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生物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4 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生物真题及答案 第 I 卷(机读卷 共 55 分) 考 生 须 知 1.考生要认真填写座位序号。 2.第 I 卷包括一道大题,共 4 页。答题前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按要求 认真作答。 3.第 I 卷各题均须按规定要求在“机读答题卡”上作答,题号要对应,填涂要 规范。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机读答题卡”一并交监考老师收回。 一、选择题(共 55 分,每小题 1 分) 1.组成糖元和核酸的化学元素分别是: A.C、H、O 和 C、H、O、N、P B.C、H、O、P 和 C、H、O、N、S C.C、H、O、N 和 C、H、O、N、P、S D.C、H、O、S 和 C、H、O、N、P、S 2.有人长跑后下肢肌肉发生抽搐,这是由于随着人体大量出汗排出了过量的: A.水 B.钙盐 C.钠盐 D.尿素 3.胶原蛋白分子具有 3 条肽链,每条肽链有 1050 个氨基酸。该分子中肽键的数目为: A.3147 个 B.3150 个 C.3153 个 D.1047 个 4.下列用于鉴定组织中是否有蛋白质的试剂及其颜色反应是: A.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B.双缩脲试剂,紫色 C .碘液,蓝色 D.斐林试剂,砖红色 5.对能量释放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组细胞器是: A.线粒体、叶绿体 C.高尔基体、核糖体 B.内质网、叶绿体 D.高尔基体、叶绿体 6.组成染色体和染色质的主要物质是: A.DNA 和 RNA C.RNA 和蛋白质 B.DNA 和蛋白质 D.DNA 和脂质 7.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线粒体 D.核酸 8.下列细胞含高尔基体和内质网较多的是: A.脂肪细胞 B.红细胞 C.胰腺细胞 D.肌细胞 9.在甲、乙试管中各加入 2mL 体积分数为 3%的过 氧化氢溶液,再向甲试管中加入 2 滴新 鲜鸡肝匀浆,向乙试管中加入 2 滴质量分数为 3.5%的 FeCl3 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A.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B.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的气泡少 C.甲试管不产生气泡, 乙试管产生气泡 D.甲试管产生气泡,乙试管不产生气泡 10. 两分子 ATP 中,含有的高能磷酸键和磷酸基的数目分别是: A.4 和 6 B. 2 和 3 C.2 和 2 D.6 和 4
11.水稻种子萌发时,如果长时间缺氧,就会引起烂芽,这主要是由于: C.乳酸中毒 B.酒精中毒 A.CO2 中毒 12.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所吸入的 O2 用于形成: A.CO2 D.丙酮酸 13.高大树木顶端的叶片细胞能够不断得到充足的水分,引起水分上升的主要作用是: D.丙酮酸中毒 B.H2O C.ATP A.呼吸作用 B.渗透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胀作用 14.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质量浓度为 0.3g/mL 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将会: A.吸水 B.质壁分离 C.胀破 D.无明显变化 15.落叶中钾的含量比植株上正常叶中钾的含量低,其原因是钾在叶片中: A.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C. 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 B.呈离子状态、不可以转移 D.呈离子状态、可以转移 16.为确定镁元素是否为植物生活所必需,用人工配制的缺镁营养液培养植物,应该: A.以土壤为基质,浇灌缺镁营养液 B.大田种植,浇灌缺镁营养液 C.以砂石为基质,浇灌缺镁营养液 D.不需基质,只用缺镁营养液培养 17.当人体血糖浓度低于 80mg/dL 时,明显的变化是: A.肝糖元合成加强 C.肝糖元分解加强 B.肌糖元合成加强 D.肌糖元分解加强 18.北京鸭在育肥期要“填饲”过量的糖类饲料,从而使鸭在短期内育肥,这说明: A.糖类可以转化为脂肪 B.糖类可以转化为维生素 C.糖类可以转化为蛋白质 D.糖类可以转化为核酸 19.乳酸菌的代谢类型是: A.自养需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异养厌氧型 20.棉花栽培过程中要摘去顶芽,最主要目的是: A.使棉株不再长高 C.使侧芽长成果枝 B.使棉田通风透光 D.减少水、肥消耗 21.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番茄。这个现象说 明: A.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 D.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22.许多淡水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不产卵,如果取同种鱼的脑垂体研碎后注入鱼体内,就 可促其产卵,这主要是利用垂体中含有的: A.性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 23.正常人餐后一小时,血液中会明显增多的物质是: A.胰蛋白酶 B.胰淀粉酶 C.胰岛素 D.胰高血糖素 2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兴奋 B.刺激 C.反射 D. 条件反射 25.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26.能够使被阉割公鸡恢复公鸡特征和行为的方法是: A.施用促性腺激素 B.口服睾丸酮 C.植入甲状腺 D.施用甲状腺激素 27.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 A.间期 B.四分体时期 C.减数第一次分裂 D.减数第二次分裂 28.利用马铃薯薯块繁殖新个体的方式叫:
A.出芽生殖 B.营养生殖 C.孢子生殖 D.分裂生殖 29.人的初级精 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中,DNA 分子数之比是: A.4:2:1 B.4:1:1 C.2:2:1 D.2:1:1 30.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A.受精极核 B.受精卵 C.种子 D.胚 31.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发生在: A.有丝分裂过程中 C.胚胎发育过程中 B.受精卵形成过程中 D.有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32.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羊膜出现的动物是: A.家兔 B.蜜蜂 C.鲤鱼 D.青蛙 33.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 A.中心体 B.染色体 C.线粒体 D.叶绿体 34.若双链 DNA 分子一条链 A∶T∶C∶G=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的碱基比是: A.1∶2∶3∶4 B.4∶3∶2∶1 C.2∶1∶4∶3 D.1∶1∶1∶1[来源:] 35.