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4 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27 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提.防(dī) B·埋.怨(mán) C·妊娠.(chén) D·肖.像(xiào) 给.予(jǐ) 吮.吸(shǔn) 分娩.(miǎn) 匀称.(chèn) 忧心忡忡..(chōng) 锐不可当.(dāng) 庸.人自扰(yōng) 亲密无间.(jiàn) 荒谬.绝伦(miù) 良莠.不齐(yǒu) 审时度.势(duó) 鲜.为人知(xi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寒喧 B·既然 C·松弛 D·赝品 甘拜下风 委曲求全 自命不凡 循序渐进 矫揉造作 一筹莫展 销声匿迹 无精打彩 翻云覆雨 草菅人命 走投无路 变本加利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 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B·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实施行政管制..。 C·由于..它比私车使用更方便,更快捷,因此,不仅政府高官,甚至企业巨头也乘公交 车上班。 D·这个队的姑娘个个都是身体结实、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选手,在今年广元女儿节 的国际凤舟赛上夺冠,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家都以亲切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老干部的 发言。 B·她是一位优秀的曾经获得四川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剑阁县文峰中学的语文教师。 C·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考试时又没有按照要求仔细审题,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是可 想而知的。 D·为加快广元经济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努力发 展高新科技产业,搞好生态节水农业,办好文化旅游业、服务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学、政治、军事、医 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 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 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了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 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 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
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 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 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 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 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 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 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 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 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 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理的人应当更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 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自 2013 年 5 月 15 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5.下列各项中,不是直接阐述“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的一项是( ) A.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中国古代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 B.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C.这些经典化为文化基因融人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 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D.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6.下列对有关内容和论据、论证方法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语言与图像相比,,语言的抽象性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B.文言与白话相比,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 创造的语言空间。 c.作者例举于右任《望大陆》一诗,意在证明台湾的炎黄子孙希望早日回归大陆的爱 国情怀。 D.文中运用比喻,论述了中国古代经典源远流长,一直为炎黄子孙提供文化养料。 7.下列对作者观点态度及论证过程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第①段第一二句谈“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第三四句由第一二句引出并隐含“要 学文言懂文言”,否则就没有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由此 可知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国人要学文言懂文言。 B.第②段承第①段第一二句进一步阐明“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第③段承第①段第三 四句论述的是:即使文言难懂难学,也要学文言懂文言。因为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 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典雅的语言来表达,而文言文,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c.第④段继续论述要“学文言懂文言”,即使生活在图像时代也要学文言懂文言。因 为语言比图像具有想象空间,而语言中的文言比白话更具有再创造的空间,具有白 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 D.第⑤段高度赞扬《望大陆》所抒发的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思乡之情。第⑥段作者认 为:曾经有人说的“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造成了“文言传统的断裂”,而 ) “文言传统的断裂”造成了“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 望”。