 3.4 数据单元类型data unit type 应用数据单元的开始的信息域,标识数据单元的类型和长度,隐含地或明确地规定应用 数据单元的结构及信息体的结构、类型和数目。 3.5 非平衡方式传输unbalanced transmission 非平衡传输过程用于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主站顺序地查询子站以控制 数据传输,是一种主从式传输方式。主站在这种情况下是启动站,它启动所有报文传输;子 站是从动站,只在它们被查询时才可以传输。 3.6 平衡方式传输balanced transmission 如果采用平衡传输模式,每个节点(包括控制站、厂站)均可以启动报文发送,是一种 对等传输方式。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下列符号、代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 ACD ASDU BCR C COI CON COS 地址域 请求访问位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二进制计数器读数 控制域 初始化原因 控制命令 状态量变化
COT CP56Time2a CS DIQ DIR DTU EPA FBP FC FCB FCV FTU QRP L NVA PI QCC QDS QOC QOI QRP S/E SCO SIQ SOE SQ SVA TI VSQ SRQ SCQ LSQ AFQ NOF NOS SOF QOS 传送原因 七个字节二进制时间 帧校验和 带品质描述词的双点信息 传输方向位 站所终端 增强性能体系结构 固定测试图像 链路功能码 帧计数位 帧计数有效位 馈线终端 复位进程命令限定词 报文长度 归一化值 参数特征标识 电能量命令限定词 品质描述词 命令限定词 召唤限定词 复位进程命令限定词 选择/执行 单点命令 带品质描述词的单点信息 事件顺序记录 单个或者顺序 标度化值 类型标识 可变结构限定词 节准备就绪限定词 选择和召唤文件限定词 最后的节和段限定词 文件或节认可限定词 文件名称 节名称 文件状态 设定命令限定词 5 总则 5.1 104 规约采用平衡方式传输,一般情况下配电主站作为客户端(Client),配电终端为服务 器端(Server),对于某些使用特殊场合(如 GPRS 模块为动态 IP)也可是配电终端作为客 户端(Client),配电主站为服务器端(Server)。 5.2 端口号默认采用 2404 端口。
5.3 支持定时总召和手动召唤,回答总召唤时必须用(SQ=1)连续地址方式传送。 6 一般规则 6.1 一般体系结构 本实施细则定义了开放TCP/IP接口的使用,包含一个由传输IEC 60870-5-101 ASDU的远 动设备构成的局域网例子。包含不同广域网类型(如:X.25,帧中继,ISDN,等等)的路 由器可通过公共的TCP/IP局域网接口互联(见图1)。图1所示为一个冗余的主站配置与一个 非冗余的主站配置。 图1 一般体系结构 6.2 规约结构 终端系统的规约结构如图2所示。
本标准推荐使用的TCP/IP协议子集(RFC2200)如图3所示。本实施细则出版时,RFC 文件均为有效状态,但可能在某时被等效的RFC文件所取代。如图1所示的例子,以太网802.3 栈可能被用于远动站终端系统或DTE(数据终端设备)驱动一单独的路由器。 如果不要求冗余,可以用点对点的接口(如X.21)代替局域网接口接到单独的路由器, 这样可以在对原先支持IEC60870-5-101的终端系统进行转化时,保留更多本来的硬件。 其他来自RFC 2200的兼容选集都是允许的。 本实施细则采用的TCP/IP传输集与定义在其他相关标准中的相同,没有变更。 根据DL/T 634.5101,从GB/T 18657.5中选取的应用功能 初始化 用户进程 从DL/T 634.5101和本部分选取的ASDU APCI(应用协议控制信息) 传输接口(用户到TCP的接口) TCP/IP协议子集(RFC 2200) 注:第5层、第6层未用。 应用层(第7层) 传输层(第4层) 网络层(第3层) 链路层(第2层) 物理层(第1层) 图2 终端系统的规约结构 传输层接口(用户到TCP的接口) RFC 793(传输控制协议) RFC 791(互联网协议) RFC 1661 (PPP) RFC 1662 (HDLC帧格式PPP) 传输层(第4层) 网络层(第3层) RFC 894 (在以太网上传输IP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第2层) X.21 IEEE 802.3 物理层(第1层) 串行线 以太网 图3 TCP/IP 协议子集 6.3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定义 6.3.1 基本报文格式 6.3.1.1 APDU 的组成 传输接口(TCP 到用户)是一个定向流接口,它没有为 IEC 60870-5-101 中的 ASDU 定义任何启动或者停止机制。为了检出 ASDU 的启动和结束,每个 APCI 包括下列的定界元 素:一个启动字符,ASDU 的规定长度,以及控制域(见图 4)。可以传送一个完整的 APD U(或者出于控制目的,仅仅是 APCI 域也是可以被传送的)(见图 5)。
