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资料共2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及答 案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 钟.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  1,2,3,4,5 B  , 3,5 B.  x    x 1  2  Z    ,则 A B   1,3,5 C.  ( ) D.  2,4 A  1. 已知集合 A.  5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逐一验证集合 A    1,2,3,4,5 中的元素是否也属于集合 B  x    x 1  2  Z    即可. 【详解】因为集合 A    1,2,3,4,5 , B  x    x 1  2  Z    可得 1x  时, 1 1 0  2     ; B Z 1 x  时, 2 2 1  2     ; B Z 2 1 2 3x  时, 3 1 1  2     ; B Z 3 x  时, 4 4 1  2 3 2     ; B Z 4 x  时, 5 5 1 2  2     ; B Z 5
综上,集合 ,A B 的公共元素为 1,3,5, 所以 A B   1,3,5 ,  故选:C. 2. i 是虚数单位,若复数 z  A. 4 5   4 5 3 i  5 3 i 5 B. 5 ,则 z 的共轭复数 z  ( 4 3i  3 i 4 4 5 5 5 C. -   ) 3 i 5 D.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复数除法运算可化简得到 z ,由共轭复数定义可得结果. 【详解】  z  5 4 3i     5 4 3i 4 3i 4 3i        4 3i  5   4 5 3 i 5 , z   4 3 i 5 5 . 故选:A. 3. 已知命题 :p x  R , 2 x 0 0 x   ,则 p 是( 0 1 0 ) A. 0x  R , 2 x 0 x 0 1 0   C. x  R , 2 x x   1 0 【答案】C 【解析】 B. 0x  R , 2 x 0 x 0 1 0   D. x R , 2 x x   1 0 【分析】由特称命题的否定可直接得到结果. 【详解】由特称命题的否定可知 p 为: x  R , 2 x 0 x 0 1 0   . 故选:C. 4. 开普勒(JohannesKepler,1571~1630),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发现所有行星运行 的轨道与公转周期的规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且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 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都相等.已知金星与地球的公转周期之比约为 2:3, 地球运行轨道的半长轴为 a,则金星运行轨道的半长轴约为( ) B. 0.70a C. 0.76a D. 0.96a A. 0.66a 【答案】C 【解析】
【分析】设金星运行轨道的半长轴为 1a ,金星和地球的公转周期分别为 1t , 2t ,根据题意 可得 a 1  3 12 3 a ,进而结合 3 2.5  3 12 2.1  ,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设金星运行轨道的半长轴为 1a ,金星和地球的公转周期分别为 1t , 2t ,由开普勒 定律得 3 a 1 2 t 1  3 a 2 t 2 t .因为 1 t 2  ,所以 3 a 1 2 3 a 4 9 3 ,即 a 1  因为函数 x 在 3 y ,  上单调递增,且  a . 3 12 3 9261 1000 ,且 125 8  3 2.5 , 9261 1000  3 2.1 ,  12  125 8 12 3 a 所以 3 2.5  3 12 2.1  ,因此 0.70 a  a 1  3  2.5 3 a  0.9 a , 故选:C. 5. 若二项式 ax     1 2 x 6     a  0  的展开式中所有项的系数和为 64,则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 ) A. 10 【答案】B 【解析】 B. 15 C. 25 D. 30 【分析】根据赋值法可得系数和,进而求解 1a  ,由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即可求解常 数项. 【详解】令 1x  ,则所有的项的系数和为 a  61  ,由于 0a  ,所以 1a  , 64  x   6 1 2 x    展开式的通项为 rT   1 C r 6 x 6  r 2  r x  C r 6 x 6 3  r ,故当 6 3 r 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2 6C 15 , 故选:B  时,即 2 r  ,此时 0 6. 若     π π, 4 2    ,且 2 cos   cos    π 2   2      1 2 .则 tan ( ) B. 2 C. 3 D. 2 3 A. 3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二倍角公式以及诱导公式化简得 2 cos   式以及弦切互化即可求解. 【详解】由 2 cos   cos    π 2   2      1 2 得 2cos   sin   ,进而根据齐次 1 2 cos 2   2cos   sin    1 2 cos 2 2cos   2 sin cos     2 sin    1 2 ,     1 2 ,化简得: 2 tan   4 tan    ,所以 tan 3 0 3 或 tan 1 ,    ,所以 tan 1 ,故 tan 3 , 进而得 由于 1 2 tan  2 1 tan  π π,    4 2  32 4 ln 32   4 e  , b  , 1 e c  log 2 e 4 ,则( ) B. c ;当 f ,其中 0 x  ,则   ex 时,   0  . x f x   1 ln x  x 2 , 所以,函数  f x 的增区间为  0,e ,减区间为  e, . 因为 a  32 4 ln 32   4 e   4 ln 32  4 ln32 e   f  e 4 ln32   , b   1 e f  e , c  log 2 e 4  log 4 e 4  ln 4 4  2ln 2 4  ln 2 2  f  2  ,
