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年四川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8 年四川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至第 2 页,第Ⅱ卷第 3 至第 4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并认真核对答题 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座位号、姓名、科类”与本人座位号、姓名、科类是否一致。 2. 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Ⅱ卷时,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书写。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4.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 A、B互斥,那么   P A B  P A  P B      球的表面积公式 S R 4 2 如果事件 A、B 相互独立,那么 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 P A B      P A P B    如果事件 A 在一次实验中发生的概率是 p ,那么 n 次独立重复实验中事件 A 恰好发生 k 次的概率  P k n 0,1,2, C p   1 n k     p n k     , k n , k 球的体积公式 V R 4 3 3 其中 R 表示球的半径 一.选择题: 1.设集合 U    1,2,3,4,5 , A    1,2,3 , B    2,3,4 第Ⅰ卷 ,则   U A B  ð  ( ) (A) 2,3 (B)  1,4,5 (C) 4,5 (D) 1,5 i 2  ( ) 2.复数  2 1i (A) 4 x  3. (A)tan x 4.直线 3 tan y cot (A) y 5.设 0   x   1 3 2 ,    (B) 4 (C) 4i (D) 4i x  2 cos x  ( ) (B)sin x (C)cos x (D)cot x x 绕原点逆时针旋转 090 ,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直线为( ) 1 3 (B) y   若 sin   3 cos  x  1 (C) 3 x 1 3 ,则的取值范围是:( y (D) y 1 x 3  1  3 ) (A) ,    3 2        (B) ,   3   (C) 4,    3 3     (D) 3,    3 2    
6.从甲、乙等 10 个同学中挑选 4 名参加某项公益活动,要求甲、乙中至少有 1 人参加, 则不同的挑选方法共有( (A) 70 种 7.已知等比数列{ }na 中 2 ) (B)112 种 a  ,则其前 3 项的和 3S 的取值范围是( (C)140 种 1 (D)168 种 ) (A)  , 1   (C) 3,  (B)  ,0   1,    (D)  , 1     3,   8.设 ,M N 是球O 半径OP 上的两点,且 NP MN OM   ,分别过 , N M O 作垂直于OP , 的平面,截球面得三个圆,则这三个圆的面积之比为:( ) (A)3:5:6 (B)3:6:8 (C)5:7:9 (D)5:8:9 9.直线l  平面,经过平面外一点 A 与 ,l 都成 030 角的直线有且只有:( ) (A)1条 10.设   f x  (B)2条   x  sin (C)3条 (D)4条  ,其中 0 ,则   f x 是偶函数的充要条件是( ) (A)  0 f  1 (B)  0 f  0 (C)   ' 0 f  1 (D)   ' 0 f  0 11.设定义在 R 上的函数   f x 满足   f x  (A)13 (B) 2   2 f x (C)13 2 (D) 2 13  ,若  1 13 f  ,则  2 f 99  ( ) 12 . 已 知 抛 物 线 C y : 2 x 的 焦 点 为 F , 准 线 与 x 轴 的 交 点 为 K , 点 A 在 C 上 且 8 AF  2 AK (A) 4 的面积为( ,则 AFK (B)8 ) (C)16 第Ⅱ卷 (D)32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  展开式中 2x 的系数为_______________。   1 1 2  x x 3 4  14.已知直线 : l x y   与圆  : C x 4 0  2  1   y  2  1  ,则C 上各点到l 距离的最小值 2 为_____________。 15.已知正四棱柱的对角线的长为 6 ,且对角线与底面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3 3 ,则该正四 棱柱的体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 16.