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上半年辽宁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资料共2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上半年辽宁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 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讲授胡适《我的母亲》时。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描写亲情的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A.都德《最后一课》 B.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C.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D.茹志鹃《百合花》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A 项《最后一课》表达的是法兰西人的爱国之情。B 项《秋天的怀念》描述了 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C 项《威尼斯商人》主题是 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 盾。D 项《百合花》主要刻画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圣洁的感情,表现了我国人民解放 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拟向学生推荐一部以“人力车夫” 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适合的是()。 A.钱钟书《围城》 B.茅盾《子夜》 C.巴金《家》 D.郁达夫《薄奠》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解析:A 项,《围城》以主人公方鸿渐的命运变迁为主线,概括出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至 4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中,一代欧化知识分子的时代特征与命 运。B 项,《子夜》以 1930 年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故事中心,再现了 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与斗争。C 项,《家》以高家这一代表性封建大家庭为典型,揭 露了封建家族内部的腐烂与封建制度维护者的丑恶、顽固、腐朽,展现了觉新、觉民、觉 慧等青年人的不同遭遇与其所选择的不同道路,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败 坏与最终的崩溃。D 项,《薄奠》中的主人公洋车夫生前始终想要买一辆自己的洋车,但 贫穷使他至死都未能实现这个愿望,甚至死后家人连一辆纸糊的洋车都买不起。后来还是 小说中的“我”出钱买了一辆纸糊的车去坟上祭奠。故只有 D 项符合题千要求,本题当选 D 项。 3.教师讲解“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中“而”的用法,再举出“而”的用法和意 义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解析:题干中“而”表转折。A 项中的“而”表承接;B 项中的“而”表并 列;C 项中的“而”表转折;D 项中的“而”表递进。 4.在“典故之趣”的文学小组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归类整理源于我国古代文人轶事的典 故成语,下列不适合的是()。 A.闻鸡起舞
B.兰亭雅聚 C.程门立雪 D.咏絮之才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A 项,“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 时奋起。《晋书》中记载,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在年轻时便立志报国,为精进武艺,振奋精 神,半夜一听到鸡鸣,便与好友披衣起床,拔剑练武。C 项,“程门立雪”出自《宋 史·杨时传》,常用以赞扬尊敬师长、诚恳求学的人。《宋史》记载,北宋大学问家杨时 与好友游酢同去向程颐求教,为免打扰程颐小憩,两人冒着鹅毛大雪立在程颐家门口静 候。D 项,“咏絮之才” 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常用以形容女子之才甚高。《世说新 语》记载,东晋名将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东晋女诗人),曾在谢安举行的家庭聚会上以一句 “未若柳絮因风起”语惊四座,她的才气使得谢安十分欣慰。B 项,“兰亭雅聚”说的是 王羲之与群贤春游兰亭,流觞曲水,感叹人生的故事,但它并不是成语。 5.在“汉字书法”活动课中,学生问草书、行书、楷书、隶书四种字体中最先产生的字 体,正确的是()。 A.草书 B.行书 C.楷书 D.隶书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解析:四种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6.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以梅为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教师让学生举出例句,下列不合 适的是()。
A.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解析:A 项“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出自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B 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出自陆游的《卜算子·咏梅》;C 项“东篱把酒黄昏 后,有暗香盈袖”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 酒独酌的情景;D 项“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王冕的《墨梅》,A、B、D 三项的诗句均是描写梅的诗句,故本题答案是 C。 7.在“读名著·写对联——我读雨果的《悲惨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求 学生用一副对联概括主人公的结局。下列适合的是()。 A.十九年监狱风云,几十载自由人生 B.救孤女济贫民奋勇抗争,受感动走正路含笑离世 C.一条面包被判多年苦狱,几件银器救赎黑暗灵魂 D。心入悲惨世界感受辛酸人生,情进苦难人间创造经典文集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一条面包救济外甥而坐牢十九 年,原本只判五年徒刑,但由于他不信任法律,屡屡越狱以致罪刑加重。假释后他受神父 启发,隐姓埋名,开办工厂,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后来冉·阿让被沙威认出,不得已又 开始逃亡的生活。在逃亡中,冉·阿让收养的义女爱上了一个革命青年,而他也因救助这 个青年被卷入战争。之后发生的事情使冉·阿让感动了沙威,最终,沙威羞愧自杀,而 冉·阿让在女儿有了好的归宿之后也死在了女儿的怀中。A 项中说“几十载自由人生”是