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 A.转录和翻译 B.贮存和复制 C.传递和表达 D.传递和贮存 36.下列能正确表示脱氧核苷酸分子各成分间连结关系的是: A.磷酸—脱氧核糖—碱基 C.磷酸—碱基—脱氧核糖 B.磷酸—核糖—碱基 D.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37.遗传学上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一个密码子。密码子位于: A.DNA 分子上 B.信使 RNA 分子上 C.转运 RNA 分子上 D.核苷酸分子上 38.某双链 DNA 分子中共有碱基 100 万个,如果 A 占 20%,则 G 的数目为: A.20 万 B.30 万 C.40 万 D.60 万 39.胰岛素是含有 51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中,碱基的数目至少是: A. 50 B. 51 C. 153 D. 306 40.将纯种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得到的 F1 代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 茎个体的数量比应是: A.3∶1 B.1∶3 C.2∶1 D.1∶1 41.已知豚鼠的黑毛对白毛为显性,一个杂合子豚鼠一次产生 10000 个精子,其中含黑毛 基因的精子约有: A.10000 个 B.5000 个 C.2500 个 D.500 个 42.若两个杂合子(涉及的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 这两个杂合子的基因型是: A.AaBb 和 AABb B.AaBb 和 Aabb C.Aabb 和 aaBb D.AABb 和 AaBB 43.可以改变原有基因结构,创造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是: A.诱变育种 B.杂交育种 C.多倍体育种 D.单倍体育种 44.用基因型为 DdTt 水稻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幼苗期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经过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中: A.1/4 为纯合子 B.1/4 为杂合子 C.全部为纯合子 D.全部为杂合子 45.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 A.诱导染色体多次复制 B.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C.促使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 D.促进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46.二倍体黑麦与六倍体普通小麦杂交产生的 F1 代的体细胞具有: A.两个染色体组 B.三个染色体组 C.四个染色体组 D.八个染色体组 47.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 21℃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是,当气温上升到 25.5℃时, 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了。这说明: A.突变是不定向的 B.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 D.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48.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 TT 的个体占 49%,Tt 的个体占 42%,tt 的个体占 9%。T 基因和 t 基因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70%、30% B.49%、42% C.49%、9% D.42%、58% 49.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B.该种群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 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 50.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A.蓝藻 B.蝗虫 C.蘑菇 D.小麦 51.一个池塘中长期生活着藻类、水蚤、虾、鱼、蚌等,这个池塘可以看作是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52.高山上的植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空气 53.在青草→蚱蜢→青蛙→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上,猫头鹰的体重每增加 1 kg,理论上 至少需青草: A.625 kg B.20 kg C.10000 kg D.40 kg 54.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相关生理作用是: ①光合作用 ②呼吸作用 ③蒸腾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 A.①②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②③ 55.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陆地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生物圈Ⅱ号 D.海洋生态系统 第 II 卷(非机读卷 共 45 分) 考 生 须 知 1.考生要认真填写密封线内的区县名、学校名、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 位序号。[来源:] 2.第 II 卷包括二道大题,共 4 页。答题前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按 要求认真作答。 3.答题时字迹要工整,画图要清晰,卷面要整洁。 4.除画图可以用铅笔外,答题必须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 一 二 总 分 题 得 号 分 阅 卷 人 复 查 人
得分 阅卷人 一、识图作答题(共 20 分,每空 1 分) 分子,图中 2 代表 1.右图是细胞膜局部放大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1 代表 (2)若该细胞表示人的白细胞,它所具有的吞噬功能与细胞膜的 性有关。 (3)若该细胞表示人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它从肠腔中吸收葡萄 糖时,需要图中的 协助运输(用图中的数字表示),运 输方向是 (用“A→B”或“B→A”表示)。 分子。 是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该细胞中的染色 2.图 A、B 是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模式图。请分 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 体数目与 DNA 数目之比是 (2)图 减数第 数目为 3.下图是人体和哺乳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的细胞分裂后能产生生殖细胞,该细胞处于 次分裂,据此推知该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 。 。 食 物 中 的 ① 细 胞 中 的 蛋白质 氨基酸 合成 ② ③ 各种组织蛋白质, 以及酶和激素等 形成新的氨基酸 含氮部分 不含氮部分 (1)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后形成的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是 (2)肝细胞中的转氨酶参与了图中② (3)细胞中的氨基酸通过③ 可以氧化分解为 CO2 和 H2O,为生命活动提供 4.图A、B是测量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变化示意图,图C是突触结构示意 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作用分解成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其中不含氮部分 ,或者转化为 作用。 。 等其它物质。