设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若 4 S  10, S 5 15  ,则 4a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个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求函数 y   7 4sin cos x x  4cos 2 x  4cos 4 x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设进入某商场的每一位顾客购买甲种商品的概率为 0.5 ,购买乙种商品的概率为 0.6 , 且购买甲种商品与购买乙种商品相互独立,各顾客之间购买商品也是相互独立的。 (Ⅰ)求进入商场的 1 位顾客购买甲、乙两种商品中的一种的概率; (Ⅱ)求进入商场的 1 位顾客至少购买甲、乙两种商品中的一种的概率; (Ⅲ)记表示进入商场的 3 位顾客中至少购买甲、乙两种商品中的一种的人数,求的 分布列及期望。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平面 ABEF  平面 ABCD ,四边形 ABEF 与 ABCD 都是直角梯形,  BAD   FAB  090 , BC 1 2 //  AD , BE //  1 2 AF (Ⅰ)证明: , C D F E 四点共面; , , (Ⅱ)设 AB BC BE  ,求二面角 A ED B  的大小;  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设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已知 ba n 12n (Ⅰ)证明:当 2b  时, (Ⅱ)求 na 的同项公式 n   na   n 2   b   1 S n 是等比数列;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 设椭圆 2 2 x a  2 2 y b  1,  a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b 0 ,F F ,离心率 2  e  2 2 ,右准线为l , ,M N 是l 上的两个动点, 1   F M F N 2  0 (Ⅰ)若 1   F M F N 2  2 5 (Ⅱ)证明:当 MN 取最小值时, 1 ,求 ,a b 的值;   F M F N 2  与 1 2F F 共线。 22.(本小题满分 14 分) 已知 3x  是函数   f x  a  ln 1  x   2 x 10  的一个极值点。 x
(Ⅰ)求 a ; (Ⅱ)求函数   f x 的单调区间; (Ⅲ)若直线 y b 与函数 y    f x 的图象有 3 个交点,求b 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B 2.A 3.D 4.A 5.C 6.C 7.D 8.D 9.B 10.D 11.C 12.B 二.填空题: 第Ⅱ卷 13. 6 14. 2 15. 2 16. 4 三.解答题: 17. 解: y   7 4sin cos x x  4 x   7 2sin 2 x  4cos 2 x 2 2 x  4cos  1 cos  4cos  x   7 2sin 2 x  4cos 2 x sin 2 x   7 2sin 2 x  2 sin 2 x   1 sin 2  x 2  6 由于函数  u z  21  在 6 11 , 中的最大值为 z max 2  1 1      6 10 最小值为 z min  2 1 1     6 6 故当sin 2 x   时 y 取得最大值10 ,当sin 2 1 1x  时 y 取得最小值 6 18. 解:记 A 表示事件:进入商场的 1 位顾客购买甲种商品, 记 B 表示事件:进入商场的 1 位顾客购买乙种商品, 记C 表示事件:进入商场的 1 位顾客购买甲、乙两种商品中的一种, 记 D 表示事件:进入商场的 1 位顾客至少购买甲、乙两种商品中的一种, (Ⅰ)C A B A B    
 P C            P A B A B   P A B P A B       P A P B P A P B 0.5 0.4 0.5 0.6             0.5 (Ⅱ) D A B       P D P A B       P A P B 0.5 0.4     0.2  1    P D (Ⅲ) B   P D 3,0.8    0.8 ,故的分布列  P  0   3 0.2  0.008 P    1  1 C 3  0.8 0.2  2  0.096 P   2   2 C 3  2 0.8  0.2 0.384   P  3   3 0.8  0.512 所以 E  3 0.8 2.4  19. 解法一: (Ⅰ)延长 DC 交 AB 的延长线于点G ,由 BC //  1 2 AD 得  GB GC BC GA GD AD 1 2 延长 FE 交 AB 的延长线于 'G   同理可得 ' ' G E G B BE G F G A AF   ' '  1 2
