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武汉大学现代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3 年湖北武汉大学现代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1.比较优势:指一国在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 成本。比如甲国在一年内可以生产 A 产品 1000,生产 B 产品 500,乙国在一年内可以生产 A 产品 800,生产 B 产品 200,虽然甲国生产 A 产品和 B 产品的效率都高于乙国,但甲国在 生产 A 产品的边际成本高于乙国,所以乙国在 A 产品上有比较优势,甲国在 B 产品上有比 较优势。 2.纳什均衡: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 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 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 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3.需求收入弹性:指在收入水平变化时,某种商品或劳务需求量反应的敏感程度,是 购买者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收入变动百分比的比值。若以表示购买者收入,表示收入增量, 表示需求量,表示需求增量,表示需求的收入弹性。 当时,称为低收入弹性;当时,称为高收入弹性;当时,称为负收入弹性。收入弹性 值为正的商品被称之为“正常物品”,收入弹性值为负的物品被称之为“劣等物品”。 4.资源配置效率:指如何在不同生产单位、不同区域与不同行业之间分配有限的经济 资源。如果一个经济体系能够做到有效地分配资源和运用资源,就可以认为这个经济体系 是高效率的。对资源配置的手段一般有两种:计划和市场。计划是通过制定各项国民经济 发展规划,引导资源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配置;而市场是通过价格机制引导资源在各行 业和地区间的配置。 5.自然垄断:指某些行业或部门为了有效生产而只需要一个生产者或厂商的市场状况。 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增加一个厂商将会大大提高平均总成本,引起整个行业总收益的相应 减少。自然垄断的形成,使得一个大规模厂商能够依靠自己的规模经济来降低生产成本, 使得规模经济的益处由该厂商充分加以利用。自然垄断有时来源于某些地理条件。在自然 垄断的部门中,政府通常对厂商加以认可,以批准该厂商进入该行业经营,或者在不利后 果发生之前进行制止,以免损害公共利益。 6.购买力平价:一种传统的的汇率决定理论。其内容是:货币如果在各国国内具有相 等的购买力,那么这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如果 2 美元和 1 英镑在各自的国内可以购买 等量的货物,则 2 美元兑换 1 英镑便存在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如果一国的货物相对便宜,那么人们就会购买该国货 币并在那里购买商品。购买力平价成立的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 是相同的。此外,购买力平价成立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①经济的变动来自货币方面; ②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量成正比;③国内相对价格结构比较稳定;④经济中如技术、消费
倾向等实际因素不变,也不对经济结构产生实质影响。购买力平价存在两种形式:①绝对 购买力平价,即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②相对购买力平价,指两 国货币兑换比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水平变动的比率。 7.乘数效应:指自发支出的增加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的现象。乘数发生作用必须具 备两个条件:存在可供利用的资源以便扩大再生产和需求旺盛以便使资源在各个部门顺畅 流动。乘数效应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由于经济中各部门是相互关 联的,一部门需求的增加,将会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一连串的收入和支出的增加。 8.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变动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 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 1861—1957 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 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资率的 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又 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二、问答题(共 9 小题,1~4 题每小题 15 分,5~9 题每小题 10 分,共 110 分) 1.什么是外部性?其解决的基本办法是什么? 答:(1)外部性有时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等,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 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 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它 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 外部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 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 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2)为矫正因外部性而导致市场失灵,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①课税与补贴 对产生外部成本者课税,对产生外部利益者补贴,其目的在于使外部效果的产生者自 行负担其外部成本或享有外部利益。 ②合并企业 合并企业的目的就在于使外在性问题内在化。如果生产 Y 商品的厂商对生产 X 商品的 厂商施加了外在性,那么这一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的原因是第二家厂商不考虑其行为对 第一家厂商所产生的成本或者收益。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将这两家企业合并在一 起。合并后的企业会继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将导致社会的资源的有效配置。 ③赋予财产权