时的膜内外电位差。 (1)图A测量的是神经纤维在 在 (2)图 C 的突触前膜内有大量 抑制。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通过 时的膜内外电位差;图B测量的是神经纤维 ,其释放的递质可以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 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主要是通过传递 实现的。 得分 阅卷人 二、分析说明题(共 25 分,每空 1 分) 5.现有一个患红绿色盲病的男孩,经查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色觉均正常。色盲基 因用 b 表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男孩父母的基因型分别为 (2)该男孩的基因型为 的 (3)该男孩的父母再生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 、 ,他的致病基因来源于祖父母、外祖父母中 。 。 。 6.右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 物质还有 (2)图中②是 (3)如果某种原因使得大量的气孔关闭,则图中④的数量将暂时 ,它是光反应阶段形成的产物之一,光反应阶段生成的 和 ,③是 。 。 。 ③ ④ 7. 下图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在实验室培养(定时供给食物)时的 种群数量变化。 Ⅰ.大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种群数量 变化 Ⅱ.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 养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 Ⅲ.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种群数 量变化 Ⅳ.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混合培 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曲线Ⅰ可知,大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种群呈现 种群数量最大值(K)约是 (2)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 是 (3)假如某地区鼠的种群增长趋势与曲线Ⅲ一致,可以推测:清除垃圾、严密储存食物, 就会使环境条件所能容纳的鼠种群数量 型增长,环境条件所允许的 ,占优势的 。 。 。 生物试卷第 II 卷第 3 页(共 4 页) 8.科学家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 35S 标记 A 噬菌体的蛋 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 32P 标记 B 噬菌体的双链 DNA。然后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 细菌,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经检测发现:被 A 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内没有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 入细菌体内;被 B 噬菌体侵染的细菌内有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 内 。 进 一 步 研 究 发 现 放 射 性 会 出 现 在 子 代 噬 菌 体 的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 2) 假 定 一 个 被 标 记 的 B 噬 菌 体 产 生 了 100 个 子 代 噬 菌 体 , 其 中 含 有 32P 的 个 体 数 是 没有进 进入到细菌体 分 子 上 。 此 实 验 证 明 。 9.蔗糖酶可以催化蔗糖水解为果糖和葡萄糖,蔗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葡萄糖 与斐林试剂共热后发生颜色反应,且葡萄糖溶液浓度越高,颜色越深。据此设计“不同 pH 值对蔗糖酶催化活性影响”的实验,请参照下图完成实验设计: (1)取 a、b、c、d、e5 支试管,依次加入 4mL 葡萄糖溶液,浓度分别 为 0.01mol /L、0.05mol/L、 0.1mol/L、0.2mol/L、0.4mol/L。再加入 2mL 斐林试剂,浸入沸水中 1min。5 支试管将呈 现不同深浅的颜色,推测其中 (2)另取 5 支洁净试管,分别加入 2mL pH 为 3、5、7、9、11 的蔗糖溶液,再加入 2mL 液,轻轻振荡,37℃水浴 10 min。向每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2mL 观察颜色变化。 (3)通过两组试管的颜色对比,可以判断 蔗糖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的水解程度,进而推断不同 pH 值对 ,浸入沸水中 1min, 试管的颜色最深。 溶 2004 年北京普通高中会考生物答案及评分参考 阅卷须知:
1.认真掌握答案要点,严格执行评分标准,并按规定要求签名。 2.一律用红色钢笔(圆珠笔)按统一要求批阅,务必保持卷面整洁。 3.各大题实际得分须分别写在题头和第二卷卷首计分栏内,要求书写工整、清楚、正确。 一、选择题(共 55 分,每小题 1 分) 第 I 卷(机读卷 共 55 分) 5[来 源:ZXXK] A 16 D 27 D 38 B 49 A 6 B 7 D 17 18 C A 28 29 B A 39 40 D D 50 51 8 C 19 D 30 B[来源:学§科§网 Z§X§ X§K] 41 B 52[来源:学§科§网 Z§X §X§K] 9 10 11 A A B 20 21 22 C C B 31 32 33 D A B 42 43 44 D A C 53 54 55 C C A A B B 第 II 卷(非机读卷 共 45 分)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1 A 2 B 3 A 4 B 12 13 14 15 B C B D 23 24 25 26 C C C B 34 35 36 37 C A A B 45 46 47 48 B C C A 一、(共 20 分) 1.共 5 分,每空 1 分 (1)蛋白质;磷脂 (2)流动 (3)1;B→A 2.共 5 分,每空 1 分 (1)B;1:1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