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6年山东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6 年山东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第 I 卷(共 60 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 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 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 A、B互斥,那么 P(A+B)=P(A)+P(B) 如果事件 A、B相互独立,P(A·B)=P(A)·P(B)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选择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定义集合运算:A⊙B={z︳z= xy(x+y),z∈A,y∈B},设集合 A={0,1},B={2,3}, 则集合 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A)0 (C)12 (2)函数 y=1+ax(02 的解集为 (A)(1,2)  (3,+∞) (B)( 10 ,+∞) (C)(1,2)  ( 10 ,+∞) (D)(1,2) (4)在△ABC中,角 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A=  3 ,a= 3 ,b=1,则 c= (A) 1 (B)2 (C) 3 —1 (D) 3 (5)设向量 a=(1,2),b=(-1,1),c=(-1,-2),若表示向量 4a,4b-2c,2(a-c),d的有向 线段首尾相连能构成四边形,则向量 d为 (A)(2,6) (B)(-2,6) (C)(2,-6) (D)(-2,-6) (6)已知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 f(x)满足 f(x+2)=-f(x),则,f(6)的值为 (A)-1 (B) 0 (C) 1 (D)2 (7)在给定椭圆中,过焦点且垂直于长轴的弦长为 2 ,焦点到相应准线的距离为 1,则 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A) 2 (B) 2 2 (C) 1 2 (D) 2 4 (8)设 p:x2 -x-20>0,q:  1 x x  2 2 <0,则 p是 q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9)已知集合 A={5},B={1,2},C={1,3,4},从这三个集合中各取一个元素构成空间直 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则确定的不同点的个数为 (A)33 (B)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C) 35 (B) 34 (D)36 (10)已知 2 x    n  1 x    的展开式中第三项与第五项的系数之比为- 3 14 ,其中 i4 =-1,则 展开式中常数项是 (A)-45i (B) 45i (C) -45 (D)45 (11)某公司招收男职员 x名,女职员 y名,x和 y须满足约束条件 ,22 则 5   2   2  x x x    11 y  3 ,9 y  .11 z=10x+10y的最大值是 (A)80 (12)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中,AB=2DC=2,∠DAB=60°,E为 AB的中点,将△ADE与△BEC 分别沿 ED、EC向上折起,使 A、B重合于点 P,则 P-DCE三棱锥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C) 90 (B) 85 (D)95 (A) 34  27 (B) 6 2 (C) 6 8 (D) 6 24 (12 题图) 第 II 卷(共 90 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答案须填在题中横线上. (13)若 lim n  n ( 1 an  )  n  ,1 则常数 a  .