最后强调“学文言懂文言”的重要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 8-9 题。(6 分,每小题 3 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 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乌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蔚然:茂盛的样子 ) 芳:花的香味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B.野芳.发而幽香 C.非丝非竹. 竹:管乐器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 而.年又最高 从:跟随 ) 欲信大义于.天下 C. 名之.者谁 而.其主不能守 D. 醒能述以.文者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不以.物喜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93 分) 四、(14 分) 10.第 1 卷文言文中太守在为官为政方面,除了“与民同乐”之外,还有哪些值得称赞的 地方?(答题时用自己的语言与摘录原句相结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 1.把第 1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山行六七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3 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 分)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5 分) ’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4 分) 13.用诗文原句填写。(任选六句)(6 分) (1)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3)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4) 酒酣胸胆尚开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秦风》) (7)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8)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4.走进名著。(4 分)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读《西游记》,从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我们领略了孙悟空爱憎分明、除恶务尽的斗争精神; 读《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三国演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以《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对象,在横线上续写两句。 15.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4 分) 世界爱眼日前,南山中学校团委进行了一次近视情况的调查,获得有关信息和数据如下。 ★近视危害: 大学专业中,有 84 个专业限制录取眼睛近视的学生。 ★近视情况: 全校学生人数:5872 人。 戴显形眼镜人数:3132 人。 戴隐形眼镜人数:323 人。 虽已近视但未带眼镜人数:257 人。 实际近视人数:3132+323+257=3712 人。占比约 63%(去年校团委调查的近视人数 占比是 46%,)。 ★造成近视和近视度越来越高的原因: ①上网、QQ 聊天、玩游戏、查资料、发短信。特别是大多数同学拥有手机后,不少人 一有空就在玩手机,甚至藏在被窝里玩手机。 ②连续看书时间过长;作业量过大,连续写作业时间过长。大多数同学在看书和写作业 时姿势不正,眼睛离书和作业本太近,不少同学趴在桌子上写作业。学校对预防近视的宣传 工作和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书写习惯的教育工作也没有经常坚持。 ③许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近视问题。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没有关心孩子近 视的眼睛。表现在:有的每月慷慨地拿出几百元给孩子补课,却没想到给孩子治一下近视: 有的打麻将一晚上可赢可输几 千元,却没想到给孩子治一下近视;有的拥有住房两套、三 套,却没想到少住半平方米给孩子治一下近视;有的为孩子配了眼镜就认为万事大吉,却没
想到配眼镜只是关心了孩子的学习(眼镜只起看清字体的作 用) ,并没有真正关心孩子的眼 睛(眼镜没有恢复视力的功能)。 ‘ ★校长收到校团委的调查报告后,立即召开校务会,并作出决定: 第一、针对本校学生近视较严重的情况,开展一次全校性的预防近视的宣传教育活动, 并作为经常性的工作长抓不懈。 第二、召开一次家长座谈会,家校结合,把预防 和治疗近视的工作落到实处。 第三、鉴于青少年自控能力弱以致手机上网危害极大,决定举办一次“中小学生带手 机上学,禁还是不禁”的辩论会。 (1)辩论会上,甲方的观点是:中小学生带手机上学应当禁止。假如你是甲方的主辩 人,请你仿照下面的“理由一”补写两条理由,使三条理由构成比喻排比的句式。 (2 分) 理由一:手机的辐射就像慢性毒药一样,使我们受害而不自知,长期下去对眼睛危害极 大。 理由二:手机上的游戏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三:手机上的黄色内容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使家长真正地关心孩子的眼睛,请你针对调查所得的许多家长不重视孩子近 视问题的情况,为家长座谈会写两条标语:(2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15 分) 小葱青青 白的雪,青的葱,①红红的是她的小手。 她总是那么静静地站着。低着头,眼睛朝下看。扎两条小辫子,穿一身红底蓝花的棉 袄、棉裤。一双黑布鞋羞涩地卧在白雪中。脸蛋儿红红的,那双小手也是红的。看不到那双 眼。那眼睛一定很关、很清澈…… 白白的雪轻轻地盖在小街上。只有那小葱总是那么嫩,那么青,像她自己一样。她从 不 吆喝,从不抬价。换了别人,这样的葱,一定会扯开嗓子吆喝出“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等诱人的词句。她极少说话。说,也是轻声细语的几个字,“要多少”“几斤几两”“几角几 分”。只有在说话的时候,她才偶尔看对方一眼。啊,这眼睛真美!它不光清澈,还蕴涵一 丝忧伤,但忧伤中分明显露出善良和期望。 小镇上的人都吃她的小葱。没有人跟她讨价还价,连老太太都是如此。大家都爱护她。 莱主们常对镇上的人说,我的葱不如小妹妹的,买她的吧。镇上哪来恁好的葱?没有人一下 子买好多。大家都知道,她的小葱天天都有,一年四季不断,价格也好。 她把两只小手放在嘴边,用热气一哈。 “小妹妹,给你钱。”大姐姐把钱递给她,她轻轻地摇摇头。 “为啥?”大姐姐一怔。“大姐姐,俺……”她抬起头来,目光在大姐姐的脸上扫视了一 下,迅速地落在左胸那枚“吉阳镇中学”的校卡上,声音有些激动,也带有几分憧憬,“俺 娘 说,等过两年,弟弟初中毕业了,就让俺继续上学”。 “大姐姐,俺不要钱。俺知道你是老师,常来买葱,俺想求您帮俺看看本子。这是俺看 弟弟的书做的作业。” 说着,她迅速从菜篓底下拿出两个用塑料布包着的本子,递给老师。 女老师接过本子,一下子就惊呆了。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初中作业。她不知道说什么 才好。
