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互联网+ --阿里研究院.pdf

第1页 / 共51页
第2页 / 共51页
第3页 / 共51页
第4页 / 共51页
第5页 / 共51页
第6页 / 共51页
第7页 / 共51页
第8页 / 共51页
资料共5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院 2015 年 3 月 10 日
目录 一、“互联网+”的背景与本质 ............................................................................................. 4 1.1“互联网+”的深刻内涵 ..................................................................................................... 4 1.2“互联网+”推动一个一个产业的互联网化 .................................................................. 5 二、“互联网+”的动力:云计算、大数据与新分工网络 ................................................. 7 2.1“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云网端 ............................................................................. 7 2.2“互联网+”的新生产要素:数据 ............................................................................ 10 2.3:“互联网+”的分工体系:大规模社会化协同 .................................................... 11 三、互联网+零售业,网络零售释放内需潜力 ................................................................... 13 3.1 互联网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 13 3.2 网络零售释放巨大内需消费潜力 ............................................................................... 14 四、互联网+批发业,产业集群线上转型 ........................................................................... 16 4.1 传统产业集群的疲弱 ................................................................................................... 16 4.2 在线批发的兴起 ........................................................................................................... 17 4.3“在线产业带”加速电子商务与实体产业融合 .......................................................... 18 五、互联网+制造业,柔性化生产加速 ............................................................................... 20 5.1 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 20 5.2 电子商务倒逼制造业变革 ........................................................................................... 20 六、互联网+外贸,跨境电商崛起 ....................................................................................... 25 6.1 跨境电商改变价值链格局 ........................................................................................... 25 6.2 跨境电商帮助小企业快速成长 ................................................................................... 26 6.3 跨境电商凸显中国制造优势 ....................................................................................... 26 6.4 跨境电商拉动服务贸易发展 ....................................................................................... 28 七、互联网+农业,老树发新芽 ........................................................................................... 30 7.1.亟待变革的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 ............................................................................... 30 7.2 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崛起 ........................................................................................... 31 7.3 新农人的崛起 ............................................................................................................... 35 八、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梦想成真 ............................................................................... 39 8.1 互联网金融填补了市场空缺 ....................................................................................... 39 2
8.2 互联网金融激活了金融体系 ....................................................................................... 40 8.3 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 42 8.4 互联网金融的广阔前景 ............................................................................................... 42 九、互联网+物流,电商物流异军突起 ............................................................................... 44 9.1 我国物流行业的困境 ................................................................................................... 44 9.2“互联网+”与物流发生的“化学反应” .................................................................. 45 9.3“互联网+”时代下物流的未来 .................................................................................. 47 小结:面向未来的互联网经济 ............................................................................................. 49 3
一、“互联网+”的背景与本质 1.1“互联网+”的深刻内涵 普适计算之父马克·韦泽说:最高深的技术是那些令人无法察觉的技 术,这些技术不停地把它们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直到你无从发现为止。 而互联网正是这样的技术,它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所谓 “互联网+”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 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 100 年 前的电力技术,200 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 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无论网络零售、 在线批发、跨境电商、快的打车、淘点点所做的工作分享都是努力实现交 易的在线化。只有商品、人和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 化”;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线化 的数据流动性最强,不会像以往一样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在 线数据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 数据只有流动起来,其价值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互联网+”的前提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英国 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每一次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 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这个过程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 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第二个阶段是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 和收获(每个阶段各 20-30 年)。