(14)已知抛物线 y2=4x,过点 P(4,0)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 A(x1,y1),B(x2,y2)两点,则 y1 的最小值是 (15)如图,已知正三棱柱 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D是 A1C1的 中点,则直线 AD 与 平面 B1D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y2 . . 2 (16)下列四个命题中,真命题的序号有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①将函数 y= 1x 的图象按向量 y=(-1,0)平移,得到的图象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 y= x (15 题图) ②圆 x2+y2+4x-2y+1=0 与直线 y= 相交,所得弦长为 2 1 2 x ③若 sin(+)= 1 2 ,则 sin(+)= 1 3 ,则 tancot=5 ④如图,已知正方体 ABCD- A1B1C1D1,P为底面 ABCD内一动点,P到平面 AA1D1D的距离与到 直线 CC1的距离相等,则 P点的轨迹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16 题图)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已知 f(x)=Asin(  x )(A>0,>0,0<< 象相邻两对称轴的距离为 2,并过点(1,2). (1)求; (2)计算 f(1)+f(2)+… +f(2 008).  2 函数,且 y=f(x)的最大值为 2,其图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设函数 f(x)=ax-(a+1)ln(x+1),其中 a -1,求 f(x)的单调区间。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 ABC-A1B1C1,已知平面平行于三棱锥 V-A1B1C1的底面 ABC,等边∆ AB1C所在的平面与底 面 ABC垂直,且  ABC=90°,设 AC=2a,BC=a. (1)求证直线 B1C1是异面直线与 A1C1的公垂线;
(2)求点 A到平面 VBC的距离; (3)求二面角 A-VB-C的大小. (19 题图) (20) (本小题满分 12 分) 袋中装着标有数学 1,2,3,4,5 的小球各 2 个,从袋中任取 3 个小球,按 3 个小球上最大 数字的 9 倍计分,每个小球被取出的可能性都相等,用表示取出的 3 个小球上的最大数字, 求: (1)取出的 3 个小球上的数字互不相同的概率; (2)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和数学期望; (3)计分介于 20 分到 40 分之间的概率.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 双曲线 C与椭圆 2 x 8 2  y 4  1 有相同的热点,直线 y= x3 为 C的一条渐近线. (1) 求双曲线 C的方程; (2) 过点 P(0,4)的直线 l,求双曲线 C于 A,B两点,交 x轴于 Q点(Q点与 C的顶点不 重合).当 PQ = 1 QA 2 QB ,且   2 1  8 3 时,求 Q点的坐标. (22)(本小题满分 14 分) 已知 a1=2,点(an,an+1)在函数 f(x)=x2+2x的图象上,其中=1,2,3,… (1) 证明数列{lg(1+an)}是等比数列; (2) 设 Tn=(1+a1) (1+a2) …(1+an),求 Tn及数列{an}的通项; (3) 记 bn= 1 a n  1  2 a n ,求{bn}数列的前项和 Sn,并证明 Sn+ 2 3 nT 1 =1. 2006 年山东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参考答案 (1)—(12)DACBD BBAAD CC
(13) 2 (14) 32 (15)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4 5 (16)○3 ○4 已知函数 ( ) f x  A 2 sin ( )(    x A  0,   0,0  图象相邻两对称轴间的距离为 2,并过点(1,2). (I)求 (II)计算 (1) f  f (2)   f (2008) .   ,且  ) 2 y  ( ) f x 的最大值为 2,其 解:(I) y A  2 sin ( )    x  A A 2 2  cos(2 2 ).    x  y ( ) f x 的最大值为 2, 0A  . 又其图象相邻两对称轴间的距离为 2,    0 , x  2 ) 1 cos(     2 x  2 )  .   A A 2 2  2, A  2.  1 2(  ) 2 2  ( ) f x    . 4  cos( 2 2, 2 2   y 过 (1,2) 点, 2 2 ( ) f x  1.   2 )   2 , 2     k  cos(  2    2 2      2 k k Z  , k Z  ,  , 2 k Z  , ,  4  , 2      k 又 0      4 . (II)解法一:    1 cos( y ,  4 ) 1 sin      2 2 (3)    x f . x  2 2 1 0 1 4      .  f (1)  f (2) f (4) 又  y ( ) f x 的周期为 4, 2008 4 502   ,  f (1)  f (2)    f (2008)   4 502  2008.
