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 年福建高三水平语文会考真题及答案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
题号
得分
注意事项: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近日,十岁女孩小琴的父母在孩子受伤离世后自愿捐出孩子的器官,让五名患者重获
生,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深受社会各界所称颂。
B.新的一年,中国公民将迎来一批新规,其中,一代身份证正式失效,房贷开始“瘦
身”,以及号称史上最严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等新规备受关注。
C.虽然呼吁允许考生异地高考的报道时常见诸于各类媒体,但去年最后一天出台的各地政
策并没有真正放开,而是设定了较高门槛。
D.为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乡村医生的良好氛围,展示全国扎根基层的一百多万乡村医
生坚守、奉献的高尚情操,中央电视台于正式启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
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 句式杂糅,应改为“被各界称
所颂”或“深受各界称颂”。C 成分赘余,应删掉“于”改为“见诸各类媒体”。D 语序不
当,应该是“为展示全国扎根基层的一百多万乡村医生坚守、奉献的高尚情操,在全社会形
成关心、支持乡村医生的良好氛围”。所以选 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遗憾
B.田园将芜胡不归? 疑问代词,为什么
C.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担忧,担心
D.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或者
【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有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现代人,在享受信息时代便利的同时,却也不得不接受它泥沙俱下的另一面。
每天,数不清的资讯都像潮水一般向我们涌来,其中鱼目混珠,真伪难辨,充斥着大量有意
或者无意的谣言。
B.大约在 1921 年,这伙土匪遭到直系军阀的围剿,孙美珠被捕后被砍头示众,孙美瑶一怒
之下决定要反戈一击,报仇雪恨。
C.眼看已经是火烧眉毛了,他老兄还在那里有板有眼好整以暇地卖弄他的那手绝活儿。
D.十年,由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是吉光片羽;然而,对于处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社会而言,
已经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好整以暇:形容既严整,又从容。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 A 项“鱼目
混珠”是指用假的冒充真的,此处应为“鱼龙混杂”,是好的和坏的混在一起的意思。 B
项“反戈一击”是指从内部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D 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
的珍贵的文物,现常比作从前生活中稀少的、值得回忆的往事。也作“吉光片裘”。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发轫 切磋 顶呱呱 恭逢盛世
C.辑录部署迷彩服忍辱含垢
B.搏弈坍塌糊涂帐厝火积薪
D.融资翩跹白内障誓死如归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字、形似字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可以根据语句的上下
文意思并结合着词语意思来分析判断。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A A 恭逢盛世→
躬逢盛世 B 搏弈→博弈 糊涂帐→糊涂账 D 誓死如归→视死如归。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平易近人。欣赏他的文章有时候像在听一位耄耋老人轻声诉说着他曾
经历的往事,很多时候思绪也会不由自主地融入他诉说的那些过去的事情。
B.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出台了限购、限贷等系列调控政策,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政
策的出台将会使房地产投机者销声匿迹,住宅将回归居住本性。
C.由湖北艺术家主创的民族舞蹈《追爱》以优美动听的歌声和杂技化的舞蹈动作,完整地
演绎了少数民族的婚俗,既风情万种,又妙趣横生、惊险不断,迷醉了不少观众。
D.NBA 联盟最大的两家广告赞助商计划将赞助 NBA 的 10 亿美金投向 NFL 联盟和大学篮球联
赛,果真如此,NBA 联盟将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
【答案】D
【解析】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评卷人 得
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宋志明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可是“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孔
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这是儒家讲安
身立命之道的滥觞。《论语》也谈到“身”。《学而》篇写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这里,“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
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就是确