因为 e 4 ln32  2  4 e 64  2    2 e 8     1 ,则 4 ln32  e   ,则  f 2 e e 4 ln32    f  2   f   e , 故 a   . b c 故选:A. 8. 已知函数 ( ), f x g x 的定义域均为 R,且 ( ) f x ( )  g (2  x )  5, ( ) g x  ( f x  4)  .若 7 y  ( ) g x 的图像关于直线 2 x  对称, (2) g  ,则 4 22  1k   f k   ( ) B. 22 C. 23 D. 24 A. 21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对称性和已知条件得到 ( ) f x  ( f x  2)   ,从而得到 2 f   3  f   5    f   21   10 ,  f 4   f   6    f  22    10 ,然后根据条件得到 f 的值,再由题意得到  3 (2) g  从而得到  1f 的值即可求解. 6 【详解】因为 y  ( ) g x 的图像关于直线 2 x  对称, 所以  g 2  x    g x  , 2  因为 ( ) g x  ( f x  4) 7  ,所以 ( g x  2)  ( f x  2) 7  ,即 ( g x  2) 7   ( f x  , 2) 因为 ( ) f x  g (2  x  ,所以 ( ) ) 5 f x  ( g x  2) 5  , 代入得 ( ) f x   7  ( f x  2)   ,即 ( ) f x 5  ( f x  2)   , 2 所以   3 f  f   5    f   21       2 5  10 , f  4   f   6    f  22        2 5  10 . 因为 ( ) f x  g (2  x ) 5  ,所以 (0) f g f (2)    2 f   0 3   . (2) 5  ,即  0 f 1  ,所以 因为 ( ) g x  ( f x  4) 7  ,所以 ( g x  4)  ( ) 7 f x  ,又因为 ( ) f x  g (2  x ) 5  , 联立得,  g 2  x    g x  4   , 12
所以 y  ( ) g x 的图像关于点 3,6 中心对称,因为函数 ( )g x 的定义域为 R, 所以  3 g  6 因为 ( ) f x  ( g x  所以 2) 5  ,所以   1 f   5 g   3 1   . 22  k 1  ( ) f k  f   1  f   2  f     3  f   5    f   21    f     4  f   6    f  22        1 3 10 10    24 . 故选:D 【点睛】含有对称轴或对称中心的问题往往条件比较隐蔽,考生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恰当 的转化,然后得到所需的一些数值或关系式从而解题.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 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5 分,部分选对的得 2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9. 将函数  f x    cos 2 x  图象上所有的点向左平移 π  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   g x 的 π 6 图象,则( ) A.   g x 的最小正周期为 π B.   g x 图象的一个对称中心为    7π ,0 12    C.   g x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  π 3  5ππ, k 6  π k     k  Z  D.   g x 的图象与函数 y    sin 2   x  π 6    的图象重合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根据三角函数平移变换和诱导公式可得  g x    x cos 2    π 3    ;根据余弦型函数 最小正周期可知 A 错误;利用代入检验法可知 B 错误;根据余弦型函数单调区间的求法可知
C 正确;利用诱导公式化简   g x 解析式可得  g x   x sin 2    π 6    ,知 D 错误. 【详解】由题意知:  g x   f x     π 6      cos 2   x   π 3 π       cos 2   x  π 3    ; 对于 A,   g x 的最小正周期 T   ,A 正确; π x  时, 7π 12 2 x   π 3   ,此时   g x   π 3 3π 2 cos 3π 2  , 0 2π 2 7π 6 对于 B,当    7π ,0 12    对于 C,令 是   g x 的一个对称中心,B 正确; π 2 π 2    k x   π 3 2 π k  k Z ,解得:   2π 3  π k     x π 6 π k  k Z ,  即 π 3  π k   x 5π 6 正确;  π k  k Z ,   g x 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   π 3  5ππ, k 6  π k     k   Z ,C 对于 D,  g x    cos 2   x   π 3 π      cos 2   x  2π 3     cos      π 2 2 x  π 6      sin 2   x  π 6    ,   g x 与 y    sin 2   x  π 6    图象不重合,D 错误. 故选:ABC. 10. 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 A. 若随机变量  1,N ~ 2  ,  P  4  0.77 ,则  P   2  0.23 B. 若随机变量 X B    ~ 10, 1 3    ,则  D X  3  1  19 C. 已知回归直线方程为  y bx 10.8 ,且 4 x  , 50 y  ,则 9.8 b  D. 已知一组数据丢失了其中一个,剩下的六个数据分别是 3,3,5,3,6,11.若这组数据 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依次成等差数列,则丢失数据的所有可能值的和为 22 【答案】AC 【解析】 【分析】根据正态分布对称性知 A 正确,计算   代入回归直线,计算得到C 正确,讨论三种情况得到可能数据的和为12 , D 错误,得到答  ,B 错误,将 20 3 D X  D X ,x y 2 9    
案. 【详解】对于 A,  P    2   P    4    1 0.77  0.23 ,故 A 正确; 10  D X  对于 B,  1 2    ,所以  3 3 对于 C,回归直线方程经过点 ,x y ,将 4 20 9   1 D X   3 20 9  2 3  ,故 B 不正确; 20 y  代入求得 9.8 b  ,故 C 正确; x  , 50 31 x 7 对于 D,设丢失的数据为 x,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众数为 3,当 3x  时,中位数 为 3,此时 31 x   7 3 6  ,解得 x   ;当3 10 5x  时,中位数为 x,此时 x 31  7   , 3 2 x 解得 4 x  ;当 x ≥ 时,中位数为 5,此时 5 x   3 1 3  7 1 0 ,解得 18 x  .所以所有可能 x 的值和为 10 4 18 12    ,故 D 不正确.  故选 AC. 11. 正方体 ABCD A BC D 1 1 1 1  的棱长为 1,E,F,G分别为 BC, 1 ,CC BB 的中点,则( 1 ) A. 直线 1D D 与直线 AF垂直 B. 直线 1A G 与平面 AEF平行 C. 平面 AEF截正方体所得的截面面积为 9 8 D. 点 1A 与点 D到平面 AEF的距离相等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根据棱柱的结构特征,建立以 D 为原点,以 DA 、 DC 、 1D D 所在的直线为 x 轴、 y 轴、 z 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D xyz ,利用向量法即可判断 A,根据线线平行即可判断 B, 根据梯形面积即可判断 C,根据中点关系即可判断 D. 【详解】在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BCD A B C D 1 1 1 1  中,建立以 D 为原点,以 DA 、DC 、 1D D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