故 ' G B GB G A GA  ' ,即G 与 'G 重合 因此直线CD EF、 相交于点G ,即 , C D F E 四点共面。 , , AD  1  , ,又由已知得, AD  平面 ABEF 2 , BM 与平面 ADE 内两相交直线 AD AE、 都垂直。 1 AB  ,则 BC BE (Ⅱ)设 取 AE 中点 M ,则 BM AE 故 AD BM 所以 BM  平面 ADE ,作 MN DE 由三垂线定理知 BN ED BNM ,  ,垂足为 N ,连结 BN 为二面角 A ED B   的平面角。 BM  2 2 , MN 1   2 AD AE  DE  3 3 故 tan  BNM  BM MN  6 2 所以二面角 A ED B  的大小  arctan 6 2 解法二: 由平面 ABEF  平面 ABCD , AF 射线 AB 为 x 轴正半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A xyz AB  ,得 FA  平面 ABCD ,以 A 为坐标原点, (Ⅰ)设 AB a BC b BE c    , , ,则 ,0,0  B a  EC    , ,0 , C a b ,  , b c FD   ,   E a ,0,  c D ,   0,2 ,0 , b F  0,0,2 c   0,2 , 2 c  b   EC  故 ,从而由点 E FD ,得 //EC FD  0,  FD  1 2 , 故 , C D F E 四点共面 , (Ⅱ)设   1,0,0 , B BC BE 1 AB  ,则     0,2,0 , 1,1,0 , D C 1  ,   1,0,1 E 在 DE 上取点 M ,使   DM ME 5  ,则 M    从而  MB     1 6 ,  1 3 ,  5 6    5 1 5 6 3 6 , ,   
 DE 又    1, 2,1 ,    MB DE   0, MB DE  在 DE 上取点 N ,使  DN  NE  2 ,则 2 2 2 , 3 3 3 N    ,     NA       与 NA 从而  故 MB 2 3 ,  2 3 ,  2 3      NA DE  ,  0, NA DE  的夹角等于二面角 A DE B  的平面角,    MB NA   cos   MB NA   MB NA    10 5 所以二面角 A DE B  的大小  arccos 10 5 20. 解:由题意知 1 a  ,且 2 ba n  n 2   b   1 S n ba n 1   2 n 1    b   1 S n 1  两式相减得  b a n 1   a n   n 2   b   1 a n 1  即 1 n   a ba n  2n ① (Ⅰ)当 2b  时,由①知 1 n   a 2 a n  2n 于是 a n   1  n  1 2   n  a n  n 2   1 2   n 2  na n     ,所以 1 0 na  2n n   又 1 1 2 a   n 1  2   n 1 12n  是首项为 1,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 (Ⅱ)当 2b  时,由(Ⅰ)知 na n   2 n 1  n 1   2 ,即 na   n   1 2n 1  当 2b  时,由由①得  1   n   1 2 a n 1  2 b ba  n 2  n  ba n  b  2 b n 1   2 1 b  2 n 2 
  b a   n  1  b 2 n  2    因此 a n 1   1  b 2 n 1   2   b a   n  1  b 2 n  2       2 1 b  2 b  n  b    1  2  n 2    b 2  2 2  得 a n 21. 1 n   b b n 1    n  2 解:由 2 a  2 b 2  与 c e   2 2 ,得 2 a 22 b , ,l 的方程为 0 a x  2 a a c 2 2          2 2 0 a , ,     F 2     2 a y N , , 1  2 a y , 2 F 1     设  M  F M 则 1   3 2 2      a y F N , , 2 1      2 2 a y , 2       F M F N 由 1 y y 1 2  0 得 2 2 3 0 a   < 2   F M F N 2 (Ⅰ)由 1 ①  2 5 ,得  2 y 1  2 5 ② 2     2  2 y 2  2 5 ③         3 2 2 a 2 2 a     由①、②、③三式,消去 1 ,y y ,并求得 2 a  4 2 故 a 2, b  2 2  2 (Ⅱ) MN 2   y 1  y 2 2   2 y 1  2 y 2  2 y y 1 2   2 y y 1 2  2 y y 1 2   4 y y 1 2  2 6 a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