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 21 周年,中国迄 今已经有 6.5 亿网民,5 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通信网络的进步、互联网、 智能手机、智能芯片在企业、人群和物体中的广泛安装,为下一阶段的“互 联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互联网+”的内涵根本上区隔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或者说 互联网重新定义了信息化。我们之前把信息化定义为:ICT 技术不断应用 深化的过程。但假如 ICT 技术的普及、应用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 性,促进信息/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的广泛分享使用,就会出现“IT 黑 洞”陷阱,信息化效益难以体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正在回归“信息 为核心”这个本质。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 基础设施。互联网天然具备全球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使得信息/数据 在工业社会中被压抑的巨大潜力爆发出来,转化成巨大生产力,成为社会 财富增长的新源泉。例如,淘宝网作为架构在互联网上的商务交易平台, 促进了商品供给-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在全国、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通、分 享和对接:10 亿件商品、900 万商家、3 亿多消费者实时对接,形成一个 超级在线大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流通业的效率和水平,释放了内需消 费潜力。 1.2“互联网+”推动各产业的互联网化 “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过去十年,这一 过程呈现“逆向”互联网化的过程。在企业价值链层面上,表现为一个个 环节的互联网化:从消费者在线开始,到广告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 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从产业层面看,表 现为一个个产业的互联网化:从广告传媒业、零售业、到批发市场,再到 生产制造和原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互联网+”是从 C 端到 B 端,从 小 B 再到大 B 的过程,产业越来越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生产性服务业 的物流、金融业也跟着出现互联网化的趋势。在“互联网+”逆向倒逼的 过程中,各个环节互联网化的比重也是依次递减。 5
图 1 产业互联网化的“逆向”过程 最先被互联网带动的是消费者。根据 CNNIC 的数据,到 2014 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 6.4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这可看做是中国人口 的互联网化程度)。其中,网络购物用户 3.61 亿,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 的比例升至 55.7%,在全国居民中的渗透率也达到了 26.67%。 广告营销环节是最早互联网化的商业环节。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4 年我国互联网广告产业规模达到 1,535 亿元,市场份额占整体广告产业的 28%,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广告行业互联网化的程度。 其次是零售环节的互联网化。 2014 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49.7%,达到 2.8 万亿元,占同期社零总额的 10.6%。这也基本代表零售 业互联网化的比重。 再往上是批发和分销环节的互联网化。这里包括传统的 B2B 网站纷纷 由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转型,推动在线批发,以及传统企业的大量开展的 网络分销业务。例如, 2014 年 7 月在港交所挂牌的电子元器件 B2B 网站 “科通芯城”走的是纯线上交易模式,2014 年交易规模约 80 亿元。阿里 巴巴的内贸批发平台-1688 在截止 2014 年 6 月之前的 12 个月内在线批发 规模 227 亿美元(约 1400 亿人民币)。整个国内批发、分销市场的互联网 化比例估计为 1-2%的比例。 再往上倒逼就是生产制造环节,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化需求 倒逼生产制造柔性化加速,比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二是需求端、零售端 与制造业的在线紧密连接。这导致制造业也出现在线化、数据化的趋势。 6
二、“互联网+”的动力:云计算、大数据与新分工网络 “互联网+”的实践风起云涌、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社会的面貌,其 不竭动力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新信息基础设施的形成;二是对数据资源的 松绑;三是基于前两方面而引发的分工形态变革。 图 2 互联网+的动力之源 2.1“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云网端 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运作有赖于基础设施发挥其支撑功能。随着经 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加速转变,基础设施的巨变也日益 彰显。 短短几十年间,“互联网”能够从诞生、普及,升级为“互联网+” 这一新变革力量,技术边界不断扩张,从而引发基础设施层次上的巨变, 7
则是至为重要的原因。大力提升新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互联网+”才能 获得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威力。 “互联网+”仰赖的新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三部 分。 “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商业模 式的创新,都有赖于对数据的利用能力,而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像水 电一样为用户便捷、低成本地使用计算资源打开方便之门。 “网”不仅包括原有的“互联网”,还拓展到“物联网”领域,网络 承载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新增价值持续得到挖掘。 “端”则是用户直接接触的个人电脑、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传感 器,乃至软件形式存在的应用。“端”是数据的来源、也是服务提供的界 面。 新信息基础设施正叠加于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土地、水利设施等)、 工业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等)之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1、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势突破 在“云”(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上,以“阿里云”为代表, 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已实现了基于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来提供通用云计算 服务。无论是在技术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上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 亚马逊、谷歌共执牛耳。 我国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 值:  强化了计算资源的专业化提供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 将国际 IT 巨头主导的起源于“工业经济”的“计算机+软件”模 式向适应“信息经济”特点的“云计算+数据”模式转变;  带动了“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撬动 了我国在“端”(移动设备等和软件应用)上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创 意; 8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