“小妹妹,多大啦?你是哪村的?” “俺今年 15 岁啦。住在杏树湾,俺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正上初中呢!” “爹娘呢?” “爹病了。两年前,爹从城里卖菜回来,跌倒沟里,腿断了。娘在家里伺候爹,还管园 子.爹好的时候,俺也上学哩!” 女教师嘴唇动了几下,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只是眼圈发红,发潮。她一下子将小 妹妹搂在怀里,紧紧地握住那两只小手,冰凉的小手。她想把它们暖热,永远地热下去。 “好妹妹,你到我班里来上学吧!” “不,俺不上,俺还要卖菜呢。俺上了,弟弟就上不成了,俺娘说……” 太阳出来了。那雪更白,那葱更青。② 两年后,小妹妹考上了县师范。临走时,她给女教师送去一篮子葱。葱洗得真干净, 扎得整整齐齐。多嫩的小葱呀! 她俩没有说话,都哭了…… 啊,小葱青青……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内涵丰富,请你根据前后文,说出她眼中蕴涵的“忧伤”、“善良” 和“期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 分) 忧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整体把握全文,概括全文内容。(80 字以内)(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批注是阅读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请你对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从景物描写的作用方面 作批注。(4 分) 批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探究:(以下两题,任选一题,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标明小题号)(3 分) (1)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显著特点是:没有把这个冬天写得特别严寒冰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人生路上成长的角度,谈谈该文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50 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 分) ★吕蒙一介武夫,后因学习而令人刮目相待。(七年级语文教科书《孙权劝学》) 本是少年天才的方仲永,后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七年级语文 教科书《伤仲永》) ★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 读书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个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 向书本学习,学习科学知识;向贤者学习,学习高尚品德;向成功者学习,学习成功 经验;向名人伟人学习,学习伟大情怀……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标题:__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_____
要求:(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文字,使标题完整后再作文。可只填“学习”前的横线成 为作文标题,也可只填“学习”后的横线成为作文标题,更可在“学习”前后 的横线上都填成为作文标题。 (2)还可自己另拟标题,但不能脱离材料范围。 (3)角度自选,文意自定,文体自选。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本校校名、本地地名。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C.(妊娠 shēn ) 2.B.(A.喧——暄 3.B.(管制,是强制管理,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应用“管辖”一词,管辖,管理统辖) 4.D.(A.搭配不当,“目光”与“倾听”不搭配,可改为:以亲切的目光注视着这位老 干部,倾听着他的发言。B.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可改为:她是剑阁县文峰中学一位 曾经获得四川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优秀语文教师。c.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改 为:那怎么可能有好成绩呢?或:没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D.利——厉) C.彩——采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5.B.论述的是中国人要学文言懂文言的必要性。 6.C.例举于右任《望大陆》一诗,意在说明文言具有白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唯有用 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思乡之情。 7.D.第⑤段不是赞扬这首诗抒发的思乡之情,而是说这首诗因为是用文言写的,才显得如 此回肠荡气,主要是承前阐述“文言具有白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强调文言的魅力。从 第⑥ 段的“反思”来看,曾 经有人说的“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是造成“文言传统 断裂”的因素之一,不是全部因素。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8.B.芳:香花。 . 9.A.(A,皆介词,表地点,译为“在”;B.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连词,表转 折,译为“但是”; C.代词,代醉翁亭,译为“它”/结构助词,用于主谓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表示工具、方式,译为“用”/介词,表动作、行 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因为”) 四、(14 分) 10.(3 分)为官不奢靡。表现在: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非丝非竹。 为政民和乐。表现在:负者歌于途;前呼后应,扶老携幼,游山的人络绎不绝。温饱问 题解决后,才有如此游兴。可见治理有方。 (不奢靡、民和乐, 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即可得 3 分) 11.(6 分)(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沿着山 路”“从”各 1 分,译出判断句式 1 分,共 3 分)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欣赏”“领会在”“寄托在”各 1 分,共 3 分) 12.(5 分)(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 分) (2)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3 分) 五、(14 分) 13.(6 分)(1)人不知而不愠 (2)朔气传金柝 (4)鬓微霜,又何妨 (3)草色人帘青 (5)赢得生前身后名 (7)甲光向日金鳞开 (一句 1 分,增、减、错一字该句不得分;若八句皆填写,只评阅前六句) (6)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8)天街小雨润如酥 14.(4 分)示例:读《水浒传》,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情节里,我们看到了“路 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侠肝义胆;读《三国演义》,从“草船借箭”的行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