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河南郑州中原区初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B 卷
(一)基础知识
一 选择(每题 1 分,共 20 分)(答案写在本题后面所附的答题卡上)
1、 资源的回收与再生利用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下列哪一位人物的创新能够体
现这一点:
A、蔡伦 B、张仲景
C、张衡
D、华佗
2、 活动课上,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是宋朝人,你们已经懂得哪些科学技术?同学们众说
纷纭,你认为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刀在木板上雕刻成突起的汉字,然后将字印刷在纸上
B、 能制造火药武器
C、 把黎族人先进技术与内地纺织工艺结合,进行制棉工具和纺织方法上的重大革新
D、 将磁化钢针支撑固定在一个刻有方位的盘中,用来指向。
3、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商人杰克逊来到中国,他能够(
)
①游赏圆明园瑰丽的园林风景;②发现当时中国海关进口洋布等商品数量大量减少;③到上
海考察准备在此投资设厂;④到香港拜访港英政府要员。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4、 下列人物表述,正确的是(
)
A、魏源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B、严复介绍了“物竞天择,造者生存”的进步观点
C、康有为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D、陈独秀参加了中共一大,并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5、 2 005 年 4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这是时隔 60 年后国
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握手。那么,60 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握手后所取得的重大
成果是(
)
A、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B、建立了国共两党联合政府
C、签订《双十协定》
D、确认了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合法地位
6、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某校初中学生陈亮想要了解“新文化运动”,你会建议他选择下
列哪种刊物收集相关史料(
)
①《青年杂志》②《民报》③《新青年》④《每周评论》⑤《新华日报》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③⑤
7、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述国共两党军队战略大决战中的一次战役,其中涉及江苏徐州、安
徽双堆集、河南永城等地名,你认为这次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8、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始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的实行
9、20 世纪 70-80 年代,中国的邓小平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最终苏联在
改革中解体,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导致改革出现不同结果的根
本原因是(
)
A、中国制定了恰当的民族政策
B、苏联长期与美国争霸
C、中国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策略 D、苏联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10、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
)
①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联合公报》发表③中英签署《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④
中美邦交正常化⑤《中日联合声明》的发表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阿拉伯被誉为“东西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做出过重大贡献,下
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C、改造印度人创制的 0—9 十个数字记数法并传入欧洲
D、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12、我们现在称美洲的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把加勒比海上的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这
些称呼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3、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比较平静但威力并不因
此而减弱的变革。”这里的变革指的是(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工业革命
C、英国对外殖民扩张 D、英国组织反法同盟
14、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对世界
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实践,所依据的理论源自下列哪一部历史文件(
)
A、《共产党宣言》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权利法案》
15、17—18 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其共同之处是(
)
A、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战胜封建制度这一规律
B、革命中都处死了国王
C、都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D、爆发的原因都是殖民统治严重阻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16、法国与德国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但它们在历史上却有许多恩怨,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些
“恩怨”的是(
)
①一战中分属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②一战后在战胜国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法
国收益最大 ③二战前法国参与了“慕尼黑阴谋” ④二战中德国占领法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在下列事件中,联合国发挥过重要影响的有(
)
①朝鲜战争 ②印巴分治 ③巴勒斯坦地区分治 ④科索沃战争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18、回眸百年世界格局曾出现过①多极化趋势 ②美苏两极格局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其演变的历史进程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19、当今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出现这种趋势的根源是(
)
A、东西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结束
B、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
C、发展中国家力量的日益壮大
D、美国失去战后初期的经济优势
20、胡锦涛书记说:“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努力,
推动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下列能够突出反映‘地球村’这一当今世界的特征
的事件是(
)
A、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出现
B、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形成
D、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选择题答题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70 分)
2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
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
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1)简要说明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7—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都做了哪些工作?(4 分)
(2)党做这些工作的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什么?(2 分)
(3)请你谈谈怎么促进农村的生产发展。(4 分)
22、古今中外,许多国家和民族都经历了从弱小到强大,从被压迫到独立的反抗之路、探索
之路,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6 分)
(1)请举出一个获得胜利的民族解放运动及其领导人。(2 分)
(2)请举出一例使社会性质发生转变的改革运动及其领导人。(2 分)
(3)请举出一个推动本国经济摆脱困境,走上繁荣发展道路的事例及其领导人。(2 分)
23、《2004 年—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在今后五年内,我国将在全国范
围内重点建设 12 大红色旅游区,30 条精品路线和 100 多个经典景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
列问题:(12 分)
(1)井冈山、遵义、延安被国务院定为红色旅游景区,请你以这些景区导游的身份,用简
单的语言介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在这些景区的重大革命事件及其深远历史意义。(6 分)
(2)值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之际,“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
景点的游客大量增加,请回答:国家确定这些景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 分)
(3)身处红色景区,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同时也想到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请分析指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直接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4
分)
24、美国的综合国力在当今世界上无人能比,但美国的历史只有短短的 200 多年。它是通过
什么途径走上如此迅速发展道路的呢?请用历史的眼光从美国国内状况和国际环境分析其
由小到大迅速发展的原因。(10 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材料一: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
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二:上图为战后欧洲主要国家 GDP 增长情况图(单位:亿美元)
请回答:(1)材料一中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二战后的国际形势,
谈谈你的理解。(2 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指出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相关国家经济变化的情况。
(2 分)
(3)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就,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
力量,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2
分)
26、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 分)
材料一:新华社东京 2006 年 2 月 4 日电:日本外相麻生太郎 4 日下午在福冈市发表演
讲时又一次大放厥词,美化日本占领中国台湾时进行的殖民教育,并称台湾是“国家”。
材料二:人民网北京 2006 年 2 月 27 日讯: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今日下午宣布,终止
“国家统一委员会”运作,终止“国家统一纲领”适用。
材料三:我们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决不放弃,但是,反“台独”分子分裂活动
绝不动摇,决不允许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
(1)材料一中“日本占领中国台湾”是从何时开始的?这种状态到什么时候结束?(2
——温家宝 2006 年 3 月 4 日答记者问时的讲话
分)
(2)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 分)
(3)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影响祖国和平统一的因素主要有哪些?(2 分)
(4)党和政府“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决不放弃”,为此做过哪些努力?(至少
写出两条)。(4 分)
(5)有人说:台湾问题是大人关心的事,和青少年没有关系,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
分)
27、世界上几个大国的角逐,时而在战场上,时而在会议桌上。请列举出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牺牲他国利益的四次重要国际会议名称。(4 分)
28、十八世纪以来,人类历史上曾经先后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
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9 分)
(1)请说出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3 分)
(2)与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较,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3 分)
(3)三次技术革命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3 分)
(二)心理学
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填在题后的括号里。每小题 1 分,共 5 分)
1.“侧耳倾听”、“举目凝视”、“屏息”等现象都是注意的外部表现。
【 】
2.动机越强,解决问题效率越高。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现象是感觉对比。
4.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却有善恶之别。
5.“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 】
【 】
【 】
【 】
(三)教育学部分
简答题:(5 分)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采取怎样的行动策略?