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山东潍坊中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 8 页,分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共 40 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 60
分;全卷共 100 分。答题时间为 60 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试题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项目填涂清楚。所有答案都必须涂、写在答
题卡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0 分)
说明:本卷共 4 页,共 20 道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选出正确答
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字母代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须先用橡皮
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1. 绿叶海蜗牛是一种极为有趣的生物,这种软体动物一生进食一次海藻大餐,便将叶绿体
吸入自己的细胞内,使得体内充满叶绿体并能进行光合作用,从此便可终生不用进食。若将
绿叶海蜗牛细胞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分辨的细胞结构有(
)
A. 细胞核和叶绿体
B. 叶绿体和细胞壁
C. 叶绿体和大液泡
D. 细胞核
和细胞壁
【答案】A
【解析】
【分析】动植物细胞结构异同如下图所示:
【详解】绿叶海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动物具有细胞核、细胞膜和细胞质,但不具有细胞壁、
液泡和叶绿体,但由于绿叶蜗牛将叶绿体吸入自己的细胞内,使得体内充满叶绿体,由此可
知若将绿叶海蜗牛细胞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分辨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和叶绿体,A
符合题意。
故选 A。
2. 为了解梧桐木虱对梧桐的危害,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走访了不同街道的园林工作人员,
了解到梧桐木虱是一种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靠吸食梧桐叶片汁液为食。一般使用石硫合
剂防治,也可通过释放啮小蜂、七星瓢虫等天敌进行防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研究过程采用的是调查法
B. 梧桐木虱与梧桐之间是捕食关系
C. 梧桐木虱的幼虫与成虫形态相似,食性相同
D. 通过释放天敌进行防治更利于维持生态平衡
【答案】B
【解析】
【分析】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
(1)发育经历时期不同。①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
个时期。②不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
(2)幼体与成体相似性不同。①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
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②不完全变态发育: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
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
【详解】A.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
科技活动的方式。结合题干信息可知,“了解梧桐木虱对梧桐的危害”的研究过程采用的是
调查法,A 正确。
B.梧桐木虱靠吸食梧桐叶片汁液为食,故两者应该 是寄生关系,B 错误。
C.结合分析可知,梧桐木虱是一种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故梧桐木虱的幼虫与成虫形态
相似,食性相同,C 正确。
D.生物防治生产成本低,与喷施农药(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还具有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不污染环境,能提生态系统稳定性。所以,通过释放天敌进行防治更利于维持生态平
衡,D 正确。
故选 B。
3. 图为杨树叶的发育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叶原基、幼叶和叶在结构层次上分别属于细胞,组织和器官
B. 叶原基细胞分裂期间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一直保持不变
C. 杨树叶的大小差异主要取决于构成其细胞的大小
D. 相比于叶,叶原基或幼叶更适合做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
伤组织,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植株(新植体)。
(2)外植体只能消毒处理,不能灭菌处理,保持外植体的活性;脱毒植株一般选取植物的
根尖和茎尖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获取。
【详解】A.叶原基由分生组织组成,在结构层次上属于组织,幼叶和叶在结构层次上都属
于器官,A 错误。
B.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细胞核中的染色体首先要完成复制加倍,
随着分裂的进行,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两个新细胞
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和原细胞的染色体相同和数目也相同。保证了新细胞和原
细胞遗传物质一样。所以在叶原基细胞分裂期间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会复制加倍,B 错误。
C.杨树叶的大小差异靠细胞体积的大小,也靠细胞分裂数目的多少,C 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进一步发育植株(新植体)。相对于培养成熟叶片,培养叶原
基或幼叶更容易获取愈伤组织,所以叶原基或幼叶更适合做植物组织培养的材料,D 正确。
故选 D。
4. 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是向上生长的,这可能的原因是植物具有向光性。某同学
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基础上,想通过如图所示实验进行验证。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
的是(
)
A. 该同学提出的假设为“植物是否具有向光性”
B. 实验前 4 株植物必须进行遮光处理
C. 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线照射的强度
D. 4 株植物除变量外其他生长条件应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的向性运动指植物体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科学探究的过
程分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A.该同学提出的假设应为“植物具有向光性”或者“植物没有向光性”,A 错误。
B.实验前 4 株植物无需进行遮光处理 ,B 错误。
C.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线照射的角度,C 错误。
D.为了保证单一变量,4 株植物除变量外其他生长条件应一致,D 正确。
故选 D。
5. 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钱分化出了输导组织,更有利于陆地生活