对能排他的公共财富或无主物赋予财产权,这样就能对享用者收取费用,对破坏者要 求赔偿,使外部性削减,同时提高经济效率。 ④政府直接管制 主要是指政府对产生外部成本的情况加以管制。例如,对污染的管制。 2.简述垄断竞争的三个特点。它如何像垄断?如何像竞争? 答:(1)垄断竞争市场指那种许多厂商出售相近但非同质、而是具有差别的商品的市 场组织。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状况,一个市场中有许多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 同种产品。垄断竞争市场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市场上生产和出售的产品都具有差别,这种差别是指同一类产品的不同之处。产品 有了差异,就不能彼此完全替代,所以形成垄断,即每个企业对自己产品的价格都具有一 定的垄断力量,从而使市场带有垄断的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大,企业的垄断程 度就越高。另一方面,由于有差别的产品又同属一类产品,每一种产品都会遇到大量的其 他相似产品的竞争,因此,市场又具有竞争因素。一般说来,产品的差别越小,替代性就 越强,竞争程度就越高。如此,便构成了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基本 特征。②市场上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很多,因此,各个企业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很有限度。 ③企业进入和退出某一类产品市场比较容易。 (2)从垄断竞争的特点看,垄断竞争既像垄断也像竞争。 和垄断市场相似,垄断竞争市场的产品具有差别性,每个企业对自己的价格都具有垄 断力量,都没有产品的供求曲线。市场均衡点都没有达到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最大数量和最 低价格,因而都促使社会福利的损失。 和竞争类似,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都很多,产品之间具有替代性。在 长期中,进出入一个行业比较简单,厂商的利润都为零。 3.什么是 GDP 平减指数?什么是消费物价指数?这二者有何差别? 答:(1)GDP 平减指数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GDP 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 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 结构因素的影响。 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 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 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
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 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 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 (2)GDP 平减指数和消费物价指数都是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但两者存在较大的 差别。 第一,GDP 平减指数以 GDP 为衡量标准,反映的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总体趋势;而消费 物价指数只是以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为参考对象。 第二,GDP 平减指数并不直接反映物价的变动,因为名义 GDP 的变化可能是物价因素 引起,也可能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结果;消费物价指数以一组固定商品的价格变动 为计算依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物价变动趋势。 4.请结合供求曲线图说明税收引起的福利的无谓损失。 答:税收对福利的影响主要是:税收引起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变动,从而导致福 利的无谓损失,下面分析如下: 设 S 为供给曲线,D 为需求曲线,在没有税收情况下,供给曲线 S1 和需求曲线相交于 M 点,均衡价格为 P1,均衡产出为 Q1。假设政府对生产者征税,征税为 T,则供给曲线向 左移动 T 单位到 S2,新的均衡价格为 P2,均衡产出为 Q2。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没有征税时,生产者剩余为 AP1M,消费者剩余为 P1MO,社会总 剩余为 AMO。征税以后生产者剩余为 P3KO,消费者剩余为 ANP2,政府税收为 P2NKP3,社 会总福利为 PNQ2O。和无税时相比,社会福利无谓损失为 NMK。 5.市场中存在垄断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垄断是指一家厂商控制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 厂商就是行业。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它提供整个行业的产销量;第二,产品不能 替代。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不存在产品相近的替代品的竞争,其需求的交叉弹性为零,厂 商不受任何竞争性威胁;第三,独自决定价格。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利用各种手段 决定价格,以达到垄断的目的;第四,实行差别价格,以攫取最大的超额利润。 形成垄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独家厂商控制了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这种对生产资源的独 占,排除了经济中其他厂商生产同种产品可能性。 第二,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这便使得独家厂商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 垄断该产品的生产。