不符合小说内容的,冉·阿让出狱后的生活也是漂泊动荡的:C 项中说“黑暗灵魂”是不 对的,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在后期有着高尚的灵魂和一颗勇于救赎的心;D 项是评价 《悲惨世界》整本小说的,并非评价主人公结局。 8.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后,选择了一道课后练习题作为作业:“中国石拱桥的总体 特点是什么?试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对教 师选用此题的目的说法不适合的是()。 A.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B.体会“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C.启示学生说明事物要抓特征 D.巩固学习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解析:材料中的练习题主要是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让学生理解文章说明事物 的方法,并没有体现文章的结构。因此,A 项不符合该教师的目的。 9.语文教师的板书会给学生的书写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板书除了需要条理清晰 外,还需要注意()。 A.高度概括 B.内容全面 C.规范工整 D.图文并茂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解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板书设计要遵循概括性、条理性、规范性、针对性 和启发性原则,并且要做到知识内容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展现全面、有重点,为追求创新效 果可图文并茂地进行设计。题干要求选择能够对学生的书写习惯养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的选项,A、B、D 三项都是针对板书的内容的要求,只有 C 项的“规范工整”是对于板书 书写的要求。 10.教师在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o11 年版)》“形成性评价”这一内容时,对 “形成性评价”的认识产生了分歧。下列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适合的是()。 A.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水平 B.形成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C.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应侧重于诊断 D.形成性评价应强化对学生的定性评价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解析: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 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因此,A 项错误。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 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因此,C 项错误。终结性评价关 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做出总结性的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 的。在评价方式上,应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因此 D 项错误。语文形成性 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在教学中将口头提问与书面测验相结合.并运用成长记录袋、 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因此,B 项正确。 11.阅读《背影》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从描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文字中,大家可以就自己最感兴趣的 内容展开分析、思考。
生 1:很感人。 师:有想法,可不可以再深入一些? 生 2:细节描写在传递人物内心情感上有突出的作用。 生 3:老师,朱自清的爸爸“穿过铁道”,这是违反交通规则,多危险呐!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与大家迥异的地方,表明他阅读非常仔细。我们学习《背影》,就是 要通过文字来体验如何表达情感,至于父亲行为是否得当,对于我们意义不大。但是请大 家关注,“多危险呐”不正强调了父亲不顾安危去为儿子买橘子,这在某种意义上不也体 现了父亲的舐犊情深吗? 全体学生:(鼓掌)是啊! 对上面教学片段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提出的异议,体现出对学生的充分尊重 B.教师依据散文文体特征所做的处理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文体特点 C.教师对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的方式没有给予恰当的肯定 D.教师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异议,做了必要的引导与分析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解析:教师对于学生 3 的回答没有给予否定,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元性,也体 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A 项正确。材料中教师没有从文体特征方面进行说明,由于本文 是回忆性散文,教师更多的是从文本内容方面进行分析,B 项错误。材料中教师对于学生 的回答给予了恰当的引导和肯定,C 项错误。该教学实录中没有体现小组合作,D 项错 误。 12.在校内教研中,传统研究课与课例研究课并存。阅读下面表格,按照要求答题。
对上述两种研究课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研究课都依据研究目标选定研究方式 B.两种研究课都立足于关注课堂教学的改善 C.两种研究课都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两种研究课都以观察学生为重点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传统研究课关注的是教师“教”的教学行为,以教 师为重点;课例研究课关注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更关注学生“学”的学习状态,故 是以学生为重点,据此,D 项说法错误,当选。 13.阅读某位教师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体味词的韵律美。 过渡语:有人说,诗歌是凝固的音乐,特别适合朗读。 初读:要求读得准确流畅。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朗读展示。教师评价:从朗读的流利、读 音的准确方面予以评价。全班齐声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