立人生的价值取向。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里所说的
“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在《论语》中,已分别论及安、身、立、命,但还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到孟子这里,则形
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
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
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经过理学家的
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如果选择外在路
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
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按照外在超越的路
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
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这就是安身立命之道。所谓“安身”,就是从内在性出发,
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用传统的说法,就是“人性
善”,就是“人为贵”。这个“身”字很要紧,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世
界。所谓“立命”,就是主张追求理想人格,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追求境界上的提升。用传
统的说法,就是“超凡入圣”,成就理想人格。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
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建立在“一个世界”的基础上,
没有设置彼岸世界。儒家认为,在现实的人生实践中就可以达到超越的目标.不必企慕彼岸
世界,也不必寄希望于来世。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0-O3-01,有删改)
6.下列各项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出自儒家,孔子在《论语》中已论及安、身、立、命。
B.到了孟子的时代,他从人性善和天道诚两个方面,对安身立命之道做了新的阐发。
C.安身立命之道通过不断吸收和改造,成为宋明理学家的核心学说。
D.安身立命之道经过宋明理学家的阐发,从治国之理发展成为后来的治身和治心之道。
7.本文认为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与基督教、佛教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对精神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外在超越的路向,如基督教、佛教等宗教方式;也有内在超
越的路向,如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哲学方式。
B.因选择的路向不同,安身立命之道属于哲学的精神方式,而基督教、佛教等属于一种宗
教的精神方式。
C.安身立命之道作为一种学理,被统治者利用来冶国;基督教、佛教等宗教因寄希望于来
世和外力的拯救,无法成为治国工具。
D.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而基督教、佛教则是依靠彼岸世界
来实现超越。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可以靠自已的努力实现人生的超越,基督教、佛教则认为必须靠
救世主或佛的拯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B.儒家的“安身”把人性善作为内在的根据,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善”;“立命”则把成
就理想人格、实现精神超越作为追求目标。
C.和《论语》对“安”“身”“立”“命”的阐释一样,宋明理学家也注意到了人对精神
价值的追求。
D.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佛教“人生是苦”的说法,否定人生价值;安身立命之道认为人
的精神世界无法脱离生活世界,肯定人的精神追求。
【答案】
6.B
7.C
8.A
【解析】
6.(A 项,关于“身”的论述是曾子的观点;C 项,安身立命之道“不断吸收”是对的,但没
有被“改造”;文中只是说宋明理学家十分重视安身立命之道,还无从确定是否是“核心学
说”。D 项,原文中是“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7.(“基督教、佛教无法成为治国工具”,文中没有类似表述。)
8.(基督教、佛教是依靠救世主或佛由现实世界超越到彼岸世界;这种超越是依靠外在力
量,而不是“自我超越”。)
评卷人 得
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凉武昭王李玄盛后尹氏,天水冀人也。幼好学,清辩有志节。初适扶风马元正,元正卒,为
玄盛继室。以再醮之故,三年不言。抚前妻子逾于己生。玄盛之创业也,谟谋经略多所毗
赞,故西州谚日:“李、尹王敦煌。”
及玄盛薨,子士业嗣位,尊为太后。士业将攻沮渠蒙逊,尹氏谓士业日:“汝新造之国,
地.狭人稀,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蒙逊骁武,善用兵,汝非其敌。吾
观其数年已来有并兼之志,且天时人事似欲归之。今国虽小,足以为政。知足不辱,道家明
诫也。且先王临薨,遗令殷勤,志令汝曹深慎兵战,俟时而动。言犹在耳,奈何忘之!不如
勉修德政,蓄力以观之。彼若淫暴,人将归汝;汝苟德之不建,事之无日矣。汝此行也,非
唯师败,国亦将亡。”士业不从,果为蒙逊所灭。
尹氏至姑臧,蒙逊引见劳之,对日:“李氏为胡所灭,知复何言!”或谏之日:“母子命悬
人手,奈何倨傲!且国败子孙屠灭,何独无悲?”尹氏日:“兴灭死生,理之大分,何为同