APDU 长度 启动字符 68H APDU 长度(最大,253) 控制域八位位组 1 控制域八位位组 2 控制域八位位组 3 控制域八位位组 4 APCI APDU IEC60870-5-101 和 IEC 60870-5-104 定义 的 ASDU ASDU 图4 APDU 结构 ·字符 68H APDU 长度(最大,253) 控制域八位位组 1 控制域八位位组 2 控制域八位位组 3 控制域八位位组 4 图5 ACPI 结构 ACPI 长度 4 注:以上所使用的缩写出自IEC60870-5-3的第五节,如下所示: APCI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 ASDU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APDU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 6.3.1.2 ACPI 定义 启动字符 68H 定义了数据流中的起点。 APDU 的长度域定义了 APDU 体的长度,它包括 APCI 的四个控制域八位位组和 ASD U。第一个被计数的八位位组是控制域的第一个八位位组,最后一个被计数的八位位组是 A SDU 的最后一个八位位组。ASDU 的最大长度限制在 249 以内,因为 APDU 域的最大长度 是 253(APDU 最大值=255 减去启动和长度八位位组),控制域的长度是 4 个八位位组。 控制域定义了保护报文不至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启动/停止,以及传 输连接的监视等。控制域的计数器机制是根据 ITU-T X.25 标准中推荐的 2.3.2.2.1 至 2.3.2. 2.5 来定义的。 表 1,2,3 为控制域的定义。 6.3.2 三种类型报文格式的控制域定义 编号的信息传输格式(Information Transmit Format),简称 I-格式 编号的监视功能格式(Numbered supervisory functions),简称 S-格式 不编号的控制功能格式(Unnumbered control function), 简称 U-格式 6.3.2.1 I 格式(Information Transmit Format) I 格式控制域标志: 第一个八位位组的第一位 bit= 0
第三个八位位组第一位 bit= 0 特别规定: I 格式的 APDU 至少必须包含一个 ASDU。 I 格式的控制信息如表 1 所示: bit 8 7 6 5 4 3 2 1 发送序列号 N(S) 发送序列号 N(S) 接收序列号 N(R) 接收序列号 N(R) 0 0 八位位组 1 八位位组 2 八位位组 3 八位位组 4 表1 I 格式报文控制域信息 6.3.2.2 S 格式(Numbered Supervisory Function) S格式控制域标志: 第一个八位位组的第一位 bit= 1 并且第二位 bit= 0 第三个八位位组第一位 bit= 0 特别规定: S 格式的 APDU 只包括 APCI。 S 格式的控制信息如表 2 所示: bit 8 7 6 5 4 3 2 1 0 0 接收序列号 N(R) 接收序列号 N(R) 1 0 八位位组 1 八位位组 2 八位位组 3 八位位组 4 表2 S 格式报文控制域信息 6.3.2.3 U 格式(Unnumbered Control Function) U 格式控制域标志: 第一个八位位组的第一位 bit= 1 并且第二位 bit= 1 第三个八位位组第一位 bit= 0 特别规定: U 格式的 APDU 只包括 APCI。 在同一时刻,TESTFR, STOPDT 或 STARTDT 中只有一个功能可以被激活。 U格式的控制信息如表3所示: bit 8 7 6 5 4 3 TESTFR STOPDT STARTDT 确认 命令 确认 命令 确认 命令 0 0 0 2 1 1 1 八位位组 1 八位位组 2 0 八位位组 3 八位位组 4 表3 U 格式报文控制域信息 6.3.3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