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A 卷(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共 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课内古诗词赏析(12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顷.刻(qǐng) 挑衅.(xìn)
秫秸.杆(jié)
断壁残垣.(huán)
B.剽.悍(biāo) 躯壳.(ké)
一霎.时(shà)
忧心忡忡.(chōng)
C.铁锹.(qiū)
坍.塌(tān) 文绉绉.(zōu)
广袤.无垠(mào)
D.惬.意(qiè)
陨.落(yǔn) 中轴.线(zhóu)
日薄.西山(b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 嗔视 蛛丝马迹 重峦叠嶂
B.取谛 孱弱 变换多姿 万恶不赦
C.恣睢 啜泣 哑雀无声 义愤填鹰
D 暮然 旁骛 锋芒必露 不容置疑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蓓蕾》诗刊征稿日期 5 月 31 日截至..,请大家抓紧时间,积极投稿。
B.他们俩在“汤尤杯”赛场上心有灵犀,配合默契..,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对手。
C.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地吸引了听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D.有的人经常说一套,做一套,言行相顾....,久而久之,大家不再相信他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关键在于领导的勤政廉洁和管理智慧。
B.经过持续不断的环保治理、重拳出击,让我们的山变得更青了,水变得更绿了。
C.精准扶贫不但要给予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而且要给予方法和技能上的指导。
D.丁细牙痛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由丁香叶、细辛组成的,因此毒副作用比较小。
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笑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
②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而且对胃、肠等
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
③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
脏供氧。
④一张一弛之间,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
A.①③⑤②④
B.③④⑤②①
C.③①⑤④②
D.①③⑤④②
6.下列对古诗词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A.李白《行路难》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B.曹操《观沧海》”洪波涌起”中的“涌”字用得尤其出色,让读者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
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C.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
体现了他坚贞不屈的气节。
D.《〈诗经〉两首》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不同的是《关雎》意境含蓄,
场景朦胧;《蒹葭》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象可见。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 分,每小题 2 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湖心亭看雪(节选)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丙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列加点词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湖中人鸟声俱绝.(隔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边)
D.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9.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事赏雪,丙文写
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
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面面。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
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动静结
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避。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82 分)
三、文言文语句翻译与古诗文积累(10 分)
10.将下列句子翻译咸现代汉话。(4 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1.根据提示,写出古诗文名句。(6 分)
(1)
,却语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3)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正如《〈论语〉十二章》中
所言:
,
?
四、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 12-14 题。(8 分)
做大学问真学问
王子墨
①知识分子要具备恢宏格局与长远志向,在旧学与新知中寻找答案,做大学问、真学问,立时代之潮
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②司马迁曾经说过,他写《史记》的志向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司马
迁的志向转译一下,亦即是做大学问、真学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成了无数有担当的知识分
子的期许与自勉。
③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历史的评价标准却贯穿古今。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要秉持“做大学问、真
学问”的学术风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
大学问、做真学问。”这是对中国传承数千年之久学术传统的再一次重申,为广大知识分子指明了立志求学
的方向。
④知识分子,当有所“求”。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学术探索,
也当紧贴于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中寻求学术研究的立足点。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
思维的真理性。”学术成果,必须从实践中来,并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知识分子,也必须对国情有深邃细
密的考量,对历史有拨云见日的洞察,对专业有韦编三绝的钻研,才能拿出与实践相吻合、具有厚重分量、
切中时代脉搏的学术成果,才能成就学问的大与真。
⑤知识分子,也当有所“拒”。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学术界存在不少乱象,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正如有人所说,现在是著作等“身”
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清除乱象,需要知识分子以学者风骨自我勉励,在如乱花过眼的种种诱惑
面前保持定力,校准人生价值的度量衡,把对物质享受的关注,转移到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知
识分子专注于学术正道的上下求索,而非在利禄之途上奔竞游走,是做出真正的大学问、真学问的关键所
在,也是中国学术历经千载而斯文不坠的关键所在。
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
特的实践创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也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争当时代弄潮儿。
(选自《光明日报》)
1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0 字以内)(2 分)
13.第②段面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4.请简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 15-18 题。(16 分)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哒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
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
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
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
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
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
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好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
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⑥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⑦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给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
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搂在怀里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⑧那天,母亲只一会儿就树上的枣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⑨十三岁那年,到了红枣收获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诉老
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
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
得憋屈了。”
⑩真的,我举起棍子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但是看着被打得光秃秃
的树,我心里又很难过。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
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⑪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
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起身准
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我弯身去拾,却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
叭嗒叭嗒掉下来。
母亲的心有多疼。
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割着母亲的心。
⑫一次欠,我用打老枣树的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
⑬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
⑭ 后来,母亲离我而去,我也离开了那棵老枣树。但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
母亲一样。⑮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
15.阅读第⑥~⑪段,照示例用四字短概括后两次打枣的原因。(2 分)
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
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有删改)
示例:第一次:无理哭闹后打枣。
第二次:
。
第三次:
。
16.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列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4 分)
(1)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
(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2)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17.本文有多条线索,请说出其中两条。(4 分)
18.下面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中的一段文字,与文中第②段的画线句子进行比较:同样
是写母亲,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6 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的脸上现出央求
般的神色。
(三)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我 19——21 题。(8 分)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好个人隐私?
前言:大数据代的来临,为我门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浏览信息、
购买生活用品等。而网络平台依托大数据,就能掌握用户的大量信息。
【材料一】画
【材料二】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2018 年调查显示:有近八成的网民认为手机 APP 的个人信息不安全,不会轻易下载 APP,
其比例比去年提高了两成;网民希望揭露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的黑心企业的比例,从去年的五成上升到七成;
一旦遭遇信息诈骗,网民选择投诉曝光的比例,从去年的 58.7%提升到 83.1%。
【材料三】
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认为: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界限并不明确,哪些信息类型可以被互联网平台搜集
和提供给第三方?哪些情况下将被视为侵犯用户隐私?立法与执法环节都还未能跟上商业环境的变化。因此
不能为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提供法律支持。
【材料四】
5 月 1 日,《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正式实施,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体系日渐完善。中山大学
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对个人信息严格保密,不改,不世露,
不毁损,不出售,不非法向他人提供,这是网络平台必须承担的义务。
19.【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2 分)
20.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中调查显示的结果。(2 分)
21.综合以上材料,探究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4 分)
五、写作(40 分)
22.蚕咬破蚕茧,方能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成长,也像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咬破依赖的蚕茧,你才
能变得自立;咬破懒惰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勤奋;咬破自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大气;咬破浮躁的蚕茧,
你才能变得沉稳……
请以“咬破的蚕茧”为题,写一篇 600 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
①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再写作;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文中不能
出现真实校名和人名;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六、课外古诗词赏析(4 分)
B 卷(共 20 分)
浣溪沙
苏轼
麻叶层层檾①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③软④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①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可制麻袋或绳子。②络丝娘:
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③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
④软:吃饱。
23.词的上片写了什么农事活动?(2 分)
24.词的最后一句“问言豆叶几时黄”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2 份)
七、课外文言文阅读(10 分)
猩猩嗜酒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①之人设以醴尊②。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③,勾连相属④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