凡人之事,起儿女之悲!吾一妇人,不能死亡,岂惮斧钺之祸,求为臣妾乎!若杀我者,吾
之愿矣。”蒙逊嘉之,不诛,为子茂虔聘其女为妻。及魏氏以武威公主妻茂虔,尹氏及女迁
居酒泉。既而女卒,抚之不哭,日:“汝死晚矣!”沮渠无讳时镇酒泉,每谓尹氏日:“后
诸孙在伊吾,后能去不?”尹氏未测其言,答日:“子孙流漂,托身丑虏,老年余命,当死
于此。”俄而潜奔伊吾,无讳遣骑追及之。尹氏谓使者日:”沮渠酒泉
追?汝可斩吾首归,终不回矣。”使者不敢逼而还。年七十五,卒于伊吾。
①
许我归北,何故来
(选自《晋书·列女传>,有删节)
士业闻蒙逊南伐,命中外戒严,将攻张掖。尹氏固谏,不听,宋繇又固谏,士业并不从。繇
退而叹日:“大事去矣,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还也!”士业遂率步骑三万东伐,距战于怀
城,为蒙逊所败。左右劝士业还酒泉,士业日:“吾违太后明诲,远取败辱,不杀此胡,复
何面目以见母也!”勒众复战,败于蓼泉,为蒙逊所害。
(选自《晋书·凉后主李士业传》,有删节)
【注】①沮渠酒泉:指沮渠无讳。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初适扶风马元正适:嫁与
B.蒙逊引见劳之 劳:慰劳
C.岂惮斧钺之祸惮:畏惧
D.勒众复战,败于蓼泉勒:统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抚前妻子逾于己生
C.蓄力以观之
使工以药淬之
B.李氏为胡所灭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为击破沛公军
D.不见师之还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尹氏自幼好学,有志向,有气节,曾多次出谋划策,辅佐凉武昭王李玄盛创立国家,当
地的百姓对她非常尊崇。
B.尹氏极力反对李士业进攻沮渠蒙逊,她深刻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指出这种做法会引火
烧身,导致国破家亡。
C.尹氏的进谏不仅未被采纳,反而激起李士业的愤怒之情和好胜之心,这也成为他战败之
后仍一味冒进的主因。
D.尹氏被俘之后表现得不卑不亢,赢得了沮渠蒙逊的尊敬,后又凭借自己的智勇,得以与
诸孙相聚,终老伊吾。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靖以守之犹惧其失,云何轻举,窥冀非望!(4 分)
(2)汝苟德之不建,事之无日矣。(3 分)
(3)子孙流漂,托身丑虏,老年余命,当死于此。(3 分)
【答案】
9.B
10.D
11.C
12.(10 分)(1)安定地守着还担心失去,为什么要轻率攻打,暗中求取希望之外(的东
西)! (4 分)
(2)你如果不建立德政,过不了几天就要侍奉他了。(3 分)
(3)子孙们漂泊离散,(我)又寄身在敌人(之处),年纪大了,时日不多,将会死在这
里。(3 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考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教材中一般都学过,我们可以联系教材,并结合
原文语境来分析推断,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B 项,劳:劳问。故选 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0.
试题分析:复习文言虚词要明确各种文言虚词各有哪些功能用途,熟记于心,然后再看具体
语境中的虚词发挥了哪种虚词的功能,就是哪种虚词。A 项,于,前者,比;后者,在;B
项,为,前者,被;后者,替;C 项,以,前者,来;后者,用;D 项,之,二者均用于主
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故选 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
试题分析: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
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C 项,“反而激起李士业的愤怒
之情和好胜之心”在文中并没有依据。故选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2.
试题分析:翻译文中句子注意“信、达、雅”的标准和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
实”的原则,还要注意特殊句式、固定词组的翻译、重点词语的意思、省略成分的补充。本
题重点词语:以、事、于。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武昭王李玄盛的王后尹氏,是天水冀人。她年幼时就喜欢读书,清辩有志节。一开始嫁给扶
风人马元正,元正死后,做了李玄盛的继室。因为是再嫁的缘故,她三年时间没有说话。她
抚养前妻的儿子比养自己生的还要尽心。李玄盛创业的时候,谋划经略,尹氏给了很多帮
助,所以西州的谚语说:“李、尹统治敦煌。”
到了李玄盛死后,他儿子李士业继位,尊尹氏为太后。李士业准备攻打沮渠蒙逊,尹氏对李
士业说:“你这个刚刚建立的国家,地窄人稀,安定地守着还担心失去,为什么要轻举妄
动,暗中求取非分的期望!蒙逊骁武,善于用兵,你不是他的对手。我看他数年以来就有兼
并别国的圃谋,而且天时人事好像要归顺他。现在我们国家虽然小,但也足可治理国政。知
足的人不受辱,这是道家的明哲训诫。而且先王临死时,恳切地留下命令,让你们深深地慎
重用兵打仗,伺机而动。这些话还在耳边,为什么就忘了!不如勉力治理德政,积蓄力量观
察他。他如果过于暴虐,人民就将会归顺你;你如果不建立德行,过不了几天就要事奉他
了。你这次行动,不但军队打败仗,国家也将会灭亡。”李士业不听从,果然被蒙逊消灭。
尹氏到了姑臧,蒙逊引见并劳问她,她回答说:“李氏都被胡人灭了,我还再说些什么
呢!”有人规谏她说:“你母子的性命还悬在别人手中,为什么还倨傲!而且国家败灭子孙被
杀死.你为什么偏偏不悲伤?”尹氏说:“兴减死生,遣些都是道理的大体,为什么要等同
于凡人的事情,涌起儿女的悲伤!我一个妇人,不能跟他们去死亡,难道惧怕斧铁之祸,请
求做臣妾吗!如果杀了我,正是我的心愿。”蒙逊嘉赞她,不杀她,为自己的儿子沮渠茂虔
聘娶她的女儿为妻。到了魏氏以武威公主的身份嫁给茂虔后,尹氏和女儿迁居酒泉。不久她
女儿死,她抚摸着女儿的尸体,却不哭泣,说:“你死晚了!”沮渠无讳当时镇守酒泉,经
常对尹氏说:“王后的各孙子在伊吾,王后能去吗?”尹氏猜不透他的话,回答说:“子孙
漂流离散,自己又寄身在丑虏,老年余命,将要死在这裹,不能作毡裘鬼。”不久尹氏秘密