解法二:  ( ) f x  2 2sin (  )   f (1)  f (3)  2 2sin ( f (2)  f (4)  2 2sin ( 2 3  ) 2sin (   4  )   2 ) 2sin (  )   2,  2, x  4    4   2  (4)  f  f (1)  f (2)  f (3)  4. 又 y  ( ) f x 的周期为 4, 2008 4 502   ,  f (1)  f (2)    f (2008)   4 502  2008.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设函数 ( ) f x  ax  ( a  1)ln( x 1)  ,其中 单调区间. a   ,求 ( ) f x 的 1 解:由已知得函数 ( ) f x 的定义域为 ( 1,   ,且 ' ( ) f x )  1 ax  1 x  ( a   1), (1)当 1    时, '( ) 0, 0 a   上单调递减, ) (2)当 0 a  时,由 '( ) 0, f x  解得 f x 在 ( 1, f x  函数 ( ) 1 . a  x '( ) f x 、 ( ) f x 随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1 a ( 1,  x ) '( ) f x ( ) f x —  ) x 当 从上表可知 1 a  时, '( ) 0, 时, '( ) 0, ( 1,   1( a  当 x ) , f x  函数 ( ) f x 在 f x  函数 ( ) f x 在 ( 1,  1( a 1 a 0 极小值 ) 上单调递减. 1 a ,  上单调递增. ) 综上所述: 当 1    时,函数 ( ) f x 在 ( 1, 0 a   上单调递减. ) ( 1,  1 a ) 上单调递减,函数 ( ) f x 在 1( a ,  ) A1 当 0 a  时,函数 ( ) f x 在 上单调递增.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已知平面 1 A B C 平行于三棱锥V ABC  1 1 A 的底面 ABC,等边 1( a ,  ) +  V B1 C1 B C
△ 1AB C 所在的平面与底面 ABC 垂直,且∠ACB=90°,设 AC  2 , a BC a  (1)求证直线 1 1B C 是异面直线 1AB 与 1 1A C 的公垂线; (2)求点 A 到平面 VBC 的距离; (3)求二面角 A VB C  的大小。  解法 1: (Ⅰ)证明:∵平面 1 1 1 A B C ∥平面 ABC ,  B C BC AC AC 1 // // , 1 1 1 BC AC AC  1 1 B C 1 1  又∵平面 1AB C ⊥平面 ABC ,平面 1AB C ∩平面 ABC AC , ∴ BC ⊥平面 1AB C ,   BC AB 1  B C 1 1  AB 1 , AC 又 1 1   B C C 1 1  1 B C , 1 1  AB 1  B 1 . 1B C 1 为 1AB 与 1 1AC 的公垂线. (Ⅱ)解法 1:过 A 作 AD B C 1 于 D, ∵△ 1AB C 为正三角形, ∴D 为 1B C 的中点. ,   , ∵BC⊥平面 1AB C ∴ BC AD 又 1B C BC C ∴AD⊥平面VBC , ∴线段 AD 的长即为点 A 到平面VBC 的距离. 3 2 a  2 在正△ 1AB C 中, 3 2 AD AC    ∴点 A 到平面VBC 的距离为 3a .  3 a .
解法 2:取 AC 中点 O 连结 1B O ,则 1B O ⊥平面 ABC ,且 1B O = 3a . 由(Ⅰ)知 BC B C 1 ,设 A 到平面VBC 的距离为 x,  即 V B ABC  1 1 1  3 2  V , A BB C  1 BC AC B O 1     1 1 3 2 BC B C x  ,解得  1 x  3 a . 即 A 到平面VBC 的距离为 3a . 则 d ||   AB 1 | cos    , AB n 1 |  ||   AB 1 | cos    AB n   1 | | AB n  1 | | |   2 3 a 2  3 . a 所以, A 到平面VBC 的距离为 3a . (III)过 D 点作 DH VB 于 H ,连 AH ,由三重线定理知 AH VB  是二面角 A VB C  的平面角。 AHD  在 Rt AHD 中, AD  3 a B DH B BC     1 1  DH BC  .B D 1 B B 1  DH  B D BC 1  B B 1  5 . a 5   tan AHD  AD DH  15 。  AHD  arctan 15 。 所以,二面角 A VB C  的大小为 arctan 15 .  解法二: 取 AC 中点O 连 1B O ,易知 1OB  底面 ABC ,过O 作直线 //OE BC 交 AB E于 。 取O 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OE OC OB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y , , 1 轴 , z 轴 建 立 如 图 所 示 的 空 间 直 角 坐 标 系 。 则 (0, A (0, C a ( , B a a (0,0, 3 ) a 1 ,0), ,0), B 。  a ,0),  BC (I)  (   a ,0,0)  AB , 1  (0, a , 3 ) a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