B. 蛔虫表面有角质层,可抵抗宿主消化液的侵袭
C. 红豆杉叶外面包裹着蜡质,可有效减少水分的散失
D. 冬天北极熊会形成厚厚的皮下脂肪,以抵御寒冷
【答案】A
【解析】
【分析】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更无输导组织;苔藓植物虽然有了茎
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也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有了根、茎、叶的分化,
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输导组织的植物类群是蕨类植物。
【详解】A.地钱是苔藓植物门、苔纲、地钱目、地钱科、地钱属的植物。结合分析可知,
地钱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A 错误。
B.蛔虫是寄生生活,身体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结
构简单,肠仅有一层细胞构成,无专门的运动器官。生殖器官发达,生殖力强,B 正确。
C.植物表皮蜡质对于减少水分蒸腾、提高耐旱性、减弱紫外光伤害以及抵抗病虫害等具有
重要作用。所以,红豆杉叶外面包裹着蜡质,可有效减少水分的散失,C 正确。
D.皮下脂肪是贮存于皮下的脂肪组织,具有隔热保温的作用。所以,冬天北极熊会形成厚
厚的皮下脂肪,以抵御寒冷,D 正确。
故选 A。
6. 高原鼠兔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群居植食性哺乳动物,当它们在洞外活动,发现高空有
猛禽时,会发出叫声示警同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鼠兔在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
B. 鼠兔的示警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C. 鼠兔群体具有明显社会行为
D. 鼠兔的示警行为依赖于发达的神
经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社会行为(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
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
【详解】A.在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
为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鼠兔是植食性哺乳动物,故在食物
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A 正确。
B.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
为。鼠兔的示警行为是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故属于学习行为,B 正确。
C.结合分析和题干信息可知,鼠兔无明显的“组织、分工、具有等级”等特点,因此无法
得出“鼠兔群体具有明显社会行为”的观点,C 错误。
D.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对环
境的复杂多变及时作出反应。所以,鼠兔的示警行为依赖于发达的神经系统,D 正确。
故选 C。
7. 土壤是无数微生物的家园,常见的微生物有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硝化细菌、根瘤菌、
酵母菌、霉菌等。下列有关土壤微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属于原核生物
C. 都靠孢子繁殖后代
【答案】B
【解析】
B. 都能促进物质转化
D. 都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分析】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称为新陈代谢。这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生物才能表现出生长、发育、
生殖、遗传和变异等其他的生命基本特征。
【详解】A.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硝化细菌、根瘤菌等)虽有 DNA 集中的区域,却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样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动植物具有真正的
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A 错误。
B.结合分析可知,题干所述的土壤微生物作为生物,都能促进物质转化,B 正确。
C.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分裂时,细胞首先将它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然后细胞
从中部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真菌有单细胞(如酵母菌),有多细胞的(如青霉菌、
曲霉菌、根霉菌、蘑菇),这些真菌都可以进行孢子生殖,C 错误。
D.有的细菌(枯草杆菌)依靠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或植物的枯枝落叶吸取有机养料,营
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有些细菌(大肠杆菌)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有机物,营寄生生活,
属于消费者;还有的细菌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酵母菌、霉菌营腐生生活,D 错误。
故选 B。
8. 某生物兴趣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胃蛋白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
而对淀粉却不起作用。这种现象说明酶具有(
)
B. 专一性
C. 多样性
D. 稳定性
A. 高效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 107~1013 倍;(2)专
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
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由分析可知,酶具有专一性,也就是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胃蛋
白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简单的营养成分,而对淀粉却不起作用,由此可知,这种现
象说明酶具有专一性,B 符合题意。
故选 B。
9. 徒步行走是一种很好的户外运动。不经常锻炼的人,较长时间的徒步行走脚掌易磨出“水
泡”,即便不做任何处理,几天后“水泡”也会自动消失。“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 组织细胞中
B. 各级动脉中
C. 各级静脉中
D. 毛细血
管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血管类型和特点:
①动脉,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主要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
②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主要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
③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有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的内径十分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