第三,政府的特许,政府往往在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的政策,于是独家企业就成了这些 行业的垄断者。 第四,自然垄断。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生产的规模经济效益需要在一个 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 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 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 品生产中,行业内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他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 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6.简述效率工资理论。 答:效率工资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效率工资已被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知识型企业采 用。由于在知识型企业中,员工的努力程度更加难以控制,因此,采用效率工资制度有助 于解决知识型企业监控困难的问题。 效率工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雇主必须把工资作为刺激雇员努力工作的手段。雇员在 工作时候的努力程度决定了生产和经营的经济效率,如果员工积极性高,则生产的效率就 高,反之亦然;而雇员工作时的努力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雇员得到的报酬的高低。 如果雇主给雇员支付的工资高于其他企业从事同种工作的雇员的工资水平,雇员就会 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前途的“好工作”,并为了保持这种好工作而努力工作,这就有利于企 业效率的提高。根据这一理论,经济学家们得出结论,雇主除非迫不得已则不愿意降低员 工的工资,因为这不利于刺激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不但如此,社会上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有 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高工资率还可以刺激产生高效率,效率的提高不可避免引起对劳 动的需求的下降,从而社会上失业的存在就是可以理解的。效率工资理论是新凯恩斯主义 反击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并证明其所主张的工资刚性的重要理由。 7.共有资源和公共物品有何异同? 答:共有资源是社会所共同拥有的资源,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 品。共有资源和公共物品具有很多异同点。 共有资源和公共产品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共有资源和公共产品 都表现受益群体是其产品所能波及的个人。如空气作为共有资源,可以为全体居民拥有和 使用,免费的公园作为公共产品也可以为居民使用;第二,共有资源和公共产品具有重叠 性。有些产品既是共有资源又是公共产品,它既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资源也为社会 共同拥有。 共有资源和公共产品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产品并不一定表 现为社会共同拥有,共有资源一般是自然界本来存在的自然资源,这种自然资源只能属于 全体公民,公共产品一般都是人造的公共设施,这种公共设施因为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 性,而必须由政府提供。第二,共有资源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 非竞争性意味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有些共有资源,一部分的使用会影响另外一部分人的
使用,具有消费的排他性;有些共有资源,消费者使用的边际成本不等于零,具有取得方 式的竞争性。 8.在环境保护方面,经济学家的主张与积极的环保主义者的主张有何不同? 答:在环境保护方面,许多环保主义者认为,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加上人均产出的 持续增长,正在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其他认识则认为没有这么悲观,更清洁和更 有效率技术的结合、增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都意味着对环境的压力 有可能减轻。 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环保主义者认为,我们的责任不应仅局限于你我之间抑或当代人 和后代人之间,应当从环境本身的角度把环境包括在内。这种观点低估了物质消耗和经济 增长的相对重要性,更多强调生态系统的维护。消费增长只有在不会导致环境退化的前提 下,在道德上才能被接受。因此,维护环境被看作是一种对人类活动的道德约束。 经济学家则认为,在经济生产时,应该把使用环境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考虑进来, 即不仅要考虑直接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成本和收益,还要考虑全体大众的成本和收益。即如 果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收益,我们应该少从事这类活动。这种方法考虑了环境的外 部性,但这些环境成本也只是它们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时的成本。但利用这种方法,可以 更明确地考虑可持续发展,包括我们现金利用环境的成本到后代利用环境的成本。 9.在什么条件下企业将暂时停止营业?在什么条件下企业将退出市场? 答:企业暂时停止营业点的条件是。在这种情况下,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 样的。这是因为如果厂商生产的话,则全部收益只能弥补全部的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得不 到任何弥补,如果厂商不生产的话,厂商虽然不必支付可变成本,但是全部不变成本仍然 存在。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被称作为停止营业点。 企业在短期中处于停止营业点并不意味着企业将退出市场,因为企业可以通过在长期 中调整生产要素而获得收益,当在长期中市场价格低于长期平均成本时,企业才会退出市 场。因为在长期中,当厂商获得利润时,行业外的企业进入该行业,市场上的供给就增加, 市场价格下降。相反,当市场价格低于长期平均成本时,企业经营不能获利,市场必须减 少供给才能使价格上升到长期平均成本,在这个条件下,企业可能退出市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