逃往伊吾,沮渠无讳派骑兵追上了她。尹氏对使者说:“沮渠酒泉答应让我归往北方,为什
么来追赶?你可以把我的头颅砍下来带回去,我是永远不回去了。”使者不敢逼迫她,祇好
返回。尹氏七十五岁时死在伊吾。
评卷人 得
分
四、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永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参与的革新运动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
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
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13.对于本诗的最后一联,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诗话》中提出非议说:“梦中安能见郢树
烟?‘烟’字只当用‘边’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5 分)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3.不同意这种观点。(1 分)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
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1 分)“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
迷离恍惚之态,(1 分)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见不易,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1 分)用“边”字既与首联重复,又肤浅无味,(1 分)注:答同意的,酌情给分,但最
高不超过 3 分。
14.(1) 兄弟惜别,依依不舍之情:首联写诗人在越江边送别兄弟,双双落泪,尽显离别
的痛苦与不舍;(2)被贬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或答: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
情):颔联写只身去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流露出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
情。(或:颈联“云似墨”一句,写出诗人被贬之地的险恶,也暗示诗人此时处境的险恶,
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3)兄弟之间的骨肉至情:尾联
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
(每点 3 分,情感 1 分,分析 2 分;答对 2 点即满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核的对象是最后一句。“长在荆门郢树烟”想象着在
梦中经常梦见弟弟去的“郢”一带的烟树。从诗人去国之远,蛮荒生活之久之难,流露出诗
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愁苦愤懑之情可分析“烟”字能够恰当的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迷离恍惚。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
“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心
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对他的政治
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实际
上,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
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我们
知道,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
诗人用“万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
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14.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可从诗中江边送别;被贬蛮荒;远隔两地,再难相见这些内容分析出
诗人的情感。该诗一方面叙“别离”之意,首联写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
的惜别之情。颈联寓情于景,表现分别时的无比凄恻、哀伤而怅惘之情。尾联写别后相思之
梦,显得情深意浓,真切感人。另一方面又抒“迁谪”之情。第二联,用“一身”“万死”
“六千里”“十二年”等词语,高度概括的自己屡遭贬谪的凄惨经历,表明抒发了被长期流
放蛮荒之地的愤懑愁苦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
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
内容大意及注释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分析,由“欲知”可知,“欲知此后相思梦”为虚
写,想象。“长在荆门郢树烟”一句为写景,故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相思梦”写出分
别后想象着经常梦中相见;“长在荆门郢树烟”想象着在梦中经常梦见弟弟去的“郢”一带
的烟树。由这些虚写的手法,足以表现出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之深。
评卷人 得
分
五、语言表达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抓住主要信息,为“拍客”下一个定义,不超过 40 个字。(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