通过。血流速度最慢,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
换。
【详解】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
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
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故选 D。
10. 某宠物犬近来食欲较平时旺盛,精神焦躁,不停吠叫,体温经常在 39℃左右,心率为
140 次/分,均超出正常值的范围。经兽医诊视后被诊断为甲状腺肿瘤,通过手术切除该犬
的甲状腺,并按时服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后,它的精神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该实例不能得
出的结论是甲状腺激素(
)
A. 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B. 能促进动物个体的生长发育
C. 能提高动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 是小分子物质,可直接被消化系统
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几乎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具有促进
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作用。
【详解】A.宠物犬患有甲状腺肿瘤,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而表现出“食欲较平时旺盛、
体温经常在 39℃左右,心率为 140 次/分”,可说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A
不符合题意。
B.该实例中,没有直接体现甲状腺激素和动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B 符合题意。
C.该病犬“精神焦躁,不停吠叫”可说明甲状腺激素能提高动物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 不
符合题意。
D.“按时服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后,它的精神和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可说明“甲状腺激素类
药物可直接服用,而不被消化系统所消化,且没有失去药效”,进而可推测:甲状腺激素是
小分子物质,可直接被消化系统吸收,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1. 有些人注射青霉素制剂后会出现皮疹、胸闷、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发生
休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过敏反应中,青霉素制剂相当于抗原
B. 过敏反应不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C. 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D. 预防过敏反应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接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过敏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
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
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抗原是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
异物、异体器官等。结合分析可知,在过敏反应中,青霉素制剂相当于抗原,A 正确。
B.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是人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
起作用。过敏反应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B 错误。
C.免疫对人体并不总是有益的,免疫功能也不是越强越好,如免疫功能过强时,进到体内
的某些食物和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所以,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免疫防御功能过强,C 错
误。
D.预防过敏反应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接触到过敏原,D 错误。
故选 A。
12. 为探究子叶的作用,科研人员将 40 粒大小一致的绿豆种子均匀分成 4 组,浸泡 10 小时
后,用刀片切除部分子叶,分别使每组子叶保留 1/4、1/2、3/4 和完整子叶,在适宜条件下
培养 10 天后,测得植株平均高度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浸泡 10 小时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切除子叶
B. 完整子叶的一组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
C. 实验中可观察到绿豆种子的胚芽先突破种皮
D. 若用同样的操作处理玉米种子的子叶,结果大致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干燥的种子含水率通常在 15%以下,生理活动非常微弱,处于休眠状态。种子吸收
水分后,种皮膨胀软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随着水分进入细胞,种子中的酶也开始活化。由
于酶的作用,胚的呼吸作用增强,胚乳或子叶中贮藏的不溶性物质也逐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
并随着水分输送到胚部。胚获得了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
胞才开始分裂、伸长。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浸种的目的是使种子较快地吸水,达到能正常发芽的含水量,
促进绿豆种子萌发,A 错误。
B.对照实验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
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所
以,完整子叶的一组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B 正确。
C.绿豆种子的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并发育成根,C 错误。
D.绿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子叶;玉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主
要来自胚乳。所以,若用同样的操作处理玉米种子的子叶,结果与绿豆不同,D 错误。
故选 B。
13. 苹果果实发育到一定程度时,果实内的淀粉会加速分解成糖类,致使呼吸作用突然增强,
然后又突然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呼吸跃变。呼吸跃变的出现标志着果实成熟达到了可食的程
度,果皮的颜色也由绿色逐渐转变为黄色或红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苹果果实发育期间时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
B. 果实内淀粉的来源是叶和果皮的光合作用
C. 适当提高氧气的浓度,可延迟呼吸跃变的出现
D. 适当提高苹果的贮藏温度,可加速果实的成熟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